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

 仙女山牧人 2013-03-27
论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
文章来源: 《理论前沿》2003年第3期 [作者:湖北省黄石市人民政府王志超] 发布时间:08-06-13 13:56:44 599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对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阶段,更好地凝聚全民族的意志,集中全党的智慧,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崛起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小康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区别于其它各种不同发展时期社会形态的显著特征。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小康社会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加速的时期,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大转型的时期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其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贫穷社会相对应的是农业社会占主导地位;温饱社会相对应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并工业化初期的生产力水平;小康社会相对应的是全面工业化的社会;到富裕和极富裕社会相对应的将是后工业化的生产力水平。具体就小康社会分析,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一方面,人们的消费愿望、消费需求得到迅速增长和扩张,对加快工业化提出了实际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国家、社会和个人基本完成了实现工业化所需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初始阶段,客观上也具备了全面推进工业化的物质能力和社会基础。并且,无论从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还是从东南亚国家(地区)发展轨迹分析,小康社会都应是工业化进程全面加快的时期。与工业化进程加快相伴随,城市化的进程也将全面加快,城市化的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两者融合在一起,必将对我国多年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带来巨大冲击,整个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城乡分割的状态也将逐步打破,整个社会产业、分配、就业、人口分布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源于经济基础的变化,也将对上层建筑领域、人们的思想观念、对经济社会管理的组织形式提出调整和变革的影响和要求。

    二、小康社会是社会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时期

    按照传统经济学一二三次产业的划分,那么在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相对应的就是各次产业所处的地位和发挥作用的不同。在贫困和温饱社会,人们把吃饱饭、穿暖衣作为第一需要,农业作为治国安天下的产业自然就被摆在第一重要的产业位置;而在实现工业化为主要任务的小康社会,工业经济将迅速成为在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最富活力、最具优势、最有影响的产业摆到三次产业中的领先位置,而一产业将退居其次,这种退后并不意味着农业自身的萎缩,而是由于其它产业的迅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了富裕或极富裕社会、第三产业(服务业)将代替一二产业现有的位置,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

    如果说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时期,这种调整不仅表现为一二三次产业的调整上,也还表现在三次产业内部的各种行业的调整上,一直延伸到各种社会生产专业分工的内部。

    从农业来看,除粮棉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外,各种林、果、牧、副、渔等经济作物的种(养)植(殖)比重也会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将彻底打破传统“以粮为纲”的概念。

    从工业来看,小康社会的工业与其它社会相比工业布局及产业重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在温饱社会及其以前的阶段,二产业主要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工业,以及为数不多的以保障人民最基本生活需求为目的的轻纺工业。随着城乡人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消费层次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层次化和个性化,对工业提出了产品多样化、特色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要求,传统工业将会全面改造提升,新兴工业门类将不断涌现,各行业急剧分化,工业内部结构随之调整升级。

    从服务业发展来看,在温饱社会,服务业被看作是消费型、福利型的社会事业,“先生产,后生活”,服务业并未作为独立的产业单元,不仅整体水平不高,而且许多行业的发展极不充分。然而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吃饭穿衣,而有着从物质到精神,从商品到服务等多方面的追求,由此而来,不仅服务业的总体水平将迅速提高,其内部的各个行业都将迅速发展成长起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推动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大调整。

    小康社会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大调整。在温饱及以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社会资源的贫乏,企业的构成形式一方面是国家运用国家机器的力量,造就了一批“大而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另一方面是各级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兴办的为数不多的“小而全”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之间,既缺乏有效的产业连接,更没有产权关系的内在连接。而到小康社会,工业化大生产的迅速发展,企业组织的社会化程度将大幅度提高,一个大规模的兼并联合重组高潮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将进入一个全面的重新整合期,经过一番优胜劣汰的生死较量后,一批集约化、社会化、规模化、国际化程度更高的大企业(集团)蓬勃兴起,而一批存下来的中小企业也将走上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的发展轨道,成为社会化大生产中的有机部分。这种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不像产业、行业结构调整那样不为人们直接感受到,而是伴随着一大批企业的兴旺衰亡,直接牵动着社会生产资源的再分配和依附于这些企业中人们利益关系的大调整。

    三、小康社会是民间资本最活跃,经济成份多元化、所有制关系大变动的时期

    当进入小康社会后,随着社会财富的大量涌现,一方面无需再动用国家机器的力量来集中社会有限的财富以求得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在社会、民间也聚集了大量的闲置资金,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国家对民间投资管制的松动和放宽,使得这些民间资金具备了转化为民间资本的可能,于是许多民间资金顺应了工业化经济发展浪潮,纷纷进入资本市场,并分布和深入到各产业层次和行业门类,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最活跃的力量。由于民间资本自身运作机制的灵活性,加上强烈、明确的利益驱动,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所涌现出的大量的商机中,其裂变、发展、增值的势头迅猛,对社会的影响不可低估。

    一方面,民间资本将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劳动者股份合作等多种存在发展形式,迅速形成非传统意义上的非公有制经济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又将抓住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公有经济产权关系调整的契机,通过对传统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重组、兼并联合,参股乃至控股,使之转变为民营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并以此谋求更快、更大的发展。同时,由于中国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国外资本大量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正日益成为另一种非公有经济的成份因子。而与此同时,传统的公有制,尤其是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逐步降低,甚至还将退出某些竞争性行业或领域;而与之对应的是股份制或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成份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逐步扩大。在这种此消彼长的过程中,经济成份的多元化,所有制关系的大调整将成为小康社会一个极为显著的特征。

    四、小康社会是各种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大分化的时期

    在进入小康社会以后,社会形态的大转型、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所有制关系的大变动,必然导致各种社会关系的大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为社会分配关系的大分化,社会阶层的大分化,以及人们在社会中各种关系的大分化。

    从分配关系看,经济成份的多元化,必然带来分配关系的多样化,传统单一的按劳分配将转变为按劳分配为主与按资分配、按知分配、按技分配相补充的多样化的分配体制。在小康社会,除满足人们最基本生存需要外,社会还拥有大量财富,这部分财富的分配,将不再通过平均主义的方式进行行政性的分配,只能通过市场的力量进行分配。那么,下面这种情况将不可避免:一部分拥有资本、特殊专业技术知识或管理经验的人将籍此获得更多的财富,率先富裕起来;相反,又有相当一部分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失去其赖以工作生活的就业岗位,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生产资料,将处于相对贫困的境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社会主义小康阶段,这种分化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两极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一,我们所说的这些相对贫困的社会群体,贫困是相对于整个社会收入和生活水平而言的,总体而言,这个群体的贫困与在温饱和贫困社会的贫困已远远不是一个概念;其二,国家可以通过政权的力量,通过调整社会分配关系,建立社会保障体制等措施来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其三,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部分人中的绝大多数还可以通过重新就业以获得社会生产资料。因此,对社会分配关系的分化,我们大可不必惊慌失措,但在这种分化过程中给社会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从社会阶层分化看,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里,人们都因为各种因素处于不同的社会圈层之中,而这种社会圈层的不同又决定了人们所处的实际社会地位不同。在阶级社会对人们的划分是以阶级的属性进行划分的;在阶级消灭后的社会主义温饱及以前的社会,社会阶层的划分是以社会分工、职业来划分的,如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而进入小康社会后,各种经济关系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这需要国家通过对分配政策的调整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在承认差别基础上,努力保持各阶层既得利益的适当均衡。必须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不同社会阶层是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中根本利益一致、在国家都处于平等地位的不同社会群体,而不是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利益的阶级,无论哪个阶层的人们,都在党的领导下,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以不同的形式实践着党的基本路线和奋斗目标。

    从生活、就业、个人身份关系来看,在温饱及以前的社会时期,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刻影响,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而导致人们的就业无法选择性以及个人与单位事实上的人身依附关系,人们的生活、就业和个人身份关系往往表现为一业(企业)而终、一地(地区)而终的模式。而在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将打破这种状况,人们从农村到城市,从一地到多地、从一业到多业的机率将大为增加;人们的就业也会改变过去“一业而终”的状况,而随时可能发生新的变化;农业人口向城市的大转移、人口地区间大迁徙、就业岗位的大变动,将成为小康社会中在社会关系上的一个显著特征,而且人们的身份关系,也将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五、小康社会是一个思想空前活跃,各种社会思潮大碰撞的时期

    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和分化,必然会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反映出来,古今中外,每当一个大的社会变革时期的到来,都会伴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大变革,必然出现一个各种社会思潮大嬗变、大碰撞的时期。在小康社会中与温饱及以前阶段的那种超稳定的社会结构被打破,各种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出现,人们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的多样化,将使思想文化、学术理论领域呈现出一个空前活跃的状态,各种社会阶层要通过各种思潮来顽强地反映本阶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表达本阶层的愿望和呼声。在中国加入WTO后,全面实现对外开放,包括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的形势下,西方各种政治经济学说、价值观念和社会理念也都会影响到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社会思潮、各种理论观点、各种学术流派将纷纷兴起,并在相互论争、相互补充中彼此激烈碰撞,分化融合,此消彼长,从而出现一个在中国小康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方面是小康社会物质文化水平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传统的意识形态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

    六、小康社会是一个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全面加快的时期

    在温饱社会及以前的社会阶段,由于社会财富相对匮乏,全社会的知识文化水平相对低下,人们的自主意识、自我管理能力也相对较差,民主和法制的意识相对淡薄。而在这个时候,国家的经济体制往往是高度集中统一,与之相对应的是高度的政治集权,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还都曾经出现过一段政治专制主义时期。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所有制关系多元化、社会及个人财富都迅速增长,人们对民主与法制的渴望也就越来越强烈。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对社会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希望通过民主来表达反映各阶层的声音,通过民主来表达自己的愿望,通过民主来平等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希望通过法制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通过法制来保障社会进步的成果,通过法制来维护统一、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20世纪70、80年代东南亚国家普遍兴起的民主化浪潮就是这种诉求的综合反应。中国的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中国不可能走这些国家的民主化道路,但坚持社会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却是我国在小康社会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一个世界性的潮流,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加快的趋势不可逆转。这就要求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政府都要顺应时代潮流,适时作出调整,在思想上、行动上强化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中把握主动权、主导权,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完成中国全面推进民主化、法制化,建立与小康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责任编辑  刘  爽 《理论前沿》2003年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