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力就是简单的事情不停积累:顺便谈谈真学习与假学习

 addccde 2013-03-22

一个家长告诉我,孩子已经学到第十节了。我问,第三节掌握没有?她说不知道。

不知道这三个字很说明问题,就是这个孩子的学习方法就是熊掰玉米式的学习。

我问为什么第三节还没掌握好就看第十节。她说孩子不喜欢第三节,喜欢看第十节。

这个回答说明第二个问题,这个家长被孩子牵着鼻子走了,学习就像儿戏。

我问为什么孩子喜欢第十节?她说孩子喜欢看,那个动画很生动。

这个回答说明第三个问题,这个孩子的学习方式十分单一,不是全息式的学习,而是用“看”代替真正的学习。

我这几年,遇到了许许多多这类家长。

孩子看似在学习方面花了不少时间,不少心思,实际上进行的不是真学习,而是假学习。

假学习就是徒有其表的学习,典型就是熊掰玉米,看似挺忙活,但效果甚微。

真学习一定要能够真正体现出积累。

积累就像建桥,铺路,盖房子。赵州桥上千年依然屹立不动。这是积累。

积累不是小孩搭积木,今天搭好了,一碰就倒了。

或者是在海边建沙堡,不管多么恢宏壮丽,过后只是一场空。

许多家长缺乏一个基本的常识,就是人脑不是电脑。

他认为人的大脑就像往电脑里存东西那样,只要输入了就一直在那里了。

人脑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遗忘,不是输入的越多越好,而是真正掌握的东西越多越好。

有人喜欢听这样的瞎话,说儿童的记忆能力强。所以要多背东西。

但是你让他回忆一下儿童的时候记住过一些什么,他基本都回忆不起来。

心理学上有这样的调查,绝大多数人回忆不出三岁以前的事情,

五岁之前只有零星,许多人甚至十岁前只有零星的记忆。

但是,为什么语言我们忘不了呢?从婴儿时候学的语言,我们忘不了呢?

这就是因为,语言是一种积累性的东西。

我两年前写过一篇博客文章“诗歌为什么易忘,语言为什么不易忘“,

我建议文中开头的那个妈妈去看。结果她说,这篇文章早就看过了,没印象。

这就是许多家长的误区,就是凡事不喜欢动脑筋,不喜欢研究,特别容易想当然的做事。

而且想当然背后,是一种盲目的自信,盲目的怀疑和排斥。

两年后,当她发现自己那套真的是没有效果的虚假学习之后,才想到找我来谈。

我不希望你去盲目的信仰”萧愚“,这两个字对我来说只是符号,

我希望你信仰的是一个好的问题,“诗歌为什么易忘,语言为什么不易忘“,

这是一个好问题,是一个值得你花一年,两年时间去思考的问题,

是一个贯穿孩子教育始终要思考的问题。

你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你就大约知道究竟什么是真学习,什么是假学习,

什么是真正有效的积累,什么是流于形式的折腾。

我下面要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不希望代替你自己的思考。

语言为什么不易忘?因为语言是跟我们的神经联系在一起了。就像大树一样,是盘根错节的结构。研究表明,一些第二语言掌握好的人,可以开辟出一个新的脑区,而普通人没有这样一个脑区。这个神经的联结又是怎么实现的?

我三年前写过另一篇博文,”主动是幼儿学习之本“,里面引用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是让猴子用手指头拨动轮盘,拨一下,就会掉下食物来。经过长时间这种活动,研究者发现猴子大脑中控制手指运动的部位变大,这也就意味着这方面的大脑能力有所增强。同时,科学家又做了另外一个实验,就是让猴子听到声音后用手指头去按键,按完键食物就掉下来。结果发现猴子的脑区无变化。

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就是主动能够带动大脑神经的发展。当然,光主动还不够,还需要足够的重复。所以能力,就是在主动的基础上,把简单的事情不停去积累。

我们掌握语言就是这样,最初就是一个个简单的词,简单的词组,简单的句子,不停的,反复的,主动的去用,久而久之,就成了我们的能力。

而诗歌呢?除了极少数我们特别热爱的之外,大多数当时记住了,过段时间不用就忘记了。诗歌的记忆,既无主动性,又无重复性,就这样忘记了。

回到开头谈到的那个孩子。学习只有一个通道,就是看碟。看碟是主动学习吗?看碟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学习方式。这里又不得不提我三年前写的另一篇文章,“学习金字塔”理论的一个应用“,在教育心理学看来,看,听都是典型的被动学习,而表达,诉说,应用,动手做才是主动学习。

一个真正的学习循环,应该是看,听,说,用,动,做等等全息方式协同进行。光用看的方式,很快就可以从第一碟到第十碟,但是,有效积累的转化率是多少呢?所以学习,不是要去赶进度,要慢下来,去进行真正有效的学习。

许多人经常批评我,萧愚这个人只知道批评,从来不说具体怎么做。对这类批评我的人,我真希望你要认真反思了。上面说的这些,大多是我三年前已经谈过的。你不做功课,反而来批评别人,这样的做法是相当不妥的。

你要把这些理论真正吃透。就不会整天面对N多材料发愁了。真正聪明的人,就抓住一个核心的材料,吃透,用透,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的拓展,补充。而“掰玉米”方法,特点就是今天用这个,明天用那个,孩子的脑袋就是材料的实验场,方法的实验场。然后孩子有一点点微小的输出,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样,到处去发通知。然后在大家艳羡的目光中继续进行西西弗斯一样的操作。

我前面写过一篇文章,“教育只有常识没有秘诀”,你看看市面上比较主流,也比较经典的儿童英语教材,或者各个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基本上都是一样的编辑思路,词汇大同小异,句型大同小异,方法大同小异。这些教材当然有更优秀的,但是,即便你抓住的那个材料不是那么优秀,但真正把这个教材吃透,搞透,孩子的学习就不会走多少弯路。

甚至于,如果你真正把思路弄透,自己就可以编教材。市面上那么多材料,都是你的原材料而已。归根结底还是思路要清楚,方向要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我三年前写的另一篇博文,真的是把该说的都说了。

有人说我不明白思路没有关系,我有钱,可以请外教。

可是,如果思路不明,怎能知道某个外教真有用还是糊弄?

有人说,孩子喜欢是硬道理,孩子就喜欢看碟,不喜欢其他的事情。

就学习而言,真正好的教育,是引导孩子喜欢上语言本身,而不是那个碟。

我见过真正喜欢外语的孩子,喜欢掌握新词汇,喜欢模仿,也喜欢跟别人表达自己掌握的东西。

这是真正在喜欢语言。

碟的吸引力固然是好教材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喜欢上语言本身。

这才能调动他的主动性,让学习对象真正成为不易忘的语言,而不是容易忘的知识。

我上周写过一篇文章”我熟悉的几类家长,欢迎对号入座“,我希望你是我文中提到的第三类家长。教育中,要少问“我应该怎么办”,而是多问“为什么要这么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