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潘晓雪
2013-04-01 | 阅:  转:  |  分享 
  
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之悟初中物理电学内容的教学,对于教师来说一直是块儿“心病”,如何完成教学任务成了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而做为学生,对此知识的学习也是伤透了脑筋。在如今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背景下,从预设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入手,运用“常疏导,勤铺垫,多类比,巧过渡”的方法能很好的突破这个难题。首先,常疏导。有一大部分初中生“谈电色变”,特别是女生,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学生减压,驱除他们心理上的阴影,让他们打开汲取本节知识的心门。我在给学生上电学的第一节课时,就开门见山地对他们说:“你们的师姐某某和某某等,他们之前都是我的学生,他们当时电学就学的非常好。什么原因呢?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从一开始他们就不排斥电学,后来还学得有滋有味。”课后评课时,一位兄弟乡镇中心校的业务专干用很犀利的言辞抨击了我课前的疏导性语言,说那是废话。可是我要说:没有我的这些废话,学生学起来就会不顺畅,会有“排异反应”。不用怀疑,从第一节开始学生心理上不怕电学了,师姐的例子给了他们信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属于心理暗示起了作用。初中生的理解认知能力需要发展,课堂教学中间常穿插一些疏导性语言很有必要。如果教师满节课尽是用很专业很严谨的措辞,那课堂也许很精彩,但是这只能说明教师学识渊博,而我们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学得会,学得好。这就好比你给学生上的全是大鱼大肉,而我上的是荤素搭配的“营养餐”,学生吃了我的饭宜消化,也健康。所以,我认为电学课堂上适时用一些恰当的鼓励性、安慰性、趣味性疏导语言能使学生轻松地走进电学大门,并快乐地汲取营养。课下的疏导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应善于发现,这样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关注就能起到很好的保障效果。其次,勤铺垫。初中生学业压力很大,要同时学习多门文化课,常常是学了下节内容忘记了上节内容,所以勤铺垫也至关重要。电学部分前后衔接很紧,所以我们在学第二节时要简要回顾一下第一节的内容作为铺垫,学第三节时要把第一、二节回顾一下。回顾时,对本节用处大的知识要作为重点。比如,在学习第六章第三节“电阻”时,它虽然与一、二节学的“电压”没有纵向关系,但是他们有横向关系,因为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而本节学的“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所以,拿前两节“电压”来铺垫一下,既回顾了所学内容,又对本节学习电阻有很大帮助。又比如,我们在学习第八章电功率时,也要把第五章和刚学的第六、七章简明扼要地给学生客串一下作为铺垫,当我们把电流、电压、电阻以及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规律说完后,既把所学知识网络化了,又为学习电功率以及处理教辅上的一些问题作了很好的铺垫。再次,多类比。类比能把比较复杂晦涩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从而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我们大家在讲电流时常与水流类比就很好。有一次,在讲电阻的概念时,学生认知起来有点吃力,我就给学生类比车走在平坦的大路上和坎坷的小路上的阻力来帮助他们理解,这样学生就释然了很多。最后,巧过渡。教师巧妙的过渡能引领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从一个环节平滑通畅地进入另一环节。这样一来,老师教起来轻松了,学生学起来也顺畅了,课堂节奏紧凑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有一位教师讲到“串联和并联”这一节时,先是提问学生上黑板上画上节课学的那个电路图,即由电源、开关和一只灯泡组成的简单电路,点评完后,只见他在刚才的电路图旁边又画了一只灯泡,然后问道:“如果电路中又多了一只小灯泡,还用这个开关控制它们同时亮或不亮,大家能否设计出相应的电路图呢?有几种设计方案?”就这样把学生从上节课那个最简单的电路轻松地带入本节课中。这还不完,当学生展示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案后,这位教师说:“大家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呢?我们要通过动手实验来验证一下才能下结论。”如此这般,就把学生从动脑分析又拉到动手操作的环节里了。巧妙的过渡虽然只是个细节,但是高人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在这里我要说:细节可以折射出一个教师的水平。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只有关注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引导学生,才能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从而使课堂高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献花(0)
+1
(本文系长江一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