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91-95集

 白衣沽酒 2013-04-02

91  第二次世界大战(4) 

二战进入1944年,法西斯德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困境,而苏军此时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装备上都已大大超过了德军,苏联人民的大反攻开始了。从19441月中旬开始,苏军对德军及其仆从国军队连续实施10次进攻战役,史称十次突击。苏联十个方面军在几十万游击队员的配合下浩浩荡荡、凯歌西进。194412月间,苏军首先解放了列宁格勒。6月底,苏军击溃芬兰军队,迫使芬兰政府停战求和、退出战争。67月间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给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毁毁灭性打击,歼敌54万人,西进了500600公里,进入波兰东部。8月底苏军进入罗马尼亚,9月初进入保加利亚,两国人民都举行起义,建立民主政权,并对德国宣战。10月,苏军进入匈牙利,直到19454月,经过恶战,才完全击溃那里的德军。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人民经过长期抗战,获得了解放。1944年苏军通过10大战役,解放了苏联的全部领土,共歼灭德军200余万人,进入东欧各国作战,在北部的战线逼近德国领土。

194466日,美国和英国在经过近两年的准备之后,在英国本土集结了海陆空军287万人和大量的舰艇、飞机等武器,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实施登陆,开始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作战。6日凌晨,3000多架美、英飞机把3个伞兵师空投到诺曼底海岸后边的重要地区。黎明时分,英、美2000多架飞机先后对德军海岸防御工事进行猛烈轰炸。日出之后,盟国海军战舰开始猛烈轰击德军阵地。630分,美、英、加5个师的部队开始在5个滩头实施登陆,真正开辟了第二战场。到6日夜晚,盟军已有10个师的部队上了岸,建立了牢固的登陆场。由于进攻之前盟军巧妙地制造了主攻方向在加莱地区的假象,进攻当日天气恶劣,西线德军司令部没想到盟军会在此时登陆,因而措手不及。天亮之后,德军组织反击,但已无法把盟军赶下海去。

希特勒迅速调动援军,试图将盟军困在滩头,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诺曼底滩头争夺战。到75日,盟军已有100万人登陆。7月底盟军大举进攻,在法国法莱斯地区围歼了德国B集团军群主力,盟军势如破竹、横扫法国腹地。815日,戴高乐重建的法军和美军又在法国南部登陆。25日,法国第二装甲师进入首都,戴高乐将军也回到首都。巴黎居民万人空巷、欢迎戴高乐、欢庆祖国解放。

艾森豪威尔挥师猛进,指挥几路大军风卷残云般向德国边界挺进。93日,盟军解放了布鲁塞尔,10日解放卢森堡城,1021日占领德国第一座城市亚琛。这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艾森豪威尔将军都认为,盟军应集中力量攻取柏林。到11月底盟军已增加300万人,但由于盟军进攻的正面宽达720公里,所以仍感到兵力不足。

19441216日,希特勒拼凑20个师从阿登向美军最薄弱的防线突然发起进攻,企图击溃北面盟军4个集团军,与美英媾和,然后集中力量去对付苏联。结果是,德军伤亡10万人,希特勒什么也没有捞到,但这一仗却打乱了盟军的进军时间表,使美英抢先占领柏林的计划化为泡影,最后只得望易北河而兴叹。德军在阿登反扑之后,丘吉尔急电斯大林求援。

1945112日和14日,苏联军队提前从波兰维斯瓦河以及华沙南面发动进攻,解放华沙。1月底渡过奥得河,并在西岸占据桥头堡。与此同时,苏军还实施了东普鲁士战役,这时苏军离柏林只有60公里。

19452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他们讨论和决定了很多重要问题,也签订了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史称雅尔塔协定。在罗斯福的倡导下,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一个超国家的国际组织来规定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防止新的战争,这就是联合国。

联合国安理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是:苏联、美国、英国、中国和法国,并议定了安理会的表决程序。斯大林承诺苏联在打败德国之后,出兵对日本作战。美国允诺苏联在中国大连、旅顺以及在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拥有优越权。因事关中国主权,罗斯福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蒋介石的同意。雅尔塔会议还规定苏联占领德东部、英国占领西北部、美国占领西南部,三国共同占领柏林。会议还讨论了波兰的边界和政府改组问题。

在波兰政府组成问题上,苏联同英美发生了严重的分歧:苏联支持已经建立的波兰工人党领导的临时政府,而英美则要求让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主要领导人入阁。这表明在法西斯行将失败之时,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矛盾已上升到重要地位,即冷战的阴影已初露端倪。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欧洲政治格局一直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才告崩溃。会后不久,罗斯福总统回国后于1945412日逝世,杜鲁门继任为美国总统。

1945年初,苏联就为攻克柏林做准备,把大量作战物资运往奥得河畔,并准备用3个方面军攻打柏林,总兵力为250万人,拥有大量火炮、坦克和飞机,而德军在柏林城内外总共只有120万人,武器装备都处于绝对劣势。在担任主攻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地段上,苏军集中了83个步兵师、115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4628门火炮、1531台火箭炮。

1945416日晨,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万炮齐轰,打响了这一历史性战役。5时许,苏军的143架探照灯豁然打开,强烈的灯光直射德军阵地,苏军步兵和坦克猛烈冲击,至天亮时已突破德军第一道防线。20日,苏军开始炮击柏林市区。从421日到52日,苏军向柏林发射180万发炮弹,并运去了每发炮弹达500公斤的要塞炮,以攻击市内坚固工事。25日,苏联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部队在波茨坦附近会师。与此同时,苏军和美军也在柏林以西的易北河上的托尔高会师,从而把德军截成南北两半。4月底,市内战斗达到了激烈的顶点。4302150分,苏军战士在德国国会大厦主楼的圆顶上,升起了胜利的旗帜。430日下午,阿道夫·希特勒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双双自杀,希特勒这个法西斯魔王终于恶有恶报。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屠杀了犹太人和其他和平居民1200万人。希特勒死前立下遗嘱:任命海军司令邓尼茨为其继承人。

52日晨6时,柏林守备司令打着白旗越过阵线向苏军投降了。下午3时,柏林德军全部放下武器。在整个柏林战役中,苏军歼敌93个师,俘敌官兵48万人,苏军伤亡30万人。在西线,德国还有66个师,但战斗力很差。37日至31日,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法国的部队共85个师相继渡过莱茵河,向德国腹地挺进。从412日到5月初,从北到南,盟军解放了不来梅、莱比锡、斯图加特、慕尼黑等地。这时希特勒已经自杀,德军兵败如山倒,残兵败将像潮水一般涌往西线,向英美军队投降,因为他们在苏联作恶多端,生怕苏军报复,结果包括在战场上的俘虏,投降的德国官兵总计为8109000人。

19455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824时,在苏联元帅朱可夫的主持下,苏联、英国、美国和法国代表在柏林接受了德国代表凯特尔元帅签署的投降书。59日零时43分,签字仪式结束,欧洲战争到此结束。

在太平洋战场上,随着美国空军、海军优势的不断增强,美军采用跳岛战术,越过一些日军死守的岛屿,向日本本土进攻,美军发起两路进攻:麦克阿瑟将军指挥以澳大利亚为基地的西南太平洋战场,主攻几内亚和菲律宾;尼米兹指挥中太平洋战区,从夏威夷总指挥部向西进攻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硫磺岛和冲绳岛。

19435月至8月,美国海军先夺回阿留申群岛。11月美国海军攻下吉尔伯特群岛后,便马上在岛上修建空军基地,为下一步进攻作准备。19442月底,美军占领了马绍尔群岛的主要岛屿,接着又攻下加罗林群岛。194466日,斯普鲁恩斯指挥的美国第5舰队从马绍尔群岛起航直指马里亚纳群岛,78月间美军占领了其主要岛屿——塞班岛、提尼安岛和关岛,突破了日本在太平洋上的防波堤。在这些岛屿的争夺战中,日军进行了绝望的挣扎,往往战至全军覆没。620日至21日,美国海军同日本海军进行了菲律宾海海战,大败日本海军,绝望的日本军方组织神风突击队进行自杀式攻击,击沉了一些美国军舰,但却阻止不了日本失败的命运。马里亚纳群岛的失守和菲律宾海战的惨败,使日本东条内阁倒台,日本本土感到了威胁。

19441020日,美军在菲律宾的莱特湾登陆,麦克阿瑟将军重返菲律宾。19453月,美军解放了马尼拉。美军乘胜前进,19453月,经过苦战,占领了硫磺岛。7月初,美军占领冲绳,离东京越来越近了。1945717日到82日,苏、美、英三国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举行会议,商讨战后如何处理战败国以及对日作战问题。726日,美英通过外交途径,征得蒋介石的意见,美、英、中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通过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而且大量征兵,准备进行本土决战。

194586日上午815分,从提尼安岛起飞的美国远程轰炸机B-29向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炸死78150人、炸伤和失踪51408人。两天后,即8日下午5时,苏联外长向日本驻苏大使递交一份通告,宣布苏联从89日起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8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冠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向全中国人民下达了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动员令。这时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已有19个,正规部队已增到91万人,民兵为220万人。在中共中央大反攻的命令下达后,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抗日纵队纷纷出击,向日伪军展开大反攻。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92  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

19439月,意大利法西斯被迫投降。德国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也分别于19457月和8月被迫投降。由德、意、日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它们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为了惩处法西斯分子的战争罪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了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负责对德日法西斯分子进行军事审判,由于这两个法庭分别设在德国的纽伦堡市和日本的东京市,史称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

194588日,苏、美、英、法四国在伦敦正式缔结了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的协定,史称《伦敦协定》,此后又有20个国家参加了该协定。《伦敦协定是审判德国法西斯分子的》重要法律性文件,在该协定的附属文件中详细规定了审判条例以及法庭的任务、职能等内容,审判条例规定由缔约国起诉代表组成起诉委员会,战犯首要名单由委员会确定,对战犯的起诉理由是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审判地点选在德国纽伦堡市,纽伦堡是德国纳粹分子的巢穴,纳粹党在此召开过多次党代会。昔日被希特勒称之为帝国党代会之城的纽伦堡如今成为审判纳粹分子的法庭。在开庭之前,盟国进行了大量艰苦的调查和收集取证工作,集中的各类证据、证物总量超过千吨。

19451120日上午10时,专门负责审判德国法西斯分子的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纽伦堡法院的正义宫宣布开庭,受到起诉的首要战犯共24名。由于鲍曼仍未被缉拿归案,莱伊在狱中畏罪自杀,克虏伯获准暂不出庭,实际被带上法庭的只有赫尔曼·戈林、约翰·里宾特洛甫、威廉·凯特尔等24名被告,这21名战犯都是德国法西斯统治时期的重量级人物,对于纳粹的战争罪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起诉书除了对首要战犯进行起诉外,还对德国法西斯政权时期的有关集团进行了起诉,被起诉的集团有:纳粹党政治领袖集团、秘密警察和保安勤务处、德国纳粹党党卫队、德国纳粹党冲锋队、德国内阁、参谋部和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审判从19451120日开庭到1946101日闭庭,进行了长达近一年的审理。在此期间,法庭共开庭403次,传讯200多人出庭作证,收到律师提交法庭的书面材料30万条。大量的证人证言和起诉材料详细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犯下的惨无人道的滔天罪行。在战争期间德国法西斯不仅强迫近千万的平民和战俘从事各种苦役,还对平民进行大肆屠杀。据统计,仅在波兰,被德国法西斯屠杀的平民就多达530万,占波兰人口的近七分之一。为了快速屠杀犹太人,德国法西斯在奥斯维辛等许多集中营中建立了被称作瓦斯杀人工厂的毒气室,据估计被毒气杀死的犹太人超过250万。

1946930日,法庭宣读长达250页的判决书,12名首犯被判处绞刑。法西斯主义对被迫害的人民发动了战争,法西斯主义者侵犯了我们的人道和XXXX,这是我们的命运,我们要拿起剑为人类的和平安定而战。他们是纳粹政权第二号人物陆军元帅及帝国元帅戈林、希特勒外交政策顾问里宾特洛甫、德国东方占领区事务部长罗森堡、国防军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天字第一号犹太迫害狂施特莱歇尔、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国防处处长约德尔、奴隶劳工全权负责人绍克尔、任波兰占领区总督时参与大肆屠杀波兰人的弗兰克、内政部长弗利克、参与最后解决犹太人行动的保安总局局长卡尔滕布龙纳、德国驻奥地利荷兰占领区头目赛斯·英夸特、希特勒的秘书鲍曼,其余被告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或无罪释放。在对集团的起诉书中,最终判决:德国政治领袖集团、秘密警察和保安勤务处、党卫队为犯罪组织。

19461016日凌晨开始行刑,刑场设在纽伦堡监狱的死刑室。111分,里宾特洛甫首先被套上绞索,接着其余10名死刑犯也一个接一个被绞死。戈林在行刑前两小时吞下偷偷带入监狱的氰化钾而自杀。纳粹德国的战争罪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19458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2日正式签署了投降书,日本法西斯投降后,同盟国授权驻日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于1946119日颁布了《特别通告》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同盟国的这一授权正式拉开了惩处日本战犯的序幕。

19462月,麦克阿瑟任命澳大利亚的韦伯为首席法官,其他被任命的法官分别来自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荷兰、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任命的首席检察官是美国律师约瑟夫·基南。特别是一些我们民族的有争议的条约、担保和协定、我们共同的伙伴关系,并且应当并将要受到多年的惩罚,要让不同地方的谋杀犯、异教徒、海盗和抢劫犯受到惩罚。我们不能容忍它和正义的共存。

其实,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美军进驻东京后不久,麦克阿瑟便立即组建了战争罪行调查局。1945910日,该局确定第一批应逮捕的38名战犯嫌疑人名单。1945911日,美国宪兵奉命前往排名第一的东条英机宅邸实施逮捕。东条英机自知罪大恶极,拿起准备好的自动手枪对准事先用碳笔标明心脏位置的地方抠动了板机,由于他长了一颗细长的畸形心脏,子弹并未击中要害,东条英机未能逃脱被捕和受审的下场。东条英机自杀未遂后不久,企图逃脱审判的杉山元元帅、前东条内阁的厚生大臣小泉亲彦、前近卫内阁文部省大臣桥田邦彦、曾任天皇侍卫长的本庄繁大将、曾三次组阁对侵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近卫文麿等相继自杀。

1946429日,国际检察局以盟国的名义把起诉书送达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起诉书认定,东条英机等28人为甲级战犯(荒木贞夫、土肥原贤二、桥本欣五郎、平治骐一郎、广田弘毅、星野直树、板垣征四郎、贺屋兴宣、木户幸一、木村兵太郎、小矶国昭、松井石根、松冈洋右、南次郎、武滕章、永野修身、冈敬纯、大川周明、大岛浩、佐藤贤了、重光葵、岛田繁太郎、白鸟敏夫、铃木贞一、东乡茂德、火田俊六、东条英机、梅津美治郎)。

19465310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正式开庭,法庭就设在日本陆军省的军部,庭长室设在原东条英机的办公室。首席检察官基南宣读了长达42页的起诉书,起诉书共列举出55项罪状,其中第27项罪状是对中国实行侵略罪。对起诉书的指控,28名罪犯均辩称无罪。审理自194653日开始至1948416日结束,在长达两年之久的审判时间里,共开庭818次、419人出庭作证、779人提供证书或证言、受理证据4336份。无数证据表明日本法西斯在战争期间对中国和很多亚洲国家都犯下了滔天罪行。

日军在被占领土到处烧杀抢掠,例如193712月,日军侵占南京后,用各种残暴的手段疯狂进行血腥大屠杀,甚至进行杀人比赛,遇害平民达30余万。1948114日,韦伯审判长对25名甲级战犯宣读最终判决,判决书详尽列举了各罪犯的罪状,长达1231页。有7名战犯被判处绞刑,他们是:

掌握军政大权、指挥侵华战争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东条英机,被告东条英机,鉴于你所犯罪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东条英机绞刑

曾任总理大臣、外务大臣、制定发表企图吞并中国和东南亚政策广田三原则的广田弘毅,被告广田弘毅.....”

参与策划九·一八事变、伪满州国和汪伪政权、陆军航空总监的土肥原贤二,被告土肥原贤二......”

曾任关东军参谋长、陆军大臣、侵华派遣军总参谋长的板垣征四郎,被告......”

曾任侵略中国济南的日军师团长、侵略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参谋长、侵略缅甸方面军司令官、被称为缅甸屠夫的木村兵太郎,被告......”

曾任侵华方面军司令官、上海派遣军司令官、亲自指挥南京大屠杀的松井石根,被告......”

曾任关东军参谋、侵华方面军副参谋长、直接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武藤章。

其他战范被判处无期或有期徒刑。(参与策划侵华战争的文部大臣、陆军大臣荒木贞夫被判处无期徒刑;曾任日本反动组织大日本青年觉统领、翼赞政治会副会长桥本欣五郎被判处无期徒刑;曾任侵略台湾的台湾军司令官、侵华派遣军总司令官佃俊六被判处无期徒刑;曾任总理大臣国务大臣、并亲自指挥侵华的平沼骐一郎被判处无期徒刑;曾任伪满州国国务院总务长官、东条英机内阁书记官长、直接参与侵华星野直树被判处无期徒刑;曾任华北开发总裁、东条英机内阁大藏大臣贺屋兴宣被判处无期徒刑;曾任文部大臣、内务大臣木户幸一被判处无期徒刑;任总理大臣、关东军参谋长小矶国昭被判处无期徒刑;曾任陆军大臣、关东军司令官南次郎被判处无期徒刑;海军中将冈敬纯被判处无期徒刑;陆军中将大岛浩被判处无期徒刑;陆军中将佐藤贤了被判处无期徒刑;东条英机内阁、海军大臣岛田繁太郎被判处无期徒刑;外务省顾问、众议院议员白鸟敏夫被判处无期徒刑;关东军司令官、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被判处无期徒刑;东条英机内阁、国务大臣铃木贞一被判处无期徒刑;东乡茂德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重光葵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

19481223日,东京时间零点至零点30分,在东京巢鸭监狱院中,对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执行了绞刑。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新民)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国际法庭的形式惩处发动侵略战争的国际战犯,通过这两(法庭的)审判使德日法西斯分子受到了应有的惩处。在肯定审判的正义性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东京审判和纽伦堡审判相比,东京审判存在着对日本法西斯惩处的不彻底性。

由于美国直接操纵东京审判,包庇日本战犯,致使日本法西斯的最高统帅天皇的战争责任未受到追究,这不仅对众多受害国是极其不公平的,同时,也使日本军国主义的祸根未能彻底铲除。战后,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右翼势力十分嚣张,政府高官参拜供奉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以图篡改历史、抹去日本的侵略战争罪行。尽管东京审判不尽人意,但这两次世纪大审判还是惩治了恶魔、伸张了正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93  联合国的诞生 

美国纽约曼哈顿东河之滨有一块面积1.8英亩的国际领土,矗立着一座39层的摩天大厦,这就是联合国总部。

194510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我们需要通过选举来批准《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为保障战后世界和平和安全而成立的国际性组织,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也是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首脑安排战后世界秩序的一个重要步骤。联合国的创建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它经历了酝酿、筹划和建立的漫长阶段。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就战争规模和破坏程度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战火蔓延到欧、亚、非和大洋洲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后有60多个国家的17亿人口被卷入战争的旋涡,5000多万个生命在战争中消失,战争带来的财物损失约40000亿美元。这场战争牵动了世界,也改变了世界。战争带来的无穷灾难激发了世界人民反对侵略战争、要求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那么,如何通过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际性组织、以确保战后世界安全和稳定呢?创建联合国的思想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出来。创建联合国的构想最早由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人们拥有言论自由和表达自由,并且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第二,人们拥有宗教自由,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是如此;第三,人们有摆脱战争的自由;第四,人们有摆脱恐怖的自由。并且它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条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裁减和限制军备,它同样适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1941814日,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纽芬兰湾军舰上签署了关于战争目的的《大西洋宪章》,首次公开提出了建立战后国际组织的设想。宪章中提到:在最终摧毁纳粹暴政后,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这一普遍安全制度就是罗斯福所设想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194211日,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为首的26个国家的代表聚集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在罗斯福总统的提议下,签字国首次使用联合国这一名称代表反法西斯联盟。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向着有利于反法西斯联盟的方向发展,建立世界性国际组织的问题随之提上议事日程,美国总统罗斯福仍是最热心的倡导者。罗斯福希望,利用美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优势地位,积极主张建立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组织,目的是为了防止再次爆发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战争。罗斯福认为:只有美国、苏联等少数大国共同合作,才能维护战后世界秩序,他竭力主张由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组成未来国际组织的四大警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徐再荣)罗斯福的主张有其深远的战略考虑。第一,罗期福认为: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这种巨大的贡献应该在国际上得到充分的承认;第二,罗斯福认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潜力巨大的国家,而新建立的国际组织应该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如果不给中国以大国地位的话,那么这种世界组织的世界性、普遍性就谈不上;第三,罗斯福想拉拢中国,使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主要力量,同时要想把中国变成其在远东地区遏制日本的主要基地。

194310月,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的代表在莫斯科召开了外长会议,共同签署了《苏美英中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言表达了四大国主张在战后建立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的愿望,并为未来的国际组织规定了三条原则:第一,国家主权平等;第二,会员资格的普遍性;第三,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宣言确定了未来国际组织的方针,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

194311月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就未来的国际组织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协商。在这次会议上,罗斯福提出了关于建立国际组织机构的具体设想,他主张这一组织最高一级的核心机构应由苏联、美国、英国和中国四大警察组成。斯大林同意罗斯福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设想,但反对把中国列入世界警察之中,他坚持:世界警察只能由美国、苏联和英国组成。斯大林显然不愿看到一个强大邻国的出现,同时也担心中国将成为美国在东亚遏止苏联的工具。英国也主张由三警察,而不是四警察主导世界,英国担心:如果中国成为四警察的一员,中国将会收回对香港的主权,直接影响其在华利益。但在美国的坚持下中国最终被列为世界警察集团的一员,丘吉尔为了与美国和苏联抗衡,又设法让法国成为这一集团的一员,四警察因此变成了五警察。

敦巴顿橡树园是一座位于美国华盛顿郊区的庄园,古朴而宁静。1944718日,美国、英国、苏联代表在此举行会议,草拟和讨论战后国际组织章程。第一阶段会议上,美英苏三国同意把未来国际组织定名为联合国,并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建议案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会员国资格以及其主要机构的组成和职能。第二阶段会议又称中国阶段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美国和英国代表。中国代表团团长是当时中国驻美国大使顾维钧。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对美英苏三国通过的建议案提出了几点补充意见,这些意见最后被列入美英苏三国签署的建议案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徐再荣)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美英苏三国在两个主要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否决权的适用范围问题,美英苏三国都认为常任理事国都应该享有否决权,但对于否决权的适用范围问题意见不一,英美代表提出:如果争端一方的当事国是常任理事国的话,那么它就不应该享有否决权,但苏联代表担心美英(两国)会联手操纵安理会来对付苏联,所以主张常任理事国在一切问题上都享有否决权;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创始会员国的资格问题,美国代表提出,除了《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字国,都可以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以)外,应该(再)增加8个(国家为)创始会员国,其中6个应该是拉美国家,但苏联代表担心这样会增强美国的势力范围,因此提出把苏联的16个加盟共和国都列为创始会员国。与会代表各执己见、毫不相让,因此在这两个问题上最终没达成妥协。

1945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解决了敦巴顿像树园会议上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问题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常任理事国在实质性问题上拥有否决权,但在程序性问题上,如果争端当事国是某一常任理事国,它就不能行使否决权。丘吉尔当即表示同意这一方案,苏联在第二天宣布接受这一方案。关于创始会员国问题,罗斯福在赴会前对一些参议员说,如果斯大林提议把16个加盟共和国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他也要提议把美国的48个州作为创始会员国,但在此次会议上,斯大林做出了重大让步,提出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至少有2个或3个即乌克兰、白俄罗斯或立陶宛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经过反复协商,罗斯福也做了妥协,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成为创始会员国,拉美20个国际中除阿根廷外都成为创始会员国。雅尔塔会议解决了三大国之间的争议问题,为联合国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1945425日,联合国制宪大会在美国旧金山隆重开幕。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次外交集会可以表达全世界人们的希望,就像联合国这样,它于1945425日正式成立,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们聚集在一起,宣告联合国正式开始工作50个国家的282名代表、1726名随行人员参加了会议,到会采访的记者达2636人,会议气氛热烈,盛况空前。

中国代表团团长是宋子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也参加了会议。

旧金山会议历时长达两个月,分三个阶段进行。关于大国否决权问题,引起与会中小国家的争论。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等国代表在发言中指出:在宪章中规定五大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意味着将强权政治合法化,因而要求减少或取消大国特权。古巴代表提议:在通过制裁措施时,只需得到2/3的非常任理事国同意,没有必要得到五大国的一致赞同。一些中小国家的代表还要求扩大联合国大会的权力,有的提议联合国大会可修改安理会的决议。针对中小国家的不满,美苏英中四大国很快做出了回应,并发表了《四发起国代表团关于安理会表决程序的声明》,声明坚持大国拥有否决权的原则,主张大国的否决权也可用于决定某一事项是否属于程序性问题。由于四大国的立场一致,中小国家没有能够实现其要求取消和削弱大国特权的愿望。经过两个月的反复协商,终于完成了《联合国宪章》的起草制定工作。625日,在旧金山歌剧院全体会议上,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有谁相信50个国家可以达成一致,它们是那么地不同,无论在种族、宗教、语言、还是文化方面,但是现在所有这一切似乎被遗忘,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具有坚定信念的整体,共同去寻求结束战争的方法

626日,在退伍军人纪念堂会议室举行了历时8小时的签字仪式,共有50个国家的、153名全权代表依次在中英俄法西5种文本的宪章上签字。中国代表团第一个签字,随后是苏联、英国和法国代表团,然后其他国家代表团依国名英文字母顺序一一签字,美国作为东道国最后一个签字。在宪章签字的51个国家被称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这一天后来被联合国定为宪章日。

《联合国宪章》分序言和19章、共111条。《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加强各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合作。为实现上述宗旨,宪章确定了联合国的5条国际行为准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互不侵犯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他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平共处。宪章规定:联合国的主要机构由6部分组成:第一是由全体成员国代表参加的联合国大会,大会的重要决议需要与会成员国的2/3多数票通过;第二是安全理事会,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6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安理会通过的决议对所有会员国都有约束力;第三是秘书处,它是联合国的行政中心;第四是国际法院,它是联合国的司法机构;第五是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第六是托管理事会。

19451024日,五大国和其他24个签字国批准了《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这一天后来被定为联合国日。

1946110日至214日,51个创始会员国的代表,在英国伦敦举行了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会议。大会正式建立了联合国的组织机构,并决定接受美国国会的邀请,将联合国永久性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从此开始正式工作。

联合国的成立是战后世界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人类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作为一个全球性组织,联合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危机。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94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墨索里尼企图通过战争确立意大利在红海、地中海和巴尔干的霸权地位,继而建立一个东起印度洋、西至大西洋的法西斯帝国。为了实现这一野心,他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就是其中之一。

埃塞俄比亚原名阿比西尼亚,地处非洲东北部的东非之角,十三至十六世纪时,曾建立阿比西尼亚王国,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当时的人口约为1000万,全国大部分地区为高原,在非洲各国中地势最高,有非洲屋脊之称,西部逐渐下降倾入苏丹平原,北部、东北部和南部为沙漠覆盖。埃塞俄比亚虽然贫穷、落后,但却是当时非洲唯一尚未完全沦为帝国主义殖民地的国家。

说到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就不能不首先说到1885年和1895年意大利发动的两次侵埃战争,这两次入侵,意军均被埃军击败,其中:在189631日著名的阿杜瓦战役中,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亲自统帅10万大军同意大利侵略军展开决战,一举歼敌17000人,缴获意军全部大炮和其它大量武器装备。意大利政府被迫于同年1026日在亚洲的斯亚贝巴签订和约,承认埃塞俄比亚的独立和主权,答应赔款1000万里拉,对此意大利帝国主义一直耿耿于怀,发誓要报仇雪耻。

19221030日,法西斯党夺取国家大权,墨索里尼于111日在法西斯内阁第一次会议上和1927527日的军事会议上两次提出征服埃塞俄比亚,均因军队高级将领的极力反对而作罢,但墨索里尼没有放弃他吞并埃塞俄比亚的野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英、法等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虽对日本制造的这一事件感到不满,但却纷纷表示不干涉,这不仅大大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而且给墨索里尼以启示,促使他下定了发动侵略战争的决心。他认为意大利只要仿照日本侵占中国的作法,军事行动能迅速造成既成事实,就不会遇到任何麻烦。

墨索里尼正是看到了英、法等国的懦弱,于19323月正式决定立即着手准备对外发动战争,第一目标是埃塞俄比亚。人们不禁要问:墨索里尼为什么始终坚持把埃塞俄比亚作为他向外扩张的首要目标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祥超)法西斯政权建立以后,墨索里尼之所以把埃塞俄比亚作为他向外扩张的第一个目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向埃塞俄比亚扩张比向其他地方扩张更加容易在感情上把意大利人动员起来,在墨索里尼看来,意大利人把十九世纪末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接连失败视为耻辱,许多人会支持政府的战争行动;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埃塞俄比亚同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接壤,军事行动得手后,三块殖民地连成一片,控制红海的入海口,墨索里尼说:那时,可以以此为基地,通过征服苏丹,把东非同意大利在北非的殖民地利比亚连接起来,同意大利本土连接起来,这样,这可以为建立一个囊括红海、地中海和巴尔干的法西斯大帝国奠定基础;第三个方面的原因是,埃塞俄比亚虽然是意、英、法三国控制的半殖民地,但英、法两国政府曾一再表示,它们承认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拥有经济和政治特权,因此,墨索里尼认为,只要事前同英、法达成协议,承认它们在埃塞俄比亚的既得利益,英、法就不会对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采取的军事行动进行干涉;第四个方面的原因是,埃塞俄比亚不仅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法西斯政权发动侵略战争、实行扩军备战所需要的各种物资,而且它幅员辽阔,墨索里尼打算在征服埃塞俄比亚之后,把四分之一的意大利人移民到埃塞俄比亚,也就是说把八百万意大利人移民到埃塞俄比亚,以此来缓解其国内的矛盾;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埃塞俄比亚贫穷、落后,埃塞俄比亚军队没有现代化装备,士兵的步枪都很少,许多人手中拿的还是长矛,墨索里尼心想,面对这样一个弱国,意大利仅凭其精锐的武器装备,便可使其投降。这就是墨索里尼为什么一直把埃塞俄比亚作为他发动侵略战争的第一个目标的重要原因。

就在这时,希特勒于19331月在德国上台,不久即宣布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这使墨索里尼意识到:欧洲即将走向战争。他提出:意大利必须在1935年以前对埃塞俄比亚采取行动,否则将失去机会。希特勒的上台,也为墨索里尼对英、法进行外交斡旋提供了机遇,他利用英、法出于对希特勒的恐惧,急于把意大利拉到自己一边的心理,向英、法发动了外交攻势。

193514日,法国外长赖伐尔访问意大利,墨索里尼向他透露了侵占埃塞俄比亚的计划,赖伐尔不仅未予反对,反而向墨索里尼暗示,法国不会阻挠他实现这一计划。

19356月,意大利总参谋长巴多里奥和法国总参谋长甘末林在巴黎签署了两个秘密军事协定,协定规定:如果德国入侵奥地利,意、法双方将通力合作反对德国,协定签署后不久,意大利就从意、法边界抽调了15个师的兵力到东非。英国尽管反对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入侵,担心此举会动摇英国在东非乃至在埃及和苏丹的统治,但出于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德国的目的,英国政府最终也采取了绥靖政策,纵容了墨索里尼的侵略行为。墨索里尼为战争准备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命令意军总参谋部加快战争准备,确保在战争爆发前,把四十万军队、十万匹骡马、两万辆汽车和十万民工运送到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二是于1934年颁布军事化法,规定从六岁儿童到能拿动武器的老人都必须参加军训。经过两年准备,墨索里尼认为,是发动战争的时候了。为了给入侵埃塞俄比亚寻找借口,他命令驻索马里部队制造事端。

1934125日,意军向正在埃塞俄比亚瓦尔瓦尔地区担任保护任务的埃国警卫部队发动突然袭击,共打死埃国军民107人、打伤45人,占领了瓦尔瓦尔。事后意大利政府反诬事件是埃军挑起的,要求埃国政府正式赔礼道歉,承认意大利占领瓦尔瓦尔的合法性。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断然拒绝这一无礼要求,向国联控诉意大利的挑衅行为,要求国联进行干预。然而,国联却对侵略者采取了姑息纵容态度,使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

(埃塞俄比亚文化和旅游部部长穆罕默德·迪希尔)当他就埃塞俄比亚问题在国联进行申诉时,他就曾向世界发出警告,像这样具备侵略本性的国家,决不能纵容下去,必须要阻止它。

一切准备就绪后,墨索里尼认为,埃塞俄比亚已唾手可得,他决定从北、南两个方面向埃塞俄比亚腹地实施向心进攻:北线厄立特里亚方面担任主攻,由东非意军总司令德·博诺将军指挥,投入16.4万军队,配备飞机126架、坦克112辆、汽车3700辆、新式火炮580门、机枪4200挺、骡马和骆驼35000匹,任务是消灭埃军主力、占领埃国全部领土;南线索马里方面,投入军队53500人、配备飞机38架、坦克45辆、汽车1850辆、新式火炮117门、机枪1600挺、骡马和骆驼7900匹,南线由格拉齐亚尼将军指挥,任务是牵制埃国南方的兵力,抓住有利战机发动进攻。面对装备精良的法西斯侵略军,埃塞俄比亚集结了30万军队迎击侵略者,但由于经济落后,军队的武器装备很差,全国仅有20万支老式步枪、4000挺杂牌机枪、几百门十九世纪生产的火炮和几百辆破旧卡车,甚至连正规部队也做不到人人都有枪,许多人手持大刀或长矛参加战斗。由海尔·塞拉西一世担任最高统帅。

1935103日凌晨5时,意军未经宣战越过阿雷布河,在占领阿迪格拉特后,直扑阿杜瓦,106日占领该城。这里有必要说一说意埃战争爆发后,英、法两国的态度。一向自称是埃塞俄比亚友邦的英法不得不做出某些表示,它们操纵国联于109日决定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然而事实上制裁只留于口头上,正如墨索里尼所预料的那样,拥有强大陆军和海军的英国和法国表现得十分懦弱。它们连苏伊士运河都没关闭,甚至没中断对意大利战略物资的供应,成为侵略者的帮凶。

1015日,意军占领埃国古都阿克苏姆,在随后向提格雷地区发动进攻时,埃塞俄比亚国防大臣穆鲁吉埃塔公爵指挥10万来自首都的增援部队,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高喊着宁死不屈的口号冲向敌阵,展开一场血战,打死打伤敌军数千人,粉碎了墨索里尼速战速决的美梦。提格雷战役后,德·博诺为避免遭到更大失败,决定暂停进攻。墨索里尼十分恼火,于1020日电令他:立即向马卡累挺进。但被埃军打怕了的德·博诺以缺少兵员和给养为由拒不执行命令,他企图利用安抚政策把自己打扮成埃塞俄比亚人民的解放者,他在占领区宣布废除奴隶制,停止缴纳某些封建捐税,然而德·博诺的欺骗并未奏效。埃塞俄比亚人民用各种方式支援前线,人们把自己的粮食节省下来送到前线,为在沙漠地带作战的部队运水,意军所到之处,人民藏起粮食、填死水井,意大利侵略军的战斗力因此而被大大削弱。

113日,在墨索里尼的一再催逼下,德·博诺命令部队向马卡累推进,遭到埃军的顽强抵抗,经过5天激战,意军伤亡惨重,最终占领该城及周边地区,之后德·博诺由于兵源和武器装备得不到补充,失去继续向前推进的能力,再次拒绝墨索里尼要他向阿姆巴·阿拉吉发动进攻的命令。

116日,墨索里尼将这位几个月前在意大利名声显赫的老将军免职,任命意军总参谋长巴多里奥元帅为东非意军最高指挥官。

1128日,巴多里奥抵达埃塞俄比亚,但他也因为兵员、给养与装备不足、士气低落而没敢贸然发动进攻。埃军抓住有利战机发动反攻收复失地。穆鲁吉埃塔指挥10万大军攻占马卡累周边地区,伊米鲁公爵指挥一个军团越过塔卡泽河收复锡莱,意军逃回阿杜瓦和阿克苏姆的战壕里。另外塞朱姆公爵和卡萨公爵各指挥一个军团从意军手里夺回泰末比恩地区,意军节节败退,大有重蹈1896年阿杜瓦惨败覆辙的危险。

意军战败的消息传回意大利后,人们普遍认为败局已不可扭转,连许多法西斯高级领导人都认为,意大利要想打赢这场战争是不可能的。罗马街头传出的消息说,墨索里尼有可能要下台。面对败局,墨索里尼于19361月命令巴多里奥和格拉齐亚尼,以向埃军阵地、湖泊、河流和田野投扔毒气弹为先导,在空军和坦克部队的配合下向前推进。

115日,南线意军在多洛地区发动进攻,格拉齐亚尼依照墨索里尼的指示,使用毒气疯狂地屠杀埃国军民,埃军伤亡惨重,撤防后退。意军乘机突入埃军防线纵深达400公里,于120日占领博拉纳首府——奈吉里。

与此同时,巴多里奥以同样的办法在北线连续发动四次战役。120日至24日发动第一次泰姆比恩战役;210日至15日,发动恩德尔塔战役,也称阿姆巴·阿拉达姆战役;227日至29日,发动第二次泰姆比恩战役;229日至33日,发动锡莱战役。毒气战使战局发生转折,27万埃国军民惨现杀害。锡莱战役以后,埃塞俄比亚国王海尔·塞拉西一世把北部地区绝大部分军队调集到阿西安季湖地区,准备与意军决一死战。

331日,迈丘战役打响,海尔·塞拉西一世亲自率军向意军发动突袭,接连发动四次猛烈的进攻,意军出动数百架次的飞机轮番轰炸、扫射、新式大炮不断轰击装备简陋的埃军,埃军损失惨重,战死者达九千多人,部队被迫撤退,巴多里奥指挥意军乘胜向南推进。

47日,意军占领埃军大本营的所在地——德赛城,随后,巴多里奥集中两万军队开始向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进军。

430日,海尔·塞拉西一世返回首都。52日,携皇后和少量随行员乘火车抵达吉布提,登上一艘英国军舰流亡伦敦。

55日,北线意军攻入亚的斯亚贝巴。

在北线意军进攻德赛时,南线意军于414日出动三个总队的兵力,在空军的配合下,向季季加和哈拉尔发起进攻,史称欧加登战役。55日,意军占领季季加。8日,占领哈拉尔。9日,南、北两线意军在德雷达瓦会合。同一天,墨索里尼在罗马宣布,将意属马里、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合并组成意属东非帝国。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兼帝国皇帝,墨索里尼本人称帝国的缔造者

意大利的侵略受到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国联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国际协调委员会通过了对意大利实行武器禁运、财政制裁等项措施,但是由于英国、法国的绥靖政策,国联的制裁措施并没有得到落实。

193637日,德国军队出兵占领了莱茵非军事区,欧洲局势骤然紧张。英、法政府急于同意大利和解,以对付希特勒的威胁。

193671日,英国代表艾登在国联建议取消对意大利的制裁。74日,国际协调委员会决定停止一切对意大利的制裁措施。但是法西斯侵略却没有吓倒埃塞俄比亚人民,相反却使他们更加团结起来,开展了广泛的抗意游击战争。

1937年夏天,在海尔·塞拉西一世的支持下,全国各地的游击队代表在亚的斯亚贝巴附近的安博举行会议,决定成立埃塞俄比亚团结合作委员会,联合全国各地的游击队与法西斯决一死战。到1939年,游击队的人数已达40多万,给法西斯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意大利占领者只控制着亚的斯亚贝巴、德赛及哈拉尔三大城市和为数不多的居民点。

1940年夏天,海尔·塞拉西一世在苏丹境内组建埃塞俄比亚军队,亲自领导埃国人民的抗意游击战争。1941120日,他率领2000人的部队与英国军队一起攻入埃塞俄比亚。46日,光复亚的斯亚贝巴。55日,海尔·塞拉西一世返回首都,受到埃塞俄比亚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在有15000名游击队员参加的欢迎大会上,他号召全国军民把反法西斯斗争进行到底,彻底消灭侵略者。同年11月,埃塞俄比亚人民将境内的意大利军队全部肃清,取得了反对意大利法西斯侵略战争的胜利。

(埃塞俄经亚文化和旅游部 部长 穆罕默德·迪希尔)墨索里尼的野心就是统治占领这一地区,包括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甚至还把他的野心扩张到利比亚,但是埃塞俄比亚当时的爱国勇士们坚守着他们祖先的传统和意大利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自然意大利也占领了埃塞俄比亚的部分地区,并且陆续占领了五年,这期间战争不断,来反抗殖民者的侵略野心,最终取得了胜利,埃塞俄比亚赢得了自由独立。

埃塞俄比亚战争已经过去70多年了,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研读一下那段历史,就会从中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它首先告诉我们的是,落后就意味着挨打,只有富国强兵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制止战争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95  冷战的形成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初,以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出现了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以美国、苏联和英国为首的反法西斯大同盟通过雅尔塔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会议,所达成的各项公开的或秘密的、书面的或口头的协议,对战后的世界和平做出的安排,被称为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建立在美国、英国、苏联的政治军事力量处于相对均衡的基础之上,主要是三大国的首脑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相互妥协的产物。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审判战犯,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二是重新划定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三是建立联合国,使之成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四是对德国、日本、意大利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蓝)雅尔塔体系将昔日的战争策源地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它所倡导的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和平、民主、独立、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雅尔塔体系同样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并在实际上划分了美苏各自的势力范围,这种形式恰恰就是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的地缘政治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在欢庆胜利之时,看到的是这样一幅历史画面。作为战争的主要战场,欧洲、亚洲和北非地区惨遭破坏、政局动荡不安、经济恢复工作举步维艰。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由于它们各自所控制的势力范围而实际形成了面对面的军事对峙。在共同的敌人消失之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针锋相对、迎头相撞,成为冷战爆发的最重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挟其世界头号强国的实力地位,领导世界的意识大为膨胀,要求在世界事务中独占鳌头。杜鲁门总统声称美国是经济世界的巨人,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另外,美国从十月革命以后就形成的反对共产主义的意识,美国自认为集西方文明之大成的优越感,以及要向全世界移植美国制度的意识,也是美国向外扩张的动力。因此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并将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百废待兴,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因此苏联最关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鉴于苏联历史上遭受的几次大规模的入侵都是来自西部,斯大林坚决要把东欧这条入侵苏联的危险走廊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明确指出:波兰问题对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因此苏联在东欧已经获得的势力范围内加强控制确保对苏友好,从而与美国发生了极大矛盾。

19462月,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了有名的八千字长电报。凯南认为苏联正在谋求无限制的向外扩张,提出美国政府必须采取依靠实力来抵制苏联的扩张的政策,这项政策同时应该保证不会引起美、苏之间的全面军事冲突,这便是所谓遏制政策。

194635日,在美国的富尔敦、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杜鲁门的陪同下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他说: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他号召英美结成同盟,对付共产主义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危险。这篇在精心策划下的演说以铁幕一词而闻名,符合美国在战后要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战略需要,从而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苏联也有类似凯南长电报的秘密报告,这就是当年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按照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的指示精神所写的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该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并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对美苏关系的前途不抱希望,为苏联对美国采取强硬政策起到了论证和导向作用。

伴随美英和苏联的对抗与争斗,美苏两国的关系逐渐从盟友转变为敌手,于是以美国首先发出明确的对苏遏制与对抗的冷战信号、杜鲁门主义为标志而终于爆发。

杜鲁门主义直接起因于希腊和土耳其问题,两国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可是战后英国已无力对两国提供援助,希望美国把这个负担接过来。美国立刻意识到:这是英国拱手将世界领导权交给了美国,是美国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极好机会,美国应该当仁不让地接受。

1947312日,杜鲁门在国会众、参两院发表演说,他把世界政治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非此即彼的对立营垒,明确提出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必须在这两种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他不指名地将苏联称为极权政体,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名,宣布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为此他要求国会批准美国政府对希腊和土耳其的4亿美元的援助,这篇讲演以后很快就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美国总统 杜鲁门 1884~1972年)今天,这个伟大的国家正在遭受到数千共产分子领导的武装力量所进行的恐怖活动的威胁,这一小撮武装分子企图征服那些自由民族,这些民族正在忍受着这种压力。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就是支援这些自由的民族,在这个性命攸关的时刻,我们怎么可以不对希腊和土耳其给予帮助,它的影响将远及西方和东方国家。我们必须采取果断而坚决的行动。

杜鲁门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说他的这篇讲演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可见其意识形态味道十分浓烈,他明确提出了两种制度之争,标志着美国越来越以两极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因此,杜鲁门主义便成为美国对苏联进行冷战的重要标识。苏联认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证明了诺维科夫长报告对美国意图判断的准确,于是苏联的外交政策也向着更不妥协的方向发展。

19479月,苏联、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法国和意大利九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波兰召开会议,发表了《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明确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阵营: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并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这份以公开提出两大阵营理论而著称的宣言和情报局的建立表明苏联以世界政治的两极看法也正式成立。

杜鲁门主义虽然语言强硬,但它主要是一项政策声明,在强化冷战并在两极格局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以经济方式实践杜鲁门主义的马歇尔计划。面对战后西欧的经济凋敞、社会动荡以及法国、意大利等国共产党力量的发展,美国决定通过援助西欧达到稳定政局并遏制苏联的目的。

19476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的校友集会上发表了一篇不到15分钟的、仅仅1500字的演说,提出了一项庞大的计划,这项后来被称为马歇尔计划的欧洲复兴计划,旨在通过大规模援助帮助欧洲恢复战争创伤的。该计划要求欧洲国家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国家联合提出一个总体援助方案,作为美国考虑的基础,美国则视其需要和自己的能力所及给予援助。

1948年到1952年该计划实行期间,美国共向西欧16个国家和德国的美英法占领区提供了总额为132亿美元的援助。马歇尔计划的实行解救了西欧各国的燃眉之急,使其经济很快得以复兴,从而巩固了资本主义秩序。

苏联虽然参加了欧洲国家讨论马歇尔计划的会议,但是对它充满疑虑,因为这个计划恰恰是在遏制苏联的杜鲁门主义刚刚出世不到三个月就提出的,另外苏联也反对与其他欧洲国家提出一个总体方案,认为这是对苏联主权的侵犯。因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探之后,苏联最终拒绝接受援助。另一方面,由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曾想参加这个计划,也使苏联担心东欧国家对苏离心力的增长。于是,19494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正式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使苏联、东欧国家形成了一个基本封闭的、以苏联的计划经济主主导的经济体系。

马歇尔计划将美英法占领区的德国完全纳入了西方的轨道,在苏联退出该计划之后,美国正式启动了建立西德国家的工作,与此同时苏联也在自己的占领区积极行动。

1948621日,美国、英国、法国西方三国宣布,从即日起在西占区实行单独的币制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则以622日宣布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来回答。两天之后,苏联进一步全面切断了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苏占区对西柏林的食品和煤、电供应,从而开始了长达11个月的封锁,形成了战后轰动世界的第一次柏林危机。

美英认为苏联的封锁是处心积虑地要把西方国家赶出柏林,而它们要留在柏林的决心无须讨论,于是美英方面立即采取对策,不但对苏联实行反封锁,中断了运往苏占区的煤、钢,而且从1948629日开始对西柏林实行空运。据统计,在封锁期间,以美国为主的空运部队总计飞行195千余架次,空运货物140余万吨,花费2亿5千万美元,从而满足了西柏林200多万居民的需要。大批飞机以每3分钟一架的频率从东部德国的头顶呼啸而过,向柏林的西占区大规模空运各种生活必需品和物资。此刻人们真切地感到了美苏这两个战时盟国在战后第一次濒临战争的边缘,冷战出现了第一次真正的高潮。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蓝)但是,正是从柏林封锁这一东西方在战后第一次最为严重的冲突与较量中,我们也看到了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首次发挥了作用。苏联对柏林的封锁始终只限于水、陆交通,而开放着空中的通道,使美国的大规模空运得以实施。而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强迫苏联解除对水陆交通的封锁,双方都给对方留有余地,并努力寻求解决危机的途径、避免冲突的升级,最后终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了问题。

美苏双方在寻求外交解决的同时,都在加紧进行分裂德国的行动。194811月和12月,苏联占领的东柏林和美英法占领的西柏林,分别成立了各自的市政府,柏林被分裂成两部分。在这种形势下,苏联改变了策略,双方经过几个月的秘密会谈,终于达成协议。

1949512日零时,西方的车辆通过占领区的分界线。水陆交通的恢复标志着战后第一次柏林危机终于结束,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两个德国的出现。以19499月和10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相继成立为标志,欧洲冷战对峙的经济、政治和地理办线基本落定,从此德国正式分裂为两个国家,东、西德也分别纳入东西方两大集团。以后,柏林问题时起时伏,成为东西方紧张关系的一个根源。

伴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行和苏联强化对东欧的控制,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要求按照马歇尔计划的自助、互助与他助方式在军事上谋求美国的援助。于是19498月正式成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包括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挪威、加拿大、冰岛、葡萄牙、意大利、丹麦十二国在内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十二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它规定任何一个缔约国受到武装攻击,应视为对全体缔约国之攻击,其他缔约国应采取包括使用武力的必要行动。

1952218日,希腊和土耳其正式加入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主要机构包括部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理事会、国际秘书处、军事委员会等,成员国定期会面,就重大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

195555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至此北约有十五个成员国。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蓝)北约虽然是一个军事条约,但是它的政治意义也不容忽视,它强调成员国要维护共同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因此,北约的成立是与杜鲁门主义一脉相承的,是杜鲁门主义在军事上的贯彻。

苏联谴责缔约的成立,认为是针对苏联的。194911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在布拉格召开会议,在会议通过的关于保卫和平与对战争贩子的斗争的决议中,也谴责北约是为了准备新的战争而缔结的,要求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揭露这种侵略联盟。

作为对西德加入北约的即时而公开的反应,1955511日到14日,苏联建立了包括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在内的与北约直接相抗衡的另一个欧洲军事同盟——华沙条约组织。于是美苏双方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敌对策和具体措施,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终于形成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两大阵营的全面冷战对峙。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能力相当,双方在军事上加紧军备竞赛,互不相让。最终,使两极格局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