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探宗教活动场所内涵式发展

 指间飞歌 2013-03-25
浅探宗教活动场所内涵式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3-03-25 | 浏览( 78)人次 | 投稿 | 收藏 ]

  宗教活动场所是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的场所,更是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精神家园。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宗教活动场所的要求与期望越来越高。因此,提升宗教活动场所的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宗教活动场所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也对确保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宗教活动场所“内涵式发展”的涵义

  什么是宗教活动场所“内涵式发展”?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内涵”与“外延”是沿用逻辑学、后来成为哲学上相对应的两个概念。“内涵”是指事物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是事物的质的方面,它回答事物“是什么”或“什么样”,表示事物的内容和实质。“外延”是事物所反映的对象或者对象范围,是事物的量的方面,它回答事物“有哪些”或“是哪些”,表示事物的数量和形式。

  “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等。而“外延式发展”则一般指事物外部的延伸,如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长、空间的拓展等。因此,“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

  宗教活动场所的“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摒弃那种以数量上贪多、规模上贪大、功能上求全的外延式发展模式,注重走质量、管理、特色、创新的建设管理之路。

  二、宗教活动场所“内涵式发展”是宗教领域的主阵地

  “内涵式发展”在宗教领域的适用,最早见诸于2011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的《工作要点》。今年9月,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让宗教关系更和谐》一文又提出:“鼓励和支持各宗教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走文化型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宗教文化品位”。可见“内涵式发展”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从内容上看,宗教领域的“内涵式发展”至少包括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和信教群众队伍四个方面。在这四面方面中,宗教活动场所至关重要,是“内涵式发展”的主阵地。因为宗教团体要通过指导服务宗教活动场所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宗教教职人员要依赖宗教活动场所来发挥宣教劝化作用,信教群众要通过宗教活动场所来满足信仰需求。宗教活动场所的“内涵式发展”必将带动、推进、导引整个宗教领域的内涵式发展。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局去年出台的《工作规划》中就提出,要引导宗教活动场所转变建设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三、“内涵式发展”是宗教活动场所建设发展必由之路

  回顾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活动场所建设管理的历史,可以发现,在改革开放之初,宗教活动场所建设管理以“外延式发展”为主,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少变多、由小变大、由差变好的发展过程,一度也曾出现盲目扩张、发展速度过快、场所建设过热的现象,结果导致有的自养困难、包袱沉重,有的过于追求奢华、功能齐全,却缺乏历史和文化的底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信众对宗教活动场所的需求和关注,已不再局限于其硬件建设,而更多的在于追求深层次的精神寄托;社会对宗教活动场所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宗教活动之地,更将其作为文化熏陶、环境美化、心灵净化的阵地,宗教活动场所要顺应社会的进步发展,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宗教场所负责人自身和教职人员素质上,转变建设发展理念,以适应社会需要。

  四、对宗教活动场所“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去年初,我局就明确提出:“对新建场所数量从严控制,建设质量从高要求,不求多但求精;对新、改、扩建项目规模从严控制,建设细节从严要求,不求气派但求精致;对场所硬件设施不求齐全,但求独具特色。”今年5月,市政府分管领导强调,宗教活动场所建设管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应主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推进场所生态化。要突出场所环境格调,形成雅致的人文环境,以环境来影响人。一是要在美化场所环境上下功夫,促进场所与自然的和谐。持续推进场所内部建设管理水平,因地制宜、把握时机加强周边环境治理,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相互增色。二是要在优化人际环境上下功夫,促进场所与人的和谐。要善于调整教职人员和信众的心态,促进教职人员与信众的和谐。三是要在优化社会环境上下功夫,促进场所与社会的和谐。场所要以讲经说法、道风建设和神学思想建设等为载体,积极挖掘各宗教教规教义中有关个人道德修养、社会文明和谐的经典格言,积极参与、服务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二)推进场所特色化。要突出场所特色风格,形成独特的宗教魅力,以特色来吸引人。一是要突出场所的建筑特色。场所建筑的风格与特色可与本场所的历史、传说、典故结合起来,可与本场所所处的都市、乡村、景区的历史、特色、掌故结合起来,让场所的建筑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二是要突出场所的活动特色。场所不仅要开展好日常宗教仪式,还要举办特色活动为节假日增添氛围。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宗教文化交流并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活动,使场所成为宗教界对外交流和参与社会事业的重要窗口。三是要突出场所的管理特色。以“平安”、“和谐”、“模范”系列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场所的整体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场所管理新途径、新方式,在财务监管、档案管理、环境改造、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创出管理特色,提高场所建设水平。

  (三)推进场所人文化。要突出场所文化品位,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以文化来感染人。一是要充分挖掘场所文化底蕴。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联络相关部门开展场所宗教文化遗产的调查、确认、登记,运用图文影像等多种方式进行收集与保护。二是要不断丰富场所文化载体。结合宗教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鼓励场所加大文化设施建设,设立文化展示室、举办书画展、音乐会等活动,展示场所文化内涵,提升场所文化氛围。三是要努力做好场所文化传承。加强对外及宗教学术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整理出版宗教文化书籍、影碟,保护传承并展示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加强宗教人才培养,为场所文化传承提供人才保证。

  五、宗教活动场所“内涵式发展”的实践成果

  从我市推进宗教活动场所内涵式发展的实践成果看,创建了宗教界可以大有作为的新天地。不仅有效提升了场所建设水平,而且为加快 “四个无锡”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创新场所内部管理。不断创新场所管理模式,开原寺率先开发成功全国首套寺院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升寺院管理水平;市基督教堂探索创优“一堂多用”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基督教联合礼拜进程,促进了教派和睦社会和谐,均得到国宗局和省宗教局的肯定。在全国率先研制出台《和谐寺观教堂测评体系》,引进和采用“状态描述法”评判,科学规范指导创建活动有序开展,在全市258处场所中,96%创成“平安场所”,142处被评为“和谐寺观教堂”,25处被评为年度“模范宗教活动场所”;还有多个单位和个人被评为全国、全省“和谐寺观教堂”创建先进集体和个人。全面实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加强场所财务监管创新,使管理日趋规范化、法治化。推进场所管理社会化,市宗教局与市公安、卫生、档案等部门形成了多个管理规范,促进了齐抓共管。

  (二)优化场所生态环境。实施“三化”(美化、绿化、亮化)工程,配合城市景观建设,推进重点宗教活动场所基建改造和环境整治美化,进一步提升宗教建筑的特色品位,增添了城市建设文化的内涵。深化文明燃香活动,根除烧塔香、高香等陋习,保护了生态资源,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三)丰富场所文化内涵。推进场所“十个一”工程,引导场所建立并形成了一批反映场所历史及前景的宣传产品,提升了场所文化内涵。组织举办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宗教文化重大交流活动,实现了世界佛教论坛永久会址落户无锡等。探讨了全市佛教文化发展融入旅游度假休闲名城建设之中,发挥场所文化优势,与旅游休闲相结合,提高了旅游景区文化品位。深化了全市13个重要佛教文化节点提升改造,挖掘重点宗教活动场所价值,精心打造宗教文化旅游线路,已初步形成以灵山景区为龙头,以江阴、宜兴宗教文化景点为两翼,以多处重要寺观教堂为节点的总体布局,以推进宗教活动场所内涵式发展为载体,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编辑:剧艳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