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青花的特点

 文侠书馆 2013-03-21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延祐期已逐步走向成熟时期,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能够在器型胎体上用钴料描绘纹样,然后施透明釉,并在高温1200℃左右一次烧成,并以它独特的工艺制作,较成熟的烧制了元代景德镇延祐期青花瓷。
延祐期青花瓷的器型丰富多样,小件瓷器为多见,它的构图简洁,如一幅画面,具有流畅奔放的特点。这类青花瓷越来越引起收藏界重视。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从时间划分可分为三个时期,我认同朱裕平先生所说的,延祐期从元初(1271年)到元后至元(1335-1340年)。至正期为(1340-1350年)14世纪50年代时期。元末期为(1350年后开始-1368年)的至元末结束。
元代早中期景德镇瓷业仍然采用一元配方的砂胎制作瓷胎,采用干粉调釉方法施釉。早期青花瓷因铁含量较高,氧化钙含量减少,钙钾含量增加,在高温过程中,釉溶解能力较强,将胎内的三氧化二铁溶解而影响釉的白度,烧制的延祐期青花瓷青白偏灰黄、乳浊。延祐期青花瓷还有一大特点,器身胎骨表面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在夏季炎热温度,空气中的气温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它的器身釉面会出现微弱的冒汗现象。据笔者多年来的研究,如何认定及鉴别景德镇元代延祐期青花瓷瓶罐类的真伪,我的看法是:首先要考虑釉面显色的程度。青白釉又称影青釉,釉色白里含青或釉面泛灰或泛黄。元代早中期延祐期多为青白釉,它是采用宋代的一种传统干粉调釉法,在器型上绘画纹饰后,采用醮釉与荡釉等施釉方法。延祐期青花瓷的制瓷原料仍然保留了宋代景德镇青花瓷瓷石土的一元配方。据笔者多年来考察釉面,发现这类青花瓷的釉面显色变化很明显。青白釉是延祐期青花瓷的一大特点。据釉面考察:距离远近的不同,它会显出多种不同釉面颜色。即近距离1米内看胎釉时常显出青白色,有时显青灰色。远距离10米看胎釉时呈淡黄色。斜看胎釉时会发现紧贴在釉面上无规则的米色条纹满布器身,它神奇般的釉面显色是鉴定延祐期青花瓷的重要特征。目前市场上的专业仿制顶级高手至今也无法仿制。器身釉色莹润透明,多为器身布满细小开片,胎釉显于干透,整个器身釉层显有凹凸不平。延祐期青花瓷瓶罐类多为短颈圆口,上腹外鼓至底微内敛,肩上部堆塑兽耳类为多见,一般胎体较厚重。釉下无气泡,釉层不光滑,呈哑光木讷色,手摸似糯米感。外足圈釉面透亮呈鸭蛋青色,釉厚处显出水绿色,足圈底为一元配方的砂胎。足底多呈外侧斜削状,足圈较宽厚多在10毫米之间,挖足深度多为8-10毫米。砂底胎质略呈疏松感,细小砂眼及黑湖麻点清晰可见,足底中间微凸起呈鸡心状,砂足底呈土黄色,局部显灰白色,内足圈有刀痕纹呈火石红及赭红色。圈底及足底见有稀朗小颗粒石,足圈底粘有稀朗大小块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自然炸开状。延祐期青花瓷的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器内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在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多于凸起约1至2毫米,胎痕粗细大小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胎内壁砂眼及内壁稀朗小颗粒石明显可见,腹上部一般不作修胎处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纹。延祐期的青花使用国产料,呈色蓝中闪灰,青花发色不稳定,晕散青花呈炸开状,线条深浅不一,接笔处较深。青花浓厚处似有云层块状呈有立体感。延祐期青花瓷的青花纹样具有构图简洁,一般层次多由三层纹饰组成。构图呈对称分布,上下纹样对称呼应,多绘如意云头纹,缠枝牡丹纹,莲瓣纹及卷枝纹等多样纹饰。花卉纹有大花和大叶的特点。莲瓣纹不绘成变体纹,莲瓣纹二条边线有间距,牡丹纹饰边缘绘成稀朗连珠状,图案画风简洁,活泼流畅,绘画风格奔放。它的画风是现在国内流行的一种国画风格,被越来越多的藏家所关注.
以上几点看法是我多年来对景德镇元代延祐期青花瓷的一点认识,仅供同仁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