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被人称为“象牙塔”,不过,在一些校园中,不仅藏着知识,还藏着如假包换的宝贝。从宝石到化石,从文化到风俗,应有尽有。它们,就藏身于这些校园里的博物馆中。 北大的考古宝藏 走进北大西门,往北走不远,鸣鹤园中的一处仿古建筑便是赛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尽管这座博物馆已经开馆20年,但仍然罕为人知,于是也一直拥有格外清静雅致的氛围。大树、青草、古楼、鸣鸟,身在其中,自然感觉到一种古意。 据介绍,这座2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前身是1922年北京大学设立的考古学研究室,为了配合教学,北大师生从那时起便开始陆续收藏古代文物。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接收了燕京大学史前博物馆的藏品以及全国各兄弟单位赠送、调拨的文物,汇众家所长,形成了今天的规模。这里的文物涵盖了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从石器时期开始,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代、战国时期、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七个部分,来之前最好备备课,否则很多文物的故事都难以了解。 这里的藏品包括石器、铜器、甲骨、陶器、瓷器、书画、碑帖等几大类,最为精彩的是辽宁营口金牛山人、山东长岛北庄新石器遗址和山西曲沃夭马三个专题。因为这三处遗址是北大考古系的师生亲自发掘整理的,代表着北大的考古水平与成就。 置身其中,你会感到一种浓厚的学术气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博物馆常年展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收藏的考古教学和研究标本,定期组织展示考古学重要工作成果的陈列,组织由其他博物馆和学术科研机构主办的交流展览。展览注重运用考古学出土资料,注重选取有准确出土地点的考古发掘品,根据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按时代、地域和考古学文化组织展品,特别展出了一些出于同一考古地层单位的器物群组。 博物馆的名字,源于美国学者阿瑟·姆·赛克勒博士。赛克勒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为透彻理解中国文化,他搜集了大量的古代文物。二十年前,他决定与北京大学合作兴建一所用于教学的博物馆,他希望这座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现代博物馆的范例,同时也成为北大学生提供学习博物馆学的场所。 汉俑大观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物展里,两汉墓葬出土的兵马俑军阵,让人大开眼界。有人形容,这些缩小比例的军阵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骑兵、步兵、车兵应有尽有,人像面目狰狞剑拔弩张,瞬间就能把人们带回到刀光剑影的古代战场。 大器的前世今生 明清瓷器展区中最值得欣赏的,是两口大缸。其中一口是明正统时期的青花龙纹大缸。说是大缸可谓名副其实,它通高近一米,腹径也有88厘米,上面绘制着两条赶珠的双角五爪龙纹,空白处配饰流云纹,青花发色深沉,具有明显的明中期瓷器特点。这口缸在当年烧成后发现口沿变形,不符合御用的标准,认定为报废品。但御窑厂怕其流入民间,所以将其打碎掩埋。1988年它在江西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出土时,仅为一堆碎片。经工作人员的耐心恢复,才终成大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