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大院位于万荣闫景村,是晋南富商李子用的私人宅院,建于清末民初。早就听说李家大院建筑精致,木雕石刻堪称绝伦,并有很浓厚的文化底蕴。今日到李家大院一游,不由赞叹整个建筑精妙绝伦。它是一座反映晋南民居风格的典型建筑。传统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大宅门接地通天,特别是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处处显示着晋南民间多子多福、耕读传家、富贵平安等吉祥含义,在装饰艺术上也把民族文化渗透到建筑的各个角落,充分体现了晋南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 ![]() ![]() 从广善门进入李家大院,首先看到的全部是新修葺过的仿古式展厅。正好有一旅游团队进来,跟着走吧,省请导游了。 一经楼,是李家第十五代道字辈李道行少习国学,后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科蒂伦为妻,回国后考虑到麦氏生活习惯不同,为她专门建造了一经楼。一经楼是凭崖而建的“一”字排楼阁,是典型的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打破了传统四合院厚重阴暗的格局。通风透光、宽敞明亮,局部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是全国众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 ![]() ![]() 麦氏居住的院落大门上有这样一幅对联,“三省台前设棋枰欢留朋友,一经楼上藏书籍遗训子孙”。三省是指《论语》里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麦氏教子女们学英语,她又精通汉语,熟读中国历史,她仿效我国古代的“四大贤母”教育子女,引用“断机勖学”、“ 画荻传书”、 “精忠报国”等古训说服子女,对孩子们的小错误从不姑息迁就。麦氏弹得一手好钢琴,并会拉手风琴,经常用钢琴、手风琴教子女学音乐。麦氏提倡男女平等,坚决反对子女早婚,并坚持婚姻自由。麦氏的先进理念影响了李家人,他们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思想更加先进,行为更加文明,生意更加兴隆。 ![]() ![]() 中西式建筑的完美结合: 门楼外形的整体轮廓高、直、尖,线条轻快,造型挺秀,是十六世纪欧洲“哥特式”的建筑。而它表面的砖雕图案却是典型晋南民间艺术,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 ![]() ![]() ![]() ![]() 精美的木雕门楼: ![]() ![]() ![]() 李家祠堂:由于修建李家祠堂的年代正是李家经商生意的鼎盛时期,建设时间长,所以盖房时选料极为“考究”,建筑质量也堪称一绝。整个建筑精雕细琢不失其雄,刀劈斧砍不失其精。其特点是:布列有序,层次分明;体量宏阔,用材肥硕;结构严谨,坚固耐用; 通风透光,守备森严; 装饰考究,古朴典雅; ![]() ![]() ![]() 精妙绝伦的砖雕艺术 ![]() ![]() ![]() ![]() ![]() 布衣美,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李氏家族素有耕读传家门风,非常注重家庭教化,子弟读书和教育事业。李家认为“人才为立国之本,非振兴教育无由培植。” 为了培养自家子弟,李家专门在宅院设立学堂,重金聘请名师;李家长辈们经常用中国传统伦理教化子女;对当地的教育事业,李家热心支持,做了许多扶学助教的善举。李氏家族商隆书香,有功名者代不乏人,其后裔五百余人分布在海内外各地,有学者、教授、律师、工程师、官员、军人、劳动模范等等。 在影壁的两边有一幅对联: “拥林千顷眼底苍浪方悟种德若种树”, “存书万卷笔下瀚海才知作文即做人” 意思是:当你拥有了千顷森林,看着那树涛滚滚才能领悟到做善事就如种树一样,积善成德,才有好的回报。当你存书万卷,写下大量文章之后才知道做人就跟做文章一样,要从小事做起,方成大器。 ![]() ![]() ![]() 李氏家族富而不骄,历世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代代相继,方圆数百里人称“李善人”。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县内孤山洪水暴发,闫景村内房屋多数倒塌,粮食多被淹没,其衣食无着不下百余人。李敬修、李敬伦同侄子李道升组织家人为村民取土盘灶,劈柴煮米,舍饭施衣,使村民无一受饥饿。 ![]()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太白昼见,日赤无光,河东大旱,小麦未收。老百姓饥寒交迫,无法生活。李敬修、李敬伦同侄子李道升拿出数十斛粮食赈济村民。当时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特为李氏家族颁发“博施济众”牌匾一块,以示表彰。 ![]() 李氏家族上自明清民国,远至大江南北,历世数代推仁行义。足迹所至,善之所至,以善为乐,以善为宝,善不等待,善不图报。其善行善举使顽贪之人思廉,懦弱之人思强,困顿之人思变,乖戾之人思和。 可谓之“博施济众,世人典范,中西合壁,华夏奇葩,三雕艺术,河东一绝。”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游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