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嵊州市文物普查队仅在谷来镇一﹑二﹑三村辖区溪坑,就发现了十多处砩坝,其中以谷来二村下砩较为突出。
嵊州古称剡县,境内千山万壑,俗称“七山一水二分田”,溪涧源短流急历来水旱灾害频发。史传大禹治水毕功了溪,尔后数千年,当地官府以治水抗灾为要务。先民则代代相继,为治水害兴水利殚精竭思。东汉末年,先民效法会稽郡守马臻开凿鉴湖之术,开挖人工湖广利塘,面积二百数十余亩,方圆十余里,被后人赞为“小天公”。明万历年间,嵊籍工部尚书周汝登有言:“嵊田所赖者惟砩与塘”。所谓“砩”,即筑于河溪上游之拦水坝。其时,嵊地因旱情盛于洪涝,筑砩挖塘为水利之要务,故民间多不遗余力,自发组织兴修,尤以筑砩为甚。其规模有长至五百余丈浩浩之大砩,亦有拦溪坑五、六丈之小砩。仅周汝登主编的《嵊县志》便列入砩坝70处。世事变幻,苍海桑田,至近年,全市尚有活动砩坝11处,固定砩坝96处,其中引水灌溉面积千亩以上砩坝19处。这些砩坝大都散落在山区溪坑,且分布集中。
下砩位于谷来镇敬老院前之东江溪,为明代建筑。砩坝呈东西向,分南北二部分,为南高北低态势。砩坝南侧迎水面总长23.44米,中间位置施凹槽,长3.60米,分砩坝为东中西三段。平常时节,溪水只从凹槽流泄。为便于行走,在凹槽上置立五只蹬石,高度与东西侧砩坝面相齐;砩坝北侧背水面呈斜坡,宽4.10米,由纵八行自然块石对称横向排列,施上下二层并直接铺设在山体岩石上。
下砩坝的筑成,彻底改变了谷来集镇以往“一日大雨白茫茫,五日无雨闹旱荒”的景象,为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