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评析及后期备考建议

 中山张华 2013-03-30

淮南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评析及后期备考建议

淮南市高三语文中心组(执笔:彭光品、程道流)

 

淮南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采用的是合肥市的模拟试卷,现就试题及考生答题情况作一简单分析,以供广大一线老师后期复习参考。

一、试卷简析——守正、创新、导向

这是安徽2009年高考最新《考试说明》出台后全新模式的语文试卷,它既不同于袭用多年的“全国卷”模式,也不同于先期课改的“课标卷”模式。是对安徽卷《考试说明》全新的具体的诠释和演示。

一是体式的创新。试卷结构作了根本性的调整,由多年的七大板块改为四大板块,多年沿袭的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两卷格局改为阅读题与表达题,与教材中的“阅读”和“表达与交流”的模式保持一致,试题的排列顺序与2009年的安徽卷《考试说明》完全一致,具体为“现代文阅读”(先论述类文本,后文学类文本)、“古代诗文阅读”(先名句名篇默写,再浅易文言文阅读,后古代诗歌鉴赏)、“语言文字运用”(先选择题,后简答题)及“写作”的顺序排列。这种排列也可能是无可奈何之举,估计是避免对考生的误导,至于今年安徽卷的具体形式还很难确定。

二是试题分值的分配作了微调。降低了“识记”的分值,加大了“阅读”的分值,语言文字运用由过去的27分减为24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则加到25分,新增考点“探究”能力的考查分值高达8分。

三是题型的不断“创新”。语言运用题向来是每年高考试卷中经常出新,也是年年出新的板块。二模试卷秉承了这一特点,依然在语言运用题的题型上采用了新题型。根据社会事件拟写“网络留言”和根据诗句拟写特写镜头,既让人耳目一新,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综合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是阅读材料选取的有益“尝试”。以小说作为现代文阅读考查材料,在安徽省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并且设置了新题型——探究题,落实了《考试说明》中新增的能力层级——“F.探究”。要求学生结合小说进行探究,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一大挑战,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思想与理念。

  整份试卷虽然给人耳目一新,呈现出一副“新面孔”,但细细一看,原来都是“旧相识”。试卷虽结构变化大,但考查的知识和能力点并没有多大变化。探究题虽为新题型,但新课改区的高考中早已出现,学生都应见过。小说阅读,安徽近几年虽未考过,但从全国来看,考查的省市并不少,2008年高考新课改区的广东卷、海南宁夏卷和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都是小说,在新课程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中,小说阅读都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所选字音、熟语、病句类型均为常见;概括信息为传统题型;“网络留言”形式新,实则是给情景的“扩展语句”的变型;根据诗句续写特写镜头,是对学生想象能力、理解分析能力、语言能力等的综合性考查,原是脱胎于2008年高考湖北卷的21题。

作文命题是属于“材料+命题”的格式,这也是常见题型,2008年的江苏卷、浙江卷、上海卷、重庆卷等都是这种样式,尤其是江苏卷连续几年都是这样。

总之,本份试卷在考点分布与题型设置上基本保持传统风格,试卷形式上在稳健守正中尝试创新,体现了稳中有变,平稳过渡的特点,无疑,对后期的语文备考具有一定的导向价值。

二、客观题答题情况简析

下面是教研室的数据分析表。

淮南高三“二模”语文客观题正确率分析

科目:语文    县区:淮南     样本数:18725

大题题号

小题题号

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选择人数

选对率(%

 

一、(一)

1

C

16025

85.58

2

B

14371

76.75

3

D

10682

57.05

 

二、(二)

9

C

12824

68.49

10

D

5006

26.73

11

B

6114

32.65

 

15

A

14535

77.62

16

C

4177

22.31

17

D

9662

51.6

 

从上表可以看出,1215小题,得分率较高,也就是过于容易,而101116小题得分率过低,难度过大。

第一大题的第(一)题,是今年高考新考查的项目——“论述类文本”阅读,它与我们过去所说的“社会科学类”文本和“自然科学类”文本有交叉,也有很大的不同。它应该是“科学类”文本中以“议论”表达方式为主的文本,但又与我们教学中所说的议论文有所不同,它应该主要是指“学术论文”。与一般的议论文相比较,学术论文必须具备科学性、客观性、创见性、平易性、理论性等特点,是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达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这种文章可以是推翻某一学科领域中的某种旧的观点,提出新见解;也可以是把一些分散的材料系统化,用新的观点或新的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的结论;还可以是在某个学科领域中,经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有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陈述新的见解或主张。大多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

试卷选取的是有关“恭、敬”的论述类文段,选自上海电视大学骆自强的《传统文化导论》,文思清晰,品位高雅。三道客观题依次考查了对概念的理解、文意的分析、文中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

1小题,考查的是“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与过去“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有所不同,关键是在于准确把握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本题选项C中“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与原文“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悖。‘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有明显区别。

2小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A项中的“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属于无中生有或扩大范围;C项中的“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原文“俨然而望畏之”的不是道学家,而是他人;D项中的“后来被儒家借用”,原文是“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

3小题,考查的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D项,文中的“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是用来说明“敬”在日常实用当中的作用。

第二大题的第(二)题,文言材料《先君事略》作者是“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戴名世,入选考查的实词、虚词都有点难度,须结合语境仔细推敲比对才能判断。

9小题,C项是在有意混淆“第”与“弟”的区别。该句中的“第”是“但、只是”的意思。

10小题,该题的最大干扰项是AA项“与”的介词和连词的用法本来就难以区分,何况还是文言文。

11小题,答案B项中的“许多人立即”没有根据,但确实难以辩析,而D项倒是因为“因病亡故,死于穷困忧患”表述不够严密而极易误判。该题得分率低,恐怕与此有关。

第三大题“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前三题所考查的字音、熟语、病句类型均为常见,传统型试题。

15小题,考查的形式与去年有区别,去年是不给拼音,该题是给拼音,二者考查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考查的是易读错的字。

16小题,A项“相映成趣”,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两个事物”一般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艺术的韵律”是不可见的。B项“自怨自艾”,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与后句矛盾。C项“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现在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含贬义。这里用的是本义,这可能是得分率低的原因吧。D项“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属“不容置疑”的误用。

17小题,A项“推广我省考生”,搭配不当。B项“二者可谓风马牛不相及是没有问题的”,句意杂糅。C项“被判赔偿原告诉讼费和经济损失三千余万元”,歧义。

三、主观题答题情况简析

    1.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选择的是小说,这也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材上的一大突破。选取了当代作家符浩勇的小说《荒漠一夜》作为阅读材料,设置了四个题目。按照由易入难的梯度,从分析到鉴赏到探究,将心理描写与情节梳理,细节强调与情节展开,人物形象刻画与小说主题探究结合起来设题,提问角度小而精。

4小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概括和分析。题目要求“按照时间顺序,简述作品中‘他’的心理变化过程”,而小说开头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这就等于设置了一个陷阱,有不少考生因此而掉了进去,把前两个心理过程搞颠倒了,至少丢了2分。一般情况下,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概括可以直接从文中找到,但本题中后两个过程要考生自己概括,有不少考生概括不准确。

5小题,考查的是对作品结构的分析,也就是对小说情节结构发展过程的把握。本题具体考查的是人物行为对情节发展的作用,所以必须扣住所给的三句话来分析对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其实,这种题目的答题是有套路的。“铺垫”、“伏笔”、“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的转折点”、“推动情节进入高潮”等等。

6小题,考查的是“欣赏作品的形象”,也就是对人物性格的概括和分析。人物性格的概括并不难,问题是有不少考生没有按照题目要求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或者先总括人物性格,然后笼统说一下,条理不清楚。

7小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题目设置为了降低难度,已经给出四种理解,只要求考生选出一种略作说明,名为“探究”,实为送分。但仍然有不少考生无视题目要求,四个方面都说说。做此类题目应该持“浅水原则”,选你感觉最容易回答的一点答,不要挑战自我。

2.文言文翻译

从阅卷反馈的信息看,该题得分较低,大部分考生只能得3分,究其原因,一是没有抓住关键词语,二是没有组织好语句。

第一句中第一个难点是古今字,“弟”同“悌”,与“孝”连用,考生不应该出现问题,但仍然有不少考生没有掌握。第二个难点是“力田”的准确翻译,其实就是“努力耕种”的意思,第三个是“以”,应该是“凭借”的意思,有不少考生理解为“因为”,没有对后一句话准确理解,“雄乡里”就是“雄于乡里”。

第二句主要是没有读懂整句话的意思,整句话的大主语是“家人”,小主语一是“母”,二是“儿子辈”,即整句话是说家人中母亲对父亲如何,而儿子辈又怎么样。如果读懂了这些,翻译应该就没有大问题了。

第三句话的翻译最容易,只要准确翻译出“遂”、“去”的含义就可以了。

3.古代诗歌鉴赏

试卷选取的是一首闺怨诗。选的是宋代词人李重元的《忆王孙·春词》。李重元,传世词作仅《忆王孙》四首(春词、夏词、秋词、冬词),这一首为其四首中的春词。此词抒写春闺相思。见芳草而念王孙,登楼眺望而不见伊人归来,眼前雨打梨花,窗外杜宇声声,春色恼人,动人愁思。结尾两句,渲染出黄昏时分的凄恻气氛。伤离意绪,也就浮现纸上。全词委婉曲折,轻柔细腻。表达的是一个古老的主题:春愁闺怨。

13小题,是对意象和意境的准确把握,就此词来说,难度很低,但仍然有不少考生没有答好,一是意象把握不准,答案要求必须答出四个意象,而全词很明确的就有“芳草、杨柳、杜宇、梨花、高楼、黄昏”六个意象。第二是用词不规范,意境的概括必须要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如“营造了……氛围”、“创造……意境”等。

14小题,应该说是比较阅读。比较春愁闺怨类的宋词《忆王孙》和即事感怀类的唐诗《清明》在所抒情感上的不同,题型有变化,但难度并不大。大部分考生对李诗情感把握较准确,而对非常熟悉的杜诗把握不准,不少考生说是“失意”、“怀才不遇”之类。再者就是没有分析,题目明确要求简要分析,不少考生视而不见。

4.语言文字运用

18小题,沿袭了2008年的安徽卷,是对一则新闻材料的概括。语段概括应该是属于很容易的题目,但很多考生得不到满分,主要是信息点抓不住,关键词找不准,概括不全面,大部分考生只抓住了一点。

19小题,是一个创新题,其实各类复习资料里都有类似的题目。本题的难度在一是用语要得体,二是必须使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得体”就是要求看对象说话,题目要求针对“刘翔、媒体、网民”中的一个对象,以“成熟心态”说话;“修辞”是要求语言生动。但大部分考生根本就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20小题,该题其实是一个扩写题,重要的是依据要求来写。题目给定要求非常明确,写一个特写镜头,但没有指明写作对象,需要考生思考,恰恰是有些考生没有从题目暗示的要求出发,以“牛”为写作重点(诗歌重点描绘的对象),有不少考生把“人”(农民)当作写作对象。二是对“特写”没有抓住“特写”的要求写,不是描写,而采用评析的方式。

5.写作

    《向前跨一步》属“材料+命题”类,审题的难度不大,侧重于考查考生的人生思辨能力,而且立意上的指向性相当明确。“向前”就不能是“退后一步海阔天空”,“再跨”暗示着“为山九仞”的经历和最后关头的抉择,“一步”则要求挖掘其中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写作时,考生要以积极的、前进的指导思想,抓住“在生活中”这一要素,可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典故中思考得失,从自己及他人的人生经历中生发感悟,用贴切的语言、现实的题材,写出真情实意。

    “向前再跨一步”,孤立地看可有积极(赞许、颂扬)和消极(对跌入深渊的后果加以揭示和对行为加以批判)正反两方面立意。作文题前的提示性材料,明确告诉我们,有时“再跨一步”才能成功,,本文只能正面立意,这就是主旨的限制性应从正面立意,命题积极向上,富有人生哲理,对于正处于白热化复习状态的高三学生来说,更是一次高考冲刺前的宣誓。

正面立意,“向前再跨一步”而获得成功的史实、现实例子都很多,也不乏自己这方面的经历。问题是如何理解这“一步”的地位和分量。从材料所引的俗语、名言和例子可知,这“一步”犹如成功、失败的分水岭。在人生学业、事业的征程上,面对这关键的“一步”,是选择“坚持”,还是“放弃”?这实在太重要了。这就是内容的限制性。内容要涉及“原来的一步”、“后来的再跨一步”以及“再跨一步”产生的飞跃,重心是后两项内容,这是写作重心的限制

从“要求”部分可知,可记叙经历、见闻,可阐发看法、感受,可以编述故事,还可写成小说、散文,文体范围较广。明确了以上几个关节处,选材也就不难了。但关键还在于要选取最能说明“再跨一步”意义的典型史实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考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审题不准,没有突出“再”字,把“再跨一步”等同于“坚持不懈”、“不言放弃”等。二是材料陈旧,爱迪生、爱因斯坦、苏轼、屈原等等被大多数考生所引用。三是书写不合规范,网上阅卷,使得部分考生文字书写的缺陷被放大,字迹歪斜、潦草、过大、过小,标点不规范,错别字过多等问题突出,这些肯定会影响作文的得分。四是有不少考生竟然直接抄袭现代文阅读材料,妄想来蒙混过关。

    四、二模后的备考建议

“二模”语文试卷很好的体现了安徽省2009年高考《考试说明》的新理念新思路,难易程度适中,能力要求较高,体现了稳中有变,平稳过渡的特点。尤其试卷考点顺序的调整,对考生以“习”为“常”的做题习惯也是一个挑战,袭用已久的“全国卷”模式所形成的心理定势和应试技巧都需要尽快调整。复习已经到后期,还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梳理与归纳,越是到最后越是要保持头脑的冷静。经过几轮的复习,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通过梳理归纳也能发现自己知识的盲点,及时补救。同时,还必须强化应试技巧的训练,不同的题型会对学生提出不同方面的能力要求,要清楚题目的能力要求,避免答非所问或者落入设题陷阱。同时注意《考试说明》中变化的部分,注意考查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的方向和内容。作文要关注时事与社会热点,积累一定量的写作素材,努力使作文具备时代感与新鲜感。也必须要调整好心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高考前的最后冲刺。

    高考语文考的无非两个字,“读”和“写”。《考试说明》规定的各项内容,只表明试卷的外在结构、表面形式。所有题目都含有“读”的因素,“写”以作文为主,但事实上试卷中除选择题之外的所有题目都含有“写”的因素。应试的全程也无非两字“学”与“考”,即会学还要会考,随着高考的临近,“会考”的意义将大于“会学”,为此,对后期备考提出如下建议:

    (一)阅读复习树立“三大意识”应对“三大阅读”

    1.明确的文本意识。“三大阅读”的考查实际各有侧重,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文章显在内容的逻辑涵义的分析解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文章潜在内容的情理意蕴的分析解读;文言文阅读只是语义表面的浅层次的感知理解。例如:论述类文本阅读须树立整体阅读观念,通读、标段、标注,抓观点、抓信息、抓材料。“三读”完成指定阅读任务,一读圈划,句清段结;二读审题,找准区间;三读比对,发现陷阱。即读、找、比。2008年课改区的四套卷有三套考的是小说,安徽近年没有考小说,考试说明中明确了选修部分的考查范围是小说和散文,因此,09年的备考尤其要关注小说文本和人物散文文本的阅读。

2.明确的题本意识。应试阅读时的读题审题要有明确的问题指向意识,要迅速准确关注“设题点”,做到依问作答。所谓设题点,就是设题角度,即题干提示给被试的答题角度。被试必须按照答题角度去回答问题,答案才有意义。例如:“场景描写”不同于“场景”或“景物”;“特点”和“作用”含义不同,要分别作答;“具体说明”要举出例子;“分析”作用要稍作展开,不可贴上一两个标签了事;“分别举例分析”要逐条举例,并说明其中的“特色”;“简要概括”不是分析不需要展开说明也不需要举例说明等。

    3.明确的规范意识。主要针对主观题,体现在文言文文句翻译、诗词鉴赏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须特别关注答题时的“潜规则”。例如:文言语句翻译时对于句式、活用等隐性考点要明确认识准确体现;诗歌鉴赏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等主观题要结合原文词句不可架空分析,要根据分值推定答题点,分条设项清晰呈现。再如语言运用的拟写题多有字数限定,要用足这一限定。

    (二)写作复习突出“三大能力”关注“三大题型”

1.虚实转化的能力。高考作文命题材料有时是虚拟的、隐寓的,这就要求将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使隐寓的道理看得见,摸得着。有时命题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情理,就要能创设情境,运用隐寓、象征等手法来虚写。如:写景可以借助于非眼前的虚景(过去的景、未来的景、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以借助于非真实的人物(杂取合成的,虚拟创造的,比喻的,象征的……)来表现真实的人生;记事可以借助于非现实的事情(假设的,梦幻的,虚构的……)来反映真情实事;说理可以借助于“形象”的塑造(人类社会的,自然界的)来传达逻辑的力量。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2.优化思维的能力。新课标的书面表达要求特别突出了以下几点: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写作实际是一种把积极的、零散的思维转化为条理的、美学的文章的艺术。文章构思的支撑点一是思维(逻辑或形象的)二是情感(情绪、冲动),所谓优化思维即在于发散与辩证,体现在材料、立意、结构、语言四个方面,其中联系的观点、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的观点是辩证思维的三柄利剑,它可以开拓作文思路,避免局限性和片面性。

3.妥帖表达的能力。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成为文章的魅力之所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行;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建议就近期的备考作文作片断修改,优化提升,力求富有个性,蕴含哲理,旁征博引。着力打造整句,使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相映。

此外,注意考场作文的“潜规则”,争取900字左右不做大的结构性修改特别检查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保证文面的整洁美观等。

总之,作文备考务必保持“热身”状态,务必树立“规范”意识,务必确保“限时”完篇,本着“储备素材、激活思维、磨砺语言”的三大目标,关注三大题型,即范围作文(新材料作文)、标题作文(传统的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尤其是范围作文,练好两种文体,即散文和议论文。

二模考试已经远去,二模只是模拟,前面还有三模,最终的目标还是高考,所以,一切为了高考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