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把绿化、植树造林提升为破解新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瓶颈的重要措施

 地球村360 2013-03-28

       应把绿化、植树造林提升为破解新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瓶颈的重要措施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新疆的建设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新疆的兴衰。森林兴则新疆兴,森林衰则新疆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先贤先哲都把丰富的森林作为国势兴旺的标志,把栽种树木作为治国安邦的大计,黄帝陵中有黄帝手植柏,孔庙中有孔子手植树。《国语》曾记载,单襄公借道陈国去楚国,当看到陈国道无列树,垦田若艺等现象时,他断言陈国必亡,三年后陈国果然衰落灭亡。10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过十分深刻的论述。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  

    绿化和植树造林,在新疆来说从来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早在1982年当时的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同志就特别强调了植树造林和绿化对于新疆的特殊意义。60多以来,新疆长期坚持开展群众绿化,义务植树、植树造林,实施了以防沙治沙为主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提出了十大林业生态工程,出台了新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管理条例》。新疆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涵盖新疆山区、平原绿洲及绿洲边缘荒漠的广阔区域,有效保护和增加新疆的森林资源,有效促进水资源持续开发与利用,增强了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有效地为各族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在自治区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各级林业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以特色林果业为重点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和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区新增造林面积1540万亩,年均增加308万亩,规模、质量连创历史新高。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深入开展,新增义务植树基地1197个,义务植树6亿多株,四旁植树9700万株。全区森林覆盖率已由十五期间的2.94%提高到目前的4.02%,绿洲森林覆盖率由14.95%提高到23.5%。82个县市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45个县市达到国家平原绿化标准,全区95%的耕地得到了林网有效保护。

总之,新疆的绿化和植树造林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达到了新水平。

生态环境脆弱仍然是新疆的基本区情

新疆生态建设起步晚、发展快,但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区情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实现新疆生态建设跨越式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矛盾和困难: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低,分布不均、结构不尽合理,生态系统功能脆弱,保护和增加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十分繁重;二是我区土地沙化扩展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扭转,风沙灾害严重,沙尘、浮尘等灾害天气频发,防沙治沙、保护绿洲、有效遏制风沙等自然灾害的任务依然艰巨;三是推进生态建设和造林绿化向纵深发展难度加大。目前,我区70%以上的宜林地集中在岩石裸露、土壤瘠薄的山区和水资源紧缺、远离绿洲农区的荒漠区,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本高,成果巩固难,今后全区森林覆盖率每提高0.1个百分点,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生态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四是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林果产品市场开拓与加工转化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林业产业质量效益急需进一步提升。五是仅占全区面积4.2%的绿洲聚居着全疆95%的人口。绿洲散布于盆地边缘,镶嵌于戈壁沙漠的分布格局,决定了绿洲生态环境不仅极易受外部自然因素的作用,而且绿洲范围的扩展和萎缩受制于山区生态系统的变化;绿洲内部的环境质量不仅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更取决于荒漠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尤其南疆三地州的降水量仅在3040毫米之间,而蒸发量却超过1 000毫米,风灾、旱灾、水灾、地震经常发生。在南疆,人均耕地多的也只有0.2公顷左右,和田地区为0.1公顷左右,人均土地占有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南疆各地州多位于新疆西南边陲,从地缘经济格局的角度看,大部分地区地理环境比较封闭,水资源缺乏且分布不平衡和地缘边缘劣势成为困扰整个地区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新疆生态环境面临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挑战

 干旱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新疆境内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低、系统结构简单、协调性差、易遭受破坏并难以恢复,表现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特征。随着国家对新疆投资力度的加大和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新疆干旱缺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压力日渐沉重,已成为全区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在长期拓展绿洲的进程中,缺乏对生态系统保护、恢复重要性的认识,更忽视了对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对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缺乏深刻的理解,不合理、不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是新疆生态环境呈现局部有所改善,整体仍在退化的根本原因。流域规划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由于干旱少雨,河流则是维系绿洲形成、拓展和消亡的决定性因素。由于财力支持不足,跨区河流用水分配缺乏科学、法定的依据,水政管理困难,在跨区域河流上随意截流引水,造成下游水环境状况恶化,导致下游绿洲萎缩现象十分突出。目前区域生态环境劣变等问题未得到有效遏制。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衰败,艾比湖的萎缩,众多天然湖泊的消失,都与流域规划滞后、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浪费水资源密切相关。在制定的一些流域规划中,也仅仅考虑了生产、生活用水,缺少确定的生态用水份额,缺乏生态用水的保证措施,长此以往,新疆生态恶化的问题将会更趋严重。

传统和常规办法难以解决新疆所需的绿化和植树造林问题

现代绿化和植树造林是一个系统科学工程。植树造林能有效地起到防风固沙、保水固土、改变局部气候小环境的综合作用,充分利用我区的光热资源、水土资源、生物资源,选择那些根系发达、根蘖力强、抗风蚀、耐沙埋、耐干旱瘠薄、耐地表高温、耐寒耐盐碱、经济效益高的树种。并通过大力繁育推广优良本土树种和引进名优新经济林品种(特别是相同纬度的植物品种),形成本土树种与引进优良树种的有机结合,提高我区造林质量和成效。就可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短期内让参与植树造林民众富起来,植树造林可使国土绿化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审时度势,在新、奇、特、优、植物上大做文章,使全区植树造林朝基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继续抓好新疆林业十大工程的同时,在我区建设我国最大的速生用材林基地、最大的经济林基地、最大的石油植物种植基地、最大的特种林基地,利用我区一切荒芜山地、戈壁、半沙漠地区植树造林,为新疆人民造福,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营造和拓展全新的生态环境空间。

 

科学推进新疆绿化和植树造林的建议

建设美丽新疆要不断创新平台和载体。近几年来,各省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启动实施了许多标志性工程。福建的四绿工程建设,浙江的森林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广东的绿道建设,湖南的绿色湖南建设,山东的水系生态建设,北京的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安徽的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江西的一大四小工程,广西的绿满八桂工程,辽宁的青山工程,河南的生态省提升工程,青海的村庄绿化行动,山西的身边增绿行动,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省的经验值得学习。我们新疆怎么办?

一、改革、优化现有绿化体制,综合统筹全疆的绿化和植树造林。组织、协调一切与绿化相关部门并会同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吸收内陆省区的成熟做法,制订适合我区的长、中短期绿化规划和区域绿化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要针对绿化出台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的系列配套制度,从制度创新层面全面推进我区绿化保障建设工作,同时,根据我区自然条件的的特性和不同区域的多样性,选择抗寒、抗旱、耐盐碱、适应我区山地、盆地、戈壁、沙漠不同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以及在不同季节(春、秋季)种植的需要,实行分类别科学编制我区植树造林品种选用及操作规范标准手册。选择适合生长且生长量价值效益比都高的树种在特定、局部区域推广普及,为开发资源建立稳定的苗木繁育基地。

二、推进绿化、植树造林大工程,形成新疆生态保障大格局。会同新疆军区协调相关部门,在新疆军区设立3——4个给水工程团(找水打井团),或者将兰州军区给水团调驻新疆,分别驻守新疆南、北、东疆,平时为绿化提供给水任务(也是储存战时的用水资源)。在解决绿化用水的同时,还可以解决我区农田灌溉和部分地区群众饮水困难等诸多现实问题,提高我区民众生活水准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根据地缘特点成立兵团团场,专业从事绿化造林。使全区植树造林朝基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继续抓好新疆林业十大工程的同时,在我区建设我国最大的速生用材林基地、最大的经济林基地、最大的石油植物种植基地、最大的特种林基地,利用我区一切荒芜山地、戈壁、半沙漠地区植树造林,

三、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用于我区绿化建设。引入市场机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绿化、谁保护,谁拥有的原则,最大限度的制订系列绿化优惠政策(如长期贴息货款、长期免税、一朝投入终身受益等绿化政策),根据投入额度、投资人实力,进行合理的绿化地段划分,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对投资绿化单位和个人进行科学的、符合植树造林区域绿化的开发规划,鼓励区内外一切单位和个人对我区荒芜山地进行投资绿化和开发,真正形成有利可图,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绿化氛围,使得全社会愿意主动参与绿化建设的新局面。

四、优化植树造林区域配置。改变以往植树造林时没有区域,今年在此,明年异地,植树造林时一窝蜂,此后不管是否有绿化效果的义务造林模式和局面,率先进行植树造林区域管理改革,改变长期以来植树造林单位没有任何长、短期效益的不利因素,通过制度预设,结合植树造林单位的规模和实力,由植树造林单位申请,职能部门通过划定方式给该单位一个山头、一块戈壁地域,并在政府提供的若干植树造林品种中由该单位自行选择(当然也可以多种,进行混交林建设),按照规划(或计划)由其在二年或三年完全全部绿化任务,此后,其绿化的这个山头、戈壁地域的使用权和林木收益权归该单位,充分调动绿化和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一切企事业单位、部队院校如此,个人同理)。

五、实行强制性绿化配套制度。一切在疆进行的工程建设,必须进行绿化配套建设(如建公路,公路两侧就必须要有50绿化带;建铁路,就必须要有要有30绿化带,如石化、煤矿、有色、钢铁、建材、机场等资源开发性企业,占用多大面积的土地,就必须要绿化开发至少与其占用面积相同的山地,以此类推)。真正做到建设到哪里,绿化就跟到哪里的绿化局面。通过现有遍布全疆的近900个乡镇林业工作站进行督察、处罚。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利用一切科技手段进行植树造林。如在人力难以触及的地方,可以实行飞播造林(草)作业,飞播造林(草)在荒山绿化、草原复壮和沙漠改造方面可以最有效的扩大森林资源和牧草资源,以达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作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六、为绿化和植树造林开发资源设立专项资金。除了多渠道筹集绿化建设所需资金外,也可以通过制度创新筹措资金。如在目前国家没有法律规定之前,通过制订地方性法规的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驻疆国有企业资本收益收取管理规定》,制订一切在疆国有企业(包括金融、能源(电力、石油、化工、采矿)、电信(移动、联通)、运输(铁路、民航)、电力、热力、燃气业及水等全部国有企业),按一定的比例(不低于5%)上交年度净利润(俗称红利)如此,解决我区绿化所需的资金短缺问题。

七、在各地市县(区)、乡镇还可通过公益性岗位来设立一定期限(23年轮换)的绿化队伍。在春、秋二季对城市附近周边的荒芜山地进行有序的植树造林绿化建设。在促进就业的同时,又满足了城市周边的绿化需要,一举多得。同时,我区可针对新疆开发的战略意义,会同国家相关部门成立武警绿化部队(如同武警黄金和交通部队的职能,当然可以用其它名称,生态保护、山地开发等等),全面开发利用新疆的山地、荒漠资源。

                                                                                        (新疆社科院副研究员曹兹纲、新疆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周立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