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鱼盐之利寿光成春秋战国时期必争之地

 博览古今天下 2013-04-03
借鱼盐之利寿光成春秋战国时期必争之地

中国寿光网  来源: 寿光日报 
 

    借鱼盐之利


      寿光成春秋战国时期必争之地


       不同于之前各时期文物展现出的生活类、祭祀类器物居多,我市博物馆春秋战国展柜中向我们展示了我国一个文化融合、诸侯混战时期的情形。整个战国时代展柜几乎都以兵器为主,透过布满铜锈的各类戈剑,似乎能听到战马嘶鸣、金戈相击的声音。


       春秋战国时期的寿光属齐国,距繁华的齐国都城临淄仅35公里。寿光有弥河之饶、渔盐之利,齐桓公时期,借着寿光及周边环渤海地带丰富的盐业资源迅速积累起大量财富,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国从此强大起来,直至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时,齐国也是最后一个被灭亡的国家。


        寿光的富庶和重要交通地理位置也使得此地成为群雄割据必争之地,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也成为此时期的重要特点,此时期文物种类繁多,从兵器到食器、车饰物乃至建筑用品皆有,我市境内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遗址共有28处,加上含有此时期文化遗存的遗址39处,共67处。


    齐国借渔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标志着我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无力号令群雄,各诸侯国开始争地割据。《春秋》记载,春秋初始我市仍处于纪国统治之下,直至公元前693年齐国第一次出兵伐纪取了三座城池;公元前690年,齐襄公再次出兵伐纪,纪侯见大势已去便弃国而去,结束了纪国的历史。齐襄公后桓公继位,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听从管仲建议“兴渔盐之利,通工商之便”,将全国的盐业经营权都收为国有,垄断了海盐经营,迫其他诸侯国用盐要向齐国购买,从而迅速积累起大量财富,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夙沙氏就在寿光一带“煮海为盐”,双王城一带更是发现了商王朝制盐中心。据传夙沙氏部落在商、周之际就将海水制盐的技能进行了推广和普及。到西周初期,姜尚“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说明那时政府可能参与了盐业的生产和贸易活动;春秋时期,管仲相齐,首次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食盐官营制度。齐国最终发展为国富民强的东方大国,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据《山东省盐业志》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年产食盐约合1200多吨,其中绝大部分为当时青州北海郡(即现在我市境内)所产。

    

 

    戈剑林立的兵器展柜


    直观展示了群雄割据年代里寿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兵器也许是春秋战国时期最能代表时代特征的器物,战国展柜前几乎全部是兵器。战争的根本是争夺资源,齐国靠垄断盐业迅速富强必然招来其他国家眼红,谁能夺得寿光境内富庶的海盐资源,谁就将在争霸中占据有利地位。市博物馆副馆长王德明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寿光地理位置优越,又有独特的海盐资源,不仅是齐国东侵的必经之路,也是别国犯齐的主要战场。


         “从商代到春秋初期做战以战车为主

,戈也就成为最主要的兵器之一,这幅图比较直观地介绍了从商代至战国时期铜戈的变化,越来越适合战争使用。”王德明介绍,戈由援、胡、柄、内、穿、阑等部分组成,商代铜戈直援直内,到商代晚期,直内戈发展为短胡,且形制简单,便于铸造;西周时期流行斜内、长援,援与内的交接处也由垂直逐渐变宽,下阑加长;春秋时期戈锋呈圭形,援与内交接处加宽形成胡,锋呈三角形;到战国时期,戈的各部分都变长,长援、长内、长胡,长下阑,更适宜长距离作战。


        作为兵器的代表,剑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展柜内大小不一的剑多达20件。“剑最初只是一种装饰品,后来才逐渐发展成防身武器。从春秋时代开始,步兵和骑兵开始兴起,士兵的兵器装备由适合战车作战的铜戈演变成步卒高手格斗和骑兵越野击刺的青铜剑。”王德明介绍,尤其到了混战不断的战国时期,高明剑术家越来越多,高手肉搏战时有发生,剑已经成为主要武器,此时的青铜剑长度一般在41至48厘米,前锋及两刃锋利,剑身有血槽,便于穿刺和砍杀


       注意到该时期的青铜器无论兵器还是生活用品都有些残缺,这表明随着青铜铸造水平的提升,器物已经可以打造得很薄。就兵器而言,青铜戈和青铜剑都越来越长,锋也越来越薄,更加适合作战,长度和锋利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士兵的安全度。


    实用的生活用具和车马饰品较为多见,瓦当开始出现


       无论各国如何战争频发,齐国等强大的诸侯国内人们的生活却相对稳定。“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毗邻的寿光城繁华程度也可想象,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有所提高。春秋时期展柜中的陶器开始出现彩绘陶,即陶器成型后再绘以色彩,此时的彩绘在颜色上还较为单一,秦汉代以后越来越精美。此时的齐国人民车马代步的情况很普遍,致使车马装扮也多了起来,文物中也多见车马饰品。 


       展柜中我们发现了一件精美的铜敦,这是1965年圣城街道的大仓遗址出土的,高18厘米,口径19.5厘米。王德明介绍,敦源于春秋中期,盛于战国时代,秦代以后逐渐消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色器具。古代有“以敦盛食”的记载,敦为盛放黍稷之物,盖子能翻转过来使用,一器变为二器,最初为三足,后演变为短足直至无足。“战国铜敦在装饰上逐渐摆脱了宗教色彩,在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战国中期镶嵌三角云纹敦,通体用银丝和红铜丝盘嵌成块状和三角形云纹,十分精美华丽,是当时高超技术的代表。”


       在战国展柜中还展出了不少瓦当。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成就,它不仅使屋顶建筑更加坚固、美观,还解决了木质房顶漏雨的问题。王德明介绍,最早出现的瓦是板瓦,西周时候又出现了筒瓦,而瓦当就是放置在屋檐前面筒瓦的瓦尖。瓦当出现于春秋时期,此时的瓦当为半瓦当,至秦汉时期才开始流行圆瓦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