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习《郑文公碑》(1-5)

 鸿墨轩3dec 2013-04-02

临习《郑文公碑》1

   一、关于《郑文公碑》

核心提要: 一、关于《郑文公碑》 《郑文公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又名《郑羲碑》、《郑道昭碑》。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511),郑道昭...

\    《郑文公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又名《郑羲碑》、《郑道昭碑》。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511),郑道昭为纪念其父所刻。当时郑道昭任光州刺吏。此碑起初刻于山东平度县天柱山巅,后来发现掖县南云峰山石质较佳而又重刻。前者称为“上碑”,字比较小,文凡20行,满行50字,因石质较差,字多模糊,稍见厚拙;后者称为“下碑”,字稍大,均二寸见方,且笔画清晰,共51行,每行29字,正书额题“荧阳郑文公之碑”匕字,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后才受到重视。

    回顾书法发展历程,楷书源于汉末,兴于魏晋,成熟于南北朝,至隋唐彻底成熟。其中经历了以隶为主、隶楷参半,进而以楷为主、隶意扰存等不同的几个发展阶段。魏碑属于后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太和以后,诸家角出。奇逸则有若《石门铭》,古朴则有若《灵庙》、《鞠彦云》,古茂则有若《晖福寺》,瘦硬则有若《吊比干文》,高美则有若《灵庙碑阴》、《郑道昭》、《六十人造像》,峻美则有若《李超》、《司马元兴》,奇古则有若《刘玉》、《皇甫辚》,精能则有若《张猛龙》、《贾思伯》、《杨翠》,峻宕则有若《张黑女》、《马鸣寺》,虚和则有若《刁遵》、《司马升》、《高湛》……凡后世所有之体格无不备,凡后世所有之意态,亦无不备矣。”历代书法史中,像北魏这样的刻碑盛况不多见。这其中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民族大融合带来的多风格、多形态的文化契机。魏碑实质上是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二是佛教盛行,促使造像题记、摩崖石刻和墓志经卷等大量出现。三是士族豪门对文化艺术的垄断力量弱化,民间文化崭露头角,在继承秦、汉、魏、晋传统的基础上,涌现出众多民间书家。魏碑进入书人视野、广而化之并获取新的生命力则是在晚清。当下书坛对于魏碑“不拘成法”这一特点的理解相当狭隘,以至使魏碑几乎变成了狂荡放纵、怪异夸张的代名词,因而在临习《郑文公碑》前,对该碑进行重新认识,是十分必要的。(右图为《郑丈公碑》拓本局部)

\

 

    《郑文公碑》属魏碑中的端庄一路。因为《郑文公碑》属于庙堂艺术,因而于庄严静穆中又有点儿拘谨,流露个性之处较少,比不上《张黑女碑》(图一为拓本局部)的精美,也比不上《张猛龙碑》(图二为拓本局部)的险峻;和《爨宝子碑》(图三为拓本局部)的奇异相比,则显得十分雍和。但与这些个性鲜明的名碑相对比之后,我们不难发现《郑文公碑》的风格其实就是以自然取胜,其质朴规矩、落落大方、无拘无束的自然美是其他三碑所望尘莫及的。大凡雄肆过度易放旷、剑拔弩张易乏味、秀婉易弱、刚强易露、肥厚易臃肿、清劲易寒俭,而《郑文公碑》却因取道中庸而没有这些弊病。


    自《郑文公碑》面世以来,人们对其评价甚高。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写道:“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南朝遗迹唯《鹤铭》、《石阙》二种,萧散骏逸,殊途同归。……此碑字逾千言,其空白之处,乃以摩崖石泐,让字均行,并非剥损,真文苑奇珍也。”康有为则将郑书列为“妙品上”,并评述道:“《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孔宙》等碑……《郑道昭》、《瘗鹤铭》及其法乳,后世寡能传之。”沈尹默《郑文公下碑》跋语曰:“通观全碑,但觉气象渊穆雍容,骨势开张洞达。若逐字察之,则宽和而谨栗,平实而峻肆,朴茂而疏宕,沈雄而清丽,极正书之能事。后来家书,唯登善《伊阙》、颜鲁公诸碑版差堪承接。”当代多将《郑文公碑》归于平正老实—路来看待,可能是因为理解偏差,也可能是刻意求怪的心理作祟,影响了对该碑的评价,因而使得该碑逐渐远离了书人的视野。其实,当代以夸张、怪诞取胜及以变形、怪异为美的做法已与提倡碑学的初衷大相径庭。学习传统,就要深入了解,充分领会其中要旨,而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对于《郑文公碑》的临习,也应该抱以严谨的态度,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提炼,从而提高我们的创作水平。

临习《郑文公碑》 2

\

 

    《郑文公碑》属魏碑中的端庄一路。因为《郑文公碑》属于庙堂艺术,因而于庄严静穆中又有点儿拘谨,流露个性之处较少,比不上《张黑女碑》(图一为拓本局部)的精美,也比不上《张猛龙碑》(图二为拓本局部)的险峻;和《爨宝子碑》(图三为拓本局部)的奇异相比,则显得十分雍和。但与这些个性鲜明的名碑相对比之后,我们不难发现《郑文公碑》的风格其实就是以自然取胜,其质朴规矩、落落大方、无拘无束的自然美是其他三碑所望尘莫及的。大凡雄肆过度易放旷、剑拔弩张易乏味、秀婉易弱、刚强易露、肥厚易臃肿、清劲易寒俭,而《郑文公碑》却因取道中庸而没有这些弊病。


    自《郑文公碑》面世以来,人们对其评价甚高。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写道:“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南朝遗迹唯《鹤铭》、《石阙》二种,萧散骏逸,殊途同归。……此碑字逾千言,其空白之处,乃以摩崖石泐,让字均行,并非剥损,真文苑奇珍也。”康有为则将郑书列为“妙品上”,并评述道:“《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孔宙》等碑……《郑道昭》、《瘗鹤铭》及其法乳,后世寡能传之。”沈尹默《郑文公下碑》跋语曰:“通观全碑,但觉气象渊穆雍容,骨势开张洞达。若逐字察之,则宽和而谨栗,平实而峻肆,朴茂而疏宕,沈雄而清丽,极正书之能事。后来家书,唯登善《伊阙》、颜鲁公诸碑版差堪承接。”当代多将《郑文公碑》归于平正老实—路来看待,可能是因为理解偏差,也可能是刻意求怪的心理作祟,影响了对该碑的评价,因而使得该碑逐渐远离了书人的视野。其实,当代以夸张、怪诞取胜及以变形、怪异为美的做法已与提倡碑学的初衷大相径庭。学习传统,就要深入了解,充分领会其中要旨,而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对于《郑文公碑》的临习,也应该抱以严谨的态度,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提炼,从而提高我们的创作水平。

临习《郑文公碑》3

  二、郑道昭其人

\

 


  郑昭道(?一515),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荥阳(今属河南省)人,官至国子祭酒、光州刺史,后任秘书监,谥文恭。郑道昭是崇尚老庄的道教徒,除去做官,便是“解易”。


    郑道昭出身于中原地区四大望族之一,其家族与北魏皇室有着姻亲关系。史称其“少而好学”、“博学明俊”、“好为诗赋”,是—个文化修养极高的人。他自己也说“学陋全经,识被篆素”。《郑羲碑》碑文中称其“才冠秘颖,研图注篆”。郑道昭为官在任之时,极为重视人才的培养,认为“崇治之道,必也须才,养才之要,莫先于学”。他在青、光二州做刺史时,“政务宽厚,不任威刑”,受到吏民爱戴,足见他不是那种鱼肉乡里、不学无术的纨绔之徒。我们今天见到的他的书法作品大都刻在悬崖绝壁上。如果没有平时大量的临池实践,没有健康的体魄,而像“饱食醉酒,忽忽无事”、“射则不能穿孔,笔则才记姓名”、“体脆骨柔,不堪步行”的世家大族子弟那样,一切就难以想象了。郑道昭书碑,魄力浩大。尤其是《郑文公碑》下碑,书于干寻绝壁之上,脚下即为波涛汹涌的大海,郑氏攀岩临海,挥毫书写,其字一如在几案之上所书,格高气逸,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着实让人赞叹。


    六朝造像很多是工匠所书,大多直接用刀刻石,或秀健、或老辣、或稚拙、或沉雄。当时大部分碑不留书家姓名,只有极少数例外,如卫觊书《受禅表》、皇象书《天发神谶碑》、苏建书《封禅国山》、王远书《石门铭》、寇谦之书《嵩高灵庙碑》、萧显庆书《孙秋生造像》、朱义章书《始平公造像》。这些书家成就极高,唐之后很少有人能相抗衡。郑道昭广采博取,吸收了这些民间书家的长处,所作逸气纵横,端庄灵动,不僵不滞,飘逸中见凝重,灵巧中藏厚拙,体现出虚和含蓄的审美境界,被推为“北方书圣”。诚如清叶昌炽《语石》所云:“郑道昭云峰山上、下碑及《论经书诗》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乔野,……其笔力之健,可以剖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书家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余谓道昭,书中之圣也。”倘若郑道昭只是一介书生,一个生活在南国的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于书斋中随意挥洒一通翰墨,也就流于一般了。


    我们看到的魏碑作品多是缩小或剪拼的印刷品,难免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尤其是摩崖一类,我们很难想象出其原有的壮观伟丽。笔者曾亲至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感受刻石固有的气势。

    《郑文公碑》乃郑道昭的代表作,从下一讲开始,笔者将就“下碑”谈一些临摹方面的粗浅体会。

临习《郑文公碑》4

  三、《郑文公碑》与同时期名碑的对比魏碑之所以进入康有为视野,成为晚清书
家的主要取法对象,原因即在于其数量庞大、风格多元,有一个复杂完备的系统
。较之日益单调的帖学创作,魏碑更能激发新的创作灵感。同一体系的魏碑,因为地域和时空因素的变迁,其艺术面貌也会有所不同。将相近时期的名碑进行对比,可以加深对《郑文公碑》的理解。这里试将《张猛龙砷》、《张黑女碑》、《爨宝子碑》和《石门铭》四种魏碑名品与《郑文公碑》进行对比。


    《张猛龙碑》(附图上者为拓本局部)的主要特点可用“险峻”一词来概括,属魏碑中风格突出的一类。其大多数字欹侧取势,笔画结构夸张,整体气势奇崛。相比而言,《郑文公碑》无疑属于平正一路。但在稍后进行的结体分析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郑文公碑》其实也极为注重字势,只是《张猛龙碑》笔画瘦硬,粗细对比大,中宫内敛,整体上对比更加突出而已。《郑文公碑》结字较为匀称,中宫疏朗。


    《张黑女碑 》(附图下者为拓本局部)是魏碑中罕与能匹的精美之作,被誉为“碑中《兰亭》”。虽然魏碑中还有其他一些较为规范的墓志,但无疑相形见绌。和《张黑
女碑》对照,《郑文公碑》属于“粗放型”,因而在入手临摹《郑文公碑》时,不必太过约束。如果对唐楷有一定的基础,要过渡到魏碑创作,《郑文公碑》无疑属于首选范本。需要注意的是,临写《郑文公碑》虽然说不必拘谨,但也不要过于随意。


    通常情况下,墓志的字形相对较小,摩崖的字则相对较大。《郑文公碑》属于摩崖石刻,结字当然要比《张猛龙碑》、《张黑女碑》大得多,可以说更方便我们人手学习。  

\

临习《郑文公碑》5

\

 

    如果说《张黑女碑》是精美难敌的话,那么《爨宝子碑》(附图左者为拓本局部)则属怪异之极端,在魏碑体系中也是十分有个性的。学习书法时,总要强调由规矩走向自由,因而一般不把《爨宝子碑》作为人门范本。如果对于魏碑兴趣较浓厚的话,《郑文公碑》因相对规范一些,倒是可以考虑。


    《石门铭》(附图右者为拓本局部)开张豪放,《郑文公碑》与之有些类似。二者的区别在于:《石门铭》结体变化较大,大小悬殊;《郑文公碑》则相对较为均匀,多了一些规矩的束缚。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对《郑文公碑》有了整体的印象。从下一讲开始,我们将逐步对其运笔、结体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