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文化三谈

 蟠龙图书馆 2013-04-03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具有深厚重实的文化内涵,论从起源、传承还是从其流变中,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象征意义:感恩纪念,慎终追远,催护新生,踏青娱乐


        一、感恩纪念与慎终追远

    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清明节象征意义就是感恩纪念,慎终追远,追悼与祭祀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主题内容。对亲人的祭扫,萦绕在人们心头的是一抹淡淡的哀思,更多的是对亲情、友情的积极怀念。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清明节蕴含着浓郁的中华民族的感恩情结。

    寒食节的祭扫所表达的感恩情结,具有强化中国传统道德支柱纲常伦理的效能。而据历史记载,上巳节的春游,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了类似欧洲中世纪突破“男女之大防”的狂欢节的某些萌芽。寒食节的祭扫所表达的感恩情结,具有强化中国传统道德支柱纲常伦理的效能。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出自《论语·学而》所载曾子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人死为终,指父母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曾子此言译成白话就是: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慎终追远是对先人一生行为的哀思与深情追忆,明德归厚则是了解先人事业功勋,并对其高风亮节、嘉言懿行的一种诚挚的缅怀。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作为清明节重要的节日主题内容,是祭祀、踏青等习俗,这些传统民俗和习俗,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的渊薮,与古人对自然的认识相关。上古中国,寒食之后有“改火换新”之制,就是将“钻木取火”的火种重生新火传送点燃,这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传递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历经演进后,“改火换新”有了“感恩”意味,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寒食节主题是“禁火、冷食、祭墓”,主怀旧悼亡;清明节主题是“接新火、踏青、出游”,主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旧一新,一息一生,有着延续传承、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新火,祭亡是为了催佑新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祭祀习俗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入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

       上巳节节令在仲春,与寒食节清明节时节相近,但要早些,上巳节主题是“上巳春嬉”,上巳节的节俗历经演进,如同寒食节那样也逐渐并入了清明节。明清以后,上巳节、寒食节退出了节日系统,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但是,上巳节、寒食节的节俗内容基本归并入了清明节中。
        所以,清明节是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

        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民族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清明祭祭祀而又踏青春游,这便是清明特色,是中华民族的矫情。柳树为春季应时嘉木,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墓地插柳本是悼亡纪念,戴柳本为辟邪,而在历史演进中插柳有了催护新生的意义,戴柳有了沐浴除秽迎新之意,插柳以后又演进为“植树节”。

    二、催护新生与踏青娱乐
    清明扫墓与春游踏青娱乐,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逐渐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文化意义。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天清地明,神清气爽。一年的劳作从此开始,春耕春种,开始忙碌。清明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古代叫踏青。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进行一系列体育娱乐活动,如插柳、拔河、踢足球、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等。
    上巳节的春游,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了类似欧洲中世纪突破“男女之大防”的狂欢节的某些萌芽。《周礼》:“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是说中春二月,万物萌生,这样的时节应该顺应天时,让青年男女自由约会,甚至私奔交合也不必禁止。这是“重天时,权许之也。”张君房《云笈七签》有言:“每岁三月三日,蚕市之辰,远近之人,祈乞嗣息”,可见三月三日在制度化的道教中也被赋予了明确的求子功能,因为青年男女虽有水边桑林“野合”之实。

    桃红柳绿、万物洁齐的清明物候气象景色,将生与死的感怀都糅合进了充满期望的新绿中。
  清明节节俗内容不断扩张的同时,节俗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

    这种趋向在都市表现得尤其明显,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墓前分享祭品的习俗变成了郊游的野餐。人们常常阖家携带酒食,到郊外园地亲近自然。清明踏青的活动非常丰富,常见的活动有荡秋千、拔河、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插柳、植树等习俗。

    清明节汇聚了上巳、寒食、清明不同的文化主题,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文化内涵,已然融合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文化意义。


    三、意象万千、意味深长的清明诗词
        清明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骚客描写清明的诗词数不胜数,精彩纷呈。
        清明节生者对逝者祭奠悲悼、寄托哀思,也是对生者心灵的一次洗礼。诗言心声,清明时节的诗文最能表达中华民族清明时节的感受。清明诗词是清明文化最正统、最经典、最直接、最具代表性的写照。历代文人诗词歌赋对清明的吟诵,展现了意象万千、意味深长的清明气象和人文风景。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清明文化”长卷。
        清明诗词中,最脍炙人口、绵延传诵不绝的当属杜牧的《清明》: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本该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诗人却独自奔波在在斜风霏雨的旅途上,感受一份孤寒无助、失落凄凉。全诗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黄庭坚的《清明》则是另一番心田波澜: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时节春雷阵阵、细雨绵绵、万物复苏,大地上到处芳草萋萋、桃李盛开,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而野田荒芜之处,是死者的坟墓,使人心生悲哀。诗人触景生情,流露出对“世事若浑河,人面无常情”的叹息。全诗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
      
南宋诗人高翥的《清明》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郊野扫墓、悼念追思亡灵的情景:

                                     《清明》

                                        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人生在世,应该珍爱生命,理智地享受人生。这种享受将随着生命的结束而停止。慎终追远,悼亡缅怀,逝者长已矣,生者且何如。诗所叹咏,历历在目,令人黯然。
        
明朝王磐有《清明日出游》词,他描绘的是清明节丰富多彩的踏青娱乐民间习俗:


                                《清明日出游》

                                         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节,除了要禁火、扫墓祭奠先人,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丰富多彩的民俗娱乐活动。

全诗展现的是春游踏青娱乐的欢笑。

        清明节,中华民族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