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3-04-02 | 阅:  转:  |  分享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2011年5月





一、课程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对技术思想和技术方法的普及、普适的理解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思想和基本工具的了解和掌握;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不仅强调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掌握,也强调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在课程整体层面上要重视学生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有关信息时代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归纳和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培养控制。的起始年级建议为小学3年级。较迟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地区或小学应考虑到小学高年级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情况,采取适当调整课时等方法来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结束时要求。一些确有条件提前开设课程的学校或地区,建议在让学生学习一部分必要技能的基础上,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

5.认识并能说出身边的数码设备及其功能。例如:触摸屏、打印机、扫描仪、MP3、智能手机等。

6.尝试使用身边的数码设备采集信息。 计算机软件 1.通过尝试体验,列举计算机中常用的软件和类别。

2.掌握正确的操作键盘和鼠标的方法。

3.认识常见的文件类型;能够创建文件夹存放文件,并学会给文件夹和文件作有意义的命名。

4.能够根据需要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分类和管理。

5.能够压缩和解压缩文件或文件夹。

6.尝试使用和比较不同类别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和Linux),能说出操作系统的基本用途。

7.说出几种常用的国产计算机软件的名称。 信息安全 1.了解病毒、木马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初步学会应用查杀木马和病毒的软件。

2.养成及时并安全地备份文件的习惯。

3.树立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

4.能初步识别网络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

模块二、信息加工与表达

内容描述 文本 1.熟练掌握规范的键盘操作方法,至少学会使用一种中文输入法,中文输入速度应达到20字/分钟以上。

2.尝试利用多种文本编辑工具对文档进行简单的编辑,理解文本编辑的基本过程,比较不同文本加工软件的异同。例如:尝试在不同操作系统中使用本地文字加工软件和BBS、博客、在线办公平台等远程文字编辑工具编辑文档。

3.能够利用概念地图软件表达观点。 表格 1.能列举表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尝试在文档中插入表格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编辑。

3.学会设计电子表格管理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数据信息。 图片 1.能列举图片和图片加工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2.能使用简单图片加工软件绘制基本形状、填充合适的色彩,能缩放、翻转、组合图片表达创意。 声音 1.能列举声音和音频加工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2.体验简单的音频采集和编辑软件的使用,尝试采集、播放和裁剪、拼接音频文件。例如,手机铃声的制作。 动画 1.能列举动画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2.体验简单动画编辑软件,尝试制作简单逐帧动画。例如,定格动画和电子相册的制作。 视频 1.能列举视频在现实中生活中的应用。

2.能够播放欣赏视频作品,体验利用简单视频编辑软件剪辑简单视频短片的过程。

3.能比较视频、动画的异同和表达效果的差异。 多媒体 1.通过实例感悟多媒体的概念和特征,理解其应用的综合性、广泛性。

2.通过观察不同媒体的表达方式,获得合理搭配多媒体元素的感性认识。

3.通过集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创作具有个性特征的多媒体作品,并能做出恰当的评价。

模块三、网络与信息交流

内容描述 信息网络 1.能够借助实例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尝试上网浏览,能浏览知名儿童网站,初步感知因特网信息的丰富性和获取信息的便利性,感悟因特网的独特魅力。

3.通过体验文件共享、电子邮件、聊天等网络功能,了解信息网络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协同工作等基本特征。 信息获取 1.体验因特网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初步形成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

2.掌握常用浏览器共通的操作,能够操作浏览器获取网络信息,能够借鉴文件管理的方法管理收藏夹。

3.通过超文本阅读提取信息并能有意识地控制迷航。

4.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知道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能够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

5.尊重知识产权,能合理利用(复制、下载、使用等)网页中的文字、图片等信息。

6.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学会从不同渠道验证信息,养成从权威信息源获取可靠信息的习惯。 信息交流 1.学会使用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通过网络交流拓展生活空间;

2.能够根据需求应用网络存储,并利用本地文件管理的经验对网络文件进行管理。

3.尝试通过网络日志、微博等呈现信息、表达观点,能恰当使用RSS订阅、回复、关注、粉丝等功能主动参与信息交流。

4.在中安全措施树立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养成及时备份文件的习惯

5.通过体验,比较因特网信息传播与其他信息传播方式的异同。

模块四、算法与程序设计

内容描述 生活与程序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能够用自然语言描写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分析对应的积木式程序实例,体验程序的作用,了解人类语言与程序语言的异同。

2.能够说出几种常见的程序设计语言的名称,了解其功能特点;熟悉积木式程序设计工具(如scratch)的图形化编程环境。 结构与算法 1.通过感悟生活中的顺序行为,能拖拽相应图标编写具有顺序结构的简单程序。

2.通过感悟生活中的选择行为,能拖拽相应图标编写具有判断功能的简单程序。

3.通过感悟生活中的重复行为,能拖拽相应图标编写具有循环功能的简单程序。

4.通过分析简单生活问题,能设计混合程序结构解决问题,体验算法的思想和价值,了解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以及对象、模块、控制 基本概念 1.通过观看儿童动画片等多媒体演示资料中机器人的形象,以及教学机器人实物,了解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外形特征、基本功能,理解机器人实质就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传感—控制—执行”系统。 基本结构 2.通过拆卸机器人组件,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通过观看多媒体演示资料,了解不同结构机器人的特点。 感知系统 4.通过实物演示,了解常用传感器(如红外、声音、光敏、碰撞等)的基本功能,并能说出其模拟的人类功能。 控制系统 5.通过观看演示和实验,了解指令、程序和算法的基本含义,能够读懂简单的流程图,能在机器人软件平台上通过图形模块的形式完成简单程序并执行,感悟控制系统的功能和重要性。 执行系统 6.了解动力源(如电池、外接电源)和电动机的功能,并学会简单使用。

初步了解传动装置的功能及简单工作过程。

7.认识机器人技术中涉及到的电路、电子元器件、单片机等电子部件的名称和功能。

8.初步了解简单机械原理(如杠杆、轮轴等)。

9.知道常见构件的连接方式,能连接简单的机器人硬件功能模块。 设计与制作 设计 1.能够通过模仿,设计解决多种简单任务的机器人方案,体验机器人应用的广泛性。 制作 2.能够根据方案设计,选择合适的机器人组件,与他人合作完成简单机器人硬件的装配及程序的编制。 调试 3.通过观看演示及动手实践,初步了解机器人程序、硬件部件的测试与调整的作用和过程,能进行简单的调试。 评价 4.树立正确应用机器人的意识,初步养成正确使用机器人的习惯。

5.学会判断和评价机器人的制作质量。

6.通过机器人学习实践,能体验和评价机器人的特色及其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二)初中阶段

模块一、硬件与系统管理

内容描述 硬件与数码设备 1.能说出计算机主机内的基本部件及其作用。

2.能连接计算机的硬件及其常用外设,使之能正常工作。

3.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如台式机、一体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了解各类计算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4.能通过案例、数据或史实客观评价民族IT产业所取得的成就,能以历史和开放的视野评价国产计算机与国际主流品牌的差异。

5.能正确使用身边的数码设备。例如: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摄像头等。

6.能使用身边的数码设备采集信息,并实现数码设备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共享。 计算机软件 1.通过实践尝试,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

2.能指出商业软件、共享软件、开源软件和自由软件的差异,了解开源软件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3.能根据提示安装、更新、卸载软件。

4.学会使用软件中的帮助或搜索引擎解决软件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5.能够使用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与管理。

6.熟悉文件管理的功能和操作方法,能依据分类管理思想建立合理的文件目录结构。

7.尝试使用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中不同品牌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Android,比较其界面、功能、操作方法和工作原理上的异同。

8.初步了解信息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编码方式,认识信息的存储单位及大小。

9.了解同一类型的文件可以有多种格式,能根据需要,尝试对文档和多媒体文件进行格式转换,了解开放文档格式(ODF)的功能及其意义。 信息安全 1.理解病毒、木马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学会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能更新杀毒软件并查杀病毒,能更新系统补丁。

2.学会合理而科学地设置帐户和口令。

3.做好计算机及个人信息及资料的安全防护,增强信息安全的手段和意识。

4.能鉴别网络虚假信息和诈骗信息。

模块二、信息加工与表达

内容描述 文本 1.根据需求能输入文字,并能设计文本排版格式使之符合表达规范,中文输入速度应达到35字/分钟以上。

2.会使用查找替换等工具对文件内容进行数据统计或批量修订等。

3.学习文档编辑中修订/文件合并/批阅模式等的使用方法,通过协作完成任务体会这些功能的社会意义,提高协作能力。

4.尝试使用在线文档协同写作和管理文档,并比较其与使用本地办公软件的异同,能对其意义进行评价。 表格 1.能列举1-2种常见表格编辑软件,尝试简单编辑操作,理解二维表格的共同特征。

2.根据需求能在文档当中绘制或套用表格,并对其属性能按要求进行调整、设置。

3.能应用电子表格进行简单数据的统计、处理与直观表达。

4.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通过对相同数据做不同的加工表达不同的观点,或对相同数据做不同的解读,感悟信息加工和利用的选择性、多元性和复杂性特征。 图片 1.能使用图层、选区、蒙板、滤镜等功能加工图片,表达创意;

2.能根据表达需求在文本加工软件中插入合适的图片,并对图片各项属性做适当调整、设置。

3.能理解艺术创作和网络恶搞的差异,尊重他人隐私和名誉,健康合理的使用图片加工技术。

4.通过比较多种图像处理软件在使用方法和功能上的异同,体验图像处理的共同特点。 声音 1.能根据需要对音频做剪辑、降噪、合成等处理。

2.通过体验不同的音频处理软件,比较不同音频处理软件的异同。 动画 1.能通过编辑图层和关键帧制作运动补间、形变、引导线等渐变动画表达创意。

2.通过体验不同的动画制作软件,比较不同动画制作软件的异同。 视频 1.能根据宣传主题,通过视频剪辑,添加文字标题、特效和背景音乐等方式合成视频短片表达创意。

2.通过体验不同的视频加工软件,比较不同视频加工软件的异同。 多媒体 1.通过对多种多媒体信息的观摩和体验,理解多媒体的优势和主要应用领域,感悟多媒体的社会价值。

2.围绕某个主题,使用恰当的多媒体加工软件,综合运用多种媒体信息,设计、制作并发布多媒体作品,能够从多个角度评价多媒体作品的表达效果。

3.通过体验不同的多媒体集成软件,比较不同集成软件的异同。

4.通过实践比较图像加工软件、动画制作软件、视频编辑软件、多媒体集成软件中有关图层的概念,理解其技术思想和价值。

模块三、网络与信息交流

内容描述 信息网络 1.通过体验局域网和因特网,初步了解网络的分类、组成和功能,了解网络的工作机制。

2.了解IP地址、域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学会根据网络环境配置本机IP地址。

3.分析实例了解常见的因特网接入方法。

4.通过多媒体演示或亲身体验移动计算、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成果,激发学习网络技术的欲望,了解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 信息获取 1.了解常见的因特网服务,体会因特网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尝试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提高搜索效率。

3.通过实践,比较计算机中的查找、文本加工软件中的查找、搜素引擎中的搜索等概念的异同,理解查找操作功能的普遍性和基于“关键词检索技术 信息交流 1.能够综合利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信息沟通、辅助学习、答疑解惑,在获取国内外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建立国际视野。

2.能够应用社会网络服务平台(SNS)体验信息时代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鼓励开展跨文化交流。

3.能借助网络参与社会活动,注意自我保护,学会鉴别和评价信息,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和网络礼仪,不断强化信息安全习惯。

4.能根据任务需求对博客的主题、风格、内容和栏目设置进行设计和修改。

5.尝试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平台开展网络协作,比较它们的应用范围和优缺点。

6.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能在信息表达与交流中合法利用网络资源,能通过归纳、演绎、总结和评估各种信息形成新的观点。

模块四、算法与程序设计

内容描述 生活与程序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能够用自然语言描写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分析对应的高级语言程序实例,体验程序的作用,了解人类语言与程序语言的异同。

2.了解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概念,熟悉一种可视化程序开发工具的编程环境,借助实例理解控件、对象、属性等基本概念,掌握程序的编辑、编译、运行方法。

3.通过感悟生活中的数据类型,了解程序设计语言中的数据分类,理解数值型数据和字符型数据在程序中的作用。

4.通过感悟生活中的可变数据和不可变数据理解常量和变量,掌握常用算数运算符、关系运算符、常用的数值型标准函数的使用方法;能够根据任务要求写出数学表达式。 结构与算法 1.掌握输入、输出语句的用法和功能,能够编写具有顺序结构的简单程序。

2.了解多种分支结构的功能和用法,能够构造合适的分支条件,编写具有分支结构的程序。

3.了解多种循环结构的功能和用法,了解双重循环的结构及运行过程,能够编写具有循环功能的程序。

4.通过实例模仿,理解算法的概念与作用,以及算法与程序的关系,能使用流程图表达算法。

5.能够根据需求,编写由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形成的混合结构程序,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6.掌握数组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能够采用简单算法(如枚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7.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能分析程序的功能和调试程序。

模块五、机器人设计与制作

内容描述 结构与功能 基本概念 1.通过观看机器人应用的多媒体演示资料,并观摩不同类型的机器人来扩展对机器人的概念、分类、应用和发展状况的认识。 基本结构 2.通过试测机器人的各个组件功能,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通过实验对比不同结构机器人的稳定性和承受力等特点,并自己动手实现相应结构。 感知系统 3.通过分析简单的信息捕获需求,能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如红外、声音、光敏、碰撞等)捕获信息。 控制系统 4.通过简单问题的解决,熟悉算法、流程图、程序等概念,能绘制简单的流程图表达算法,能在机器人软件平台上通过图形模块或字符的形式完成简单程序并执行,了解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执行系统 5.能描述动力源(如电池、外接电源)和电动机的作用及简单工作原理,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6.了解传动装置的作用及简单工作原理,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7.了解电路、电子元器件、单片机的相关知识,并能描述其简单功能。

8.了解简单机械原理(如杠杆、轮轴等),并能够简单应用。

9.掌握常见构件的连接方式,能较熟练连接常见机器人硬件功能模块。 设计与制作 设计 1.能够结合各类实际问题,分析任务需求,设计富有创意的解决简单任务的机器人方案,体验机器人应用方式的多样性和社会应用价值。 制作 2.能够根据方案设计,独立完成简单机器人硬件的选择、装配及程序的编制。 调试 3.能理解机器人程序、硬件部件的测试与调整的作用及简单原理,能通过分析故障发现问题并进行简单的调试。 评价 4.了解硬件部件的维护与保养的基本知识,养成正确使用机器人的习惯。

通过分析、评价,能够提出改进机器人的方案或设想。

5.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可以借助机器人技术解决的简单问题,能客观评价机器人的社会价值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三)高中阶段

暂缺























献花(0)
+1
(本文系潇洒俊男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