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并快乐着——从三教《故乡》谈十年语文课程改革对我的教学产生的影响

 平平平平 2013-03-27

痛并快乐着

——从三教《故乡》谈十年语文课程改革对我的教学产生的影响

不知不觉间,我国的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风雨历程。作为十年语文课程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者,我的感受一言以蔽之,就是:痛并快乐着。

回顾我自己的执教历程,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大致经历了这样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循规蹈矩,忠实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刚参加工作时,真的有了一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也循规蹈矩的传承着上学时老师用的那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自己是课堂的主宰,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用三寸粉笔,耕耘在三尺讲台上。从备课开始,就努力搜罗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标注教参中的一些重难点,唯恐遗漏一处。授课时,面面俱到,把自己备课的成果滴水不漏的地传授给学生。课后认真批改,不厌其烦的改错、讲解、纠错。多少年如一日地履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乐此不疲。以鲁迅先生的《故乡》的教学为例,由于这是经典名篇,可讲的东西太多,考试的时候又是重点,所以,在授课时,照例先引导学生分层,归纳段意,然后逐段分析,归纳中心思想,归纳写作技巧,忙了个不亦乐乎。

第二阶段 穷则思变,在课改浪潮中摸打滚爬

曾几何时,在日复一日、不厌其烦的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的同时,也心生困惑:总感觉课堂上好像是缺少了点什么,可是又说不出来,内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惶惶然的感觉。授课中也屡屡出现任自己舌绽莲花,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听得索然寡味的现象。认真反思自己的备课、讲课、批改等诸环节,不可谓不殚精竭虑。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呢?在深入学习了新课改的有关理论后,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我终于认识到,自己在授课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教与学本来是双向的,而我更注重的是自己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教的东西太繁杂,自己感觉是面面俱到,其实学生根本接受不了,最后还是面面不到,最终必然是事半功倍;二是教学方法陈旧,满堂灌,学生参与的少,自然就兴味索然。再教《故乡》时,我就对教学设计做了较大的改动:立足于小说的三要素,在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感知文章的主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复述,对疑难问题让学生小组间讨论,感觉学生参与的兴致高了,教学效果也比以前好了。

第三阶段 以简驭繁,不断创新教学设计

在新课改中,我不断的改变着以往的一些陈旧的观念,不断的尝试、创新,体验着创造的乐趣。在教学中,我越来越注重化繁为简、以简驭繁,注重对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课前在精研课文的基础上,选准一个最佳的切入点,问题的设计往往是注重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层层剥茧,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同样以《故乡》的教学为例,经过课改的洗礼之后,在深研课文的基础上,我选了这样的切入点:作者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后,感受到的是故乡的什么特点?力求用一个字来概括。(变)都表现在哪些方面?(景物变了、人物变了)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人物的变化)变化最大的是谁?(闰土)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些变化的?(对比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表现)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这样的主问题设计,体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化繁为简,抓住了重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对比的写法的基础上,层层深入的探究小说的主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教《故乡》,只是我在新课改中,从循规蹈矩到心生困惑、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一个缩影。回首十余年的从教路,在新课改中,我痛并快乐着。在课改中,我将课改的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虽然有艰辛,但是在不断创新中,我也不断体验着创造的乐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