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安引发的众生相

 铂車毅 2013-03-21
文/王隽----------------
2月25日中午,当我们在午餐桌上倦怠地刷着微博,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公布结果时,李安的名字就随处可见了。一整天都很热闹。身带蓝V的认证机构《江西日报》深情地在微博上这样表达:“江西籍导演李安再获小金人。”不知编辑是否了解过,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确是江西人的李安的父亲李升是怎样抛下家人匆忙跑到台湾去的--我们不得不猜想编辑是不是一个“高级黑”。当香港某些媒体抛出“好莱坞主流媒体不承认最佳导演归属,拒登李安照片”的大标题时,微博上已经有美国网友晒出当天的《USA TODAY》,李安的照片虽然没有放到最大,但也占了四栏--被拍脸也不是第一次了,拍着拍着也就习惯了。当然,想也不用想,自然也有台湾撰稿人用充满悲情、略带自勉的口吻在西方媒体上大书特书对“文化改变政治上尴尬境遇”的希冀,而最近的一次大面积抒情来自林书豪的成名--只消将运动改为电影,文章自可成立。两岸三地的无所事事者,每每遇类似的事,都忙着在整件事中找自己的位置。还有一类人,是作家曹寇所说的那种“势利分子”和“成功学达人”,将李安太太养家六年支持李安做电影的旧事又拿出来讴歌得不成样子,夫妻间理应存在的理解与扶持变成了奢侈的美德,不知道李安夫妇听到后会作何表情。照例有人盯着大陆的导演们,以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写下誓言:哼,多少年也出不了一个李安。这些乱七八糟的声音,多数是观点和结论,都在争先恐后地与“李安”二字发生点什么,和李安本人以及他的电影却没有太多的关系。 有多少人在听到他获奖的当下,愿意认真地去了解,为什么李安能够以“他乡人”的身份获得美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可?两度拿奖是奥斯卡奖的气质在发生变化,需要多元化和包容性,还是李安的确擅长讲述各种故事?两度与最重要的奖项“最佳电影”擦肩而过是不是因为依然没有获得最终的肯定?是什么让他在与父亲和生活的对峙中依然坚持梦想,并最终完成愿望,意志力与能力到底谁更胜一筹?为什么同宗同源的他从最开始展现给西方人看的就不是一个灾难缠身的民族,不是或困苦或妖异地突出“陌生化”的中国人形象,而是日常的充满对立却最终可以获得和解的小社会?在尝试过多种不同类型的电影后,他是否解决了最初的困惑,关乎道德与欲望的博弈,关乎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些问题悉心去寻找,也许耐心地看完从《推手》开始的每一部电影就会有答案。但人们仿佛不需要答案,因为求索的过程比起发一条微博来说实在太漫长,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张开嘴巴就可以输出无数观点的正确先生、正确女士。微妙的是,李安恰巧不是这样的人。仔细看他的访谈,他甚少下结论。他也不惧怕与观众分享困惑,分享求索的过程,并专注于此,致力于成为一个纯粹、深刻的人。他肯定不是神话,当你看完他所有的片子,就会发现他的影像风格并不鲜明,甚至谈不上有个人风格,但他和他的作品一样招人喜爱,仔细想想,还是敌不过“真诚”二字。所以,那些怎么也谈不上真诚的看官,可以收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