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巴菲特 风投教父汪潮涌

 千秋胡杨 2013-03-28
中国巴菲特  风投教父汪潮涌 
 

       汪潮涌,这个15岁就考入华中理工大学,被人称为神童的男人,其辉煌的成长经历,让人不得不感叹——上帝,有时就是特别眷顾这个世间的某些人。汪潮涌说自己现在更希望做个社会企业家,他所说的社会企业家是相对于纯粹的商人而言的。马斯洛说人的一生有五个需求层次:基本的生存需要,安全感,尊重需要,爱与归属感,自我实现等。毫无疑问,四十知天命的汪潮涌,现在已经步入了马斯洛所说人的最高需求层次。
      汪潮涌成长在湖北蕲春,父母都是湖北人,素来重视教育的蕲春文化,有了“九头鸟”式的商业头脑,仿佛一种化学发酵效应后的完美结合,这成了汪潮涌后来的生活色调——永远做一个文化商人
     18岁,他考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研究生。1985年,幸运女神青睐的目光投注到汪潮涌身上。有一天下午他跑步回来,看见副院长在门口等他,并小声对他说:“朱院长刚回来,带回来一个留学奖学金名额,我们研究让你去。”朱院长指的就是当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兼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的朱镕基,他去美国考察,巧遇新泽西州州立大学校长,带回来一个奖学金名额。20岁的汪潮涌带着30美元和一只箱子,踏上赴美留学之路。

    汪潮涌,名字中的三个字都跟水有关,在汪潮涌的人生经历中,水是一种特殊的刻度。“在我人生的前20年,很遗憾,没有见到过大海,但是在我人生的几个很重要的时刻,却没有离开过水。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汪潮涌,这个从小溪奔涌进大洋的“波涛”,已经不只有博揽千帆万木的宽阔胸怀,也拥有了齐飞落霞孤鹜的闲情逸致。他说,他欣赏姜文在电影里说的“站着赚钱”的态度

  喜欢打高尔夫的汪潮涌把自己的澎湃经历用高尔夫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华尔街,他陪客户打球;回国创业,他跟朋友较量;如今,他在球场自我放逐。其实,这也正是他纵横投资界的写照。

  1987年,当汪潮涌走进摩根大通纽约总部的时候,他第一次拿起高尔夫球杆,带着初来乍到的谨小慎微,在华尔街开出了“第一杆”。那时汪潮涌发现,“扬长避短”是在“异乡球场”站稳脚跟的关键——清华理工科打下的好基础,巧妙掩盖了他少得可怜的证券知识;客户也发觉,这个姿势并不怎么正确的年轻对手,总会规划出最合理打球线路。

  1999年,在回国的第六个年头,汪潮涌创办投资公司“信中利”。即便和竞争对手短兵相接,他依然能寻到百年不遇的“百度”,在他眼里,投资百度的成功,几率堪比“一杆进洞”。以前行内喜欢这样说汪潮涌在PE界的地位:汪潮涌在华尔街站稳脚跟的时候,沈南鹏还在上海交大数学系读书。

  现在的汪潮涌更多时候只身在球场,听风吹过草地的“呼呼”声,这个响亮的声音告诉他——此刻没有指点姿势的球友,没有恼人的记分,也没有强言的周旋。当自己的经历已经到了“欲说还休”的阶段时,当下的“球场”像极了自己所在的“商场”,对于它们,他不再有任何欲求。

  人不是生来就被打败的

  衬衫像被刚刚粉刷过,眼镜始终稳固在鼻梁恰到好处的位置,一个男人可以斯文到几乎走路不发出声音。汪潮涌说,自己波澜不惊的外表下,住着汹涌澎湃的波涛。

  1985年,汪潮涌拿到当时还在清华教书的朱镕基从美国带回来唯一一个留美名额,带着三十美元,独自穿过机场送行的家长群,踏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这是他第一次西装革履,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对于大洋彼岸的另一个陌生世界,汪潮涌没有丝毫恐惧。

  从1岁被送到大别山的伯父母家中寄养,8岁开始顶家里的工,干不了重体力活,他就在工地计数,每天写“正”字。10岁开始推独轮车,一不小心,连人带车一起翻到山沟里,爬出来再接着走。每两个星期,家里托人给他带去冻成了冰砣的咸菜,他砸成冰碴子吃。冷的时候,脚上的冻疮复发,连鞋子都穿不上。他记得每天睡在稻草堆里,不到天亮就被唤醒,披星戴月再去干活。

  今天,汪潮涌源源不断的“无畏感”和“高风险承受能力”正是来源于这样的“童年发动机”。他告诉自己,“曾经这样的苦都受过,还有什么可怕的?大不了回家种地。”

  汪潮涌的人生远非幸运两个字可以概括。从一岁的时候被送到大别山当起别人的养子开始,从带着区区三十美元远渡重洋刷盘子洗碗开始,汪潮涌就体验着比同龄人更深刻的苦难。真正幸运的是,他心中从不缺乏鞭策自己向前的动力。

从15岁到25岁,汪潮涌的计划是,用十年的时间完成自己的高等教育和出国留学。他做到了。

    所以,在创办信中利的第三年,即便搜狐股价跌到1美元以下时,他依然敢于从搜狐股东手中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大量收购股票,并最终取胜。他投资4亿元带领“中国之队”在亚洲领航“美帆赛”走向世界,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在所有人说他做“白日梦”的时候,他不仅为“中国之队”找到了国际赞助商,也让“中国之队”在世界四大赛事之一的“美帆赛”上名声大噪。

  热爱海洋的汪潮涌每次读到海明威笔下《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老人,都会有莫名感慨,“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那个时候他到纽约华尔街,即便守着少得可怜的证券知识,也有初生牛犊的勇气。在客户面前,从不示弱。

  巴菲特的晚餐

  1995年,巴菲特和盖茨游历丝绸之路,在北京停留的那个晚上,由于盖茨出席活动,汪潮涌被公司安排独自陪巴菲特吃饭,这个晚上让他终身受益。

  “他是很平和、自控力很强的老人,没有光环,有策略,有追求。从社会角度讲,我觉得可能很少有人能超过他,把自己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财富,300多亿美金捐出去,连名字都不要,是很难得的,就是无欲无求的境界。”之后,巴菲特的“长期投资”,“滚雪球”等投资方法,让汪潮涌在风投界受益匪浅,也正是巴菲特的影响,让汪潮涌最终走上了“后半生从事投资的道路”。

  让资金最大效益的发挥作用,也是汪潮涌从巴菲特身上学到的,“以前很多人责难他,很多人不理解,认为他那时候很有钱却不捐,不做公益,但是他还是坚持下来。他认为早做不如晚做,资金在他手上,发挥作用会更大,实际结果也证明确实如此。”

  汪潮涌唯一不能赞同的是巴菲特单调的生活,“他住的很简单,对任何运动都不热衷,可能受女儿和太太的影响,只对音乐有些兴趣。”汪潮涌更倾向于在运动方面不断丰富自己,他最近学起了年轻人喜欢的滑板运动,“我就是想跟儿子能够玩到一块儿去。”

  中国最敢玩的富豪

  汪潮涌的“敢玩”也成了“投资”。

  2007年,在某杂志评选的“奢侈富豪排行榜”上,因组建“中国之队”,汪潮涌排名探花。那一年状元是中信泰富的荣智健,榜眼是富华国际的陈丽华,而在当年的胡润排行榜里,荣智健排名第6,陈丽华排名第16,汪潮涌没有进入前100。在财富排行那一栏,字眼闪烁含混:“汪潮涌的能力不在于他自己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他结识了多少拥有巨大财富的人。”媒体评论称,“他不是最有钱的,但确是最感花钱,最敢玩的富豪。”

  除了“敢玩”和“追求商业价值”,汪潮涌最强烈的驱动力在于信念,他说,“男人会为信念去做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个“意想不到”的事,在20年前就已经潜伏在了他的潜意识里。

  1987年,汪潮涌进入摩根大通的第一课,不是熟悉业务,也不是分析数据,而是学习航海,培养团队精神。纽约帆船俱乐部就坐落在摩根大通总部附近,夏天,汪潮涌和同事上船,专业人士手把手教他玩帆船,那是他关于航海的第一手经验。他一下子爱极了航海,这个时候的汪潮涌可能连想都不敢想,20年之后,他将买下一支世界级船队,代表中国,开进世界四大赛事的“美洲杯”帆船赛赛场。

  除了“美帆赛”,他也越来越热爱高尔夫。在他的个人旅游线路中,甚至有一条是专门为高尔夫开设的。他几乎和朋友一起打遍了世界100家最美的高尔夫球场,在那之后,他决定投资一个“最与众不同的高尔夫球场”。

  做投资:有所为有所不为

  最近,在汪潮涌的老家湖北蕲春,他正在筹划投资一个国际级的度假胜地。“以中国唯一一个漂着药香味的球场为依托,把高尔夫运动和中草药、药膳、理疗、灵修等放在一起,球场边上就是禅宗的四祖寺、五祖寺,还有长江、大湖大山,会非常特别,也将成为一个国际级的度假圣地。”

  汪潮涌喜欢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里的四个字:“站着赚钱”。他见惯了已经很富有,却依然为了追逐利益去做“不好投资”的企业家。汪潮涌说,“方向的选择很重要,只顾埋头拉车,不看路不行;正确的方向、道路,加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如果在错误的道路上,你越坚持可能错的越远,怎么选择正确的方向和错略,就要就你要审时度势,要不断地修整自己。”

  汪潮涌说自己不仅是一个企业家,也要做一个“社会企业家”。“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你可以选择不去投。如果有多余的财富,当然可以去帮助别人,对社会做一些公益性的事情。”这就是他的“投资有所为,有所不为。”

  汪潮涌的人生,似乎每一步都安排得非常完美:求学、工作、创业,公益??这或许跟他做事的理性程度和风险承受度有关,“人生是由一个个阶段性的目标穿起来的。”汪潮涌说,“重要的是阶段性目标做好,不能把阶段性的目标设得太高,够不着就很痛苦。一步步的累计,最后达到自己的终极目标。”

  这个模模糊糊的“终极目标”,在汪潮涌十五岁,考入华中理工大学时,就已经为自己确立,“我这一辈子要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做一个幸福的人,富有的人,健康的人,这些都是那个时候我为自己制定的终极目标。” 

家庭
汪潮涌可谓是家庭事业双丰收。太太是大名鼎鼎的MTV全球音乐电视台中国区总裁、维亚康姆公司中国区首席代表李亦非。她在2001年《财富》杂志选出的25位全球企业新星中排名榜首,还是“2005年亚洲十位最有影响力的女性”。 这对金童玉女的结合,当时华尔街的评语是:“两个优秀青年的完美结合。”
两人在美国相恋时,曾一起走遍了世界上近20个国家,到处打高尔夫球,认识半年订婚,一年就到华尔街登记。不过直到今天,两个人都没有放弃自己的中国国籍,一双儿女甚至连英文名字都没有,因为,汪潮涌说,“做一个自由的中国人,更快乐”。
现在虽然他们结婚多年,有了两个孩子,但生活中,他们还保持着初恋般的激情。汪潮涌会吹笛子、弹古筝,爱诗,还常常给妻子朗诵自己的特别漂亮的文章,在世贸中心大楼外的草地上,他们经常情侣配,汪潮涌一边吹笛子,李亦非一边唱歌,唱少年时代的革命歌曲,也唱邓丽君,可谓琴瑟合鸣,常常引来大批老外喝彩。有次接受电视媒体采访时,汪潮涌吹笛子,李亦非舞剑,他们觉得这代表了他们笑傲江湖,侠士风尚的心境。生活得既国际,又很中国——这正是夫妇俩一直追求的。
闲暇的时候,他和太太会在一起听听音乐;而汪潮涌喜欢居所的后花园。清晨,他常面对窗外小坐片刻;或者夏天里在院子的树荫下喝茶,与孩子们一起搭建树屋,享受天伦之乐。汪潮涌说:“李亦非更多的时间是在商界驰骋,而我对跑车、名画也没有特别的爱好,我们不想重复隆重、富丽堂皇的生活,在那种环境里很难放松。”

有时,他会和80多岁的父母开展寻根之旅,尽作为儿女的孝道;或者和女儿一起探讨莎士比亚和金庸,分享着大师们的睿智;也会为儿子对美洲杯的热情而兴奋;而最重要的,是他和妻子共同经营着他们美好而充实的家庭……四十多岁知天命的汪潮涌,他的人生丰盛得令人羡慕。

乡土情结

       在媒体的记述中,汪潮涌有一个非常艰苦的童年。

      文革期间,父母被迫把不到1岁的汪潮涌送到大别山的伯父家寄养。冬天阴冷手生冻疮,饭永远吃不饱,衣服永远不够穿。9岁时,他顶替养父母去水利工地干活,吃的是冻成冰渣子的饭,就着家里托人捎来的咸菜,睡的是临时工棚,早上经常是数着星星出去上工。

     少年的汪潮涌非常喜欢武术,并打算学好武术;再大一点,他就考虑把时间花在体育上,这样,他可以进体校,吃喝不愁。当汪潮涌代表公社参加区里的乒乓球比赛时,机会来敲门了。体育馆外停着一个教练车,汪潮涌希望被教练发现,使尽浑身解数在车旁翻筋斗摆姿势。

 汪潮涌的故事并不像平常电影里的故事,教练始终没有出现,他的体校梦也没有圆。若干年后,他的梦想因为“美洲杯”,在海上得到了践行。

     他的武术梦虽然没实现,但他后来娶了全国武当剑冠军的李亦非,她曾在海淀体校苦练过10年武术。当年在电影《神秘的大佛》、《火烧圆明圆》中都出演重要角色。李亦非在商界也颇有建树。曾任MTV音乐台中国区总经理,现任阳狮锐奇集团大中华区主席。当年,这对来自中国的青年才俊在世贸中心大楼的草地上,一人吹笛,一人唱歌或舞剑,赢得大批老外击节喝彩。

       在体育梦和武术梦之外,少年时期的汪潮涌,另外一个梦想就是当一个悬壶济世的赤脚医生。既能为人接骨治伤,又能在逢年过节的舞狮表演时吃好喝好。

汪潮涌最佩服的人,是他的湖北黄冈市蕲春县同乡李时珍。

     李时珍少年科场不顺,专攻医学,30 岁时成为当地名医,并入选太医院,官至院判,后辞官返乡,以37年的心血深入祖国各地河山,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撰写中国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一部70集电视连续剧《李时珍》的剧本,是汪潮涌近一段时间写的。

在他的合作伙伴粉丝网的总经理王吉鹏看来,汪潮涌能一路走来,走到今天,正是因为他身上的冒险和谨慎这两种气质的结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