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支买“苹果” 学子缺财商?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3-27
透支买“苹果” 学子缺财商?

  钱兆成 雷泓霈

  新闻回顾

  办理小额消费贷款服务的武汉捷信公司近日称,从去年至今的一年时间内,为2万多名武汉大学生办理担保服务,这些学生的贷款主要用于购买苹果手机、电脑以及其他电子产品,额度超过1.6亿元。目前,已有近百人逾期未还款而背上信用污点。  

  这一新闻的爆发,源于武汉某高校学生陈钢致电媒体,称自己为了在情人节给女友买iPhone5手机,在数码城一个柜台办了分期付款。开学以后,由于花钱没控制好,3月份的贷款没还上,他担心这样是否会影响信用记录。

  “万人信贷、百人失信”,引发了社会各界热议。

  盲目办卡超前消费

  大学生“负翁”增多

  2万多名武汉大学生办理了担保服务,按照武汉所有在校大学生100多万人计算,相当于50人中就有1个人办理过贷款。《武汉晚报》的一份街头调查显示:在169名受访大学生中,所有人均表示:贷款购物前,不会主动告知家长。中途没钱还款怎么办?所有受访者均表示“没想过”;有极少数人称,万一不行,只能靠父母来帮忙。

  其实,信用卡透支现象,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信用卡办卡手续简单,消费方便,持卡的学生在轻松消费之后,很快就面临“债台高筑”的局面。小张同学瞒着父母办了一张信用卡,由于自己的理财意识淡薄,又缺乏计划性,常常冲动性消费,办卡后,几乎每个月都要超支。他说:“刷卡时不需要掏现金,感觉像不花钱似的,当时根本不考虑如何还款,眼瞅着利息天天增加,只好编些理由向家里要钱,或是从同学、老乡那里借钱还款,每个月都会被银行的账单追着‘跑’,心里感觉很疲惫,根本无心学习。”

  像他这样的“卡奴”在同学中非常普遍。山西大学大四学生杨帆说,我挺后悔办信用卡,信用卡根本不适合我们这些没有收入的大学生。自从办了信用卡以后,几乎每个月都超支消费,花钱大手大脚失去理性,往往是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刷卡买了,可买普通商品的一刷就成了高档品,反正不花现金,先透支再说。

  信用卡进校园9年

  谁为透支来“买单”

  自2004年9月,广发银行发行了首张大学生信用卡以后,各大银行纷纷在全国高校推出大学生信用卡,一时间,刷信用卡消费在大学校园中蔚然成风。

  一份调查报告提供的数字显示,在大学校园里,使用银行信用卡的大学生比例达到25.6%。真实情况应当高于这一数字,据哈尔滨市银监局统计,目前哈市各家银行已向大学生发放信用卡12万余张。

  随着时间推移,大学生信用卡使用的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由于大学生理财知识匮乏、又缺乏自控力,过度刷卡消费引发的坏账、透支及“卡奴”现象屡见不鲜。

  业内人士介绍,银行大力开拓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看似为大学生提供便捷服务,实质上是为银行业务开辟新的渠道。银行在给高校学生办理信用卡时,都清楚地知道大学生极易透支,而且一旦透支无法独立还款。为大学生开通信用卡,并非信任学生的还款能力,而是看好合约外的担保人,那就是大学生家长一定会替孩子的透支行为负责。

  一位来自柳林的大学生家长对信用卡的体会更为深刻:“孩子两年前背着我办了2张信用卡,现在已经累计透支1.8万多元,如果不是银行打电话催缴欠款,还不知道要欠多少!”这位家长表示:“孩子办卡,我们事先毫不知情,一旦发生欠款,作为家长就得替孩子还债,总不能让孩子还没进入社会就背负不良的信用记录吧。”

  融入财商教育

  缓解非理性消费

  为了按揭消费,甚至不惜背负信用污点,这是明显缺乏财商的行为。有关专家表示,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则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

  一个有财商的青年,应该自觉用理性来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早日从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及时行乐等时髦消费方式中脱离出来。其次,财商要求有自知,大学生们应该明白自身是消费群落的一个特殊构成部分,是纯粹的消费者。这种消费水平,完全取决于其家庭经济状况。在如此有限的消费宽度内,不论出于自觉与否,学生们都必须严格地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使之与经济状况相适应。

  然而,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无论是家庭教育、基础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往往侧重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及情商的培养。财商教育似乎成了被教育界遗忘的角落。而我们又是一个缺少理财传统的国度,所以整体财商水平较低。由于缺少真正有效的财商教育,人们在理财实践中易于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固守原有的片面认识,一味地量入为出;要么没有主见,跟风消费,不分析自身的情况就盲目跟进。

  将财商教育融入现行教育体系中,才是缓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必然手段。     

  另类解读

  多数大学生量力而行

  杨艳明

  有2万多名大学生办理了担保服务,只有100多人违约,换言之,大多数学生还是量力而行的,这是学生理性的一种体现。

  我们一方面批评大学生不愿融入社会,宁可待在“象牙塔”里,不能独立自主;另一方面,我们又对大学生背债买“苹果”一般的行为嗤之以鼻,这无疑是自相矛盾的。

  必须承认,既然“超前消费”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房贷、车贷也属于这种形式,那这样的形式便没有原罪,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这意味着,背债买“苹果”,同样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不过是大学生与社会契合的一种形式罢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仅不应该批评,反而应该细心呵护,不为别的,只为大学生们在与社会“接轨”,这种意识与作为,正是我们喜闻乐见的。至于背债买“苹果”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与负面影响,我们更应去引导大学生,让他们不至于因此损害了诚信,而不是一上来就直接批评质疑。

  观点交锋

  或为彰显“独立”和自信

  张玉胜

  对于尚在依赖父母支持求学的大学生而言,以负债还贷的方式购买和使用“苹果”手机,的确有“过度消费”之嫌。但从年满18岁即为完全行为责任人的角度考量,背债买“苹果”未必不是一个成年人“独立自主”的大胆选择,人们对此不必大惊小怪。

  尽管大学生仍属没有经济收入的“啃老”一族,但他们毕竟已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完全有权利而且应该有能力决定自己的行为。就背债买手机而言,此举一定有他们自己的理由——未必就是为了奢华与跟风,而且又有既定的还款规划,“不告诉父母”也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立”与自信。

  也许,对大学生“从牙缝中抠出来”还贷的做法,家长可能会有影响身体发育的怜子担忧,但我们从培养孩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格考量,这种基于还贷压力的节衣缩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曾几何时,大学生丢馒头、倒剩饭的校园浪费令人痛心,如何让孩子学会“吃苦”、过紧日子,成为人们煞费苦心的寻解难题。如今孩子由于人为制造的“困难”而主动降低生活标准,或许会引领大学生自觉选择“光盘”行动。

  还有,如果大学生为还贷而不得不选择打工挣钱,更会有助于让孩子懂得劳动的艰辛和父母的不易,这无论是对孩子经济“独立”的意识培养,还是让“感恩”父母的理念回归,都无疑具有锻炼和倒逼的积极意义。对此,我们有责任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善意的提醒,比如量力而行的自信预期,按期还贷的诚信守约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