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释例

 兰黛公主 2013-03-27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1)用作连词。 

①又(或不译),表示并列关系。

例句:.蟹六跪而二鳌。(《劝学》)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蟹钳。)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既叹惜郦道元的记载过于简略,又讥笑李渤的见识浅陋。)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  赵国曾经五次跟秦国交战,两次失败三次胜利。) 

②并且,而且。表递进关系。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  然而,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缸作窗户,用草绳系门轴的(贫穷的)人,又是甿、隶一类的(种田)人,而且是个被迁谪戍边的征夫。) 

③就,接着(或不译)。表承接关系。

例句:.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我正有些惊恐,打算回去,就(听见)从水上发出巨大的响声。) 

.尝一腭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察今》  尝一块肉,就可以知道整锅的味道,全鼎的调味。)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登记官吏名册造百姓户籍册,封存各种府库,等待将军的到来。)

④但是,却。表转折关系。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青这种颜料,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是颜色比蓝草更青。)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石钟山记》  而渔人船夫虽然知道,却不能记述。) 

.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  先前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⑤如果,假如。表假设关系。

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  秦国用城池换取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答应,理亏就在赵国。)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大家假如有诚意,就看我的马首行动。) 

⑥地(或不译)。即连接状语,表示修饰关系。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我小心冀翼地起来。)   

(2)用作代词。你的,你。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

例句:.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你的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到京城任职,你就可以经常侍奉母亲了。)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追究。)   

(3)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4)与“已”合成复音虚词“而已”,用作语气助词,表示限止语气,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例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像这样子罢了。) 

.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

(《治平篇》 碰上水旱灾害和瘟病灾害,政府就开仓放粮救治灾民,像这样子罢了。)

(5)【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句: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 )

【既而】不久,一会儿。

例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诬告请示,追究这件事,处死了五人。)

例句: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活动,或许不同于这两方面的心理,为什么呢?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品)?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早上晚间,在这儿听见的都是什么?除了杜鹃的哀鸣,就只有猿猴的悲哭。)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盔甲,向曹操投降呢?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忠实的臣子,精壮的士兵,投置了锐利的兵器,而谁敢把他怎么样。)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怎么样”。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凭借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他们这种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之别到底怎么样呢?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焦母对仲卿说:“(你)怎么能这样没见识!

3.【乎】

(1)用作语气助词。 

①吗,呢。表疑问语气。

例句: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孩子冷了吗?想吃东西了吗?)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要回到哪里呢?)

②吧。表测度语气。

例句:王之好乐甚,则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大王非常爱好音乐,那么齐国就该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种树郭橐驼传》那么,这些同我的那些种树的人,大概也有类似之处吧?) 

③啊,呀。用于感叹句,表示感叹语气。

例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谁了解到赋敛的毒害比毒蛇更厉害的呀。) 

④表句中停顿处。

例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为什么心情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呢?)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例句:生乎吾前……(《师说》  生在我前面的……) 

(3)词尾。

例句: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骨节间间隙宽绰用刀就一定有余地了!)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朝廷上举行设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玉)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估计我已回到军营,你再进去(辞谢)。)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他们)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如果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侯嬴(我)本是夷门的守门人。)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指谬乎?(《报任安书》)

——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不是与我个人的旨趣相违背吗?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

5.【其】

(1)用作代词。 

①他的,它的(包括复数)。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例句: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听从他的计策,幸亏大王也赦免了我。)

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

(《采草药》  如果有隔年老根,应当选择没有茎叶的时候采摘,那么液汁就集中到它的根部。) 

②他,它,不能加“的”。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

例句:秦王恐其破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担心他撞破宝玉。“其破璧”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  这些都是说它适合于观赏的事。“其可目”作宾语。) 

③我的,我(自己)。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

例句: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现在我鲁肃可以投降曹操,曹操会遣送我回乡里,并且品评我的名声地位,还少不了给我做一个下曹从事的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我亦后悔我自己盲从跟随出来,不能享尽游洞的乐趣。) 

④那,那个,那些,那里。用作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

例句: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就有人责怪那个提议出来的人。)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现在曹操得了荆州,完全占有那一带地力。)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就是那些好游的人也不能游完。) 

⑤其中的。用作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

例句: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块敲打它。)   

(2)用作副词。大概,难道,还是,可要(或省去)。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的语气助词配合。

例句:其皆此乎?(《师说》  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难道谁能讥笑他呢?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  你可不要悲伤啊!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遗愿啊!表期望。) 

(3)用作连词。如果,还是。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或表选择。

例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如果学业不精通,德行不成器的,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攻之不克,围之不断,吾其还也。

(《殽之战》  攻打它难以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回去吧!)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鲁肃转达孙权的意思,(和他)讨论天下大事的势态,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已疲惫。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况且男子汉不死就罢了,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再说将军抗拒曹操的主要凭借是长江。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我连死都不畏避,一杯酒哪里用得着推辞。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显得赵国软弱又胆小)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愿您的寿命象南山的石头一样长久,愿您的身体永远健康又舒顺!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之中咳嗽并且干笑的声音。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凡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他们的坟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将怎么办呢?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所俘虏!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你只好暂时回娘家去。我现在暂且回太守府里办事。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我发誓不与你断绝关系,你暂且回娘家去。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再说这时秦朝的统治力量,并没有缩小减弱啊。雍州的土地,殽山函谷关的坚固险要,仍然象从前那样啊。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像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就象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再仔细看它,形状像土狗子,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象还不错。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像这样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

③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如果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其,助词。御,阻止。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你进去,上前给他们祝酒,祝过酒,请求舞剑。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将来都会成为他的俘虏!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若,你的)(更换你的差使,恢复你的赋税。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如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带一万人或者一个州郡投降的人,封万户侯。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至于一般的老百姓,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要说那细雨连绵不断地下着,几个月都不晴。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辩,通作“变”,变化的意思。恶,wū,何,什么。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高祖还乡》)——车子后面跟着好多递送的男子。

8、【所】

①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所”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上述意义。

例句: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在大庭广众之中,我不应该访问别人,可是今天公子却特意陪我去访问他。)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我在患难当中,有时写点诗记述所遭遇的情况。) 

②所……的。“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作定语。

例句: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到了夜间,就用军队包围我所住的处所。)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访问的那个屠夫朱亥,这是个贤人。) 

③“所”与“为”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刘邦所俘虏。)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后序》  在贾家庄,差点儿被巡逻队所凌侮逼迫而死。)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所杀害。) 

④“所”和“以”连用,组成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原因或根据,表示手段或凭借。前者可译为“……的原因”“……的根据”;后者可译为“靠他(它)来”“用他(它)来”。

例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我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的。)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衰败的原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把国家紧急的事放在前面,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所以自愿同魏国结为婚姻的原因,是因为公子行为高尚,讲究义气,能够关心和解救别人的困难。) 

吾所以待侯生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用来对待侯生的礼貌也够周到的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⑤表示大概的数目,相当于“左右”。

父去里所,复还。(《史记》——那老人走了一里左右的路,返身回来。)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尚不是我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原来有这样一个处所,我暂且回到衙门去。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

9.【为】

(1)用作介词。 

①向,对。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例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这里的人叮嘱他说:“用不着向外面的人说起。”)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信陵君窃符救赵》  如姬对公子哭诉,公子派人杀了仇人把头拿来献给如姬。) 

②替、给。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例句: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  应该驰骋天下,给汉朝除掉坏人。)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你替我献给他们。)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父母疼爱儿女,总是替他们作长远打算。) 

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治平篇》  这就是我替长期安定的社会的百姓忧虑的原因啊。) 

③当,等到。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例句: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当他到来时,请让我捆绑一个人经过大王前。) 

④为着,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例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  天下的人,熙熙攘攘地往来,都是为着利而来,为着利而往。)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  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⑤因为,由于。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例句: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我看到难以下手,就小心谨慎起来,目光因为这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为这而缓慢下来。)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鸿门宴》  我是因为韩王护送沛公来的,沛公现在有危急的事,我偷着逃走是不道德的。) 

⑥为。表被动。读wéi。“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句: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五蠹》  如果有人在殷周时代还把挖河排水当作大事,一定会被汤、武嘲笑。)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不这样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刘邦所俘虏。)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   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

(2)用作助词。呢。读wé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句,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例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告辞什么呢?)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这是国家的臣属,为攻打它呢?)

10.【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三个人在一起行路,在他们中间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焉:在其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 焉:从这里。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人。焉:在这件事情上。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况且放土石到哪里去呢?

②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游黄山记》)

——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以便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得到一些老百姓的实情。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这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他们,为时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杀鸡哪里要用牛刀。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啊。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一个是不通晓断句,一个是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盘旋地、曲折地,密接如蜂房,回旋如水涡,不知矗立着几千万座。②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

11.【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①表示判断语气的。

例句: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死生,是早晚的事情啊。)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我老师的心肠,都是铁石铸造的啊。) 

②表示肯定语气的。

例句: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古人说:“是为了将来有所作啊。”)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对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我对上恐怕辜负朝廷,对下怕槐对我的老师啊。) 

③表否定的肯定。在有否定词的句子中的“也”,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例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  “你们说廉将军比秦王哪一个厉害?”说:“不如秦王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徐公不如你漂亮啊。)

④表示疑问语气的。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例句: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我们君王大概没有什么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够奏乐呢?)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怕死吗?哭什么呢?) 

⑤表示感叹语气的。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例句: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我们君王喜欢打猎,怎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呀!)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很漂亮,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⑥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用在句中。

例句: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在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从师的风尚失传很久了。)

12.【以】

(1)用作介词。 

①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例句: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同刻舟求剑的情况一样。)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要拿十五座城池要求换宝玉。) 

乃人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于是进去拜见。问道:“凭借什么打这一仗?”)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其余的战船按照顺序一起进发。)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这时凭大中丞的职衔做应天巡抚的是魏忠贤的私党……) 

②把。起提宾作用。

例句: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秦国也不把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最终不给秦国宝玉。) 

古人以问当作一种美德。(《问说》  古人把问当作一种美德。)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病梅馆记》  有人把文人画士喜欢把梅弄成奇形异状的病态的癖性公开告诉给卖梅的人。) 

③因,由于。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例句: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况且因一块宝玉的缘故触伤强大的秦国对我国的感情,不太好。)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这时曹操的军队打了败仗加上由于饥饿疾病,死去了大半。) 

④在,从。表示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住所。用法同“于”。

例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从京都冒着风雪   到了泰安。) 

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以送公子。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请让我计算公子赶路日程,在你到达晋鄙军中时我就面向北方用刀自刎报答公子之恩。)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  现在从长沙豫章前往,水路多处断绝,路途难行。) 

⑤和,跟;率领,带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

例句: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天下局势发生变化,大王割让汉中地跟楚国讲和。)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想带领门客同秦军拼命,国共生死。)   

(2)用作连词。 

①而,又,而且,并且。或者省去。用法和“而”相同。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例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那地势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

视驼所种树……且硕茂,早实以蕃。(《种树郭橐驼传》  看郭橐驼种的果树……又硕大又茂盛,早结果而且结得多。) 

②而。表示承接关系。也可不译。

例句:余与四人拥火以人……(《游褒禅山记》  我跟其他四人带着火把而人……) 

③而,来,用来,以致。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例句: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写《师说》来送给他。)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募集钱财用来给他们送行。)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臣之路也。(《出师表》  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以致堵塞忠臣进言规劝的道路。) 

④因为。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例句: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诸侯因为公子贤能,门下士又多,不敢派兵侵犯魏国达十余年之久。)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古人……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⑤而(或省去)。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例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树木欣欣向荣,细细的泉水开始流动。)   

(3)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着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以:方位名词。

③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后汉书?张衡传》

——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想到将来我心里象煎熬一样。

(4)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都认为比徐公美。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

(5)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古人手持明烛长夜游玩,的确是有原因的。

(6)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

②日以尽矣。 (《荆轲刺秦王》)——时间已经不早了。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过秦论》)

——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

②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销熔这些刀箭,用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叹息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而笑李渤见识的浅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去了,我却不给您临别赠言,因此我知公子心里怪我,定会回来的。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项王一时无话可答,说:“坐下。”

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13.【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等。

例句: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振动的声音清脆响亮,看守的人因为这声音知道地震。)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过宾客引导来到蔺相如家请罪。)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不如趁着这机会好好对待他。) 

因利乘便。(《过秦论》  凭借有的条件。)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踩着华山当作护城墙,凭借黄河当成护城河。)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  研讨当时事,按照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因其舍名,亦自谓“橐驼”云。(《种树郭橐驼传》  因为这放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亦自称作“橐驼”。)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例句: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便拔刀向面前的文书桌上一砍。)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于是握住宝玉退后几步站着。)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项羽当天便留下刘邦跟他一起饮酒。)

(3)用作动词 。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

14.【于】

(1)介词。它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①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对于。表示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例句: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足,在人口方面显得不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只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谋求显达。)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请让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援。)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到屋檐下。)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  他说监狱中的话是亲自从史可法那里听来的。)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对于自己本身,却以从师为羞耻。)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当初先皇赏赐僧保所买来的西洋珠给左右近臣。) 

以授之于有司。(《答司马谏议书》)  把它交给有关部门或官员。)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南录〉后序》  大小官员都集中到左丞相府。) 

②比,胜过,或不译。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张良说:“他比我年纪大。”)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冰是水结成的,但是比水更冷。)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③被。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句: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所容纳。)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实在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国……)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我不能拿全吴的土地去被人控制摆布……) 

(2)与“是”合成复音虚词。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例句: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于是秦王不高兴,敲了一下瓦盆。)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苏州百姓正痛恨他,于是趁他太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 

于是项伯复夜去。(《鸿门宴》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 

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南录〉后序》  于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句: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我的祖父死在这职业上,我的父亲也死在这职业上。)

15.【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沛公驻军霸上,还没有跟项羽见面。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2.给,替。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和徐公比较谁相貌好?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他的实际数目要多到百倍。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勾践还亲自用船装满了粮食肉类到各地巡视。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一胎生了三个孩子,由官家派给乳母,一胎生了两个孩子,由官家供给口粮。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于是(有人)送给他一只生猪腿。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结盟之国,是不智。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结交秦王嬴政却不帮助五国啊。

3.对付。

①庞暖易与耳。(《燕召公世家》)

——庞暖容易对付。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出征的队伍。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论语》)

——我赞同点(点,人名)的主张。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翟方进传》)

——早上犯错误晚上就改正,君子赞许他。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哪个厉害?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跟徐公比较,谁美?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与其坐着等死,还不如起来拯救自己。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与其杀了这个小孩,还不如卖了他。

16.【则】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①就,便;原来是,已经是。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在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例句: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项王说:“真是个壮士!——送他一杯酒。”就给他一大杯酒。)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所以木材经过打墨线加工就能变直,金属刀具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会锋利。)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  我慢慢仔细考察那些声响,原来山下都是石洞和石头裂缝。)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等赶到那河边,他们已经是在船上了。) 

②如果,假使;那么,就。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个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直谏匡过的士人,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使自己感到忧患,国家就容易灭亡。)

向吾不为期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先前我不做抓蛇这个差役,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荆轲刺秦王》  若能劫持秦王迫使他全部退还诸侯被侵占的土地,那么是最好的了;如果不能,就趁机刺杀他。) 

无苗时采,则实而沉。(《采草药》  没有茎叶的时候采摘,那么就充实沉重。)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有人临危,而不抱持,颠跌而不搀扶,那么要用辅助者干什么呢?) 

③就,或不译。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是并列关系。

例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职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顺从兄长。) 

④可是,却;虽然,倒是。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个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句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对于自己本身,却以从师为羞耻,糊涂啊。) 

其实则迩,其人甚很远。(《诗经·郑风·东门之蝉》。离他的家居虽然近,离他的思想却很远。)   

(2)用作判断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这就是岳阳楼最壮丽的景观。)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不是死就是逃荒走了。)

17.【者】

助词。

①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词。

例句: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将把诗集保存在家里,让后来的人读到它,悲叹我的志向。)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用叶作药的选择叶子刚长足的时候采摘,用芽作药的自然应当遵从原来的说法,用花作药的选取花刚开放时采摘,用果实作药的要在果实成熟的时候采摘。) 

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我写这篇序,既是为了悼念牺牲的人,更是为了用这些话来勉励读这本书的人们。)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受了伤害的,没有一盆完好的,我为它们哭了三天以后,就发誓要把它们治好。) 

②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例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魏忠贤这场祸乱,官吏们能够不改变自己的节操的,这么大的中国,能有几个人呢?) 

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这是离开守门人的生活条件和奴隶的辛苦啊。)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③“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例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常常在刘邦身上。)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  过去先王让他做祭祀蒙山的祭人。)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五蠹》  古时,周文王处在丰、镐两地之间,土地方圆百里。) 

④“者”,有时候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

例句: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昌行之。(《赤壁之战》  这几个都是用兵的忌讳,但是曹操都昌险做了。)

18.【之】

(1)作代词。①他(他们),它(它们)。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句: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我赞许他能实践古人从师的风尚,写《师说》来送给他。——代人,作宾语。)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即使又晒干了,木头也不再变直了,是(用火烤)使它弯曲成为这样的。——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人没有生来就懂得道理的。——代事理,作宾语。) 

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有个朋友在肉市里,希望委屈您的车马去访他。——代人,作宾语。) 

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与妻书》  你可要好好抚育他,使他像我。——代人,作兼语。)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记住这件事已有三年。——代事。作宾语。) 

②这。指示代词,表近指。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句: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权衡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③也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句: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您是可怜(我)而让我活下去吗?) 

(2)用作助词。 

①的,或不译。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例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如果能用吴、越的力量同中原争高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说》  道理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仰观广大的宇宙,俯看繁盛的万物。) 

②得。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例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很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思考得深刻而且无处不用心的缘故。) 

③结构助词,宾词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间。译时应省去。

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  宋有什么罪?)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晋国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七十岁的人都可以穿上丝织品衣服可以吃肉,百姓也没有饥饿没有寒冷,达到这样的地步还不能称王的,从来没有过。)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不懂得句读,不解答疑难问题。)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词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以省去。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很了,想要使人没有疑难问题就困难了。)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凶悍的官吏来到我们乡的时候,四处吆喝叫骂,冲撞骚扰。)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我得到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想对我有所要求。)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句: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一会儿,大火浓烟布满了天空。)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毛先生凭三寸长的舌头,比百万雄师还强。)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过秦论》  在这时候,齐国有孟尝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