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假“最美女孩”透支社会善意

 指间飞歌 2013-03-31

  “一名满头白发的老人盯着快餐店里的盒饭直流口水,被一名过路的女孩瞅见了,女孩当即买来盒饭,并单膝跪地将饭一口一口喂进老人的嘴里。”这位被誉为“深圳最美女孩”的主人公出现在3月25日某媒体的一篇配图报道中。文中这个自称“看见他,我就想起了自己的爷爷”的90后姑娘,很快成为善良女神的化身,爆红网络。然而,仅一天之后,这个单膝跪地当街给乞丐喂饭的“最美女孩”很快被其他媒体“证伪”了。据媒体求证,这“感人”的一幕实际上是某商业展的炒作,附近一位目睹拍摄过程的报刊亭老板称,女孩只喂了几口饭,便随拍照的男子离开。

  披着正能量的外衣,消费人们对最美人物的好感,行商业炒作之实,人性的美好被亵渎,更令人愤怒的是穷人被当做炒作的道具。《重庆时报》评论说,爱心不设防,是人性的可贵,也是人性的弱点。人们之所以为“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感动,恰恰是因为,在这些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人性的纯粹与美好。这些有温度的新闻能够驱赶社会与人心中的冷漠与麻木,让人们感到温暖。最初,人们在网上纷纷转发“深圳最美女孩”,正因为如此。评论直陈其危害:这种没有底线的炒作,虽然是不大的一个事件,但是对社会的危害却不容小觑。其最可能的后果就是,从此之后让人们对爱心设防,让人难以相信“最美”。当人们面对最美好的事情,也要产生怀疑,这该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结果。这将助长自私与冷漠。当人们不敢相信美好,担心爱心被欺骗、被糟践,必然会缺乏爱的能力,缺乏主动救助他人的意愿,从而会产生更多的围观者和看客。

  《京华时报》评论《爱心炒作不能消费弱势群体》,并没有一棍子打死炒作,认为不能武断地认定所有的炒作都有原罪,但指出,如果它亵渎爱心,如果它“消费穷人”,这样的炒作一旦被揭露,绝对会沦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评论进而道出在这一幅“喂饭照”中,“消费穷人”的不良社会文化,再一次得到了彻底的呈现。评论说,对于“消费穷人”这一现象,太多场合我们都已见识过。那些被资助的贫困者,他们必须站在聚光灯下,被噼里啪啦的照相机照个不停,还必须带上微笑,以表达受资助的喜悦;那些被帮助过的孩子,他们也必须在舞台上表演“感恩的心”,不在舞台上用双手摆出“心”的造型,似乎不足以呈现我们这个社会救助与受助的良性互动。很少有人去真正体会受助者的心理,在有组织的“被感恩”的场合里,他们的尊严到底有没有受到伤害?

  《光明日报》评论《还有多少新闻在消费大众情绪》,则进一步分析恶性炒作为何能够消费公众情感。评论说,对最美人物的好感、对正能量的渴求、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富裕却无良群体的憎恶,都能被拿来煽动或发酵,在大众不自觉、不知情的情况下,变成一股由策划者操纵的力量。评论引申说,新闻被证伪,结果不算太差。也许最糟的,是那些隐性地消费着大众情绪的报道——有些报道喜欢将臧否的对象“泛官方化”,不分青红皂白地贴上“公权力”标签,既能吸引眼球,又给大众留下向体制开炮的正义感;有些报道则喜欢臆测经济政策动向、制造相关领域的紧张感,操控大众的投资和消费。评论感叹,转型期的社会是一座情绪富矿,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仇富情绪、不安全感、拜金心理都曾经被新闻点燃。在这当中,最常见的是上纲上线的戾气,最少见的是就事论事的平和。

  在舆论的讨伐声中,最初报道给乞丐喂饭“最美女孩”的媒体已道歉,并承认误信通讯员稿件并没做实地调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名叫石金泉的通讯员,早有前科而且劣迹斑斑。而我们新报的读者对其应该不会陌生。不错,此石金泉就是曾经策划广州“跪行妈妈”的“金泉少侠”!2011年,笔者还就此写过评论《目的正当也不能不择手段 》,只是两年之后,其恶性不改,连貌似的正当也谈不上了。现在的问题是,对于这样利用公众善心搞恶性商业炒作的人,仅仅是谴责已经不够了,但法律似乎又拿其无办法,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