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思维方式?如何形成相对完善的思维方式?

 友爱共同成长 2013-03-30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思想模式,它具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对人们的言行、性格和心态产生引导性和调节性的作用。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使得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例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体现为变易论、阴阳矛盾论、中庸论。变易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阴阳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阴阳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庸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认为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进行逻辑分析。

思维方式的差别与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有关,因而得出的结论、看法、态度都不一样。西方人更容易接受法治、中国人更倾向德治,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别常常导致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又导致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由此形成了一种制衡和制约关系。

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即使是同样的事物,由于思维方式不一样,人们对它的判断和处理方式也不一样。当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达到相对的完善程度,即使是坏的事情也能够向好的方面转化,反之,原本是一件好事,可能会因为错误的思想和浮躁的心态弄巧成拙。

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指出:思维方式的完善程度是由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的统一性决定的。其中,科学思维的依据是真实性法则;价值思维的依据是合理性法则;应变思维的依据是现实性法则。如果以科学思维为横轴,价值思维为纵轴,二者的统一能够组成关于思维的平面坐标,这个坐标是平面的,所以这样的思维属于二维平面思维。二维平面思维虽然能在抽象意义上达到主客体关系的统一,但往往是脱离现实条件的纸上谈兵。有些事情在道理上似乎讲得通,但在事实上不一定能够行得通,如果能够在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基础上延伸出相应的应变思维,就会形成思维的三维坐标,这个坐标是立体的,思维也就由平面转化为三维了,那么对问题的理解就会由抽象理解和纸上谈兵转向实事求是。

一般来说,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在一个人的思维结构中不应该彼此分离和相互割裂,也不是机械拼凑,其隔离和分立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僵化和狭隘,其统一程度则决定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思维方式处于一维状态的人很容易 “认死理”、“钻牛角尖”;思维方式处于二维状态的人容易脱离现实条件,患纸上谈兵的毛病;只有思维方式处于三维状态,考虑问题就会很周密严谨,思维方式也变得相对完善。

如果运用智慧曲线三维模型分析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应变思维占有更多的比重,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中科学思维占有更多的比重。

文化诊断学创立者曹政钧先生多次告诫读者:应变思维必须以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为基本前提,否则应变思维就失去了必然性和合理性的依据。事实上,中国文化是倡导“圆通”的,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国人变得很“圆滑”。由“圆通”到“圆滑”仅仅一字之差,却导致了文化的本质差异。这一字之差,就是因为应变思维失去了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这两个基本前提的制约导致的。

在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使我们对思维方式的完善性有了全新的理解。掌握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的根本方法和主要内容,运用智慧曲线三维诊断模型,可以使思维方式不断的趋向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