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们为何不敢怀疑“假钦差”

 指间飞歌 2013-03-24
他们为何不敢怀疑“假钦差”

2013-03-22 10:40:17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9556 次 | 评论 6 条

《重庆时报》专稿

  今年3月8日,国务院研究室下发文件称:一个名叫赵锡永的男子冒充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副部级巡视员”在云南调研。58岁的辽宁沈阳籍男子赵锡永,2008年还是一介平民,但从2010年开始,他“官运亨通”,从一名“研究员”蹿升至“副部级巡视员”,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公务员职务级别。(3月21日《京华时报》)
  此前,这位“司长”“调研”之行一路受到数省多地政府的礼遇,从未留下破绽。如今赵锡永“假钦差”的真面目被媒体披露,这一出“黑色幽默剧”带给人们的是深深的省思。一个并不存在的“副部级巡视员”,为什么可以骗倒如此多的官员?这么长的时间里,“假司长”为何可以享受地方官员高规格的礼遇?
  细端“假钦差”赵锡永“行走江湖”的模式不难发现,地方官员们之所以没有怀疑赵锡永的身份真假,一方面是他为地方带来了实际的项目,另一方面,“假身份”本身附着了地方得不到的资源。据媒体披露,在湖南某地,赵锡永成功为该地拉去了投资项目,他给官员们开的讲座,让他们醍醐灌顶;领导们热情接待赵锡永,是因为看中了赵背后的资源,“毕竟在国务院当官,能协调很多事”。在云南,赵锡永频繁出现于企业、高校和政府会议,带给一个边陲省份渴望听到的来自“中央”的赞赏。
  先与企业搭上线,在项目或者发展方向上给予“指导”,然后通过企业与地方政府建立联系,最后成为政府的座上宾,这是赵锡永行走江湖的模式。如果继续追问,到底是谁“成全”了赵锡永?那便是一些地方崇拜上级、渴望项目的“官场生态”。当赵锡永的“假身份”可以带来实际的项目运作时,恐怕没有多少地方官员会去认真追究、核实“钦差”手中的“尚方宝剑”是不是伪造的。
  有了上一级官员的庇护,“假钦差”到基层调研更是畅行无阻。一位基层官员说,赵锡永到了市里,有市主要领导陪同调研;到下面考察时,又有市领导陪同,作为基层官员,他们怎么可能去怀疑“领导”的身份?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遗憾的是,在很多人眼里,“假钦差”赵锡永的存在似乎具备一定合理性。也有舆论指出,指责赵锡永“行骗”并不恰当,他为地方引进的项目目前运行良好,而他本人并未骗到多少钱。
  事实上,“假钦差”本身的“红与黑”并不该成为舆论观照的重点所在,只是这一出刺眼的“黑色幽默”,让公众更加体会了一些地方官场“敬官不敬民”的生态。普通百姓假如想进入政府大院反映问题,必须要经过层层检查,乃至于“中国式门卫”一度成为舆论热点;而只要能为自己制造出一个“高官”幻象,这一切便可通行无阻。这种反差映衬出的官场行政伦理缺陷,让人难以接受。
  冒充公职人员行骗,“假钦差”赵锡永一定会受到法律的惩处。只是,那些被他骗倒的地方各级官员们,他们能算是受害者吗?那些曾经奉赵锡永为座上宾的官员们,是不是也应该算是这出“黑色幽默剧”的导演之一呢?他们会不会为此担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