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钱筹 一朵货币奇葩

 苏迷 2013-03-22
   图1
  □邹志谅

  清朝同治、光绪以后,苏州地区民间通行过一种特有的货币,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不是国家、政府推行的,也不是官钱店、银行发行的,然而苏州地区的老百姓认它,在他们的交易中用它,它是平民百姓自己加工制造出来的,那就是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还在使用的钱筹。
  从清朝咸丰年起,苏州流通的铸钱中出现了一种既小又薄、制作粗糙的劣质钱币,人们称其为“砂壳子钱”、“广片钱”,百姓和商家均受其害。虽然江苏及苏州官方一再布告和立碑,禁止使用砂广小钱,但是市上砂壳子钱、广片钱非但没有减少,而且愈演愈烈。此际市上常因交易中搀和砂广小钱而引起纠纷,以至商店无法正常营业。
  此间人们齐心拒用砂广小钱,但又苦于钱局的制钱无法正常供应,市民们迫切需有一种能够代替制钱使用的零钱出现。时至同治年间,苏州浒墅关席行老板在原先运用筹牌计数,然后凭筹付钱的传统办法基础上,首先制作了一批竹制一百文面值的钱筹,准备直接用于本店收购草席。为了要让新推出的钱筹能被本地商民们认可,便于在市面顺利使用,钱筹推行前,老板在镇上大摆筵席,宴请当地商家及绅士,当众讲明使用钱筹收购草席之原委。由于该行在当地的信誉笃好,竹制钱筹一举发行成功,发出后不仅用于该行收购草席,而且又可以在浒墅关全镇流通。实际上钱筹不仅被浒墅关镇及其邻近乡村百姓接受,而且给苏州各城镇作了示范,各地纷纷仿效浒墅关席行,出现了竞相推行钱筹的境况。图1是浒墅关乾丰润店号在清代同治年间发放三枚钱筹,在它们顶端分别烙印“葵亥”(图1,中、右)、“甲子”(图1,左)等农历纪年,分别是1863年与1864年,钱筹上部都标有面值“足钱贰百文”,下部标明发放钱筹的名号“乾丰润”。图2是这三枚钱筹的背面,其下部标有钱筹发放地“浒墅关”,上部有手书的冠字“丰”“润”“智”等,下接手书的排序编号。为便于辨认真伪,还设置了相当于骑缝章的“源记”合符印记,必须由两枚并列起来后,才能进行辨认(图2,右)。苏州地区的钱筹以竹制为多,均选浙江、安徽山间所产毛竹为料,去皮后裁切成长方形小竹条,由此构成筹码基本形式。这些竹制钱筹,由民间不同的经营者发放,大小厚薄稍有区别,但总体上看,还是比较接近。一般长约90毫米,宽约12毫米,厚在6毫米上下,上端开一个直径约8毫米的穿孔,在穿孔两侧各挖去一小弧块,使竹条上端呈显颈状。钱筹正面标明折当钱币的品种、面值、发行店号、发行年号等,文字大多是用金属印模火烙,一目了然(图3,中)。背面,一般在下部以火烙发行者地址,中段手写或墨印编号(图3,右)。侧面一侧有的墨印上钱筹制造者牌号,如“阊门内里水关桥东下塘大街沈祥泰制”(图3,左)等;另一侧有墨书“失去不补”、画押等,既作为声明,又利于防伪。一般在钱筹上下通体抹上一层桐油或生漆,有的至今还是铮光净亮,既增加钱筹的美观,又加强了钱筹的强度。
  继清同治、光绪年间发放钱筹的成功,民国年间在苏州地区凡逢市上找零小票供应紧张时,就有许多商家自行发放钱筹。此间在苏州地区发放钱筹的可谓涉及各行各业,据后人搜求与查证,有南北货店、布店、酒店、腌腊店、烟纸店、糖果店等等,当然也少不了一些私人金融行业。
  1994年干将路拓宽工程中,在原苏州酱品厂仓库的顶棚里发现了一大批没有使用过的钱筹,这些钱筹都上过生漆,发现时光亮如新,只是在岁月的熏陶下,蒙上了一层紫黑色的诱人风采。这批钱筹正面标明的货币名称为“十文”“串钱”。这里的“十文”并不是一般所用的数字与名称,而是当时在苏州十分流行的商用数码记号,有称“苏州码子”,表示是九成或打九折的意思,发现有贰佰文(图4)、伍佰文、壹仟文(图3,中、右),共三种面值。面值下面为字号名“信号”。背面顶部有“戊辰”、“乙未”等纪年,下部有地址“光山庄”,上部编号有手工书写或墨印两种。发现这批钱筹时,苏州近一轮收藏热潮已经形成,虽然发现的数量非常可观,仍然在较短时间内消失在收藏市场上。据国际拍卖市场反应,这些钱筹有的已出现在境外收藏市场,而且行情正在节节高升。
  图5是位于都亭桥堍的“复兴”店号发放的“足卡钱”“贰佰文”竹制钱筹,手工墨书编号“壹仟五佰捌五号”。图6是位于“察院巷口”(今称察院场)的“紫兰阁”字号发放的“足卡钱贰佰文”钱筹,手工墨书编号“第五万(另)五九号”。图7是位于“吉利桥南”的“通成”字号发放的“足卡钱贰佰文”钱筹。图8是位于“山塘白姆桥东”的“礼和”字号发放的“制钱壹佰文”钱筹,编号为“礼”字“六佰七拾壹号”。
  典当、钱庄也有发放。图9是坐落在铁瓶巷的“慎馀”典当发出的“足制钱贰佰文”钱筹,制作十分精致,背面不仅有地址、编号和发放纪年,还有带回文边的“慎馀”骑缝合符印记(图10)。图11是位于“山塘星桥”的“洪兴典(当)”发放的“足制钱贰佰文”钱筹。
  这个阶段苏州地区的钱筹不仅遍及城内各个角落,而且出现在各个乡间市镇,看看钱筹背面显示的地址(图12、13):黎里镇桥后底、北坼北巷、光福山里潭东、横泾上塘、东渚镇、车坊镇,这里所举仅是冰山一角,足见当年苏州地区发放和流通钱筹之魅力。
  从苏州地区这些钱筹内涵可以看到,有折当币种、面值、发行名号、发行地址、发行年份、发行流水编号、防伪设置,还有制作者名号,已经具备了当代货币的大部分要素。货币在某种意义上讲,本来就是在商品交换中表现为价值的筹码,人们用货币来测量和计算商品的价值,并作为置换商品价值的工具。但是筹码与货币又不完全等同,筹码是作为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劳务成绩、享受满足程度的计数、计值、计时的符号,它本身可以毫无价值,而货币在产生之时本身是应该有价值的,是以货币自身价值来测量、计算和置换商品价值的。由货币流通规律发现,在权力的制约或者信誉的作用下,货币自身的价值有时能低于或远低于其代表的价值,并不妨碍其在商品交换中流通。历史已经证明,要保持货币代表的价值,权力和信誉都是起到决定作用的,每当权力失去控制和信誉成为泡影时,远离价值的货币就会变得一文不值。近代苏州地区民间发行的钱筹所以能盛行一时,其重要条件是当时的权力控制正在失效,而钱筹发放者之局部的、区域性的信誉却被人们认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