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利用GitHub正是Github,让社会化编程成为现实。本文尝试谈谈GitHub的文化、技巧与影响。
Q1:GitHub是什么A1:一家公司位于旧金山,由Chris Wanstrath, PJ Hyett 与Tom Preston-Werner三位开发者在2008年4月创办。迄今拥有59名全职员工,主要提供基于git的版本托管服务。 在此之前,它是由Tom与Chris 在本地程序员聚会中,开始的一个用于托管git的项目。正如每个伟大的传奇都开始于一场冒险,Tom在这篇文章我如何辞掉微软30万年薪邀约,创办GitHub中谈到:
另一位创始人Chris也详细描述了GitHub初创的前因后果,他说道:
于是,在2008年4月10号这一天,GitHub正式成立。 目前看来,GitHub这场冒险已经胜出。根据来自维基百科关于GitHub的描述,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出GitHub的增长速度: 今天,GitHub已是:
Q2:GitHub风格A2: GitHub只是GitHub强调敏捷开发与快速原型,而又的确成功的创业团队,常具备一个重要气质:有自己的文化风格。如GitHub,又如37signals。通过他们的快速开发,向用户证明了团队在技术上的能力,并且时常有惊喜。同时,通过强调特立独行的文化,将对半衰期过短的产品族群的信任转为对GitHub团队的信任。 Gravatars的创始人(对,就是互联网最流行的头像托管系统)、Jekyll(对,它就是我近几年用的博客系统)作者、GitHub创始人,现任CTO Tom在GitHub第一年学到的10大教训、创业学校演讲中谈到GitHub文化的方方面面。我尝试将这种风格总结为以下要点:
创业公司多半死在钱上,就让我们先从钱谈起: 高利润,较低的融资额或者零融资类似于GitHub这样的公司,拿到风险投资很难吗?恰恰相反,创始人PJ Hyett 在Hacker News的一篇评论中提到,自从GitHub创办以来,已与几十个VC沟通过。但是,直到今天,GitHub的融资额还是为零,并引以为豪。让我们看看GitHub官网的自我介绍: 运营良好与较高的内外满意度在Quora上有人问道,GitHub是否寻找被收购?,还是PJ Hyett ,他的回答是:No。 GitHub从一开始就运营良好,员工拥有较高满意度,看看这些不太一样的做法:
富有激情、创意的员工使得GitHub得到了社区的广泛认同,从而拥有极高的客户满意度,并从创业一开始就盈利。一份早期的调查表明,GitHub很快成为Git托管首选。 专注创作,高创意GitHub59名全职员工仅有29名员工在本地工作!不仅仅是工作地点的安排富有创意,GitHub员工Holman, 详细介绍了GitHub的工作方式: Q3:在GitHub,如何跟牛人学习A3:在学习区刻意练习追随牛人,与他们一起修行
正如这首禅诗所言,与其在墙内仰望牛人,不如直接在GitHub:
GitHub本身建构在git之上,git成为勾搭大师们的必要工具,以下读物成为首选: 如果希望进一步深入,可以阅读已有中文翻译版的材料: 同样,如果希望了解更多GitHub自身的知识,GitHub官方文档值得推荐: 牛人在哪里?
关于学习的心理学研究,常常会谈到一个术语:元认知、元学习、元知识。是的,关于认知的认知、关于学习的学习、关于知识的知识,你对这些信息的偏好与熟练掌握,会让你在学习一门新东西时更加轻车熟路。对一手信息进行回溯,比如作者、创始人、最初文献出处,总是会让你更容易理解知识。 在学习区刻意练习:借助GitStats进行项目统计在如何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在学习区刻意练习中,我已谈过:
如何进行自我监督? 借助于GitStats,我们能很好地统计自己的每个项目的工作量,从而看到工作进展。 用法如下,
以下为生成结果示范: 每周代码提交次数: 每天代码提交行数: 如果Fork别人的项目或者多人合作项目,最好每人都拥有一个独立分支,然后由项目维护人合并。如何建立自己的分支?
如何将牛人的远程分支更新到自己的本地分支?
生产力小技巧codeshelver:给git库做标签观察的项目如果多了,怎么管理?用codeshelver,安装扩展之后,可以对GitHub项目做标签。 gollum:利用git与github做wikigollum是一个基于git的轻型wiki系统。 GitHubwatcher: 监测重点项目GitHubwatcher适用于通知不频繁的情景。 GitHub官方资源GitHub官方列出了一些有用的脚本与书签。 社区驱动的安装与配置文件GitHub中各类配置文件层出不穷,一些常用的:
Q4: 享受纯粹的写作与演讲A4:回归创作的初始写作早在2008年,就有技术图书作者通过Git来写作,以下是示范: 你能想到的技术前沿话题,大多能在GitHub找到相应的培训材料或者开源图书。 个人写作照样适用。在前文理想的写作环境:Git+GitHub+Markdown+Jekyll,我已经格外赞美过这些美好事物了。 暖色调的灯光,足够宽度的工作台,听着清脆的键盘声音,基于Git、GitHub、Markdown与Jekyll来写作,不担心写废与排版,只关注最纯粹的写作,是一种享受。我有时候会想,如果Git、Github、Markdown、Jekyll,再加上Yaml、Json的作者,让这些作者们重新来设计今天互联网基础架构偏文本的部分,会诞生一些什么? 个人博客借助于Jekyllbootstrap,可以在Github上快速搭建一个基于jekyll的博客系统。 除了这个简单易行的办法之外,还存在一些其他方法,例如:
演讲借助于GitHub,可以享受更纯粹、更酷的演讲。GitHub 2011年收购Ordered List之后,从此可以通过speakerdeck更好的分享ppt文档。 我们还可以:
Q5: 代码帮你找工作A5:GitHub简历很诚实NumEricR(非GitHub工作人员)基于GitHub Pages功能做了一个简历生成器,使用极其简单,登陆网站GitHub简历生成器,填入你的GitHub网站用户名即可。 fredwu是Ruby中文社区活跃份子,他的开源项目angel_nest,一个天使投资与创业者对接的网站,适合Ruby初学者升级为Ruby中级开发者时学习,也在Hacker News上被热烈讨论过,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简历: http://resume.GitHub.com/?fredwu 正是因为GitHub上的代码无法造假,也容易通过你关注的项目来了解知识面的宽度与深度。现在越来越多知名公司活跃在GitHub,发布开源库并招募各类人才,例如:Facebook、Twitter、Yahoo ... 开始有了第三方网站提供基于GitHub的人才招聘服务,例如:
Q6: GitHub还在影响一些什么A6:让计算机增强人类智慧很多年前,在某个名声显赫的学府中,两位先后拿过图灵奖的牛人有一段对话:
这段对话来自《失控》。牛人A是明斯基,他最喜欢将人类看做有血肉的机器,他的框架理论成为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入门基础。牛人B则是恩格尔巴特。当明斯基1961年发表他著名的文章人工智能走向时,恩格尔巴特还籍籍无名。直到次年,恩格尔巴特发表宏文:人类智力的增强:一种概念框架。提出不同于明斯基的另一条增强人类智力的道路:不要尝试发明自动打字的机器,而是尝试发明鼠标,并且他真的发明鼠标成功了! 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仍然是明斯基占上风,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明斯基的人工智能方向又有多少年没有大突破了?相反,来自恩格尔巴特的群件、集体智慧等思想,逐步成为步入Web2.0时代之后的共识。无关对错,可以说,恩格尔巴特为增强人类智力,提供了可行的框架。与其去发明聪明的、昂贵的、功能一体化的智能机器人,还不如发明类似于鼠标这样笨笨的、廉价的、功能单一的人类智慧服务单件。明斯基的机器人很容易陷入死胡同,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现在慢慢又回到恩格尔巴特这个方向来了。比如现在IBM开始宣传的认知计算。 从git与GitHub设计与解决的问题本质来看,明显加速了代码生产流程,促进了卓越智力产品的诞生。这就是一种典型的web2.0对智力生产流程的改良与人类智慧的增强。同样,某种意义上,小说写作网站也起到类似作用。但是,学术界尤其是社会科学类的智力产品生产似乎还停留在一个古老阶段。在开源领域,好想法层出不穷,极客影响极客,最终产生的是酷玩意。这些酷玩意抛弃浮华,直奔问题本质。那么,有没有科学界的GitHub?? 类似问题层出不穷,以下为其他领域产品不完全名单。 学术研究数据
科学计算
教育Q7:除了GitHub,还可以选择什么?A7:nil因为进化的需要,多数裸猿存在选择强迫症:哪种程序语言更好?哪个web开发框架更好?当然,最令宅男技术男们羡慕的问题是,高白瘦御姐还是青春小萝莉好?:D 除了GitHub之外,
我们可以理解,正是因为无数条分岔路口,让人类不再受制于某种基因、特定疾病、独裁家族,从而拥有无限的可能。但是,这种选择强迫症与远古时代可怜的信息量相比较,
生命如此短暂,为什么总要将青春浪费在不断的选择之中呢?罚你,回头阅读心理学家施瓦茨(Barry Schwartz)的TED演讲:选择之困惑——为何多即是少,1百遍啊1百遍。请记住施瓦茨的演讲要点:
最后,让我再抒情一把吧,
相关参考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