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成观察习惯(三) ——接触实际,了解社会

 024WHM1946 2013-03-22

养成观察习惯(三)

——接触实际,了解社会

※读书是学习,接触实际,了解社会也是学习,而且是孩子们在不感到有压力的情况下,很容易留下深刻印象的学习。我们及早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为儿子设法提供一些这样的学习机会,在学校组织相应活动时也鼓励孩子积极参加,这使儿子的学习和成长受到了很多补益。

(一)找机会多参观

1987821日星期五晴(1

我正在家里做作业,爸爸突然回来了。他让我赶紧跟他走。我问爸爸去干什么,爸爸让我猜。我猜了好几次,全都不对。到了楼下,我看见苏叔叔的小轿车在那停着,带着疑虑坐上了车。车左拐右拐,来到了一个工厂。

爸爸告诉我,这是印刷厂,他们单位在这印杂志,顺便带我来参观。

我们走进厂房,先来到二楼的铅字车间。车间里整齐地排满了铅字架。上面的小格子里放着各种各样的铅字。字是反的,我往一个铅字架上看了一眼,认出了“励”、“奋”、“鹏”等字。

我们又到了楼下参观,还没走进车间,已经听见机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一走进车间,就看见一台很大的机器,像一只巨兽卧在那里。它的一头是一个大纸轴,白纸像小河流水一样翻进机器里,很快印好的书页就从另一头出来了,被切纸刀裁了开来。“唰,唰”一张张,一会儿就印出了一大罗。我们又走到另一边,那是装订机。上面有三个小机器,下面是传送带。这套机器很像一座桥,装钉时先降下来书页,再降下来封皮,通过传送带传送到那个大机器里,就订上了。我们还看到一些小型印刷机,那速度就慢多了。

这次参观,我看到的机器已经是自动化的。今后还会有更新的现代化机器出现。我现在一定要发奋学习,将来去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1987822日星期六晴(2

我走进了宽敞、明亮的展厅,立即被那里展出的许许多多五颜六色的绘画吸引住了。这些图画都是一个叫张小宁的孩子从四岁到十二岁画的,一共有二百多幅。

在这些画中,最吸引我的是“三国的新结局”和“立马横刀的常胜将军”两幅画。“三国的新结局”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作者把魏、蜀、吴三国的国君和将领都画在一起,让他们和好了,以使百姓安居乐业。“立马横刀的常胜将军”把三国中的关羽的故事集中在了一个画面上,中间画的是关云长骑着赤兔马,高举青龙偃月大刀的形像。周围画着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的情景,充分表现出了他的英勇无敌。我认为他的画最主要的优点是,想象力丰富,会用颜色,着色时充分利用了宣纸的特点。

我也很喜欢画画,但和他比可差远了。他从四岁开始画画。一开始也不是画得那么好,但他能坚持下来,所以取得了现在这样的成绩。他当场作画,而且认为自己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孩子,还要继续刻苦学习画画。我要学习他这种精神。他的想象力,我是难以达到的。他画的画,有一些我也能画下来,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他竟那么会用色。春天他就把什么东西都画成绿色的。有一幅春天的雨,他利用宣纸的特点使画面模糊,很像下雨。在他画雪的时候,一些地方不涂颜色,利用纸的洁白来代替白雪。

我要学习他绘画上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绘画上的不足,使自己的绘画水平能突飞猛进,画出一些好的画来。

 

19881010日星期一晴(3

南湖勤芳园前,又增加了一个日本赠送的大机械钟。那天老师带我们去游园我们特地去看了大钟。

大钟十多米高,站在南湖广场从哪个方向都就能看到它。钟的最顶端是一个大号鼓面那么大的机械钟,下面是不锈钢铸成的支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支架由两个高大的柱子和摆成了几何图形横梁组成,横梁上面挂着两个打点报时的铜铃铛。打点的时候,柱子上的门缓缓打开,里面会走出来两个机器人,一个是身穿和服的日本儿童,一个是身穿东北民间服装的中国儿童。两个小孩胳膊上下摆动,就会使一串由大到小的铜铃奏出悠扬的音乐。

沈阳和日本川琦市是友好城市。他们在十、一国庆节前送来一个友谊大钟,是想用它来提示两国人民: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秦朝。只是在近代这珍贵的友谊曾被战争点上了污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给两国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不能忘记深厚的友谊,也不能忘记战争的带给来灾难,要让友谊和和平像时间那样无穷无尽,万古长存。

198995日星期二晴(4

“二青会”前夕的市府广场

正值秋高气爽之时,举世瞩目的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在沈城胜利召开了。下午,我们五年组的全体师生来到了市府广场。

我们在路旁待了一会,见远处出现了一排黑点,黑点近了,更近了。眼睛尖的同学一边挥手,一边喊:“二青会车队来了。”七十多辆轿车、客车、面包车,鱼贯而来,向东北方向驶去,整整走了好几分钟。

广场北面耸立着一幢银白色的大楼,二十三层的楼体直入云际。在楼上悬挂着两条红色的条幅,格外显眼。一条是:“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胜利召开!”一条是:“振奋精神争创最佳服务,同心协力确保二青会通信畅通。”

我看到的这一切,证明了党对我们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关心。我们还有什么权利不听党的话,不去为党、为祖国好好学习呢?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听党的话,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198996日星期三晴(5

看“二青会”开幕式

正值秋高气爽的时节,举世瞩目的全国第二届青运会在沈阳市胜利开幕了。今天下午,我有幸亲身去参加了精彩的二青会开幕式。

我怀着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坐在看台上,放眼环顾着五里河体育中心。我的对面是主席台,凳子漆成红色,我们的看台是黄色的,南北两侧是绿色的,构成了一组色彩协调的画面。看台分成上下两层,顶上有遮雨的顶棚,还有几只黑色的大喇叭挂在那里,正在奏着一支支乐曲。周围的墙上插满了五颜六色的彩旗,四角上还各有一个大大的氢气球,球底下都挂着巨幅标语。南边有一个电子绘画台,西边是二青会的火炬塔。整个运动场上一片热烈欢腾的气氛。

开幕式中最壮观的场面莫过于放和平鸽的时刻。就在我们看台的草坪上,并排摆放着一大队鸽笼。哨声一响,笼门一起打开,一万只和平鸽带着友谊,带着和平,扑天盖地飞了起来。它们一齐展翅在天空中飞翔,把整个会场都给罩住了。当鸽子飞过我们看台上空的时候,观众们和我都发出了一阵欢呼声,紧接着便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下午五点钟,我余兴未尽地回到了家里,脑海里还不时闪现着二青会会场的一幅幅场景。

 

6、参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今年暑假,我去长春姥姥家玩,终于如愿以偿,跟着大舅、妈妈和大治哥哥,一起参观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清晨,微风送爽,迎着朝阳,随着上班的人流,我们走进了汽车厂。

汽车厂很大、很大,是一座名符其实的“汽车城”。一间间高大的厂房联成了一片,每片是一个分厂。有铸造、锻造、底盘、发动机、热动力、总装,还有轿车好多分厂。汽车厂里道路交错。上班时工人可以分头从六个大门进厂。大舅告诉我,今年汽车厂的职工人数已有六万多了。怪不得进门时,我看到上班的工人潮水般地涌入,在不同的路口分流,进了各个分厂。转眼间厂区就很少有人走动了。

汽车厂不仅大,而且很美。楼房美观大方,道路笔直,两旁立着玉兰花灯柱。楼房周围还种了许多美丽的花草,万紫千红。真是进楼是工厂,出楼是花园。

汽车厂是座高度现代化的工厂,每个车间都有自动流水线。比如总装车间,先从棚上降下汽车底盘,前面的工人叔叔安上几个零件,它就被送到第二站的叔叔那。再装几个零件,又送到下一站的叔叔那。就这样边走边装,还没等我们走到厂房的另一头,汽车已经装好了,前后还不到两分钟。

参观第一汽车厂,我可开了眼界,第一次看到了这样一座又大又美又现代化的工厂。                                              1987928

 

7、六一儿童节的商场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家家的孩子喜气洋洋。因为在他们自己的节日里,不仅可以上街玩,还能跟着爸爸、妈妈到商店里去选购自己喜欢的节日礼物。

星期日,我和妈妈来到了太原街。太原街上,行人熙熙攘攘。我们好不容易挤了进去,发现人们大多领着一个孩子。孩子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他们中有的人还一边拉着父母的手,一边大口大口香甜地吃着茶蛋或雪糕。

商店里,人最多的就是食品和玩具柜台。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玩具品种变了,在柜台里摆的再不是铁皮汽车和橡胶娃娃,变成了遥控、声控的玩具。听,那边传来一阵笛声,原来是一个声控的大布娃娃在吹着手中的木笛。这个玩具深受女孩子的青睐,争相购买。男孩子们喜欢的自然是飞机、大炮一类的东西。看,那种飞机真受欢迎。它需要一段距离的跑道就能飞起来,用遥控器可以让它表演拐弯、打炮、上升、下降等动作。不好,坦克来打飞机来了。原来坦克也是玩具,开炮时只不过是炮管里的红灯亮了一下。

在卖食品的地方选购者大多还是小朋友。蛋糕、冰淇淋,一会就卖完一箱。售货员忙得不可开交,虽然额头上渗出了汗珠,可脸上都挂着笑容,热情地接待着一批批小顾客。

妈妈也给我买了我喜欢的玩具和爱吃的食品。六一儿童节的商店真是小朋友们的世界。

19881119

 

8、胜利公园门前的早市

长春胜利公园门前,每天7点钟以前都是早市。姥爷每天早晨去公园锻炼身体,回来时就顺便从早市上捎回一些新鲜蔬菜。那天早上我和表弟醒得早,妈妈便带我们去早市逛了一圈。

那时,天边刚泛起鱼肚白,薄雾还没完全散尽。公园门前几百平方米的空场上,已挤满了人。一进早市,就仿佛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到处是摊床和手推车,到处是叫卖声。有卖熟食的,有卖鲜肉的,有卖蔬菜、水果的,还有卖风味小吃的。一堆堆蔬菜挂着晨露,一车车瓜果散发着清香。上班的、上学的人,路过早市,匆匆地吃着早点。专门来采购的,提着篮子,挑选着自己喜欢的蔬菜、瓜果。从公园里出来的人,也都要在早市里逛上一圈,再离去。

我远远地望见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清真快三刀”,就好奇地跑过去看。只见一位老师傅头戴白色小帽,身穿白色工作服,正站在一个画有回族饭店门上常见的那种图案的车子旁操作。他面前的案板上放着一柄菜刀和一团面。老师傅把那团面揉成跟棍似的一个长条,又圆又直,突然伸掌一压,面团的一头立刻被拍扁了一段。他拿起了菜刀,“唰,唰,唰”砍了三刀,又一刀把那段面砍了下来。一手拉,一手按,拽成了一正方形,扬手扔进油锅里。那三刀的大小不差分毫,从揉面到下锅,不到一分钟,真是熟能生巧啊。围观的人对老师傅的技术都赞不绝口。

快七点钟的时候,妈妈要带我们回去吃早饭,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早市。等早饭后,我们再路过公园门前时,那里已经收拾得干干净净,早市已奇迹般地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9、长江路的夜市

回沈阳的头一天晚上,坐在屋里闷热极了,煽着扇子煽出的都是热风。我和表弟热得大汗淋淋。妈妈决定领我们去夜市逛一逛,消消暑。

夜市就在姥爷家门口,整整一条街。向东望不见头,向西看不到尾,只能看到一片黑呀呀的人头和街两旁小摊上发出的点点灯光。我们一起向西走,在人流中挤进挤出,看热闹。微风拂过,吹在脸上,我觉得精神好多了,和表弟跑前跑后。

这夜市真热闹,有卖金鱼的,有卖字画的,有卖书报的,还有卖装饰物品的。那边的地摊上搁着一堆衣服;这边的床子上摆着一捆皮带,真是卖什么的都有。最显眼的就是卖小吃的。大点的摆几张桌子,盖个棚,随买随做。有卖油条的,有卖快三刀的,有卖烤鸡或杂碎汤的,还有卖炸豆腐串的。小的呢,就是辆自行车,车座上搁个食品箱,里面有的放着切糕,有的放着鹌鹑蛋串,有的放着油炸糕、麻花、面包等小食品。让你一见就淌口水。那游人的喧闹声,小贩的吆喝声,自行车的铃声,锅碗瓢盆的撞击声,汇成了一组夜市交响曲。

我和表弟也想买点什么,为这次逛夜市留个永久的纪念。妈妈要给我们找一件夜市上只此一家的“小东西”作纪念品。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两只小布偶。妈妈说:“夜市真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展示了市场经济的繁荣。”表弟拿着布偶高兴地对我说:“明年你再来长春,我们还来逛夜市好吗?”我说:“好。我要来看看这夜市会有什么变化。”

1988年,市场经济才刚刚在中国大地兴起,早市和夜市还是新生事物。我们带儿子逛早市和夜市,就是想让他认识这一新生事物。

 

(二)靠接触去感受

198751日星期六晴(10

赶电车有感

今天,看完电影,妈妈带我去车站坐车。我们刚一出胡同口,就看见两辆车相继开进了车站。我们想跑过去上车,可被许多车挡住了。按着以往的经验,像这样的情况,就一点希望也没有了。我们过了马路,原想慢慢走到车站,再等下一辆车。可又看见车还停在那,就抱着一线希望跑起来。我们跑到车门时,一个梳着一条辫子的售票员阿姨和气地喊我们快上来,然后才关上门,通知司机开车。我们坐车是经常的事,这样的服务态度很少见。通常情况是,能等你一会就不错了,也许还会抱怨你几句。有时售票员还会像跟你耍着玩似的,你看到门开着,心想挺好,赶紧跑过去;可你刚到门前,正想上,门又突然关上了,那才真是气人那。

在此,我要赞扬3路无轨电车01682号车的包车组热心为人民服务的好品德,并希望其他包车组能向他们学习。

 

1987512日星期一晴(11

今天早晨坐车上学,我又看到了服务态度非常好的售票员阿姨,而且注意了她的代号是5296

车和往常一样很挤。我就站在了售票台的旁边。阿姨售票很热情。她总是温和的对上车的乘客说:“请出示一下月票,没有票的同志请买票”。每到一站的时候,她就亲切地说:“本车是3路无轨电车。开往砂北方向,下站是××站。”听到她那和蔼的声音,让人感到心里暖烘烘的。在北六马路车站,上来一位患病的老大爷。售票员阿姨就站了起来,把老人扶到了自己的椅子上坐下。

我从很小就开始坐车。像这样的服务态度很少见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每个人都是人民的公仆,都应该有这位售票员阿姨这样的职业道德。这位售票员阿姨虽然没有站到讲台上,但她也是我心目中的一位老师。她教育我要讲文明,懂礼貌,关心别人。我要给报社写一封表扬信,让更多的人学习她。

 

12、看捏面人

放学以后,我匆匆地往家走,经过八一公园后门时,我看见一个捏面人的,就挤进去看,立即被他那手绝活吸引住了。

那人四十多岁,像是位南方人,正拿着根小竹棍在捏关云长。他的工具很简单,只有一个有机玻璃做的钎子,一头尖,一头扁,一把小剪刀,一把小梳子。只见他在一小块红面团上,左一下右一下按了两道小小的沟,放进二条黑色面搓的细丝,还真有卧蚕眉、丹凤眼的味道呢。不一会工夫,一个大刀关云长就做成了。只见那关羽虎目圆睁,头上戴一个绿扎巾,身穿绿战胞,腰间英雄带飘扬,右手提刀,左手扶着宝剑,仿佛立刻要上阵杀敌一样。周围的人看了不由赞道“好手艺”“太像了”“样子多威武”……

那捏面人的匠人听了赞扬,兴致更高了。他又从工具箱里取出个松果捏了个时迁偷鸡。时迁那胖胖的、贼眉鼠眼抱着鸡跑的样子让人一看就发笑。他又捏了几个别的人物,也都那么好,那么像。

有一个叔叔问他:“您的手艺是从哪学的呀?”他一边捏一边回答说:“祖传的,已经五代了。”我看得着了迷,渐渐地,心底萌发出一种业余学捏面人的古怪念头。                                    1988422

 

13、列车上的一位阿姨

夜色,象一块黑色的幕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笼罩住了整个平原。远处的村庄、树木和庄稼都越来越模糊,看也看不清了。我和妈妈、爸爸坐的那列火车就在这夜幕中飞驰着。

因为舅舅来电话告诉我们姥爷病危,我们一家三口才星夜赶往长春。喇叭里一再播放节目,车箱里的人很少,大多已进入梦乡。我担心姥爷的病情,一点睡意也没有,坐在椅子上沉思着。“同志,请您把脚抬一下。”一个轻轻的声音从背后传来,打断了我的沉思。我看看表,都十点多了。是谁呢?我惊异地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列车员阿姨。她穿着一身蓝色的制服,手提着扫帚,一手拎着带长柄的铁皮撮子,正逐个座位地扫地。她走过来了,我赶忙把脚抬了起来。她用扫帚把瓜子皮、糖果纸,连茶几底下的一点点烟灰都仔细地扫了出来。忽然,她发现对面一个正在甜睡的小女孩披着的衣服掉在了地上,便悄悄地走过去,放下扫帚,拾走衣服,拍拍上面沾的灰土,又轻手轻脚地盖在了那个小女孩的身上。“这么晚了,怎么列车员还没睡?”我不禁在想。

不一会儿,阿姨扫完了地,有些累了,想坐下歇歇。她看了看窗外那漆黑如墨的夜色,坐在了妈妈对面,和正在唉声叹气的妈妈轻声攀谈起来。她从谈话中得知姥爷病重,十分关心,急切地问妈妈:“大姐,老人得的是什么病呀?”“脑出血。”她想了想,对妈妈说:“大姐,别着急,听说脑出血可以手术,有不少人都治好了。他老人家也一定会好的。”妈妈叹了一口气,说:“怎么能不急啊!现在连去医院怎么走快还没弄清楚。家里人一忙,多半不会有人接站。唉——就怕发病急,连最后一面都见不着啦。”“我知道怎么走快。这样吧,我给您画张路线图。”说着,她掏出一个小本子,撕了一张纸,拿出笔画了个图,一边画一边给妈妈讲,先坐什么车,之后在哪换车,在哪下车,画完就递给了妈妈。然后站起身,看了看表,对妈妈说:“大姐,我还有活,先走了。别着急,一会儿就到长春了。”说完便走了。

当列车员,长时间不能与家人团聚,就在这轰轰行驶的火车上,一天从早忙到晚。白天累了一天之后,晚上连觉也睡不上。可她们没有一点怨言,那么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乘客服务。这是多么值得学习的啊!

夜更深了,火车还在飞驰,那位列车员阿姨也还在车厢中紧张地忙碌着……

 

14、一件美好的往事

这是一件美好的往事。每当我回忆起这件事,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两位老华侨的身影。

那是我上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班全体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省博物馆,参观东北解放四十周年展览。在那儿,我们意外地遇到了两位老华侨。他们都已是两鬓雪白,正用不熟练的汉语招呼着我们。我们怀着好奇心围了过去。

他们热情地问我们的姓名、学校、班级。把我们在小本子上记的回去写作文的材料拿过去读了又读。看着我们,那位老奶奶的泪水湿润了她的眼眶。我们不解的问:“老奶奶,您怎么哭了?”她告诉我们,他们也是东北人。母亲今年九十多岁了,儿子今年七十挂零。四十年前,他们孤儿寡母,无法谋生,被迫逃到了海外。听了她老人家的叙述,我们的眼前也仿佛出现了那战火纷飞的东北大地,她们母子相依为命,沿街乞讨,最后流落海外的景象……

这回,他们回到久别的故土,看到了东北这四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望着我们,勾起了他们对往事的回忆;望着我们,证实了他们并非是在梦中,这使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老奶奶提出要与我们合个影,我们高兴地答应了。随着闪光灯一亮,我们的张张笑脸和那位老奶奶含着热泪的眼睛被一起收进了照相机的镜头。

我望着两位老人满头的银丝,陷入了沉思:他们这么大年纪了,为了在有生之年,再看一眼可爱的故乡,再看一眼久别的祖国,不远千万里,回国观光,这是一片多深的爱国之情啊!越想,我越对两位老人肃然起敬。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快两年了,但老奶奶那满含泪水的眼睛还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

15神奇的中医张大夫

“卧龙鲜聪明,挑起三国兵,五丈含恨去,何如学仲景。”这首诗的作者张洪久,是一位中医大夫。他写这首诗,还和我有直接关系哩。

星期天,我陪妈妈去张大夫的诊所看病,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张大夫的诊所很小,深处小巷之中,周围很幽静、安宁。诊所分两进,外面是一个小厅,四壁挂着患者送的几面锦旗,让人凭添一种信任感。里面一间是看病的地方,只有十几平方米,虽小却十分干净、整齐。

张大夫四十多岁,个子很高,红光满面,看上去身体很健康。圆脸浓眉,双目总是半开半合,含着微笑,显得十分和蔼可亲,又让人觉和有些高深莫测。

张大夫先给妈妈针灸。他右手从盒里拿出一根针,用棉花消毒之后,左手熟练地在妈妈手上量了量,看准位置飞快地刺入,又来回调整几下位置,直到妈妈感到很疼为止。连扎了五针,总共也就一分钟时间。他一面收拾针具,一面对我介绍说:“这叫手针,身上不论哪有病,在手上都有反应,都能通过手针治疗。我研究了好多年才研究出来。就拿这心脏反射点来说吧,心偏左,你看,用针也得偏一点儿。”他指着针,又接着说:“别看我几乎天天都扎,可每次扎之前都还要仔细量好。人和人反射点的位置也有些差异,找穴位可不能马虎。”我以前听说过耳针、足针、舌针,手针还是第一次见到。它不仅方便,病人痛苦也小。更难得的是张大夫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缺了这种精神,手针也不会那样有效了。聊着聊着,又提到中药。张大夫说,他从不让病人去药店自己抓药,那样一来不易抓齐,二来可能有劣药、假药,以至治不好病。他用的药都是他弟弟亲自到各地收购的,确保了药的质量。

张大夫还有一样绝活,就是气功诊断。他要我摘了眼镜,站好。他则合着双目,坐在椅子上。不一会就说出了我身上的几处疾病,甚至诊断出我小时候头磕过和得肺炎的事。特异功能的事以前听说过,这次算第一次见到,令我惊讶不已。

张大夫最后又谈了他的经历。他家世代行医,祖父就是名医,自小受过不少熏陶。如今人到中年,总算小有成就。他劝我也学医,可以修身养性,济世救人。又给我讲了学医的条件,首要的一条就是有学问。他拿出所写的骈文和诗,都是即兴而作,一气呵成,一字不改。字迹看上去很漂亮。文章情景交融,以物咏志,文采飞扬,旁征博引,写得颇有古风。我正赞叹不已,他忽然要我作首诗。我哪里敢班门弄斧。他却一再鼓励我,妈妈也在一旁撺掇。没办法,我只好把前几年戏吟的一首《咏卧龙松》写了出来:“昔日一卧龙,今为坡上松,脱却潭中水,愿与云雨争。”他一面说对仗还工整,一面当场和诗,就是本文开头的那首。

张大夫,就是这样一个清高、有才、医术高明而且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中医。我觉得,虽仅一面,却对我影响很大。我的外祖父也是位名医,也许将来我也会作一位中医吧。

 

(三)借实践去体会

※儿子在小学的时候就参加了军训,上中学以后不仅再次参加过军训,还参加过学工、学农等实践活动。这对孩子的成长的确大有好处。现在,不知孩子们的校园生中还有没有这类内容。如果有,家长一定要支持孩子积极参加,让他好好体验其中的乐趣,同时增加对社会现实、对人的了解。

16、军训课

解放军战士威武雄壮,他们是我们男孩子心中的偶像。他们双手紧握着钢枪,站在边疆的哨所;他们跨着整齐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他们开着军舰,巡视着祖国的海疆;他们驾着飞机,飞翔在祖国的蓝天。我从小就羡慕他们。“小学生要搞军训了!”我听到这个消息后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天天盼着军训早一点开始。因为军训早一点开始,就可以让我们早一点尝到当解放军的滋味。

昨天下午,我们学校四、五、六年级的同学被集合在操场上,开始了盼望已久的军训。我们刚把排站好,十二名解放军战士就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了学校。只听班长喊:“立——定”。“唰”的一声,十二名解放军叔叔像钉子一样站稳了。

接着,他们给我们作了队列表演,每一个动作都那么利落,齐刷刷的,没有一个战士乱动一下。“太好了!”同学们发出了阵阵赞叹声……

之后,一个大个子叔叔被分到我们班,指导我们进行军事训练。他教了我们怎样立正、稍息、左右转,教了我们怎样齐步走、踏步走,最后还教了我们从没学过的正步走。“正步走,走时先绷直左腿踢出去,右胳膊抬至胸前第三个钮扣处,照此循环就可以了。”他一边讲解,一边作示范。真棒啊!我心想,我要是也能像他那样有多好啊!便认真地学走来。在叔叔的耐心教授下,我终于学会了。一遍、两遍……我仿佛也成了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正握着钢枪走过天安门广场,庄严地接受着中央首长的检阅。……

一节课的军训虽然已经过去了,可其中的每一个情景还历历在目,好像是刚刚发生过一样。我们学校的军训还只是刚开始,以后还要再进行。我相信,这一定会对我们的健康成长起到良好作用。

 

17、当官难

有一出戏叫做《徐九经升官记》,里面有一段著名的唱词:“当官难”,而今我是深有体会了。

上了中学,我又当上了班干部。这一周,当了七天的值周班委,真忙、真累、真难呀。

当值周班委真忙。就拿早上扫除来说吧,一大早,我就得先到,搁下书包,立刻去各个“清扫重点”检查。有灰,立刻向扫除小组“示警”。否则被校值周生看到,自然免不了“榜上丢分”了。刚上任时,老师交给我一个钉门的任务。我先用布块垫,不行,一碰就掉;再用胶皮钉,钉子折了;没办法,再来第三次,还要兜揣胶皮,时刻注意,忙活了三天才钉好这门。除了这些,还要取班级日记,写班级日记,交班级日记;间操、眼保健操来回检查;自习、课前时刻督促,忙得我晕头转向,经常忘了这样,忘了那样,幸好脑子还有清醒的时候,才不至于耽误了工作。

当值周班委真累。尤其是上自习。老师把自习的标准订为“鸦雀无声”,做为重点抓。我自然也要重点管。每当上自习时,我都得指完这名同学,再点那名同学。有时候,整节自习都在地下督促同学们,写不了十几个字。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看得那么宝贵的一节自习课,有的同学却不珍惜,甚至连课本都不拿出来呢?

当值周班委真难。我工作得又忙又累,可有的同学还不理解我,甚至指桑骂槐,旁敲侧击,冷嘲热讽,不配合我的工作。也许是因为我的失误,我的疏乎,可你们应当提醒、帮助我,不该怨我、恨我呀!

当了一周的值周班委,酸甜苦辣我尝了个遍。但我相信,我是在为同学们服务,总有一天,他们会理解我的。

1991325

 

18、与排长共餐

夏末秋初,我们高一全体新生来到了市郊的沈阳武警指挥学校,开始了为期八天的军训。八天的军旅生活,处处洋溢着无穷的乐趣,事事成为我珍贵的回忆。可最使我难忘的还是吃的那几顿饭——与排长共餐。

军队吃饭都是站着吃的。一响开饭号,我们便赶忙集合,整队进食堂。我所在的一排六班,九个人是清一色又高又壮的小伙子。训练了一天,一开饭,就像九只饿狼把饭菜一扫而光。

吃了几顿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排长也和我们在一个桌上吃饭。也许你会说我笨,那么大的活人在你们桌上吃饭,你都要吃了几顿饭后才发现。可你们不知道排长是怎么吃饭的。每天的主食照例是稀饭、馒头或者大米干饭。排长端起饭缸后,便退在一旁,任我们你争我抢,狼吞虎咽。他要挟菜时,便举筷在一旁静静地等待。我们九双筷子此起彼伏,往来如飞。排长常常要等很久才能得空,快捷而又很轻巧地从我们不爱吃的素菜中挟出一点儿,一边放入口中,一边又很快地退到了一边,继续干咽那些馒头和米饭,又过很久才会再来挟一回菜。一顿饭下来,他也吃不了几口菜。

几顿饭下来,我们都发现了排长的“秘密”,心里说不上是个什么滋味。排长每天也和我们一起顶着烈日训练,而且常常几次三番地示范动作,比我们还要累,可到了吃饭的时候,却又……。又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我们进了食堂。排长还没有来。班长说:“排长每顿也吃不上多少菜,净啃馒头了。我们给排长拨点菜吧。”大家都立刻表示赞同,便你一筷子、我一勺子地往排长的小碟里送起菜来。不一会儿,小碟里便隆起了一个小小的“菜丘”。看,那鲜红的柿子,翠绿的黄瓜,金黄色的土豆丝,还有平时菜里难得见到的几块馋人的猪肉,五颜六色的那么好看、诱人。排长走过来了,啃了一口馒头,看我们都没伸筷,便伸出筷去挟菜。忽然,他的目光触到了那碟诱人的“菜丘”,微微一愣,筷子在半空中顿了一下,但还是从大盘中挟起一根豆角,放进嘴里。我们几乎不约而同喊道:“排长,你吃碟里的吧。我们成天抢菜吃,你都吃不着菜了。”排长冲我们摆摆手,吃饭是不准说话的,然后一边把碟里的菜一骨脑地倒回大盘里,一边低声说:“我可以到厨房里面去吃菜的。”“排长,伙房里哪还有什么菜了,几大盆菜已被几个打饭的搜刮得干干净净了。”大伙嘴没说,心里想。

我的心颤动了,只觉得有一肚子的话却说不出个头绪。我想找出言语来形容排长,却又实在找不到。这样的感情,难道是单单用“爱”“关怀”之类的字眼所能表达的吗?这是哥哥对弟弟、父亲对儿子、首长对战士的一种无比高尚的情怀,是一种为了对别人的爱甘愿牺牲自己的难以名状的奉献。

排长,我想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等我们长大了,我们会摆出天下最美味的菜肴请您去吃,吃一个够。

19931122

 

19、尝试

“给我一拿一个!”“给我拿个红的!”

一条大街的人行道上,一群大人、孩子围着一道绳圈里的几个中学生,挤着,争着,喧嚣着……这是谁?在干什么?原来,这就是我们,省实验中学高一、四班的同学们,第一次参加商业性社会实践活动——赠送广告气球。每个气球都印有“金字塔学习机,辽宁省友谊商店”等字样,由我们充上氢气免费送给过路行人。

刚听说这件事时,大家都觉得给气球打氢气,谁要就给谁,多有意思啊,一定挺好玩的。哪知道行人一开始就争抢着要气球。我们措手不及,就发了几个没打气的。人们一看要气球这么容易,伸手就抓。我们拦也拦不住,躲又躲不开,一大袋二百个气球转眼就没了。幸亏这时带队的师傅过来把我们拉回了汽车旁,又用绳子绕过汽车和两棵树圈出了一块地方,把人群拦在了外面,帮我们过了第一关。看起来很多简单的事真干起来竟这么不容易,还真得认真对待哩。

拉起绳子,秩序强多了。很快,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可是,这大半天光有人来要气球,竟没有一个人来打听学习机的事。临来前布置的宣传内容一点都没用上,这不白来了吗?我正在寻思着,师傅招呼先不送了,休息一会儿。

我挤出了人墙,想透透气,沿街逛逛。刚走了几步,一个中年妇女叫住了我:“喂,小同志!”我回过头,看见她手里拿着我们和气球一起发的宣传单,领着一个正在玩气球的八、九岁的小孩。显然,她认出了我是刚才发气球的人。“呵,我这回可遇见‘买主’了!”不知怎么,我想起了这么个词,便高兴地走了过去。她大概看我个子挺高,又换了称呼:“师傅,这学习机多少钱啊?”我熟练地回答:“有几种型号,最贵的八百多,最便宜的才四百多,还有五、六百块钱的。”“噢,那性能怎么样啊?”我拿过她手中的纸单说:“您看,有五种语言系统,还可以绘图、计算,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这机器还特别耐用,省电,可以连续工作上万个小时呢!”我滔滔不绝,问一答十,把我们临来时听商店领导说的那点知识全抖搂了出来。“这学习机用途可多了。像您的这么大孩子正好需要买一台。您要是从友谊商店买,还可以到省实验中学去培训。”看着那位母亲听得很认真,我心里一高兴,又补充了一句,“现在是电子时代了,不会用电脑怎么行。”“噢,这商店在哪儿?上面也没有啊。”我这时才仔细看那气球和纸单,上面只写了“友谊商店”字样,根本没写商店地址。“这个友谊商店就在北陵公园南面,很好找的。”“噢,离得还挺远呢。谢谢你啦。”我忙说:“不用谢,不用谢。”心里美滋滋的,这回我可达到了目的。猛地,我又想起来还忘了一件事没说,连忙回身追上去说:“我忘了告诉您了,去友谊商店买,还可以报销20元钱的路费。”那妇女听了高兴地说:“这就好了,我一定去看看。”

回到人墙里面,我仿佛完成了一项极重大的任务,心里愉快多了,不禁想到:要是让我把这次活动再搞一次,不仅要在气球上面印口号,还要印上商店地址和优惠条件。这样一目了然,宣传效果肯定会更好。另外,充填氢气也没什么必要,反倒容易发生危险,影响宣传效果。

几个小时候快过去了,我们完满地结束了实践活动,凯旋而归了。这一天是多么有趣,多么令人兴奋啊。我们尝试着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尝试着走进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一试深浅,增强了商品意识、广告意识,学到了书本中学不到的经济知识,提高了与社会交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增加了信心——只要肯于尝试,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今天的尝试是为了明天的辉煌。我们将在实践的道路上,踏着一次次尝试的足迹,走向明天,走向21世纪。

 

20、学农记事(一)

车轮滚滚,带起一股强劲的风,扑面而来,吹得人几乎睁不开眼睛。可两眼还是顽强地迎着春风,贪婪地摄取着路两旁那陌生的景物。“那是什么?”“是水稻吧!”“不对,稻田怎么会没有水呢?”“那边是什么?是玉米吧。”“对,是玉米。”这就是农村,我们终于来了!

毛主席对农村有着极深的研究和极高的评价。他曾说过,中国90%的人口是农民,绝大多数土地是农村。谁不了解农民,谁不了解农村,谁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他根据我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国这一具体国情,英明地做出了“以农村为基础,农村包围城市”这一不朽论断,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回首当年,主席在农村,英姿雄才指点江山,令人神往。如今,我们也来了。这里,我们会看到什么呢?我们会学到什么呢?今年这里遭了灾,我们还会不会看到水灾留下的“创伤”呢?农民是什么样的?他们过得怎么样?像书上说的那样好;还是像另一些“忧思录”上说的那样差?近六天的学农生活,会给我们很多答案,也一定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等待着时间和思索的回答。

*          *          *           *            *

到了三道岗子乡初级中学,操场很宽敞,显然这里的地不象城里那么紧张。学校四周有不少饭店、商店,就其实质而言(即饭菜、商品的品种、质量等),我看与沈阳城里的店铺也不相上下,而就实惠程度来说恐怕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所差的就是装修上,这里几乎是清一色的白、蓝,而城里的装修不是用三五句所能形容得了的。哪一种更好,我也说不清楚。

进了初中的校园,沿路是一排摆放整齐的自行车。细心的同学惊奇地发现,它们是“一个模子里抠出来的”:黑色的车身、大梁,后挡泥板上的一块白色居然排出了一条银带。没有五彩缤纷,更不要说那时髦的“山地”了。我看着不仅又涌起一丝感慨,还有这么多农村孩子在勤俭地上学,吃力地读书。这里面肯定有很多学生要省吃俭用到什么程度我不得而知,与我们的车库、食堂、宿舍乃至同学们的“腰包”比一比,结果可想而知。我们有什么可抱怨的,可向父母、老师表示委屈的呢?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1994919

 

21、学农记事(二)——乡长的报告

我们席地而坐,听乡长做了一个简短的概括介绍乡里情况的报告。

乡长是个很胖的中年人,不难看出是读过书的,还很可能是从城里回来的,白白净净,和旁边黑红脸膛,一脸皱纹的文书(好像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报告是从介绍经济情况开始的。总的意思就是:农村富了。他列举了几个数字,我记得虽不太准确,可也能够说明问题了。在几个产业的产值中,几年来农业增幅最小,大概40%以上;工业增幅最大,大概是200%;总产值大概增加了120%。可见,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乡镇企业中,小工业增长非常快,大有雨后春笋之势,而农业增长相对来说并不多(特别是种植业)。

乡长又提到了人均产值和收入,比总产值和总收入的增幅小不少。可见农村这几年人口增长很快,计划生育似乎不太到位。(后来去牛营子村,我们房东就两个孩子)。三道岗子乡离沈阳很近,每年向市里提供很多的粮、肉、鸡、鱼、菜、果以满足需要。农业上很像地理课中所学的大城市附近的农副基地这一类型。

乡长又讲了今年的受灾情况。全乡耕地一共有八万三千亩,竟绝收四万亩。辽河河套中的土地(从源头到河口全算在内)全省几乎全部绝收。三道岗子乡人引以自豪的是他们用自己的堰堤保住了河套内的八千亩地。讲到这里,我们都被那几百人奋战几昼夜的精神感动了。当他讲到有的干部跳入水中,用身体堵住决口时,我们都不禁联想起大风、暴雨、洪水和一群群与洪水奋战的人的壮烈画卷。此外,“内涝”也使很多地方庄稼收成不好。

乡长又谈到了乡里的教育。十八个自然村,村村都有小学,乡里有一所初中。从他的表情和语气来看,这显然又是他一件足以自豪的政绩。(后来看到了牛营子村小学,二层小楼,造型优美,操场宽阔平坦,树木成荫,鸟语花香,确实不错。)

乡长的报告结束了,我们要起程去五里以外的牛营子村“安营扎寨”。那里的农业结构如何?那里是否被淹过?没有的话是否“内涝”?那里的乡镇企业如何?教育情况如何?我们带着新的疑问上路了。

1994920

 

22、学农记事 (三)——牛营村见闻

一进牛营子村,一股呛人的味道使我为之一振。“这是什么味啊?”“是牛粪味吧!”这样“牛粪味”作为农村气息的代名词,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这里一家一院,房子新旧不一,街道是东西向的。走在不太宽、很硌脚的铺了石头的土路上,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鸭、鹅在昂首阔步四处找食,有的还在一条浅浅的水沟里嬉戏、饮水。黑色的肥硕的老母猪在草丛中“游戏”,不时地拱来拱去。屁股后面跟着一群吱吱叫的小猪,找机会抢口奶吃。这村叫“牛营子”,牛是少不了的。不过牛是很老实的(当然也不尽然,房东家一条瘸腿的小牛就去抢狗食吃),在街面上看不到它们乱走。每家的院里除了猪圈,牛槽、狗窝以外都种上几畦菜,自种自吃,有的还种上几根甜杆或玉米。据房东讲,大田里主要种的是水稻、玉米、豆子、土豆等作物。村里还有一些鱼塘(养的鲤鱼)和几个葡萄园,李子园等果园。这样看来,这个村的农业主要是种植业,畜牧业,有一些渔业和副业。由于这里一马平川,林业就很少了。农业结构还是比较均衡的。

这里没有直接受灾,但是由于“内涝”收成不太好。就玉米而言,就有很多是“瞎包米”,没有几个粒。据老乡说,往年苞米都又大又直,子粒饱满坚实。至于水稻,正在灌浆。我们去时倒是大晴天,估计大米质量会好些。

村里的工业,有一个散热器厂,生产些暖气片一类的东西。此外,村头居然有一个“石油化工厂”的牌子。我看了,房子都不大,全是平房,连最普通的设备也没有,更不要说各种吸收塔、储油槽了,真不知是怎么个“石油化工”法。村里还有两样手工业:豆腐和酿酒,据说年产200吨白酒。村里还有两个小卖店,算是商业了。运输业也有,共有运输用车17辆。倒是五业俱全。可见改革以后,百花齐放,各种致富手段都争先恐后地发展起来。

至于教育,前面已提到过。村里对此显然非常重视。小学校的二层楼是整个屯里唯一的楼房;二百米的大跑道更是连沈阳市内大部分中学也自愧弗如。学校的环境很好,花坛树林点缀得美丽清新,使人赏心悦目。学校各年级都只有一个班,整个村的学龄儿童都在这里上学。

牛营子村是这个乡里比较富的村了。看上去没有华西、南塘那样进步,却也比山区和贫困地区强出很多。改革的成就在这里是有突出反映的。以这样的村为考察对象,是更具普遍意义的。我想,这对我们认识中国农村会很有帮助。

1994921

 

23、学农记事(四) ——辽河

汽车、拖拉机不时地开过来,五百多米长的大桥在我们脚下像巨兽耸肩般微微抖动。四周极为开阔,和我们在城里那“院顶四角的天空”真是天壤之别,使我们的胸怀也随之开朗了。

放眼向东西方向望去,辽河紧紧地贴在大地上,一直伸到天边,看上去仿佛是静止的。只有仔细观察,才会从那旋转而下的泡沫和漩涡中发现它是流动的。河水是那样的浑黄,像泥浆一样——也许就是泥浆。河心隆起一片沙洲,更使人觉得河水是浅的——虽然并非如此。辽河呀,你太脏了!虽然你仍然不失长江大川的气度;仍然那样雄浑粗犷,博大悠长。但那种美,多少有一点悲哀在内。如果你能够更清澈一些,能够像一条银带般在太阳的爱抚下闪着光,那就会多一份欢乐、宁静的美,也就和这蓝天白云、和风丽日更相配了。不知道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辽河会不会变成这样,但愿如此。不知不觉,已走到桥头。底下一片靠河而无水的地上,一片密密麻麻的苞米杆平行地排列着,不知底细的会以为是人为的呢,实际上它们是被水冲倒的,指着涨水的方向。这片死气笼罩着的田地,使人感到有些悲凉,要不是几只鸭子快乐地嬉水、鸣叫,真让人想不到洪水已经退了。

汽车在河堤上飞驶,我们向堤两边的景物张望着,一面是金黄的田野,稻子低垂着大脑袋正在灌浆;一面是枯黄的河套,除了几棵树,没有一点绿,没有一点生机。村长告诉我们,这河边的住户,十家有九家淹了窗户;上游有的住户养鱼,晚上还好好的,早上去看,鱼池已经和辽河溶为一体了,几万元的投入就这么打了水漂;……我们的心在颤抖,在和乡亲们一起流泪——真惨啊!

走到一个地方,车停了。这里却是与众不同。其它地方堤的两边坡上都有树,独有这里是灰秃秃的一片草袋子,最底下还打着半人高的木桩,堆着一堆大石头。原来,这就是牛营子村村长最引以自豪的,他们堵口抗洪而被嘉奖的地方。村长向我们描述着,说的具体是什么,现在已经很模糊了。只有一幅幅想象的画面还深深留在脑海中。村长的语气那么有力,使人觉得他们不是受灾者,而是胜利者,是辽河和土地的主人!自然的力量是很强大,可是人类才是最强大的,他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战斗,战斗了几百万年,胜利越来越把握在人类的手里了。

我想,人类却还不够强大,还没有强大到能够战胜人类自己的程度,那才是最高的境界,才是人类与自然和平相处的时候,是人类文明光辉的顶峰!

19941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