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的启发

 壶公评论 2013-04-04

《三国》的启发

壶公评论2010-08-25 15:58

(原题:斩乔治-华盛顿而论道)

新《三国》上演许久了,偶然间找出来看一看,不想有点兴趣,例如赤壁战后曹操召开的那一次军事研讨会。与之同时,乔治-华盛顿也到西太平洋闲逛来了,于是又能够读到许许多多的议论。

又看《三国》又看乔治-华盛顿,我真有点不明东西南北,在《三国》里说乔治-华盛顿,在乔治-华盛顿里说《三国》。

美国克莱尔蒙特研究所研究员马克-赫尔普林一定是参与曹操的研讨会了,他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评论乔治-华盛顿,他与曹操手下的那些谋士几乎一样,是从的角度论证乔治-华盛顿的。

 

一、赫尔普林的

中国的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不知道赫尔普林读过《老子》没有,关于力的评论倒也中规中矩,他写到:

其一、在中国周边,美国不具备充分的远征设施,赫尔普林说一旦开战,美国将被迫直接攻击中国的机场和港口,这意味着全面战争

笔者演绎赫尔普林说:

一旦全面战争爆发,对中美两国都是灾难。区别在于:美国总统、美国制度、美国社会根本经受不了这样的打击;而对于中国而言,打断的只是近百年来紧锁在东亚国家身体上的铁锁链,所有的失去无非是推倒重来――在更加解放的状态下更高速地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如果能够解除身上的锁链以进行发展,中国的发展将更加全面、更加迅速。其实,以30年的准备投入一场求解放的战争,也是一项目前中国可考虑的选择。 

其二、赫尔普林说,以航母对以陆地为基地的战机和潜艇的消耗战中,美国毫无胜算

笔者演绎赫尔普林说: 

在中国周边,美国没有足以支撑战争的军事基地,中国与周边各国处于紧密联系而相对独立的正常状态,打破这种平衡,甚至参与美国发动的战争,无论从现实或长远的的角度说都是致命的失策。美国难以得到牢固的基地,没有基地支撑的美国的航母战术无非以卵击石。

毫无胜算的华盛顿614驶离横须贺基地,到88抵达岘港,兴致勃发地奔驰在西太平洋2000海里的海域上,这在美国海军史上是没有过的。

一般认为,美国人希望依靠航母扭转先前的战略颓势,其实,以一艘航母之力挽必然颓败之势如同祭灶神时以一猪蹄求万户候一样天真;另外一种看法是,美国人是来搅局的,观察东亚,新局并未成,旧局并未破,美国到底是在搅谁的局?

其三、赫尔普林说:距离和补给是决定性的。以西沙群岛作为战争的爆发点,这里距离美国的诺福克14000英里、距离圣迭戈8000英里、距离珍珠港6000英里、距离关岛2300英里,但距离中国的榆林港口只有200英里

笔者演绎赫尔普林说: 

以西沙群岛作为核心,正在构成中国南海战略体系,千万里之外而兴兵于他人坚城之下,美国人不死何待?

东北亚剑拔弩张,东南亚波诡云谲,美国智囊多如牛毛,当它机关算尽的时候,它是否知道自己正在为中国解开多少难题,例如促使中国决策者直面南沙问题;促使中国决策者强化自己的航母建设,等等。

历史的经验应该记取,正是海湾战争的冲击波惊醒了中国人,大幅度转身科技、军事建设,否则现在中国人只能拿望远镜瞧着乔治-华盛顿,如同当年胡林冀,看外国战舰游走如飞而大惊失色。

这一点倒确实应该提醒后来的中国智囊,传承自禹舞的战略威慑是有限的,刺激的是表面的情绪,刻划出的是对手内心的斗志。

力,耀眼,但是有限。赫尔普林论并非如同曹操的谋士们发表在战败后,为其先见之明,可酌一杯。

 

二、赫尔普林的

赫尔普林认为美国与中国对立处于劣势,这种势是未来之势。赫尔普比论及:

其一、中国海军、空军和核力量正在迅速增长,而美国的军力却在衰减。

笔者演绎赫尔普林说:

冷战结束是美国的胜利的结束,也是美国失败的开始,美国军力衰减是现实需求的消失,更是其战争意志的消褪。20多年来是美国鹰派一直在讨论中国威胁的话题,企图遏制美国战争意志的衰退。但是,有意思的是中国人保持着沉默,倒是受中国威胁的美国在到处发动杀人放火的战争,倒是美国人把乔治-华盛顿开到中国门口来。一些人认为,中国人现在要解决的是挨骂的问题,我们似乎更应该听出骂人者的懦弱――美国人言行不一之处不就是在证明其颓势的难以遏制。

其二、赫尔普林多少有点悲凉地看到希拉里近期的表态,无异于邀请中国进入一场对中国有利的赌局

笔者演绎赫尔普林说:

这是对大趋势的判断,从现在看美国处于波峰而中国处于波底;从长远看,美国正在开始波峰式的下墜,而中国却作波底式的上升,这一个赌局的胜负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白的了。

其实美国的决策者们并非不知道自己的下墜已经成为必然,美国的决策们也并非不知道中国的复兴根本无法阻挡。这两个认识决定了前期美国外交中的满是甜言蜜语,提出的利益攸关者“G2”论,但是一场华盛顿危机却将这一切外交都化作诱骗中国的圈套。它至少惊醒了许多痴情于美国的中国人,人们不能不问:

乔治-华盛顿所显示的凶相是在证明美国在寻求绝地反弹?

美国的决策们对自己能否走出目前的大危机是不是已经绝望?

美国的决策们是否在寻求最后的政治手段――战争?

其三、赫尔普林对希拉里这个曾经与莱温斯基争宠的女人不屑一哂,他直接评论奥巴马:一位思维正常的美国总统,不大可能在南海问题上铤而走险。

笔者演绎赫尔普林说:

应该承认,美国人并不都是狂妄自大的傻冒,赫尔普林能够看到,希拉里就南海问题的表态充其量只是一场外交秀,这项可能会导致中美之间发生军事冲突的倡议,必定将胎死腹中

赫尔普林能够看到,军事武器并不是战争决定性的因素,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都狼狈而返,现代美国又岂能直面中国?于是赫尔普林有一个判断,即使美国能够暂时稳住南海,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力量的平衡都将向对中国更有利的方向倾斜

赫尔普林能够作出一个优雅而完美的论证,让希拉里相形见绌――如同当年与莱温斯基比美一般。

 

三、壶公评论论道

笔者看《三国》或是东亚争端,是有一点参与意识,于是有了上述的一些演绎,但是有一些中国人就不愿意理睬这些纷扰了,例如司马懿先生。在司马懿们看来马克-赫尔普林之流无非小辈闲话。美国有数不完的智库有读不完的论证,在中国文化面前常常也只能是小辈趣话,例如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不都是在开玩笑,当得了真的吗?

曹操在赤壁战中有三笑,笑一次败一次,最后仅仅靠关羽的怜悯而以身免。曹操也算是一世枭雄了,可惜也只限于知、知而已。司马懿听腻了曹操的笑话,于是就打瞌睡。曹操最后不得不屈尊就教,司马懿最后不能不告诉他:

你说的什么也不是,赤壁兵败的原因在于

 司马懿的在于人心向背,当其时则在于仕心向汉,司马懿的论无疑是正确的。《三国》中以复兴汉室为号召的刘备得到仕子精英阶层的支持,其中智如诸葛亮、庞统,勇如关羽、张飞等等。陈寅恪先生在《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讨论了当其时中国的阶级分析,也是持有司马懿的观点。陈寅恪认为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角逐发生在皇室贵族、世家豪族和非儒家的寒族之间。

析《三国》,笔者以此观点演绎,刘备以兴汉为旗帜,侈谈仁义,续汉末之衰气,代表皇室贵族;曹操精于权术,代表非儒家的寒族;而司马懿代表世家豪族,志在道与术的统一。但是,刘备终究无法改变其编草织履的本性,自身缺乏仕子的教养,身于中而不知;曹操的权术也非中国文化的正道,起于权术而毁于权术;在连续中,在否定之否定的程序中,能够得者并非司马懿一人,例如水镜先生――包括诸葛亮和他的朋友们,但是能够将道与术结合者则只有司马懿一人。

当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时候,感受到的力量,而今天,人类社会的又安在?其实中国古人早已经把说明白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所谓为公者,即不是为了西方民主国家的利益,也不是为了美国一国的利益,更不是为了美国一些金融、石油寡头的利益,而是为了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当代人类之道最具体的表达,就是干净彻底地结束殖民主义及其残余。

以道论之,乔治-华盛顿美国决策者们的倒行逆施不也可笑之极。

呵,都是闲话,山沟沟中的清谈。

壶公评论写于1008 于麒麟山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