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4
2013-03-27 | 阅:  转:  |  分享 
  
教学设计

题目 一厘米 总课时 2 学校 长江一中 教者 刘晓静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语文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教





析 本课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课,在本单元起着总结的作用。本剧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通过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 学情分析 根据文本语言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能鉴赏主旨深刻的台词,小组合作概括出剧本的主题。;运用比较与辨微的阅读方法,迁移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











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本剧的主题,学习借一件小事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2、能概括曲折的情节,体会烘托、对比等写作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能从不同文体学习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体谅父母,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





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课文借一件小事来折射人性的光辉,映照平凡中的伟大这一深刻的主题





点 ???概括小说主题;比较与辨微的阅读方法分析不同文体的文章,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课前准备 学生做好预习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





二、检查预习5’

































三、整体感知20’



















一、????导语:一厘米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长度,但这一厘米却引发了一场风波,今天我们就走进毕淑敏的《一厘米》去探个究竟。(板书课题,作者)

1、请你向我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毕淑敏。

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2、检查学生的字词学习

(1)动弹(2)借花献佛(3)窘迫(4)迷惘(5)忐忑(6)矜持?

(7)哀兵必胜?(8)侃侃而谈(9)腼腆(10)执拗?(11)恬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可灵活地运用速读、默读、朗读或者同学小组分角色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说说剧本基本情节及戏剧有哪些冲突,哪一个是主要冲突。

基本情节略

冲突主要有3个:一是陶影和公园门口卖票的“红衣青年”的冲突;二是陶影和儿子小也的冲突;三是陶影和丈夫的冲突。陶影和儿子小也的冲突应是戏剧的主要冲突,主题在这一对冲突解决中得到了体现。



听讲











展示资料





























阅读圈画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及阅读能力

























字词的积累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四、分析人物

5’



五、主题探究5’



























六、课堂小结:5’







板书设计







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执著、认真?

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剧本围绕“一厘米”叙写曲折的情节,写这样的小事有何意义?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这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的故事情节,课后请大家认真阅读文章,想想陶影在你心目中是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一厘米



公共汽车站—公园门口—陶影家里 朗读、思考学生回答





交流、合作







归纳、总结



培养把握文意及阅读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让不过学生分角色演读是非常必要的,促使学生深层次的阅读和体验。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2分)





二、探究写法

(25分)















三、比较阅读

(15分)





























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复述课文里这场戏的故事情节。

1、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有什么作用?

2、找出剧本的几处对比,想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品为何反复渲染小也买票以及对妈妈不信任的行为及思想?

阅读毕淑敏的《爱的回音壁》,回答下列问题。(原文见课件)

1、被爱是一种幸福,当作者问及那些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觉到这种莫大幸福时,孩子竟然“漠然”回答“不,没觉得谁爱我们”。其中“漠然”是什么意思?它给了你怎样的动??

2、谈谈你对以下两句的理解。?

(1)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

(2)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3、文中有很多对爱进行诠释的比喻句,仿写一个比喻句。?



学生回答















朗读、思考











交流、合作







归纳、总结



复习旧知便于学生把握本课知识。















培养把握文意及阅读分析能力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二课时 四、小结

(3分)



































板书 4、读完此文,你觉得这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担忧??

6、试将本文与《一厘米》比较,说说两文在表现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难怪日本、英国等国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



一厘米

毕淑敏

公共汽车——少也买票——责任感

公园门口——多也不买——正义感在孩子面前做完美母亲

陶影家里——给也不要——价值观

在学习中增加认识,把握主题。



















教学反思:通过对人物极具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的鉴赏能力,学会通过分析鉴赏人物语言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献花(0)
+1
(本文系长江一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