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场观:踩着同事才能升迁

 yagi1 2013-03-28

撰文者:雷德.霍夫曼、班.卡斯诺查

美国自立国以来,每个世代的美国人普遍都比上一代的收入更多、获得更好的教育、享有更好的生活水平,这种代代持续进步的预期,变成美国梦的一部分。

过去六十年左右,对受过教育的劳工来说,就业市场有如电扶梯。大学毕业后,你先在IBM、奇异(GE)或高盛(Goldman Sachs)等企业找到基层工作,获得雇主的培训和指导。随着经验的累积,你在组织里逐步晋升,原本的基层位置则由充满雄心壮志的新鲜人递补。只要你表现良好,就能在这电扶梯上稳定上升,每升一级,权力、收入、就业保障也跟着增加。最后,在65岁左右,你踏出电扶梯,让中阶员工递补你空出的高阶职位。在此同时,你开始悠哉地享受由公司退休金及社会福利金资助的退休生活。当然,大家并未认定这一切都会自然发生,只是大家普遍觉得,只要你有能力,再加上适度的努力,运气又不差的话,终究会爬上高位,大致上这算是合理的预期。

但如今,电扶梯上每一阶都卡满了人。就像罗纳德.布朗斯坦(Ronald Brownstein) 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里提到的,许多年轻人即使受过最高教育,却卡在基层、大材小用,或苦无就业机会。在此同时,六、七十岁的男女面对的是亏空的退休金,以及漏洞百出的政府福利制度,无论是继续待在职场或重返职场的人数都创下新高。这现象导致中年的劳力人口卡在毫无升迁前景的状态,最惨的还被挤出职场,以便腾出位子给更资深的人才。如今,年轻人难以挤上电扶梯,中年人难以升迁,六十岁的人难以退休,布朗斯坦指出:「大家不再顺利晋升,而是踩踏着别人。」

精进专业技能,是自己的责任

传统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已不复存在,以前世代所享有的传统专业发展也成了过往云烟。你无法再期待雇主出钱训练你精进沟通技巧,或拓展你的专业技术。现在即使是基层员工,公司也预期你到职时就马上胜任工作,或学得很快,在几周内就进入状况。无论你是想学新的技能,或想在工作上表现得更好,训练与投资自己,现在都变成自己的责任。公司不想投资在你身上,部分原因在于你不大可能承诺留在岗位上好几年,一辈子会换好几个不同的工作。

以前雇主与员工之间有长期协议,以终身雇用换取终身的忠诚,这种协议现在已由绩效导向的短期合约所取代,劳资双方会持续检讨是否续约。诚如个人事业发展专家丹.平克(Dan Pink)所言,专业忠诚度现在是在你的人脉之间「平行」流动,而不是「垂直」流向你的老板。

传统职业生涯发展路线遭到推翻,原因至少和两道交互影响的宏观力量有关:全球化和科技化。你可能觉得这些概念言过其实,但它们的长期效应其实都被低估了。科技让许多工作得以自动化,这些工作以前需要辛苦学习知识和技能,包括高薪的白领工作,例如股票经纪人、法务人员和放射师等。科技也创造了新工作,但创造新工作的速度通常落后于取代工作的速度,而且新工作需要的技能通常比其取代的工作所需的技能还要高深。即使科技没消除或改变许多产业所需的技能,至少它让公司更容易把工作移到海外,让全球各地的人来跟你抢工作,连带压低了你的薪水。贸易与科技并非在一夜间出现,在未来也不会消失,我们的就业市场已经永远改变。

所以,忘了你对传统的职场认知吧!游戏规则已经改变。「预备、瞄准、发射」已经被「瞄准、发射、瞄准、发射」取代,等到失业或对工作不满才找工作,已经被随时关注、创造机会所取代,现在需要的不只是社交互动,而是更聪明地打造人脉。了解新职场规则、拥有全球经济新职能技巧的人,和紧守旧思维、依赖普通技能的人之间,落差愈来愈大。问题是,你属于哪一种?

用新创企业思维来经营个人事业

改变带来新机会,同时带来挑战,现在需要的是创业思维。无论你是在十人的小公司、跨国大企业、非营利组织、政府机关等上班,若想把握新机会、因应当今职场生态的挑战,面对职业生涯的思考与行动,就要像经营新创企业一样。

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当成新创企业来经营?因为创业通常是在信息相对匮乏、时间紧迫、资源受限的条件下做决定,毫无保障或安全措施,必须承担某种程度的风险。竞争对手不断在变,市场也在改变,公司的生命周期相当短暂。

创业家开启、拉拔公司成长的情境,跟现在我们每个人经营职业生涯所面临的情境非常相似。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信息有限、资源紧绌、竞争激烈,这个世界瞬息万变,你投注在任何单一工作的时间正在缩减,这表示你需要随时调整应变,如果不调整,万一失败时,没人会理你,雇主或政府都不会。

创业家正面因应这些不确定性、变化和限制,他们衡量自己的资产、事业计划和市场的实际状况,以发展竞争优势。他们拟定可反覆尝试的灵活计划,在业界四处打造宝贵的长期人脉,积极寻找并创造突破的机会,妥善管理并承担风险。创业家善用人脉取得商业情报,以因应艰难的挑战。他们从酝酿新点子那一刻开始就这么做,即使公司从车库起家发展成有好几层楼的大企业也还是如此。在当今的世界中,想在专业上大放异彩,你需要采用同样的创业技巧。

这些技巧在职业生涯的任何阶段都很宝贵。无论你刚踏出校门,或在职场上已经工作十年,或追求下一大转变,或想在未来展开全新事业,都迫切需要这些技巧。无论公司的规模变得多大,都追求灵活、应变的方式来维持创新优势。史蒂夫.贾伯斯(Steve Jobs)说苹果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创企业」;同理,你需要保持年轻和敏捷,永远像个新创企业。

为什么新创企业思维迫切重要?

在深入探讨如何运用创业精神改变职业生涯以前,我们需要先知道什么正处于紧要关头。如果要说明无法以创业精神看待人生有什么风险,我想,没有比回顾一个曾代表创业精神的产业更好的方法了,我们一起来看底特律。

底特律的故事

20 世纪中叶,底特律拜当地三家新创企业所赐:福特汽车、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克莱斯勒,蓬勃发展成充满活力的世界之都。当时,这些汽车制造商都非常创新,福特发明了以组装线量产汽车和卡车的方法,从此永远改变制造业。通用和它的传奇董事长艾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开发出一套管理与组织系统,数百家企业纷纷起而效尤。

这三家公司充满远见,大胆相信在这个倡导开拓疆域的国家,汽车将会无处不在、遍及各地,而这在当时鲜少人认同。斯隆承诺「以各类车型满足各阶层的各种用途需求」,亨利.福特(Henry Ford)则说会打造出「价格低廉的汽车,让有薪阶级都买得起」。

就像所有顶尖创业家一样,他们不只筑梦,更创造出他们梦想的未来。在20 世纪的后半叶,美国三大车厂总共生产了数亿台创新、时髦的汽车,卖到世界的各个角落。1955 年,通用成为史上第一家营收逾10 亿美元的企业。1950 年代末期,它已是称霸世界的龙头企业,规模大到连美国司法部都认为应该将它分割。

这些公司里的工作,可说是传统电扶梯职业生涯的最佳范例,工作保障无可匹敌,几乎没有人从汽车公司遭到革职。如果你欠缺必要的技能,雇主会训练你。通用甚至成立大学,结合学术与工厂实务,毕业后几乎保证终身就业,并享有附带福利。随着工作年资的累积,你的位阶也会逐渐上升。

在汽车业繁盛的年代,底特律市蓬勃发展,那是汇集梦想、财富、次世代科技的地方。「当时,那里就像今天的硅谷。」当地报纸专栏作家汤姆.瓦许(Tom Walsh)回顾底特律的黄金年代时如此表示。在那个年代,创业家日进斗金,上百万人涌进底特律,大家都想来分一杯羹,涌入的盛况使底特律成为美国人口第四多的城市。当地的薪资也高,底特律市民的收入中位数居全美之冠。买房人口激增,除了谋生容易以外,底特律也以媲美芝加哥和纽约的多元化、活力、富有文化及进取精神而自豪。它是第一个分配电话号码给个人、铺设第一条水泥路、兴建第一条高速公路的城市。

从1940 年代到1960 年代,底特律可说是美国的珍宝,当时杜鲁门总统盛赞:「底特律三个字,在全球相当于美国伟大工业的代名词。」那是「民主兵工厂」的关键,象征美国的卓越主义,世界各地的访客都争相涌入,一睹最优异的创业精神和创新。

但后来,底特律的车厂失去创业精神,创业家变成劳工,底特律就像铁达尼号撞上冰山一角一样,开始缓慢地下沉到水底。

从繁荣到衰败

「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即使海外竞争对手超越我们,我们仍在掩饰问题,逃避棘手的抉择。如今,我们已经穷途末路。」2009 年,欧巴马总统在记者会上如是说,他在会上宣布放款770 亿美元给通用和克莱斯勒,并提供信用额度给福特,以支撑它们安度破产难关。

对老一辈的美国人来说,我们是在底特律的荣光下成长。欧巴马总统的这番话,一语道尽了三十年的衰退和幻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很多事,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汽车业太志得意满。一如英特尔共同创办人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的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他的意思是说,成功延续不易,完美稍纵即逝,当你觉得成功理所当然时,就是竞争对手直扑上来之日。就这点来看,汽车业的管理高层,无疑都不是偏执狂。

顾客想要更小、更省油的汽车,但汽车业的高层并未聆听客群的心声,反而打造愈来愈大的汽车。他们也不在意来自日本的新竞争对手,而是对自己和顾客坚称「美国制造」就是世界最好的。他们并未学习竞争对手新采用的「精实制造」法,而是固守数十年的一贯做法。其他诸如根据资历和关系升迁,而非大力奖赏拔擢最顶尖人才;不迅速跟上市场变迁,而是坐视官僚体系碍事等,都是导致走向衰败的原因。前美国总统候选人罗斯.裴洛(Ross Perot)曾打趣地指出,如果有人看到通用工厂里冒出一条蛇,他们会先组成委员会,分析该不该杀死那条蛇。

成功得来容易导致美国汽车业,变成规避风险、不用人唯才、自大的官僚机构。当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改变时,公司高层和汽车工会都未能应变调适,而是维持既有的一贯模式。底特律并非一夜之间突然没落,而是逐渐地消沉。这也是问题关键所在,公司在衰退期间仍持续创造营收多年,管理高层很容易因此自满,忽略长期累积的问题。没人对组织做压力测试,或努力找出长期的缺点加以修正,这使得最后的宣判有如晴天霹雳般痛苦。等警铃大作时——即通用在政府纾困以前,连续三年半亏损高达820 亿美元时——一切为时已晚。

汽车业的崩解使底特律陷入绝境,当地报纸专栏作家瓦许面无表情地说:「住在美国最被遗弃的城市里,最大的好处是整天都没什么车流。」在底特律市中心外围的街道上行走,的确会让人想到「遗弃」这个字眼,可能走好几个街区都不见半个人影。空屋就这样荒废着,有些房子用木板围起来,大门钉着「查封」的标示,还有房子的窗户已经没有玻璃,只挂着黑色塑胶帆布。许多建筑看起来像极了摇摇欲坠的姜饼屋,整座城市约有三分之一、约旧金山市的大小,都荒无人迹。

依旧留在当地的人生活困苦,底特律是全美第二危险的城市,仅次于密西根州的弗林特(Flint)。半数的孩童生活穷苦,这里的失业率居美国之冠,估计高达15%到50%之间。教育水平出现严重问题,十个八年级生有八人无法解开基本数学题。当地多数政治人物都腐败无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偌大的城市里,竟然没半家贩售新鲜农产品的大型连锁超市。这座城市曾是进步、美好与无限可能的象征,汽车业也曾是创业精神的象征,但现在底特律变成绝望的象征。

处处都是底特律

底特律的故事并不单纯,在前面这段简短的描述中,我们并未提到其他复杂的因素,也有些初期指标显示情况可能正在改善。底特律的故事并不独特,我们之所以举汽车业为例,并不是因为它是特例,而是因为它并非特例。在近期的历史中,很多公司和产业也经历了类似的急速衰退。昔日卓越的公司走向衰败的例子比过去更常见,衰败的速度也比过去更快。在1920 和1930 年代,公司维持在标准普尔五百大企业(S&P 500)之列的时间平均是65 年;到了1990 年代末期,平均时间只剩10 年。德勤(Deloitte)的约翰.西利.布朗(John Seely Brown)和约翰.海格尔(John Hagel)指出,过去四十年,大公司失去领先地位的「翻覆率」增加了一倍以上。现在的「赢家」宝座,比以前更难坐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企业最后都像底特律那样?当然,每间情况各不相同,但根本原因通常都与成功衍生的傲慢、未能及时发现并因应竞争、不愿善用带有风险的机会,或无法顺应趋势不断调整有关。击倒底特律的竞争与改变力量来自全球与当地,威胁着各行各业,也威胁着每座城市。更重要的是,这些力量也威胁着每个人与每种职业。

为什么我们要花这些篇幅来描述底特律的故事?因为无论你住在哪个城市、在哪个行业工作,一谈到你的职业生涯,你现在走的路可能和底特律一样。摧毁那曾经辉煌的城市与产业的改变力量,也可能摧毁你我的职业生涯,无论这些职业现在看起来是多么稳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