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杨公罗盘“六十龙”之“火坑” (刘典敏)★★★★★

 缘助舫 2013-03-28

浅析杨公罗盘“六十龙”之“火坑”

赣南杨公文化研究中心 刘典敏

   

杨公罗盘在设置“三大盘针”的同时,考虑到“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为求得墓宅在“立向坐度”时达到三者的有机统一,不仅设置了反映地球与太阳关系的“七十二龙”(祥见拙作《浅析杨公罗盘七十二龙之空亡》一文),而且还设置了反映地球与月球关系的“透地六十龙”,从而使罗盘的设置在理论上更具科学合理性,在实际应用中更具可操作性。

杨公《青囊奥语》云,“逆顺行,二十四山有火坑”

何为火炕?杨公缄其言。后人则雾里看花,众说纷纭。

《罗经透解》虽诠释:戊子一句至已亥为火坑,但“火坑”的来由是什么?“透地六十龙”编排的依据又是什么?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团。鉴于此,本文试作一粗浅探讨。

“阳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历约365 天(回归年)。反映在罗盘上则形成了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节侯”为依据的“七十二龙”,用以配合“定向纳水”★★★★★

“阴历”,又名太阴历,系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太阳一周之时数为一年,故一年十二个月,约354 天。反映在罗盘上则形成了以“朔望月”为依据的“透地六十龙”,用以“分金坐度”★★★★★

地球绕日一周,即月球绕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故一年十二个月,354 天,与岁实365 天相比较,约余10天。古人深明其理,故在罗盘编排“七十二龙”与“六十龙”时非常准确合地对号入座。

我们知道---

“七十二龙”以每龙平分5°为尺度(一侯为五日),圆布周天360°;

“六十龙”则以每龙平分6°为尺度(一旬为六日),圆布周天360°。

“六十龙”起甲子于“天盘”的“亥”中,为周天338°;

“七十二龙”则起甲子于“天盘”的“壬”中,为周天348°,刚好相差10°,与阳历和阴历的时差10天,正好吻合。

“六十龙”以“月球盈亏”为依据,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朔望月。每当月亮在太阳和地球中间,月亮以背光的一面朝向地球时,地球上看不到月光,这叫做“朔”这一天就是初一)。当月亮距离太阳180°时,这就是“望”。在时间对应上,初一至初六为甲子;初七至十二为丙子;十三至十八为戊子;十九至二十四为庚子;二十五至三十为壬子。

杨公“五子气”说,甲子为孤,丙子为旺,戊子为煞,庚子为相,壬子为虚---强调在立宅安坟的“分金坐度”中,取其“旺、相”,避其“孤虚”,忌其“煞曜”,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当月球与太阳处在地球一侧时,由于其双重的引力作用,此时地球处于一边倒的状态,将其定为“孤虚位”

当地球处在太阳与月球中间时,由于月球与太阳对地球的相互引力作用,此时地球处于一种绷紧的状态,所以将其定为“煞位”

太阳与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月亮,它的引力不但能使地面的海水发生周期性的潮汐现象,而且可以使地壳发生像涨潮、落潮类似的变化,形成“固体潮”每月初一和十五,太阳、月亮和地球排成一条直线,这时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最大,很有可能触发即将断裂的地壳破裂,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如,一九六六年农历三月初一,发生在中国河北刑名的大地震;一九七六年农历七月初三发生的中国唐山7.8级大地震;二00四年农历十一月十五发生的印度洋海啸等。所以古人将每月的“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这六天定为“煞曜位”即人们所说的“大坑”反映在罗盘“透地六十龙”的编排上,则以“戊子、巳丑、庚寅……”等十二个干支来表示,俗称为“十二火坑穴”★★★★★

为什么每月农历的“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初一、初二、初三”这六天不定为“火坑”呢?

其实,古人并没有疏忽这一点,它是通过将“六十龙”细划分为120分舍来警示的。六十龙每龙点周天6°,将其分成120份后,即每个分金为周天3°,然后按“六十甲子”顺序予以编排,以“丙丁庚辛”为“用”,而巧妙地将“虚位”的后三天(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和孤位的前三天(初一、初二、初三)划为不宜“坐度”而空其位,提醒人们在“坐度分金”时予以注意。★★★★★

至于“十二火坑”的危害,《黄龙透冢经》断曰:唯有“戊子”至“已亥”,十二来龙号“火坑”。

第一“火坑”亏子孙,泥水多在棺中存,定主其家多麻疾,瘟痨疾病损人丁。

第二“火坑”……,

可见透地分金,最宜细心,慎勿轻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江西某地举办庙会,惊动了四村八邻。邻村一伙十几号人挤坐在一台手扶拖拉机欣喜前往,因路窄加上超载,结果拖拉机翻倒河里,酿成了死伤九人的惨剧。其中一家五口人四死一伤。笔者于2000年考察其住宅,发现其屋“坐向”为地盘“壬子缝线”,透地六十龙正中“戊子火坑位”。此宅悲剧,着实应验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这一句格言。


 

刘典敏:浅析杨公罗盘“七十二龙”之“空亡”

文章来源:中国风水罗盘 发布时间:2013-09-16

唐代末年,杨公筠松在长时间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探索中,已认识到,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而反映出春夏秋冬寒冷暑热气候变化的规律,遂将太阳年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的原理应用于经天纬地的风水罗经,进而创设了罗经的“缝针”(天盘)以及配合其作用的“七十二龙”(又名七十二分金)

从此,风水理论的创新和罗经的应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但随之而来的争论也应声而起。“七十二龙”之“空亡”的依据是什么?“空亡龙”是否有“五行”,能否架线立向,安坟立宅?千百年来,风水界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本文意在抛砖引玉,作一粗浅探讨。

“七十二龙”的设置以太阳年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为依据,它反映的是地球和太阳的关系,它以“六十甲子纳音”为准绳,按“纳音五行属性”配合“缝针”定局纳水。★★★★★

正针(地盘)“八干四维”的正中不编排六十甲子,空其位,人们称之为“大空亡”。★★★★★

为什么七十二龙中,只有六十甲子填其位,而“十二龙”却空其位?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二十四节气应二十四山说起。

杨公将二十四节气顺布于“缝针”的二十四山,即“立春艮、雨水寅、惊蛰甲、春分卯、清明乙、谷雨辰、立夏巽……冬至子、小寒癸、大寒丑”,每个节气15天亦占周天15°,每个节候5天亦占周天5°由于“缝针”表示的是日景方位(不同于日影方位),与反映地磁方位的“正针”相差7.5°。因此,“缝针”的“子位”则处在“正针”的“子癸”二位之间。★★★★★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七十二龙”是附设在“正针”上的,应是“正针”衍生的产物,其实不然“七十二龙”是隶属于“缝针”,而寄设于“正针”★★★★★

以“缝针”的“子位”为例,子位应为冬至,子位属下有“庚子龙、壬子龙、戊子龙、空亡龙”,庚子龙和壬子龙各占5°,而“戊子龙”与“空亡龙”则各占2.5°。★★★★★

若按“孤虚旺相”气运来划分,显然“戊子”半位为孤、庚子为旺、壬子为相、空亡半位为虚。

若按节气的厚溥来划分,戊子前半位为冬至始气,庚子、壬子为冬至中气,空亡龙的后半位为冬至末气。而戊子的后半位(2.5°)则为大雪的末气,空亡龙的前半位则是小寒的始气。

杨公洞察其理,取其“旺相”之气,避其“孤虚”之气,用其“中气”,慎其始气末气,而布六十甲子。戊子处“孤虚”之位,名其“差错空亡”。而处在虚孤之间的一格则空其位,各曰“大空亡”

从以上可以看出,冬至的“孤位”为“差错空亡”,冬至的“虚位”为“大空亡”。余者类推。★★★★★

既然“七十二龙”源于“缝针”,为何要寄附于“正针”?

主要是考虑盘针应用的方便。“正针”立向、卦爻划分、阴阳龙的应用、禄马贵人的取用等等,以免产生错乱。★★★★★

“七十二龙”寄设于“正针”以后,人们误以为“七十二龙”隶属于“正针”,以致有“八干四维”正中为“空亡”之说,而且有“气从地支、八干四维无气可乘”的妄论。孰不知,天地之气无处不有无所不在的道理。气虽有“清浊、旺相、驳杂”之分,但二十四山皆有气是不争的事实。★★★★★

节气的交替,因所处地域经度的不同有所差异。如公元2006年,北京的立春时间为247:25时,台湾的立春时间则为247:27时。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节气的交替,就如一把没有扶手的长条椅,1号位与2号位,2号位与3号位,3号位与4号位之间,就是节气的交替点,交替点就是“空亡龙”的位子。若人坐落其中,则位不三不四,气不清不白而已。

《解定》云,“空亡二十四位切忌安葬定宅”。

笔者考证过不少古宅、古坟,“坐空亡穴”的亦不少见,发富发贵的亦大有人在。问题的关键是要看宅坟周边的“山形水势”,同时还得把握住“元运”。像一些“神坛、寺观、茶亭、礼堂、商场”等公共场所,“坐空亡穴”的反而灵气甚佳,人气甚广,财气甚旺。重要的在于因地之宜,因事之宜。★★★★★

用“七十二龙”定局,其中“六十龙”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一目了然;而“空亡龙”未标明“五行”,术者似乎有些迷惘。其实,“空亡龙”也有“五行”。★★★★★

若想明了个中之理,不妨对着罗经,逆向思维反复揣摩一番,也就不难透彻“五行”即在此中分的玄妙了。

 

刘典敏:浅析杨筠松改进风水罗盘及其应用

文章来源:中国风水罗盘 发布时间:2013-09-16

 

罗盘,又名罗经,乃风水术操作的必备器具。自它发明到逐步完善成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清王道亨著《罗经透解》序撰,“粤嵇罗经之制,轩帝创其始,周公遵其法,指南针方位分定。然先天只有十二支神,汉张配至八干四维,罗例于内,名为地盘。杨、赖二公又加中外两层,号曰天盘,合成三才。”★★★★★

由此可知,早在唐宋时期,罗盘的三大盘针(正针、中针、缝针)就已基本确立。

北宋以后,随着风水理论的日臻完善,风水术在华夏大地大行其道。这时,一些封建士大夫也加入其中,并纷纷著书立说,进而标新立异地添加罗盘层数。

到了晚清,就形成了多达四十余层,足以包罗万象,经天纬地,上可以格天运星度轮回,下可以辨山川方位吉凶,中可以定人间祸福,而万事利用之至宝的风水罗盘。

杨筠松,字叔茂,号救贫。窦州人。生于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卒于唐天佑三年(公元906年),享年73。葬于都药口(今江西于都)。

杨氏有兄弟三人,长筠翌,次筠殡,松排行第三。他幼习诗书,十七岁即登科第,辗转至唐都长安任职,至僖宗朝(公元874-889年),拜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享正三品,掌灵台地理事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杨与挚友司天监仆则魏携宫中堪舆秘籍一道避战乱至虔州(今江西赣州),为当地风水胜境所吸引,遂定居下来,潜心研习风水。并留下了《青襄奥语》、《撼龙经》、《疑龙经》等传世之作。

从其著作中不难看出,杨筠松在继承前人风水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潜心研究,反复实践,不仅创立了一套因地之宜,因形选择,“寻龙、点穴、观水、察砂、立向”的完备风水理论体系及操作方法,而且对罗盘的改进和应用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其合理成份彰彰可考。

一、阴阳龙的设置

罗盘有杨盘、蒋盘之分,层次的安排,向来无定制。有的罗盘在第七层设置“阴阳龙”,也有的在第十一层设置阴阳龙。

清代以后的罗盘大都在二十四山正针(即地盘)直接用“红黑”颜色标明“阴阳龙”。★★★★★

唐末以前的古制罗盘只有磁极方位的二十四山和卦例层数,“审龙、立向、消砂、纳水”均在二十四山内完成。★★★★★

虽然“阴阳龙”的设置始于何代?出自何人?古籍没有记载,但从杨筠松当年为宁都卢氏、何氏,于都张氏亲点的祖坟(现存),以及杨筠松口授曾文辿记述的《青襄奥语序》“杨公养老看雌雄,天下诸书对不同”的词句中可以推断,“阴阳龙的设置最迟不会晚于唐末,出自杨筠松之手显而易见。

杨筠松在风水实践中,鉴于山区、丘陵地带寻龙点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山水之间的阴阳属性,运用“先天八卦纳甲”原理,即“乾纳甲兮坤纳乙,壬与寅戍离宫纳,坎癸申辰纳水音,合四阳卦;艮纳丙兮巽纳辛,震东纳庚于亥末,酉兑纳丁已丑金,合四阴卦”的原理,演绎出在二十四山“正针”中始分“十二阳龙”和“十二阴龙”。

按照杨筠松的“山为阴、水为阳,静为阴、动为阳,左旋为阳、右旋为阴,以及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交合,万物始生”的独特见解。凡阳山结穴,不管是顺水局、横水局,还是逆水局,一般都是右水倒左;凡阴山结穴,一般都是左水倒右。也就是说,阳山,自然水口在墓穴左方;阴山,自然水口在墓穴右方。大江南北,无不例外。

当然,其有前提原则:★★★★★

一是山地龙结穴。

二是顺龙点穴。

三是以水立向。

如乾山巽向,乾为阳山,必定是右水倒左;未山丑向,未为阴山,必定是左水倒右。★★★★★

为什么?

阴山配阳水,阳山配阴水,阴阳交合,夫妇正配,乃天地造化,山川形势之自然规律。它反映在罗盘上,就是“阴阳龙”。

因此,“阴阳龙”的设置,不仅反映了山川形势的客观规律,而且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阴阳平衡,九六冲和的哲学思想。它使得操术者在山区、丘陵地带作业时,一登山罗盘一放,便知山脉走势,来龙去脉,来水去水,有穴无穴。

由此可见,杨筠松设置阴阳龙,用意是便于术者“觅龙、观水、点穴”。《青襄奥语》云,“有人认得阴阳者,何愁大地不相逢。”

至于宋代以后流传的“净阴净阳法、阳山立阳向、阴山立阴向”,以及 “阴山贵阳山贱”的理论。笔者以为,它违背了杨公设置“阴阳龙”的初衷,在法理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中更是行不通。★★★★★

二、缝针的设置

“缝针”,又名天盘,由于罗盘制式不一,分设层数不尽相同。“缝针”以天池的指南针所指南北为基准,“正针”的子午位处于缝针的壬子丙午界缝之中,而“缝针”的子午位则处在正针子癸和午丁的界缝之中,故名。以周天360度计,“正针”的子位在0度,“缝针”的子位在7.5度。

“缝针”所指示的是“日景方位”,也就是太阳光照的方位。

清代胡国桢撰写的《钦定罗经解定》,直呼杨公缝针二十四龙,是名“缝针”。古人将“缝针”冠名为杨公缝针,可见,“缝针”乃杨筠松所设,不容置疑。

“缝针”设置的目的在于“纳水”。★★★★★

风水术的宗旨是让墓宅内乘生气,外接堂气。杨筠松在风水实践中认识到地气、天气作用于墓宅的重要性,遂依据“命理中生旺墓十二宫”的原理,而创设了日景方位的“双山缝针”,专用于“纳水”。

缝针和正针一样,为二十四山,它以“十二支气”为主,辅以“八干四维”,即“壬辅子、癸辅丑、艮辅寅、甲辅卯、乙辅辰、巽辅巳、丙辅午、丁辅未、坤辅申、庚辅酉、辛辅戍、乾辅亥”,故“壬子同宫,癸丑同宫,艮寅同宫……”。“缝针”之所以称为“双山”,也是因此而得名。★★★★★

“双山缝针”以辨休囚旺相之方,消去来之水。它是按“金、木、水、火”四局的“生旺墓”而展开的。★★★★★

如,

巳酉丑三合金局,长生在巳,帝旺在酉,墓库在丑。

申子辰三合水局,

寅午戍三合火局,

亥卯末三合木局。

反映在“缝针”上,即巽巳同宫、庚酉同宫、癸丑同宫。所以杨筠松在《青襄奥语》开篇说:“坤壬乙文曲从头出,艮丙辛位位是廉贞,巽庚癸俱是武曲位,乾甲丁贪狼一路行。”

其中“文曲”说的是以九星命名的“水局”,廉贞说的是“火局”,武曲说的是“金局”,贪狼说的是“木局”。★★★★★

“缝针”的应用,在操作上首先观“水口”,也就是测定墓宅周围的出水口,若水口在癸丑方,就知道是金局的墓库位,那么在立向时就该立金局向,以收生旺水上堂,放休囚水出煞。★★★★★

如杨筠松当年为唐末虔州刺史卢光稠葬母,立辛山乙向,收左来艮寅生水,右来丙午旺水,汇合出甲卯方,就是明证。

不过,应该强调的是,这仅仅是指“山地立向”的收水法,也就是常说是的“长生水法”。★★★★★

至于“平阳地、湖泊地”立向收水,杨筠松则因地之宜,分别是施以相应水法。

唐宋以来,各风水门派之所以各执已见,争论不休,都称得杨公真传,其实大都是一知半解。原因就在于对“杨公水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致风水业内泥沙俱下,社会反响褒贬不一。

三、“七十二龙”的设置

“七十二龙”,又名“穿山七十二龙”。

《解定》曰:“七十二分金,一名七十二龙,甲子有六十,加以八干四维之正,而成七十二位,分配二十四山,一山统三龙,以应岁月七十二候(金缘玉函)名为地纪,专用立穴定向,诸家解谓论山冈来脉者,非也。”★★★★★

“七十二龙”设于“正针”之下,以六十甲子纳音,加上“八干四维”正中的“十二空亡龙”,称为“七十二龙”。★★★★★

杨筠松针对山地立向有别于平洋之情形,运用历法中,每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分上、中、下三候,共成七十二个气候的原理,将它寄设于二十四山正针之中,以求墓宅达到天人合一、时空统一的境界,使得墓宅内乘生气,外接堂气,玄窍相通成为可能。

“七十二龙”的设置与缝针相为表里,互为作用。因此,杨筠松在设置“缝针”的同时,增设“七十二龙”,是顺理成章的事。

如,堪察癸山的某一穴地,用天盘缝针格的元辰水口在丁未方,就知道是亥卯未木局的水口,正针癸山附设的七十二龙壬子龙纳音为木,立癸山丁向兼子午,以收左边“临官、帝旺、巨门水”和右边养生水,出墓口丁未方,方为合法。

《罗经透解》所述:“昔人用七十二龙穿山,穿山者,穿定来龙属何甲子,名曰地纪,专论来龙。”★★★★★

笔者以为,“七十二龙”以司“天气”为主,专以“立向”。格龙应以“六十龙”为的。★★★★★

因为“中针”表示的是“月影”方位,反映的是地球与月球的关系(另文论述),它的功能是用于“消砂”

龙与砂,按阴阳五行论,均属阴,性质相同。区别在于在风水布局中龙与砂的主次关系不同而已。“点穴”的山脉被称为“龙”,穴场周围的山峰被称为“砂”。六十龙设在“中针”之下,“格龙”理当用六十龙。用七十二龙“格龙”,既不合天理,也不合地理,更不合情理。★★★★★ ★★★★★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江西宁都的唐代的祖坟孙誗墓,可以佐证。该墓立子山午向兼壬丙,右水倒左,葬后子孙登科仕籍,固不乏其人。风水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是难以明了其中奥妙的。

杨盘的“正针、缝针、七十二龙”和“阴阳龙”等盘针确立后,南宋的赖文俊(江西宁都人),将“月影方位”的“中针”引入罗盘。至此,罗盘的三大针盘均已俱备,“审龙、立向、消砂、纳水”,各司其职,相得益彰。

 (/刘典敏)


 

李定信:再略论中国罗盘的地盘七十二龙

文章来源:中国风水罗盘 发布时间:2013-09-16

风水领域的所谓“龙”,即是山,龙脉即是山脉,是生气在地(球)中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于地(球)表面的表现形态,因此,“乘生气”即是乘龙气。

“七十二龙”是杨公晚年在赣州授徒传术由“阴阳龙”改进为“七十二龙”(即六十甲子龙加十二支气的十二空亡龙共为七十二龙)。

“七十二龙”的排列是符合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地应力,六十甲子纳音五行,是生气(元素和水的混合物)的分类,“金木水火土”类或称“甲乙丙丁戊”类,或称ABCDE类,不是什么海中金、炉中火……的类。★★★★★

“十二支气”的“空亡龙”,本指两支之间不占面积的几何界缝,由于郭杨风水“乘生气”是“乘旺气”相邻二支的前支是末气、后支是初气,都不旺盛,以及罗盘排列的原因,因而和六十甲子龙一样每龙各占五度,共占周天360度,所以称为“大空亡”

这与七十二龙相邻二龙间不占面积的几何界缝,称为“小空亡”,不相同。

某先生在“浅论杨公罗盘七十二龙之空亡”一文中说:“唐代末年……遂将太阳年(只有恒星年近点年和回归年。没有什么太阳年)二十四节气(只有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七十二候的原理应用于经天纬地的罗经,进而创设了罗经的缝针。(见拙作《杨公改进风水罗盘及其应用》一文)(按请问该文在何时何地发表过)以及配合其作用的七十二龙(又名七十二分金)(按:“七十二分金”是江湖“风水”的称谓)”。这种论说,完全是错误的。

前面介绍了“七十二龙”,即是六十种具有旺盛的五类生气的正脉,是杨公从事风水实践的精华,是地(球)中五类生气运动变化在地表面的表现形态,而七十二候是地(球)中生气噫而到地表面运动变化寒暑干湿度晴雨……等的相对程度的变换。二者毫无联系。所云:“七十二龙隶属于缝针”更是错误的。因为“缝针”是“消砂纳水”接纳外气(堂气)的,而“正针”是格龙(乘气,乘内气),即龙水交会之气,此二者完全是两码事。★★★★★

其云:“由于缝针表示的是日景方位(不同于日影方位)与反映地磁方位的正针相差7.5度”。亦属荒唐,所谓“日景方位”就是日影方位。与磁针方位相差7.5度也是错误的。由于日景(影)方位是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时间和空间不同而有异。因此,所差的7.5度是指二分点(春分秋分)的相对度数而言。

“空亡龙”有没有“五行”的问题。只要你分析上述的资料就可知道。

从罗盘上面看,清代迄今制造的江湖罗盘,在“天盘”标有“浑天五行,在我监造的综合罗盘,已经把二十八宿分度浑天五行删去了。★★★★★

道理很简单,当今有现代天文仪也不可能测定二十八宿的分度,及其五行。何况清代以前呢?这虽然是不科学的,杨公风水的七十二龙五行,还视为生气分类,因为杨公风水是重客观的唯物辩正风水,七十二龙各龙一律平等,它的吉凶是根据客观存在的内气与外气辩正,先天与后天辩正,阴宅与阳宅辩证。特别是后天阳宅重于居住风水与行为风水辩证。道理很简单,假设后天阳宅的居住风水很好,而宅主人行为风水做强盗,杀人放火,其居住风水还能够好吗?

(/李定信)

 

托名杨公的“七十二龙”伪风水学

时下有人以“七十二阴阳龙”风水术而自称为“杨公风水术”,其实都是在托名于杨公。为何这样讲呢?好好研究一下罗盘发展历史就可以得知了。

一:七十二龙每龙有五度,而在唐时工艺制造水平,是无论如何造不出如此精细的罗盘。

二:指南针是在宋代以后被发现而广泛运用于航海。距杨公时期有几百年。

三:七十二龙在风水实践操作中,如平冈、山龙中因龙运行形势千姿万态,山龙的高矮肥瘦宽平屈曲等,以七十二龙来格龙有着绝对的操作不精确性,格龙不说是人工操作,就连机械操作,都不可能在五度内来能精确下来。更何况在一千年多前没有现代工艺罗盘的唐代呢。

这对杨公重“龙法”的纳领格格不入,因为一有错误出入,格龙便是又一种“五行”概念,而吉凶全盘不同。所以稍有点寻龙赶山经验的地师,见识了许多山龙后,以此七十二龙格龙一票否决可也。而且“立向”上,在唐代的现有工具很难精确到七十二龙小小五度格线内。 ★★★★★

这是当时制造工艺所决定的了。是不容能有任何改变的客观条件。至于任何一门理论都有它的应验与不验处,不是本文探讨内容了。事实上考证杨公在赣留下的大量手笔来说,亦有许多解不通的地方。

而大江南北发福无数手笔中,亦绝非都得用“七十二龙阴阳龙”理法所作。至于说“七十二龙”,产生当至于宋代以后。★★★★★

宋代理学的昌明,很多发明建树均托前人之名,为何宋代后呢,始出宋厉伯韶陳彥繹之訣中:先识穿山虎,方识透地龙,浑天开宝镜,金月水相逢★★★★★

“穿山虎”即“七十二龙,“透地龙,即混天六十甲子龙这便是关于七十二龙最早的记载了。

2、杨公的“定向”工具

那么,杨公没有精确到几度线位的工具,如何来定向呢?即:目测,加手中所持竹杖,以“倒杖法”顺承来脉山龙,而前亲后倚,挨左闪右等等,有法度,来定向了。

有人会问,不用罗盘也能立向定位吗?答案杨公给出了,也做过了。

这便是上层的“形法家”所用的功夫。有邑药口坊芒筒坝建立的管氏宗祠,即所世称的“板凳定向”的宗祠。因板凳定向的故事而留存至今。事实上杨公长期风水活动中,这样的故事还很多。更多的时候,他手中的竹杖便成为其定向工具。

假如杨公用上木制的粗糙小圆罗盘,我们来推断下:

一:因历史工艺的水平的有限,加上二十四山、天星、天干地支,以及其所创制的“双山天盘”一层外,不可能会有现代罗经这么复杂这么多的层次了。推其量也就这么些东西。

而圆木盘中有一小池,中间注水,所以古多称为“天池”,水中再放人工磁化的指南针,利用其在水中的浮力来辨方向。

二:“天池”中间不是注水而是有支轴架起磁针。这比放在水里方便得多了,不用走到何处山上,得准备托起磁针的水源,而且极易将磁针泼出。

注意:支轴架起磁针这种工艺水平,曾引起的科学界大讨论,这种罗盘的出现,称为“旱罗盘”,注水的称为“水罗盘”

其有较力的考古实物说服力只是出现在宋代古墓及航海应用中。所以说工艺水平,是决定罗盘发展的第一决定性因素。不管前面的“水罗盘”也好,还是“旱罗盘”也好,都是在宋代航海技术中才得到应用。目前科技及考古界能有力地证明地也只是在宋代中出现过。而唐代有否实物出现,杨公到底有否用过罗盘呢,还不能定论。

但不弄清祖师爷用什么工具,何以谈其所用之法呢。所以这也给风水界造成了很多想象与不可捉摩空间,任何门派和理论都似乎可以打杨公牌或借杨公之名。

3、相关经文中记载“罗经”的疑点

虽然罗盘是被应用于宋代的航海中,但风水术家们也在用来定向工具。于是有一说,罗盘是堪舆家发明的。

唐时的仆氏,所注《雪心赋》中:“立向辨方,的以子午针正”,那么这个子午针究竟是什么呢。是罗盘,还是磁针?所以有必要弄清。

这个可能是较早的“罗盘”,法以二十四,天于地支,二十四山等几层。如果是罗盘的话,则罗盘历史又要推到唐代了。事实上目前还找不到有力证明。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里说道:“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

那么,仆应天所说这个“子午针”,就是指的人工磁化了指南针而已,并不是“罗盘”。

4、早期的“罗盘”形式与考古界的认识

指南针的发明并无确切的时间及发明者出现,在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曾提及在行军时用「指南鱼」来帮助辨别方向,至於「指南鱼」则是一片薄如鱼状的钢片,五分宽,两寸长,肚皮处有下凹,形状有如小船般,在经过磁化的步骤后,浮在水面就能辨别南北。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更记载对於指南针的制作方法要确定方向除了指南针之外,还需要有方位盘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针时,可能没有固定的方位盘,随着测方位的需要,出现了磁针和方位盘一体的罗盘。

最初,人们使用指南针指向可能是没有固定的方位盘的,但是不久之后就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经盘”,或称“罗盘”。方位盘仍是汉时地盘的二十四向,但是盘式已经由方形演变成环形。

罗经盘的出现,无疑是指南针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只要一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就能定出方位来。南宋曾三异在《同话录》中说道:“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这里的“地螺”就是地罗,也就是罗经盘。这是一种堪舆用的罗盘。

当时的罗盘,还是一种“水罗盘”,磁针还都是横贯着灯芯浮在水面上的。北宋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记有:在海上航行遇到阴晦天气,就用指南浮针。

南宋时期,开始把磁针与分方位的装置组成一个整体,这种仪器近代叫“罗盘”,古代称“地螺(罗),或称“针盘”。航海所用的指南针,有“水罗盘”与“旱罗盘”两类。

“旱罗盘”则是用一根尖的支柱,支在磁针的重心处,尽量减少支点的摩擦力,使磁针在支柱上自由灵活地转动以正确地指向南方。

两者相比较,“旱罗盘”比“水罗盘”更适用于航海,因为它有固定的支点,不像水浮针那样游荡,更为稳定准确。

此外,据《考古》1988年第四期报道:1985年五月江西临川南宋邵武知军朱济南(11401197)墓出土瓷俑,其中一件称张仙人俑,高二二·二厘米,手捧一件似是旱罗盘,“磁针是菱形,针两侧呈长条状,中央有一小孔,以轴承支持着。作上、下指向,上指者针端为矛头状,罗盘为宽平面环状,盘有明显的表示刻度的条纹,刻度共有1 5条,当中2条十分靠近并且一端相接,其它刻度之间的距离则大致相似,估计这是一件十六刻度的罗盘,其整体外形与清乾隆象牙制盘式百游轮晷磁针。近代江苏苏州、安徽休宁盘式磁针相同,只是南宋瓷俑手持罗盘显得较为粗疏原始罢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装在刻度盘上、可以转动用来指示方向的罗盘经——罗盘指南针,是现知的世界最早的罗盘指南针造形物”。

亦就是考古科学界能有力证明罗盘出现在南宋时期。这一时期,也就是赖布衣时期。可见赖布衣创制“人盘”一层,是比较有力的工艺条件与当时科技水平所能达到的。★★★★★

《事林广记》《宣和奉使高丽田经》《梦溪笔谈》这些资料记载宋元时期时都是用“指南鱼、指南龟、水浮针”这些粗糙的指南工具,在唐代怎么可能有更精确的罗盘呢?所以前面提到“七十二龙”,是无论如何也造不出来的。文人风水师弄出个“七十二龙”托名杨公真害人也,杨公也含冤。

如果说,杨公的“双山天盘”这一层是其所创用于“水法”中,那么没有一个象样的指南针加上方位盘组合构成简约罗盘,是不行的。

现在我们来假如杨公的罗盘:

第一层天池,这不需要什么工艺,挖个小圆池就行了。

第二层二十四山,

第三层二十四天星层,

第四层天盘双山层。

充其量估计就这么多东西了。天池里放水,以浮针,而不是用支轴支起指南针,这个工艺,唐时期是难达到的。

前面有介绍,有支轴的出土“旱罗盘”出现在南宋代古墓,这与杨公时期相隔几百年了既然推定是水浮指南针,你想想是其精确度了。更别说以“七十二龙”来量度坐向,就是以“二十四山”来量度,亦要十分的认真与仔细。★★★★★

如果上面推断杨公用罗盘成立的话,还得要今后考古界的进一步发掘了,如果杨公用过罗盘,则罗盘历史则要推到南宋之前了。

即使有,亦是很简陋,不会比宋时罗盘精细。

再来看看我国具有“中国罗盘之乡”的徽州休宁县万安镇的“徽盘”,具有六百年发展历史,也只是在宋元以后发展的。

其罗盘制作分六道工序,分别为:制坯、车圆磨光、分格、书写盘面、上油、安装磁针。其中,第六道“安装磁针”是最关键的,一般都由店主亲自在密室里安装,并且“传媳不传女”。

可见制造之复杂及精密。更加推断出,唐杨公时期所用之盘粗糙,是造不出“七十二龙”来的,所以很多时,杨公干脆凭着熟练的眼力及形蛮功夫,以“倒杖法”作穴定向反而来快。



转载原文见:http://xuexi./html/fengshuidili/20070604/197_7.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