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瑶族食俗

 钟家台 2013-03-24

瑶族食俗

在来到荔波之前,我对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几乎与世隔绝的荔波瑶族同胞们也只是“听说”的知晓程度,对他们神秘的民俗几乎一无所知。然而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前阵子到访瑶族人的村寨,才发现这里“养在深闺”的质朴是值得细细品味的食俗,幸好自己亲身来体会一番,否则错过了一定会抱憾终身了。

  初到荔波的瑶族村寨,恍若置身于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风情浓郁,至今仍保留有尊老爱幼,坦诚待人,山歌迎客,以酒会友的良好习俗。对我这个突兀前来的陌生人也不例外。

瑶族人的质朴美食

  在瑶族村寨中行走的几日,我几乎每天都笼罩在茶香、饭香和酒香里,这里的美食美酒是着实狠狠地款待了我不安分的味蕾。加上当地瑶族人民的热情,我显得无拘无束,酣畅淋漓地观察品尝这来自云山深处,在大都市难得一见的瑶家美食,才发现真正的美食在民间。

  

过去,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瑶族人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有时也单独煮薯类或把稻米、薯类磨成粉做成粑粑来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瑶民反而又难以舍弃这种朴实的美味。初到村寨,我吃的第一顿饭就是掺了玉米、红薯等杂粮做的“三夹饭”,还有当地招待客人用的米粉肉和豆腐丸,吃多了白米面的我难得吃到这样健康的杂粮饭,觉得味道格外香甜。

有小清新 有“重口味”

  来到瑶寨的第二天,老乡们看我是对美食“来者不拒”的类型,便开始向我推荐各类当地美食,这其中有荤有素,有小清新,有“重口味”,还好我没什么忌口的,与老乡们喝酒吃菜,边聊聊地方风土人情,不亦快哉。

  对于瑶族人做蔬菜的方式,我是十分赞同的,他们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的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然而要是大家以为,瑶族人吃饭都是这么“小清新”的话,那可就错了。瑶族最有特色的美食,还属他们的荤食了。所幸我不是素食者,不然可要错过这些美味了。

  为什么说这些是“重口味”?一来是原料不寻常,二来是做法不寻常。瑶民吃肉,喜欢吃味道浓郁的,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我在这里吃了一道非常美味的荤菜,当地人叫做 ”。居住在山里的瑶族,擅于捕鸟腌制成别具风味的“鸟”。小鸟可带骨剁成“肉糁”,加葱、姜、辣椒,炒得骨酥肉脆后食用。如果说鸟类我们平时还经常吃,那么另外一道菜炸虫蛹大概是我此生头一次品尝了。我曾在饭店尝试过蚕蛹,味道略带腥气,也不太提得起兴趣,然而瑶民对虫蛹的热爱远超我的想象。

  他们吃几乎所有地方常见的虫蛹,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吃法是将蛹洗净,放入油锅内爆炒,至金黄色。在老乡们的热情中,我吃了一只不知道是何种生物的蛹,居然毫无腥味,入口香脆,忍不住多吃了一些,配上当地特制的瓜箪酒,忍不住感慨,瑶族人这深山中修炼出的美食经真是值得一读。

“油盐”在瑶族食俗中的地位

  所谓食文化,不仅仅指吃的食物,更重要的是吃的礼仪。作为客人,我在瑶寨中受到老乡们隆重的接待,最为好奇的是两样事物,“油”和盐。

  “油”,说的是瑶族特色的油茶。一到此地,热情的瑶民把我迎进屋子,先敬了三碗油茶。这种以老叶红茶为主料,用油炒香的饮品,加入了生姜等调味,味涩中带辣,很是刺激,我一连喝了三碗,用老乡们的话说就是“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除了敬油茶,瑶民款待客人还有一个很奇特的风俗,那就是他们会把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我最为好奇的是,这里的盐居然还要专门盛装在一个碗中。寨中的一个长者向我说明: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过去瑶族人为了得到盐曾付出过很大代价。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因此,盐在当地是有着至高的地位的。

由于时间限制,我尚未品尝完所有的瑶家美食便带着些许遗憾离去,离开之前和新结识的朋友约定,下次再来一定要食遍瑶寨,希望能尽早完成这项“伟业”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