分享

《身体那些事儿》(生活卷):解剖身体的秘密<6>

 松柏林光139 2013-03-20

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要遭遇很多事儿、解决很多事儿,一辈子算下来,必须要经历的事儿还真不少。

  第三章 保持运动的事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可以看到女子体操、跳水和花样滑冰等比赛,总是那么赏心悦目。女运动员的纤腰柔若无骨,跳、翻和旋转表现出的造型曲线,与和谐的音乐配合得天衣无缝。观众好像不是在看她们紧张刺激的比赛,而是在欣赏轻盈优美的舞蹈

产后运动,简单又实在 (1)


    产后运动是重塑良好身材最好的良方。
    产后运动应有科学的运动计划。
    运动时,应注意一些特殊情况,以免伤身。
    以前有个产品做广告,请的是一个有些名气的女明星做模特。为什么请她呢?原来这名女模特前段时间刚生完孩子,可是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身体就一下子瘦了下来,和产前没什么两样。这个广告播出后,产品都快脱销了。要是在以前这样的广告没什么人会信,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刚生完宝宝的妈妈们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想瘦下来,重新恢复淑女身材。可是真靠药物来瘦身,即不科学也不安全,最好的方法还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选择正确的饮食和运动。
    还有个妈妈小丽,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按说可算“守得云开见月明”,心情应该很好才对,可最近她却总是一副愁眉紧锁的样子:原来向来爱美、时尚的小丽,打生完小孩后,就一直在琢磨,怎样既能快速瘦身塑形,又不影响产后健康和哺乳。尤其是在要不要运动、何时开始运动等问题上,她真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小丽两个姐妹的意见也是截然相反:大姐以“过来人”姿态说,生孩子时消耗了大量体力和精力,产后当然应该充分调养,因此坚决要求她卧床休息,又说幻想像怀孕前那样蹦蹦跳跳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小妹却说,产后长期卧床不活动有害无益,还容易造成肥胖。看起来两个好像都挺有道理,这运动该不该做呢?
    

产后运动,简单又实在 (2)


    产后可以运动吗
    妇女产后体质较虚弱,保证充分休息和睡眠固然重要,但另一方面,产后如能尽早安排适当运动(如进行产后健身操等),可加速产妇血液循环,促进其腹壁、盆底肌肉张力的恢复,有利于恶露排出,以及能避免或减少静脉栓塞发生。还可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强消化功能,避免或减少痔疮、便秘、张力性尿失禁等产后疾患的发生。
    至于运动时机,一般来说,自然分娩的产妇,产后第二天即可适当开始活动;剖宫产者,拆线前可以适当做些翻身及下地缓走的活动,待拆线后,就可下床多走动了。
    产后运动课程表
    1.产后第一天
    脚踝运动:平躺,后脚跟贴床面,伸长脚尖,两脚底对碰,弯起两脚底。
    腹式呼吸运动:平躺,闭口,用鼻吸气使腹部凸起,再慢慢以口吐气,并放松腹部肌肉。重复5~10次。
    骨盆摇摆:平躺,稍稍弓起背部,使骨盆腔向上悬起并左右摇摆。此法可矫正脊柱前弯及下背痛。
    2.产后第二天
    颈部运动:平躺,四肢伸直,将头前屈,使下颌贴近胸部,再将头慢慢放平,重复10次,以收缩腹肌,使颈部和背部肌肉得到舒展。
    3.产后第三天
    胸部运动:仰卧,身体及腿伸直,慢吸气,扩大胸部;收紧下腹肌,背部紧压床面,保持一会后放松,重复5~10次。此法可帮助胸部肌肉收缩,预防乳房下垂。
    4.产后第五天始
    腿部运动:平躺,轮流抬高双腿,与身体成直角。待体力稍有恢复时,可同时抬起双腿,重复5~10次。此法可帮助腿部及会阴部肌肉收缩。
    

产后运动,简单又实在 (3)


    5.产后第七天始
    乳房运动:两臂左右平伸,上举至两掌相遇,保持手臂伸直,静止数秒后,再回到两臂左右平伸,重新开始,每日10次。以此帮助乳部肌肉收缩,预防乳房下垂。
    提肛运动:刚开始练习时,仰卧,身体放松,专注于提肛收缩的动作。特别要注意的是双腿、双臀、腹肌不能用力。体会骨盆底肌的收缩动作后,将收缩的动作专注在阴道和尿道上,持续重复一缩一放的频率。每天做骨盆底肌运动1~2回,每回10分钟。当练习持续6~8周左右时,不但阴道肌肉会变得较为紧绷,阴道的敏感度也会有所增加。等到熟练之后,做此运动便可随时随地进行,坐、站或躺着都可以。
    6.产后半个月始
    腹部肌肉收缩运动(仰卧起坐运动):平躺,两手掌交叉托住后脑勺,用腰及腹部力量坐起,再以手掌碰脚尖两下后,慢慢躺下,重复做5~10次,待体力增加时可增至20次。此法可增强腹肌力量,减少腹部赘肉。
    臀部运动:平躺在床上,右膝屈起,使足部尽量贴近臀部,然后再伸直回原位,左右两腿交替动作,以此帮助臀部肌肉收缩。每日做10次即可。
    此外,可在日常生活中瞅住机会巧妙地锻炼。如站着时,可适当做紧缩臀部的运动;打电话时,尝试用脚尖站立;拿较重的物品时,可做伸屈手臂活动等。
    产后运动就是这么简单又实用,与其相信广告,还不如试试看这不用本钱的减肥“良方”。
    产后运动须知
    1.生产以后,许多女性的尾椎骨都会感到不适,因此,在做运动时,可选择躺在毛毯、毛巾或运动垫上,穿上轻便舒适的衣服,让身体自由自在地呼吸。
    2.运动时如出现疼痛不适、胸部紧张或呼吸困难,应该停止动作,并请教专业医生。
    3.如运动中感觉非常疲倦,或持续性肌肉疼痛,或在做完运动后许久,脉搏跳动仍无法恢复正常频率,这很可能是运动过度了,下一次运动时应适当做些调整。
    4.哺乳期间,乳母关节可能变得松弛,故直到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均应避免任何会给关节增加压力的锻炼方式,比如进行强度很大的健身运动、举重训练,或者跑、跳、爬楼梯、打网球等活动。
    5.患流行性感冒后,至少应休息两天,方可重新开始运动。
    6.饱餐后两小时内不宜运动。
    

爬楼训练,别牺牲了关节 (1)


    肥胖者、老年人每天爬高楼锻炼易引发退变性关节炎。
    科学地进行关节功能运动锻炼是预防退变性关节炎的重要措施。
    现在很多人都选择爬楼作为每天的运动,理由也很多,爬楼梯能强身健体,锻炼双腿,运动量够大,还是室内运动,不用呼吸室外的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一举多得。所以有些人为了增强体质或为了把自己从肥胖的队伍中解救出来,不乘电梯,每天都气喘吁吁地沿楼梯爬十几层甚至几十层高。不仅如此,还携家带口,动员一家人都来爬楼梯。
    爬楼梯到底能带来多少好处暂且在这里不介绍,我们先来谈一谈我们自己是否适合选择爬楼梯作为一项运动。健康的成人,平时运动少,选择爬楼并选择适当的运动量没什么关系,但对于老人或小孩来说,把爬高楼梯当成运动方式可不明智。因为他们的膝盖相对脆弱一些,每天过量的爬楼,极有可能造成膝盖损伤,使膝关节疼痛、肿胀,非但没起到健身的效果,还会因此伤筋动骨。这得从关节的构造说起。
    关节,运动的“枢纽”
    人类是“动”物,骨骼是人体“动”的杠杆,附着于骨骼的肌肉提供“动”力,而“动”的枢纽是各个关节。关节内相互接触的骨端表面有一层透明软骨,它光滑而富有弹性,可以传递应力,作相对运动。关节滑膜产生滑液润滑关节,减少摩擦。关节活动时,软骨相互压缩、放松,就像海绵中的水吸进挤出一样。
    虽说关节软骨比较耐磨,但“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尤其是人到中年后,代谢改变,软骨基质中的重要物质开始流失,保水性能降低,关节腔滑液形成减少,软骨变性。
    

爬楼训练,别牺牲了关节 (2)


    在上述基础上,会引起退变性关节炎,软骨表面变得干燥,失去光泽、发黄,弹性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损逐渐加重,软骨层变薄,出现裂隙,发生破碎,破损部位虽有新生硬骨代替,但功能却差多了。脱落下来的软骨碎片,会刺激滑膜,发生充血、水肿、渗液等炎症反应。同时,关节边缘骨质增生、肥大,周围肌肉收缩、痉挛。这时关节疼痛、肿胀、活动不灵,夜间睡觉或长时间停止活动后关节僵硬,活动后即感好转,可活动时间长了又不行。
    关节退变,不堪重负
    退变性关节炎多见于负重较多、活动度大的髋关节、膝关节、颈椎和腰椎。通常是几个关节有病,也有单独一个关节发病的。它严重影响人们尤其是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威胁健康。
    老年人或身体肥胖的人,并不适合爬楼梯运动。因为对中老年人及肥胖者而言,走楼梯增加了膝关节的负担,再加上运动过度,难免产生关节滑膜炎,使关节疼痛、肿胀。居住无电梯楼的中老年人或身体肥胖者,上楼梯时最好用手扶紧栏杆,等双脚站在同一台阶后再迈开下一步,以减少膝关节的磨损。
    

爬楼训练,别牺牲了关节 (3)


    科学锻炼,预防为主
    科学地进行关节功能运动锻炼,减少关节磨损,是预防退变性关节炎的有效和重要措施。
    运动要适量:适当运动可促进关节软骨吸收营养,并保持活动范围,但应劳逸结合,不可过度。关节运动次数过多,磨损概率就增加,加上运动时关节承受的压力比直立时大,更易引起骨关节的损伤。
    注意运动方式:踢足球或打篮球时,球员常突然转动身体,这可导致关节受力不匀,受到挤压和扭转,损害关节面。爬楼梯或爬山时,膝关节处于半屈曲状态,一条腿承重量大约是正常站立时的5~10倍,膝关节和髋关节在屈曲状态下承受旋转扭力,更易加重、加快关节面的磨损。快速跑步、踢足球、打篮球、举重等运动过程中,关节面承受应力过大,要加强防护。现代医学认为,慢跑、散步、练体操、骑自行车、游泳、打太极拳、跳舞等,是比较合适老年人的运动方式。
    重视运动的“开场”
    1.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使关节各部分处于协调状态。
    2.若欲登山或旅游,应提前数月就开始类似的适应性锻炼。
    3.运动中注意循序渐进,逐渐加大关节活动量,防止急性损伤。
    4.活动量以身体舒适、微有出汗为宜,并要持之以恒。
    

运动,动过则损,静过则废 (1)


    运动过量、过激常会导致哮喘、血尿及胃出血等疾病。
    运动引发的重力休克和致命性心律紊乱可能导致运动后猝死。
    动过则损,静过则废。这句话指的就是运动,意思是人体需要在运动中才能保持生命的活力,人过于“安静”,身体的功能就会慢慢颓废。但是,运动过多、过量,身体承受不了负荷过重的运动,也非常会受到损伤。在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上,同样存在物极必反的道理,时刻提醒,不科学的运动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无法预料的伤害……
    运动性哮喘
    运动性哮喘又称运动诱发性哮喘,指在一定量运动后出现哮喘发作,大多数能自行缓解。多在运动后6~10分钟出现胸闷和喘息,胸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1小时左右可渐趋缓解。
    运动致喘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有些人属于气道高反应性者,即这些人的气道系统对比较差的空气有点“过敏”,在运动时急促吸入的干冷空气刺激支气管而发生痉挛;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在一定量的运动后,热量的丢失造成气道温度降低,使支气管平滑肌细胞收缩,而在低温下,组胺(一种内分泌物质)对支气管的收缩作用加强而致支气管痉挛;其次运动本身会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从而引发哮喘。此外,运动时水分的丢失造成支气管纤毛周围呈暂时性高渗状态,也会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在首次出现运动性哮喘后,大多数患者以后即使不进行运动也会发生哮喘,故认为运动只是哮喘的一种诱发因素。运动性哮喘患者一般不必“禁运”,但应尽量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前先吸入舒喘灵喷雾剂(沙丁胺醇)2~3喷,一般可防其发作。另外应该改变运动方式,寒冷干燥的季节在户外进行竞走、跑步、爬山、打球最容易诱发哮喘;夏季里游泳、划船、骑自行车则较少诱发;从事轻微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则很少发生;剧烈运动很容易诱发,上山比下山更容易诱发哮喘。
    

运动,动过则损,静过则废 (2)


    运动后血尿
    有的健康人或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后会出现血尿,医学上称为运动后血尿。病情有轻重之分,轻者仅能在显微镜下发现尿中有红细胞(镜下血尿),重者肉眼就可见到尿呈“洗肉水色”或血样。其原因是激烈运动时肾血管收缩,致肾脏血流量减少,氧供应暂时不足,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血尿。肾脏淤血或轻微外伤也可能是引起血尿的原因。运动后血尿的特点为经休息后很快减轻或消失,若为肉眼血尿,通常在3~7天后转为镜下血尿乃至恢复正常。除血尿外,患者自觉良好,也无其他肾脏疾病的表现。
    运动后血尿无需特殊治疗,可服些维生素C和芦丁以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运动性腹痛
    有的人在进行运动时会出现一阵一阵的腹痛,这并不奇怪,医学上称之为运动性腹痛,多发生于青少年或初次参加运动的人。
    运动所致的腹痛,多在晨间跑步或打球等剧烈运动数分钟后始发生,停止运动后疼痛多能缓解或消失。若紧接着再运动,疼痛可能重复出现。疼痛部位不定,性质多为隐痛,亦偶有痉挛性绞痛者。
    运动性腹痛发生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归纳各家推论有:①由于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立即投入剧烈的运动,使腹腔内脏器或腹壁肌肉不能适应,导致胃肠机能失调发生痉挛;②运动时骨骼肌的血管扩张,血流量加大,消化器官的血液供应相应减少遂引起腹痛;③运动时呼吸加快,从事呼吸运动的肋间肌、膈肌频繁收缩而出现痉挛致上腹疼痛;④晨间空腹运动,胃酸及吸入胃的冷空气产生刺激,使胃痉挛而致上腹痛;⑤夜间积存的粪便刺激乙状结肠而致左下腹痛。
    若出现了运动性腹痛不必惊慌,可减少运动量,循序渐进掌握自己能适应的程度。一般运动性腹痛在停止运动后即告缓解,严重者可服阿托品片治疗。
    

运动,动过则损,静过则废 (3)


    运动后猝死
    公元前490年,希腊的一位士兵斐德匹第斯为传递胜利消息,从马拉松不停顿地跑到雅典,全程42195米,报捷后突然倒地死去,这就是马拉松比赛的由来。而这名战士的死因,是由于“重力?休克”和致命性心律紊乱而导致的“运动后猝死”。
    人们在跑步时,把下肢的血液及时送回心脏的一部分力量来自腿部的肌肉收缩,挤压血管使血液回流。若快跑后急骤停步,腿部肌肉放松,失去挤压能力,因重力(地心吸引力)的作用,致使回心血量减少,使大脑暂时性缺血而晕倒,同时还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由于它是由重力引起的,所以称为“重力休克”。
    剧烈运动后骤停还有更严重的后果--因心室纤颤而致命。因为在剧烈运动时,人体各器官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使心率异常加快、血压急剧上升。突然停止运动,其他器官对肾上腺素的需求减少,致使血中含量增加,大量肾上腺素作用于本来已经超常运转的心脏,会使心肌收缩过度,发生心室纤颤而致命。因此,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刻歇息,应缓缓减速再停。
    

运动,动过则损,静过则废 (4)


    运动后胃出血
    在剧烈的体育运动、高强度的军事训练、紧张的消防抢险等多种应激事件影响下,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一方面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胃黏膜下血管网强烈痉挛收缩,出现胃黏膜缺血缺氧;另一方面引起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分泌的保护性黏液和碳酸氢盐,以及胃黏膜保护因子(如前列腺素)等的分泌或合成减少,使得胃黏膜城墙后勤补给系统发生故障,城墙守卫防御及战斗力下降,从而引发急性胃黏膜损伤,出现胃、十二指肠黏膜的应激性糜烂、溃疡等病变,最后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出现呕血、黑便、腹痛等症状。
    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不同的是,应激性溃疡在发生前可毫无症状或先兆,人们容易放松警惕,直至突发黑便或呕血才引起人们的警觉,非常容易发生意外。而且,应激性溃疡发生后,病情常常很危险。
    运动引起的损伤还有很多,但是我们应有这样观念:运动有益于健康,却需科学的对待。
    运动应激性消化道溃疡的防治
    1.积极防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疾病。由于胃酸过多、胃黏膜保护功能下降在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对于有明显应激源存在者,可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抑制胃酸药如奥美拉唑、胃黏膜保护药如硫糖铝等,以防治本病。
    2.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强烈的精神和心理刺激。
    3.在运动与训练时,应注意循序渐进和劳逸结合。
    4.病情严重者,出现呕血、黑便等情况,应及时上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运动量,费思量 (1)


    不适合自己的运动量会使运动的作用大打折扣。
    过量的运动会对身体有害,应及时纠正。
    适合自己的运动量可以计算出来。
    运动对于身体的好处很多,但有时也要要讲究 “中庸之道”。运动量太小,就产生不了效果,对健康也没什么太大的好处;若急于求成,过度运动,却有可能伤害身体,得不偿失。那多大的运动量适合我们呢?
    运动过度,身体、精神有何反应
    运动是对人体的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使人体产生应激反应。刺激的强弱在人体产生的反应各有不同。决定这种刺激强度的就是运动量:运动量小,刺激强度小,对身体产生的反应就小;运动量适中,刺激强度适中,身体反应就良好;运动量过大,刺激强烈,身体反应也强烈。运动量主要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数量、运动密度、运动的总时间和运动频率。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运动量的大小。
    如果在较长时间内运动量过大,身体恢复不过来,就会引起身体各部分的不良反应,造成运动过度。表现为如下两方面:一是身体的疲劳,表现为全身感觉疲倦,无力,运动能力下降,完成原来的运动量很困难,运动后心率恢复也慢,同时会感觉肌肉疼痛;二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表现为精神不集中,焦躁不安,过度兴奋和抑制,情绪低落,经常出差错,头重、头晕,睡眠不深、易惊醒,吃饭不香、食欲差等,严重时会造成心血管和其他疾病。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进行运动量大的登山和马拉松时,甚至会发生运动猝死现象。
    运动强度,指身体练习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常用生理指标表示其量值。如以心率衡量运动强度的大小:120次/分以下的运动强度较小;120~150次/分的运动强度中等;150~180次/分或超过180次/分的运动强度较大。在比赛中运动员的运动强度常较大,而身体状况良好的正常人适宜选用适中的运动强度,而老年体弱者应选用运动强度较小的运动。
    

运动量,费思量 (2)


    出现过度运动后,及时纠正
    运动过度后,身体恢复所需的时间取决于运动强度和数量。运动强度大、数量大,则恢复的时间长。运动强度和数量的合理组合很重要。对于大强度、大数量的运动组合,若恢复时间不够,极易产生过度运动疲劳。若连续较长时间大强度作这样的锻炼,就会破坏身体恢复时间和运动强度及数量的平衡。普通的健身运动,中等数量和中小强度就可以了,也就是运动后即刻心率为(220-年龄)×60%~85%,一周锻炼3次。
    在排除身体疾病的前提下,消除运动过度的方法是暂停运动或减少运动量。减少每周锻炼的次数,如一天锻炼两次的,减为一次;减少每次锻炼的时间,每次锻炼一个多小时的,减少到一小时以内;减少运动强度,如走跑锻炼的,可以减少走和跑的距离和速度。还可变换锻炼的内容和环境,跑步锻炼的改为走步或其他运动,在居室周围锻炼的改为去公园游玩。经过一段时间恢复就可以继续锻炼。
    适应性锻炼,预防运动过度
    适应性是人的基本属性,是人体对其周围变化的环境条件给予正确反应的能力。运动量是外界对人的刺激,当运动量与人的承受能力相互协调,达到动态平衡,我们的运动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目的。由此,采用我们能承受的运动负荷,进行长时间的适应性锻炼,可预防过度疲劳。
    有的人散步半小时或更长时间,走步的速度不快,和生活、工作强度差不多, 比久坐不动的活动量多些,虽说消耗了身体的一部分热量,但强身健体的效果并不理想。而进行身体能承受、大于生活和工作强度的锻炼,如快走、跑步、游泳、健身操和球类等,并持之以恒,就能取得理想的健身效果。若没有练过马拉松的人去跑马拉松、没有爬过山的人去爬山,和经常锻炼的人攀比,常导致运动强度过大,身体难于承受,从而出现运动过度。
    

运动量,费思量 (3)


    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量
    掌握好运动量,使之与人的承受能力相互协调,达到动态平衡,运动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目的。开始时,运动量可以在一个较低的起点进行,例如走步锻炼的人,开始以70~90步/分钟走2公里,走完后身体可能会有一些疲劳,身体的生理指标会有些变化,恢复之后,身体处于正常状态,再进行下一次锻炼。这样经过6~8周或更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性锻炼,若锻炼后身体感觉比以前好了,身体恢复得比刚开始快,身体的生理指标稳定在正常范围内,身体完全适应这种运动量之后,就可以提高走步的速度或时间,提高的幅度应以身体能承受为准。如提高到91~120步/分钟,或是维持原来的速度,增加距离到2.5公里,适应一段时间再提高。当达到理想的运动量时,可以坚持下去,以后根据年龄和身体情况适当调整,始终保持适合自己的运动量。
    总之,要结合自己的年龄、性别、运动经历和身体状况等,掌握运动的起点、每个阶段锻炼的适应时间和每次提高运动的负荷幅度,就不会出现运动过度现象。宁可起点低一点,适应时间长一点,提高幅度小一点,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
    如何知道自己的运动量是适宜的?
    1.测量脉搏法:脉搏是反映身体机能状态的灵敏指标,通过测量锻炼前后的脉搏来掌握运动量大小是比较科学的。测量方法:晨起,测出安静时的脉搏次数m,代入以下公式进行计算:(200-m)×70%+m=锻炼时每分钟适宜的脉搏次数。要是锻炼后的脉搏次数和这个得数差不多,说明你的运动量是合适的;要是低于这个数5次以上,说明运动量偏小;要是高于这个数5次以上,则说明运动量偏大了。
    2.身体感觉法:假如锻炼后有疲劳感,但是精神状态良好,体力充沛,睡眠好,食欲佳,则说明你的运动量是合适的。若是锻炼后感到十分疲乏,四肢酸软沉重,到第二天早晨还有疲劳感甚至头晕、无力、食欲差,那就说明运动量过大了,需要及时调整。
    3.以上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将其结合在一起评价你的运动量是否适合自己最为科学。
    

运动补液,不止喝水那么简单 (1)


    运动中大量出汗后不及时补液,就会造成脱水,甚至引起生命危险。
    出汗量较多,应补充含钠饮料,以防低钠血症。
    运动后补充液体,应掌握好适合的量。
    健东是某公司的部门主管,平时很喜欢运动,身体一直挺棒的。到了下班或者周六周日,他就率领手下一帮员工到体育馆打球,每次玩的都很尽兴。可是有一次打球时,由于气温较高,运动剧烈,比赛没多久,场上的每个球员就喝掉了好几瓶纯净水。在场上拼抢最为活跃、流汗很多的健东,水也喝得最频最多。没多久,他感觉自己开始变得反应迟钝、神志也有些恍惚,好想找个地方躺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很多喜欢运动的人都有过健东的经历,每次出去运动都不知不觉出了一身汗,还口渴得要命,这就是身体缺水的标志。大量出汗后不及时补液,就会造成脱水。轻度脱水(脱水量为体重的2%~3%)就可减少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影响运动能力,此时,人会感到口渴和尿量减少。中度脱水(脱水量为体重的4%~6%),会出现严重的口渴,心率加快、体温升高、感觉疲劳和血压下降等;重度脱水(脱水量超过体重的7%)时,细胞内水分损失增加,会出现呼吸加快、恶心、食欲丧失、厌食、容易激怒、肌肉抽搐、精神活动减弱,甚至发生幻觉、谵妄和昏迷等症状,严重危害健康。
    可是如果不能够合理补液,就算喝再多的水,身体也不会尽快恢复,甚至可能发生危险。健东在运动中变得迟钝、恍惚,原因与其所喝饮料有关:汗液不仅有水,也有钠,而他喝的纯净水中,却只有水。身体流失了钠而得不到及时补充,就会出现不适,使人没精打采。
    

运动补液,不止喝水那么简单 (2)


    大量出汗,记住补充含钠饮料
    运动量和出汗量都不大时,饮料选择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定。如果出汗量很大,就要特别强调补钠。补钠的意义,一方面在于补充体内钠的丢失,同时对恢复体内的水平衡也有帮助。白开水进入体内以后,如果没有钠的帮助,就不能有效地平衡细胞内外的水容量,从而使水容易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因此,没有添加钠的饮品不适于大量出汗时补液所用。剧烈运动伴随大量出汗时,饮料中除了注意补钠以外,含有一定浓度的糖可以为运动提供一些快速的能源物质。
    含有钠的运动饮料,平时喝起来味道咸津津的,在运动后大量出汗时口感可能会变得非常爽。这是人类选择食物的一种调节机制,当身体缺乏某种营养素时,通过味觉向大脑传送鼓励信号,以便增加进食量。水和钠对维持人类身体的内环境非常重要,如果人体内水和钠的数量和比例发生异常变化,心脏、大脑等关键器官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严重时可以危及生命。在2002年的波士顿马拉松比赛中,有一位28岁的女性跑步爱好者在运动后死亡,医生分析死因,发现死者的血钠水平非常低,是致命的关键原因之一。严重的低血钠可以造成脑水肿和肺水肿,从而损害脑和肺的功能,造成死亡。

运动补液,不止喝水那么简单 (3)


    过度补液,也会出现低血钠
    解决运动时低血钠的问题,关键之一是在大量出汗补水时,一定要同时补充一定浓度的钠;其二是补液量一定要适度,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决定。
    过去强调运动前和运动中定时定量地补充液体,同时强调脱水对运动能力和健康的损害,而没有指出人体对轻度的脱水有很好的耐受能力。这就误导了参加运动的人们,造成运动中过度补液现象的发生。在马拉松比赛中,沿途设有很多水站,有经验的运动员能够调控自己的饮水量,而业余爱好者们在各种鼓励下,每站必饮,而且还饮得很多,常常会过度饮水,造成低血钠。也许有些读者会指出,比赛规定要提供含钠的运动饮料,不应该造成低血钠。的确,运动饮料中含有一定浓度的钠,适量饮用可以帮助维持血钠的水平。问题是,其含钠量较低,过量饮用同样可以造成血液稀释。这也就是上面讲到的那位女性跑步爱好者发生悲剧的原因所在。因此,即使是运动饮料,运动中的补液量也一定要适度。
    补液多少,让身体来告诉你

运动补液,不止喝水那么简单 (4)


    在运动时喝太多的水不仅可能造成低钠血症,还可能因为过多的水分(缺乏盐分)会导致大脑水肿,甚至因此失去生命。那我们如何掌握运动时的补液量呢?
    原则上,补液量应根据身体的丢失量来决定。简单的办法是以运动前后的体重变化减去尿量,大量出汗时通常不排尿,因此通过体重可以比较准确地知道自己在运动中丢失了多少汗。如果体重的降低不超过个人体重的2%,属于生理可耐受范围的脱水,达到或超过这一水平通常会感到口渴。过去曾经对根据口渴情况进行补液的做法有过批判,但是新的补液指南指出,根据口渴程度补液,有助于预防低血钠的发生。
    运动前和运动中还要注意,一次补液量不要太大,一般在100~250毫升左右。过多的液体充盈在胃内,导致运动中有时会产生不适。碳酸饮料的气体可以在胃肠道产生刺激感觉,一般也不适于剧烈运动时饮用。饮料的温度一般要看自己的偏好,虽然凉饮料通常更爽口,也有助于降低体温。但温度过低的饮料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会更长,有些人还会产生胃肠不适。
    运动补液小窍门
    1.运动前补液对预防运动中脱水有益,补水以少量多次为原则,一般在运动前两小时饮水400~500毫升。
    2.运动中每隔15~20分钟可补液150~300毫升,如果运动中大量出汗,宜选用低渗透压或等渗透压饮料(如水或生理盐水)。
    3.运动后补液也应按少量多次的原则,补液量取决于失汗量。可选用15摄氏度左右的饮料,此温度下饮料口感较好。
    4.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36小时内均不宜饮用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料。
    

运动补液,不止喝水那么简单 (1)


    孩子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也较差,运动量要科学合理。
    由于体格发育还没有完善,许多运动不适合儿童。
    对于儿童来说,运动对身体的好处非常多。运动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增强体质,还可以加速全身血液循环,改善肌肉和骨骼的营养,加速骨细胞的增殖,促进骨骼生长。更重要的是运动可以刺激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有利于孩子长高。
    但是儿童的体格发育还没有完善,身体许多条件与成人并不相同。如各器官功能都较弱,骨骼的硬度、肌肉的力度比成人小,关节比成人柔软,心、肺功能也未发育完善而相对较差,因而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也较差。所以孩子进行运动时,运动量要科学合理,运动量太小刺激不够,运动量太大,会因体力消耗过多而影响骨骼和肌肉的营养供给。有些孩子剧烈运动后过于疲惫,饭也不吃,倒头就睡,这样更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高的增长。运动量的适量与否,可以根据孩子运动后的感觉、表现来确定。如果孩子运动后自我感觉良好,精力旺盛,睡得熟、吃得香,就说明运动没有过量。相反,孩子运动后没有精神,不想吃饭,浑身酸痛,那就说明运动量偏大了,应指导孩子酌量减少。
    除了孩子的运动或锻炼应遵循适量、适度的原则外,也要注意不是所有适合成人的运动也同样适合儿童。下面就谈一下哪些运动不适合孩子选择。
    

运动补液,不止喝水那么简单 (2)


    不宜进行强度过大的长跑
    有些家长自己每天清晨喜欢练长跑,也拉着几岁大的孩子一起跑,这是不对的。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肌肉纵向发展,肌力差,强度过大的长跑易使肌肉疲劳,影响肌肉的正常发育。
    另一方面,儿童心脏较小,收缩力较弱,加上儿童胸廓小,肺通气量亦小,摄氧能力差。强度过大的长跑会加重其心肺负担,造成氧气供应不足。因此,儿童长跑不但难以供应机体所要消耗的能量,而且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此外,儿童的耐热、耐寒能力较差,热天容易出汗过多,冷天容易受凉感冒。晨练必须特别注意气温变化。
    总之,儿童长跑,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才能起到锻炼效果。一般认为,12岁以下小孩每次跑程不宜超过1000米,跑的速度也不宜过快。
    不宜经常拔河
    “拔萝卜”几乎是每一个幼儿园小朋友都懂得的故事、都会唱的儿歌,而拔河往往也是小朋友喜欢的活动。
    拔河时,幼儿身体或后仰,或前倾,或侧身,四肢用力维持在固定的位置上,特别是两队处于势均力敌时,往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幼儿的骨和关节很娇嫩,容易受伤和变形,在拔河这种强度大的运动下,幼儿全身肌肉处于持续的紧张状态,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常常会导致供不应求而缺氧。在缺氧的情况下,不仅肌肉易疲劳,而且不利于肌肉的正常发育。
    另外,拔河时常要持续性憋气,影响有节律的呼吸,并导致回心血量减少,造成心输出量降低而心肌负担骤然增加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心脏和大脑会出现暂时性缺血,严重者可能发生昏厥。因此,拔河并不是适合幼儿的一项经常性运动。
    

运动补液,不止喝水那么简单 (3)


    不宜掰腕子
    由掰腕子比手劲而引起软组织扭伤及肱骨骨折的事屡见不鲜。这是因为在掰腕子时,肘关节必须屈曲到近90度并支撑在桌面上,才能稳定前臂与上臂,把全身力气用在手腕上。这时,双方都咬紧牙关,拼命屈曲手指和腕关节,借着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及上臂内旋的动作,以最强的力量压向对方。因此,双方的上臂都有相反的力量在抗衡。两种逆向的扭转力,刚好在肱骨内旋肌附着点上下相交,容易造成肱骨干中、下段部位发生螺旋型骨折,在双方用力拼搏的瞬间,往往突然喀嚓一声,上臂因骨折而发生剧烈疼痛,不能动弹。
    另外,掰腕子前一般都没做准备运动,一开始,参战双方便咬牙鼓腮,全力拼搏。全身的肌肉韧带从原来的松弛状态一下子变成紧张的收缩状态,因此,很容易造成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扭伤。
    不宜常玩“斗鸡”
    我国许多地方广泛流行“斗鸡”游戏:空闲时一群小朋友像公鸡一样饶有趣味地“斗”起来,不少小孩都很喜欢。
    其实,这是一种容易伤害身体的游戏,一不小心就会造成身体的损伤。
    首先,由于游戏参加者以膝盖骨为进攻武器,互相攻击,容易使膝关节受到损伤。膝关节的碰撞,可引起关节面的充血、水肿,如长期反复发生,可导致关节面粗糙不平,形成永久性创伤性关节炎,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如果伤及膝关节内的半月板,还会引起行走困难。
    再者,由于“斗鸡”时是单脚着地,身体重心不稳,一不小心便造成踝关节的扭伤,或互相攻击时容易撞到胸腹部组织,轻的发生软组织挫伤,严重的可致肋骨骨折。
    

运动补液,不止喝水那么简单 (4)


    不宜常蹦迪
    有关专家研究指出,朝气蓬勃、热情奔放的迪斯科舞并不适合小孩子。
    因为迪斯科舞节奏强烈,而幼儿的控制能力较差,过分扭动身体容易失去平衡而跌倒。同时,他们的肌肉力量较弱,骨骼尚未发育完善,这种强烈的运动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英国医学专家提出,跳迪斯科时,不间断地快速扭动颈部,会使颈动脉频繁扭曲,血液流动受阻,容易发生大脑缺血,出现昏厥,严重者会拉裂脊神经,导致肢体麻木、运动迟钝,形成迪斯科舞蹈病
    对于孩子成长有利的运动
    1.锻炼柔韧性:踢腿、压腿、劈叉等。
    2.锻炼灵敏和协调性:体操、武术等。
    3.锻炼力量:以跳跃力量为主,辅以负重练习。
    4.锻炼耐力:小运动量的长跑、越野跑,跑速不宜过快。
    5.锻炼爆发力:短跑(30米、50米跑等)、跳跃(单、双脚跳和跳绳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