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样金婚纪念照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3-22
别样金婚纪念照
吴家龙
  吴家龙

  上世纪50年代初男女青年结婚时,新郎西装革履、新娘身穿旗袍头披纱巾到照相馆拍张婚纱照,乃是喜结良缘的大事。当时拍婚纱照的男女青年一般来说家境较富裕;文化素质较高;身处大中城市或附近。选择有点知名度的照相馆拍张结婚照,如上海南京路的王开照相馆、淮海路的人民照相馆,北京王府井的中国照相馆,杭州的大华照相馆等。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丁酉“反右”开始,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天天批,日日斗,批得人人心神不定;斗得大家情绪颓唐,人民生活水准低下,结婚拍张婚纱照已是鲜有人问津。

  1961年冬我与爱人结婚,适值三年困难时期,物资匮乏,借北京电力科学研究院集体宿舍结秦晋之好。办理结婚登记后,直奔上海迁京的中国照相馆拍张结婚照,身上穿的是浅灰色呢子中山装,爱人穿的是紫酱色呢料短大衣,胸无鲜花,一点也看不出是喜气洋洋的结婚照,与通常青年男女两人照片别无二致,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婚纱照”。

  丙午、丁未红羊劫难,拍婚纱照乃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属于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之“四旧”范畴,通通要批倒、批臭还要踩上一只脚,叫它永世不得翻身。在这无法无天,风雨如晦的年代里,可谓“秀才碰着兵”,谁敢将婚纱照保留下来?只好忍痛割爱,将亲人的、亲友赠与的婚纱照付之一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而那时男女青年时兴穿军装拍张结婚照感觉最为时髦;最为“革命”,这是“文革”时期的“婚纱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国民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们的实际收入翻了十倍、几十倍甚至百多倍。小青年的结婚与时俱进,就拍结婚照而言,开始是正儿八经地到有点名气的照相馆照几张姿态各异的亲昵婚纱照,以后随着电脑和声、光、电技术的发展,到郊野公园抑景点,新郎穿着名牌西装领带鲜艳蝴蝶结,新娘身穿华丽服装佩戴黄金首饰,头披长长洁白纱巾逶迤地拖在草坪上,由婚庆公司制作多种碟片,随时在电脑或电视上播放,以享大婚欢乐,耗资当然不菲。

  2011年11月子女们希望我们照张金婚纪念婚纱照,事有不巧,老伴小恙,一时间不便照相。此事被参加交大校友咖啡会活动的费鹤年老先生知悉,费老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技术可与摄影家媲美,要了我们两张个人照片,用电脑拼接成金婚照,经老先生的妙手照片拼接得天衣无缝。大家看到后都说哪儿来的“倩男靓女”啊!引来笑声满堂。这确是别样的金婚纪念“婚纱照”。有道是:披纱照相爱情留,笔挺西装靓女搜。翁媪金婚收倩影,高超拼接样张牛。

  随着新鲜感渐淡,拥有那么多婚纱照不知是忧是喜,明请看本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