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岁北大新生褚丹彤:苦恼是无所事事者喜欢的事

 徐天坤1979 2013-04-01

  褚丹彤曾经改写了吉林省近20年来在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中没有金牌的历史:2011年8月,她因获得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金牌第二名,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录取。

  很多人说她是竞赛达人,可她不认可这种说法,因为“参加各类竞赛只是学习生活的一小部分”。母亲常鼓励她:趁年轻多尝试做些不同的事,不论成功失败,经历了就是笔财富。所以,对这个19岁的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新生来说,还有许多事要做,很多领域要去尝试。

  可以不买漂亮衣服,不买书却不行

  “褚丹彤从小爱看书”,母亲回忆:两岁时,女儿便开始学认字,上小学已经可以读报纸了。七八岁小朋友喜欢的图画书,褚丹彤却觉得“太简单,没意思”,文学、法律和经济类的书籍“读来收获更大”。“可以不给她买漂亮衣服,但不买书可不行。”母亲说。

  从初中到高中,褚丹彤一直是“全能型选手”。初一时,成绩一直位列年级第一。此外,学习之余还要做学生干部、参加校内外各类活动、发展业余爱好。初中三年间,褚丹彤的双休日奔波在不同的课外班之间,在她看来,这不是负担,是“兴趣”。

  初中毕业时,褚丹彤以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自主招生第一名升入高中。中考结束,休整了三、四天后,她便开始了忙碌的暑期:学习高中全部课程。

  高二一开学,褚丹彤被选拔进入了理科竞赛班,开始了“清苦”的竞赛准备。分析自己的优势后,褚丹彤决定通过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来争取保送名额。

  父母并不看好她这个选择,老师和同学也劝她放弃:吉林省是生物竞赛小省,20年来一直未有学生在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中赢得金牌。而现实情况是:只有拿到金牌才能被北大录取。但褚丹彤坚持要做:别人很难清楚我究竟有多大的能量,我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包含11个科目,大部分要靠自学。褚丹彤挑出重点科目,查阅了四五种不同的教材,总结各自优势。家里堆放的生物类书籍最多时有200多本,每本书,褚丹彤至少要看两遍,多则要看20多遍。

  褚丹彤习惯用电脑做笔记:方便增减和标记。高二上学期,褚丹彤整理出了20多万字的生物笔记,囊括了她认为重要的所有知识点。“生物是知识体系庞杂的学科,把书看薄很必要。”

  褚丹彤动用网络、老师和朋友等一切资源帮助自己尽可能按计划完成目标。先订一年的大计划,再分解成每周、每个月的小计划,每一天都要进行评估、总结。“管理好时间,你会发现可以做很多事。”褚丹彤说,自己没有时间去苦恼和烦忧,因为那是“无所事事的人喜欢的事”。

  开了头就得全力以赴

  2011年的7月初,褚丹彤和其他来自十几个省份的参赛选手会聚河南,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强化培训:课程从早8时持续到晚23时,理论和实验课程交替进行。

  在河南集训的遭遇,让一直自信的褚丹彤“慌了神”。河南省生物竞赛的水平“太强大了”,许多省份早已开始实验培训,而褚丹彤在学校期间还未做过实验。

  第一次上实验课的项目是徒手切片实验练习,这使褚丹彤清楚知道了“什么是差距”。褚丹彤切了三、四个小时的洋葱,没有一片可以用来在显微镜下观察,而其他同学三、四分钟就可以切出符合要求的切片。

  母亲陪同褚丹彤在河南集训。前10天,每次见到母亲,褚丹彤都委屈得掉泪,“我一直努力,也不笨,可水平怎么这么差”。

  “只能拼命补,不吃苦哪儿行,开了头就得全力以赴”。其他学员做实验时,褚丹彤就在旁边看,看会了再操作。不明白就问其他学员,别人不愿理会时,她就带着想法和猜测不断去求证。

  培训期间,每天有3个小时午休时间,为了不让别人看到“自己太初级”,褚丹彤就把桌椅搬到教室走廊的角落里,利用课间和午休时间反复切土豆和芹菜,练习手法,经常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考虑到在吉林省内很难找到昆虫标本,培训期间,褚丹彤“厚着脸皮”向老师和学员要来很多蝗虫标本,抽出时间就练习解剖。因蝗虫要用福尔马林浸泡,浓度过高时,褚丹彤被刺激得涕泪横流。

  一个月的苦学、苦练,让褚丹彤进步不小:培训结束考试时,成绩在学员中可以排到前四、五名。

  一直奔跑,就会有答案

  在众多爱好中,褚丹彤偏爱摄影,喜欢把拍摄的照片剪切、调色,再配上些许文字,成为“美图”,传到社交网站上供网友欣赏和点评。

  “艺术之间是相通的”。高二备考的一整年都没有碰过钢琴的褚丹彤,再敲起琴键时有了更多的感悟:每首曲子都在讲一个故事、表达一种情愫,似一部小说。

  若说最清闲和放松时的褚丹彤,就是在看电影时。迄今,褚丹彤看了千余部电影,喜欢故事片,仰慕吕克·贝松和娜塔莉·波特曼。前段时间,她忙着借拍摄器材、找演员,准备在上大学前拍部纪念高中生活的短片。“

  2010年7月,褚丹彤参加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时,和一些中美学生交流起未来的规划,那时便开始考虑要到哪里读大学。“否则,目标不明确,学习是很迷茫的”。

  褚丹彤说,大学也是不断发现自己优点和特长的阶段,能帮助更多人是她的一个愿望。究竟以后要做什么,“一直奔跑,就会有答案”。(记者 王培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