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拉西扯话读书?(2012

 陋室书屋2 2013-04-01
 

  [转载]漂亮的歌星--陈思思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依眼下的状况论,“行万里路”已很容易,有了宇宙飞船,“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不再是浪漫的诗句。即使常人,只要买得起车船机票,一辈子下来也远不止“万里路”的行程。但要说到“读万卷书,”恐怕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了。甭说读,就连到书店、图书馆看看上万册书(况且不是“万卷书”),想必会令很多人感到畏难。


  在当今电视空前普及,网络日渐兴盛的趋势下,一些人的读书兴趣也正在变相地减退,甚至急剧下降。在书店里,除却孩子们升学、成人们考文凭之类的书籍,在销售中尚保持着些许温度外,绝大多数纸质书愈来愈不被国人所青睐。诚然,电视里的读书节目声情并茂,电脑网络上的读书便捷迅速,但能真正沉下心来去读电子版书的则甚微,掠趣猎奇者却居多数。

  另据耳闻目睹,但凡有钱者,多数(不是全部)不大爱买书,更不喜欢读书。原因:一是为了捞取、得到更多的钱财而忙,无暇去读书;二是总以为有了钱什么都可以有,也容易得到,诸如“颜如玉”、“黄金屋”、“千钟粟”“乌纱帽”之类,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有诗为证:“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东汉·赵壹《刺世疾邪赋》)。

  直言不讳地讲,自古以来大凡过分看重钱财的人,十之八九是将读书视为多余和累赘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死读书、读死书的态度,固然不可取;反之,若由一个极端跌向另一个极端,把读书看作腻味物,久此下去,也并非是什么好兆头。试想,兜内的钱鼓涨涨的,精神上却空荡荡的,甚至整日里惴惴不安,人人成了“精神病”患者,处在那样的环境下,岂能和谐得了?也决然没有幸福可谈的。由此断言,越是在富有的情形下,越是要坚持多读一些书。只有物质上的丰富和精神上的充实,那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美满幸福哩。

  如何去读书?历朝历代均有各自不同的警策之语。譬如,“开卷有益”,即是宋太宗赵光义流传于世的名言。其实,仔细琢磨此话也是有偏颇之处的;凡书皆有益,在提法上欠科学,也难经的住推敲。诸如淫秽书、歪理邪说书即不在有益之列。西汉经学家刘向也有名言留世:“书,犹药也……”。世人还有传统的说法,把有益的书籍称之为“精神食粮”。然而,药有良药、毒药之别,粮有粗细粮、发霉粮之分。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人有益,只有选择有用的好书常读、细读,才能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再者,世上的好书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一个人就是用上一辈子的时间也难以尽收眼底。如此这般自然令人遗憾,但也启示人们:要抛却浮躁与虚荣,在人生的有限时光里,抓紧时间去力争多读、精读一些好书。

  读一篇好文章,读一本好书,确实如含英咀华,滋养无穷。司马光说:“惟才德兼具者贤士也”。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倡导、推崇德才兼备。有德无才难办成事,有才无德容易办坏事。而好书则是净化心灵的“吸尘器”,有明事达理、变化气质之功;多读好书也便是达到德才兼备的必由之路。正所谓: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沉,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转载]漂亮的歌星--陈思思
  若说读书的作用与目的,无非是为了吸取知识、陶冶性情,最不济还可以消愁解闷。依笔者的体会而言:一是为了实用。即为了生存、交际、工作和进步。二是为了练笔。闲暇心静时,写写“豆腐块”,不读书焉能凭空而来新鲜的语言,更谈不上引经据典了。书读得多,动起笔来便要顺溜许多。三是为了消遣。在大雪封门时,于案前或灯下静读,体味人生真谛、洞悉世间悲欢……那心情确实“别有一番滋味”。

  放翁有诗曰:“浮生过六十,百念已颓然。独有枕书癖,犹同总角年。”陆游年过六十,别无他念,惟有读书嗜好仍与幼年相同。我常想,读书久了,或许会把读书当成一种需要、一种本能的;也总觉得,陆游也好,其他的诗人文豪也好,他们之所以能够给世人留下那么多优雅精美的诗文,与其博览群书是密不可分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便是他们深切体会的生动写照。

  眼见着“行万里路”者众,“读万卷书”者少,便以杞忧之心,匆匆写了以上杂言碎语,并与世人共勉。

    王二路 [转载]漂亮的歌星--陈思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