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两章 赏析

 一寸大海 2013-03-2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用顶真辞格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三里之城[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七里之郭,环[环:围。]而攻之而不胜。[“三里”“七里”,言其小而易攻;“环而攻之”,言攻势之大。]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优越。]
  
  城非不高也,池[池:护城河。]非不深也,兵革[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古代作战时士兵用以保护身体的军服)。]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至:极点。],亲戚畔[畔:同“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顺:归顺,服从。]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用对比方式点明全文主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士,狱官。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所以说举于市(市井之间)。][用排比句,颇有气势。如严格按时间顺序排列,孙叔敖应置于百里奚后。]
  
  故天将降大任[任:

责任,担子。]于是人也[也:这个词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是人”指上述6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从个别到一般。]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空乏[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所为,所行。],所以[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心忍性[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曾益[曾益:增加。曾同“增”。]其所不能。[“动心”二句为下段张本。]
  
  
人恒[恒:常。][过:这里意思是犯过失。],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于色[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发于声[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而后喻[而后喻:(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入:在里面。指国内。]则无法家拂士[法家拂(bì)士: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弼。],[出:在外面。指国外。]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扣住“动心忍性”四字,稍稍展开论证。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
  
  
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死于安乐[死于安乐:安乐享受使人委靡死亡。][此系警策,故专立一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z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胶鬲从鱼盐贩之中被举荐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的市场之中被选拔出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备的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一个人常常犯了错误,这样以后才能够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死亡。

    

《孟子》两章

1、孟子,名,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大学》、《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6.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戚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胜利。


     重点字词解释:

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地理形势。

3.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的。

5.七里之(郭):外城。                       6.(环)而攻之:围。

7.(是)天时不如地利:这。                 8.(池)非不深:护城河。

9.(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           10.(委)而(去)之:放弃。 去:离开。

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以:凭。 12.(固)国:巩固。

13.(威)天下:威慑。                       14.寡助(之)(至):到。  至:极点。

15.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16.天下(顺)之:归顺。

17(以)天下之所顺:凭借。                  18.(故)君子有不战:所以。

 

文本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天下顺之”

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5、“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6、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7、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8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提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2、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利,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3、  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5、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6、  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与抗衡的)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重点字词解释
1.(发)于畎亩:起,被任用。          2.(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

3. 举于(士):狱官。                 4.举于(市):集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任:使命。于:给。是:这。                          6.(苦)其心志:使……痛苦。

7.(劳)其筋骨:使……劳累。          8.(饿)其体肤:使……饥饿。

9.(空乏)其身:使……贫困。 10.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乱:扰乱。

11.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  忍:通“韧”,使……坚韧。

12(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3.人(恒)过:常常。

14.(然后)能改:这样以后。      15.(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16.而后(所):有所作为。        17.(征)于(色)(发)于声:表现。色:脸色。发:抒发。           18.而后(喻):明白,了解。

19.(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通“弼”,辅佐。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20.(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国外。     21.生(于)忧患:在。


  [内容理解]

1、     文章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章讲的是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

3、     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4.本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思路结构]

本文先接连举事例,再讲道理,最后明确观点,全文4节,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列举历史上圣贤们大苦大难的遭遇,论述担负大任并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先经历一番苦难的磨练。

第二段(3):论述人常处于困境之中才能振作奋发,国家没有忧惧则要灭亡的道理。

第三段(4):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七里之         2、而攻之而不胜            3、非不深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5、之                  6、民不以封疆之界       
7、寡助之亲戚畔之         8、天下之                  9、故君子有不战
二、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B、故:故曰,域民……   扶苏以数谏故
C、之:  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          D、利: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五、理解回答:
1、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       ”,意思是                ,也就是下文所说的“          ”和“           ”,这反映了孟子“            ”的政治思想。
2、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是                        
3、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4、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答: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
5、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要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相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 解释加点词语:
1、舜于畎亩之中            2、管夷吾               3、百里奚举于             
 4、故天将降大于是人也      5、必先其心志              6、、空乏其身              
 7、行拂乱其所为              8、人恒                   9、于虑            
10、而后                  11、于色                  12则无法家士 
二、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曾: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能毁魁父之丘    B、亡:今亡亦死    国恒亡
C、发: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D、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理解回答:
1、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开头列举这些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2、本文论述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3、作者认为人才的造就需要有怎样的条件?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又需要有哪些条件?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课文第二段从正反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论述磨练激发人斗志的句子是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6、孟子在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7、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相关链接材料)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1、人和    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多助  天下顺之    民贵君轻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4、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并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5、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1、共同点:都出身贫贱,但是在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作用:引出文中所要论述的话题,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2、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3、人才造就需经受苦难的磨练;国家长盛不衰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5、略  6、A、D、7、 略  (名言及事例提供: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事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