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街道 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江边街道位于市区中心,东邻湖东路,南从建设路贯穿到环城东路,西接交通路,北连信江河畔。辖区面积1.3平方公里。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共有居民10772户,32899人。2005年有居民8996户,3.3万人。居民来自全国各地,除汉族居民外,还有壮族、回族、苗族、侗族等居民。 名称由来 辖区因濒临信江河故名江边街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属贵溪县鹰潭镇第1~6保;成立初期,属贵溪县鹰潭镇和平、劳动、解放、大同街政府;1958年分属贵溪县鹰潭镇东街、西街办事处;1960年贵溪县、鹰潭镇分设,分属鹰潭镇鹰东、鹰西公社;1962年属金山弄、山背、江边、老汽车站办事处;1963年属城镇公社。1978年底恢复设鹰潭镇革委会江边街道办事处,同时设立江边街道办事处。 发展 1978年江边街道办事处辖赵家弄、龙头山、江边、解放路、金山弄、杏树园、山背、东风等8个居委会(当时习惯于把居民区称为居委会)居民,3258户,12126人。1981年2月成立水上居委会,1985年下半年成立公园、菜场、胜利路、橡胶厂居委会。1997年,增设建设路居委会。1998年,增设金谷园居委会。2000年,增设立新、塘背、江北3个居委会。2001年,该辖区的杏南、菜场、山背3个居委会合并为杏南社区,塘背、橡胶厂、东风、解放路4个居委会合并为山背社区,公园、金山弄2个居委会合并为公园社区,赵家弄、建设路、胜利路、水上、龙头山5个居委会合并为赵家弄社区,立新、江边2个居委会合并为立新社区,江北居委会更名为江北社区,金谷园居委会更名为金谷园社区。2005年辖杏南社区、立新、公园、江北、赵家弄、金谷园、山背7个社区。 1978年12月成立江边街道时,原鹰潭镇委、镇革委会在江边街道设立党总支部委员会和办事处,1984年月湖区委撤销总支成立江边街道党委,2002年底改建为街道党工委。 年建立人武部。时有机关干部12人。2002年区人大设立江边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2005年街道机关干部19人。街道党政机关驻鹰潭市胜利东路8号。
1978年设立江边街道办事处后,着力发展街道企业,创办起草袋、蓄池、蚊香、藤器、鞭炮等10个厂,建筑、水电安装2个工程队,1980年全年产值达46万元。
商业 江边街道是月湖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及市区的主要商业区之一。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纪检及其所属的各工作部门均在境内。境内有各种书店、书摊、音像店、娱乐场所30余家,且区文化馆、图书馆亦在境内。有正大街、林荫路、胜利路东路等商业街。商业街上有有大观园购物中心、新世界、惠尔利、五交化、正大商城等综合性商场,有全市最大的集贸市场——杏园菜市场;辖区内共有商厦、商场、酒家、店铺等2400余家,商业贸易十分兴旺。 教育 居民受教育和就医十份方便。境内有市一小、五小、幼儿园、鹰潭师范附小、山背幼儿园、杏南幼儿园、百花幼儿园、小草幼儿园等16家中、小学、幼儿园。有市中医院、妇幼保健站、希正医院、市农工党前进门诊部及个体诊所等多家医疗机构。 环境 江边街道辖区是原鹰潭镇的所在地,由于旧镇建制时间长,街道狭窄、房屋破旧,给人们带来生活、生产不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经多次拓宽改造仍适应不了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需要。自鹰潭市升格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鹰潭市人民政府加大对城市建设的力度,对辖区内原山背、塘北、仓背、杏树园、解放路等老地段进行就地改造,重新规划,拆除旧房建新房,拓宽、硬化路面,安装路灯、绿化美化新住宅区。辖区内已建成环境优美、功能全齐的山背、杏南、城皇花园、正大街、解放路等居民住宅小区。 辖区内有明清时期货运码头遗址“大码头”;有民国时期学堂遗址“北极阁”;鹰潭公园内有为纪念“抗战阵亡将士暨殉难同胞纪念石柱”。 ![]() 交通街道
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交通街道位于市区中西部,东沿交通与江边、四青两个街道相邻,南沿四海路、西湖路,西沿五洲路与四青街道接壤,北濒信江与夏埠乡隔河相望。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2005年12月辖区内有居民12453户,38048人,其中,户籍在本辖区居民11268户,31420人;户籍不在本辖区的常住人口1185户,4628人。街道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有汉族、壮族、回族、畲族、苗族、侗族、土家族、满族、朝鲜族。 名称由来 街道以驻地交通街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贵溪县鹰潭镇第七保;新中国成立后属贵溪县鹰潭镇交通街道政府。1957年鹰潭镇升格为县级镇时,称鹰潭镇交通街道办事处;1958年鹰潭镇重归贵溪管辖时,属鹰潭镇西街办事处。1960年鹰潭镇复为县级镇时,属鹰潭镇鹰西公社;1961年鹰潭镇鹰西公社撤销设立城镇公社,属城镇公社。1962年城镇公社撤销,分设金山弄、山背、江边、汽车站、交通、东站、朱埠等7个街道;1963年又将7个街道合并为城镇公社,称鹰潭镇城镇公社交通居委会。1978年11月,撤销城镇公社改为街道建制,称交通街道,时有居民2375户,10959人;辖交通、新建、广场、电厂、化工厂、磷肥厂、水泵厂、陶瓷厂、223队9个居委会。2005年辖百佳城、新广场、胜西、站江、商城、莲花、磷肥厂、化工厂、223队9个社区。 发展 1978年11月成立交通街道时,在交通街道设立中共总支委员会、办事处和人武部。1984年撤销总支成立交通街道党委。时有机关干部15名。2002年底街道党委改建为街道党工委。是年区人大设立交通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2005年街道机关有干部22名,街道党政机关驻鹰潭市莲花南路2号。 交通街道办事处成立后,先后创办交通建筑队、交通旅社、交通餐厅、交通造纸厂、蚊香厂等。1980年产值38.5万元。后又办炒货厂、针织厂、鹰潭市麻纺厂、交通食品厂、赣东进口汽车维修部、良达进口汽车维修站、鹰潭市华汇贸易实业公司、鹰潭市友明食品厂、鹰潭市信江实业公司、通达信息经贸公司,有中外合资企业江西鹰潭怡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江西弘达彩色铅锌制品有限公司,引进外商独资鹰潭银都大酒店。2000年政企分开,企业全部与办事处脱钩。 商业 交通街道是鹰潭市商业、金融、娱乐、文化、体育、休闲活动中心地域。辖区内有商业繁华的交通路、胜利西路、环城西路、站江路和百佳城商业步行街等;有林荫西路菜场、交通街菜场、路菜场、赣东商城等四个农贸及综合市场和莲花路、西湖路、百佳城三个眼镜市场;有国贸商厦、人民商场、中兴超市、佳惠超市、百分百超市、兴隆超市、步步高商场、银座广场;有鹰潭饭店、银都酒店、鹰潭倾斜饭店、长城宾馆、市财苑宾馆、公安招待所、百家村酒店、凤鸣园酒店、银城宾馆、现代宾馆、月湖宾馆等酒店宾馆;有市电影院、影剧院、工人文化宫、英皇、流金岁月、龙景茶苑、不见不散、友缘、天伦王朝、千百度茶吧、维多利亚等休闲娱乐场所;有国有新华书店、民营广电音像、商城音像、莲花路音像、人民商场、凯声音像等20余家图书音像店。辖区内共有各种商厦、酒店、茶吧、休闲娱乐场所、五金交电百货副食品经营网点等2000余家。还有市区最大的体育场地胜利体育场和十余家金融单位。 教育 辖区体育健身场地较多。有磷肥厂羽毛球馆,龙祥小区、万国花苑健身路径,百佳城、站江、胜西等社区的露天公共健身场地等。辖区单位市总工会、市农行、市人民医院、市一中、市三中、223队子弟学校均有篮球场。 环境 辖区建设日新月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境内仅有一条低矮狭窄的交通街。1983年鹰潭市升格为省辖市前,辖区已是鹰潭的主要工业区,时有化工厂、磷肥厂、水泵厂、木器厂、力车厂等。鹰潭升格为省辖市后,辖区变化更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市政府加大城市建设力度,进行旧城改造,仅新建住宅小区就有金山角小区、世纪花苑、宝马小区等10多处。
梅园街道 梅园街道位于城区东北方向,东北与童家镇相邻,西北濒信江与夏埠乡隔江相望,南与四青街道接壤,西接东湖,所辖范围从东湖到童家车站是一个狭长地带,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2005年12月有居民11776户,41165人,居民有汉族、回族、畲族、苗族、满族等民族。 名称由来 1988年12月经鹰潭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梅园街道办事处。管辖从东湖街道办事处划出的梅园、防腐厂、军民路、东一村、东二村、东三村、童家居委会和新成立的枫山居委会共8个居委会,时有居民4300户,14674人。1991年5月成立桃里居委会。1999年11月成立府前路居委会,261居委会,265居委会,912居委会(其中261居委会、265居委会、912居委会为厂矿居委会)。2001年6月,府前路居委会、梅园居委会辖区合并为梅园社区。2001年12月,桃里、军民路、防腐厂居委会辖区合并为防腐厂社区,东一村、东二村、东三村居委会辖区合并为东站社区,童家、枫山居委会辖区合并为枫山社区,同时912、261、265居委会辖区更名为912、261、265社区。2004年9月成立东湖家园、桃园2个社区,防腐厂、枫山社区分别更名为军民路、枫园社区。2005年12月,辖梅园、军民路、枫园、东站、912、261、265、东湖家园、桃园9个社区。 1988年12月成立梅园街道时,区委、区政府在梅园街道设立街道党委、办事处、人武部、时有机关干部6人。2002年区人大设立梅园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是年底区委将街道党委改建为街道党工委。2005年街道有机关干部18人,街道党政机关驻鹰潭市梅园大道3号。 发展 1989年该街道办事处创办第一家企业鹰潭市月湖区电线厂。此后办事处陆续创办永康化工厂、月湖区相框厂等企业。2000年企业全部改制为私营企业。 梅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围绕“缩小差距、争创特色”的目标,加大社区建设,先后投入6.5万元,完成梅园、军民路、东站3个社区的功能规划,室内外办公设施档次明显提高、梅园、东站社区图书馆已全面开放,有图书及各类杂志、报纸2000余册(份),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重视社区劳动保障站建设,打造敞开式社区服务平台7个,配备工作人员7人。建立便民利民服务网点——社区服务中心,在梅园、军民路两个社区率先开展社区有偿服务工作,签订军民路社区接管木材防腐厂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有偿服务协议。2005年梅园社区被评为月湖区三星级社区。 环境 辖区为鹰潭市政治中心。是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鹰潭军分区等党政军机关所在地。辖区还有265大队、912大队、261大队三个地矿企业。居民主要为鹰潭市党政机关干部、家属,地矿企业干部、职工家属,铁路干部职工、家属,以及城中村如原枫山、祝家村的村民。 教育 辖区居民受教育和就医比较方便。辖区有市委党校、鹰潭市技工学校、市第四中学、市第六小学、市第四小学、市第七小学、新区幼儿园、市实验中学等学校。有解放军184医院、南昌大学鹰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及个体医疗诊所。 ![]() 东胡街道 东湖街道位于市区中南部,东邻四青街道、梅园街道,西至鹰潭工业园区,北临江边街道、四青街道,南穿320国道至鹰潭市面粉厂。区域面积约2.5平方公里。2005年,辖区有居民9388户,31052人,其中壮族4人,满族5人,其他均系汉族。 名称由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贵溪县鹰潭镇第一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贵溪县鹰潭镇劳动街、交通街、大同街。1960年鹰潭镇划归上饶专区管辖,称鹰潭镇鹰东、鹰西公社。1962年分属鹰潭东站、老汽车站、山背、交通等街道办事处。1963年属鹰潭镇城镇公社。1978年11月经上饶地委批准建立东湖街道办事处。是辖防腐厂、东一、东二、沙塘石、双水坑、三角线、新村7个居民委员会。主要居民为铁路职工和家属。2005年辖沙墉石、双水坑、三角线、香山、平安路、南站、高桥、洪电新村、地勘一队、中铁十一局10个社区。 1978年11月成立东湖街道时,设立中共总支委员会、办事处、人武部。1984年撤销总支成立东湖街道党委,时有街道机关干部15名。2002年区人大设立东湖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是年底区委将街道党委改建为街道党工委。2005年街道有机关干部21名,街道党政机关驻鹰潭市环城东路20号。 商业 20世纪70年代至1980年,街道企业有五金厂、泥炉厂、建筑队、旅社、小吃部等。其中五金厂生产的砂锅,泥炉厂生产的泥炉,其生产纳入鹰潭市(县级)生产计划,产品销往上饶地区各县和萍乡、浙江等地,1980年街道企业年总产值28万元。泥炉厂于20世纪90年代停产。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东湖五金厂在厂长邓昭炎的带领下开发新产品,依托国有大型企业昌河汽车制造公司,成为其配套厂家,并扩大再生产。经过十来年的努力,该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盖现代化厂房,添置数十台大型机床,职工人数比建厂初期增加10多倍,安排100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1996年以来,年产值超过1500万元以上,年上缴税金117万元。20世纪80年代末,办事处创办东湖服务大楼,现已租赁给外商经营,年租金25万元。 教育 辖区居民受教育和就医比较方便。有综合技术职业学校、交通技校、鹰潭市第五小学、鹰潭市第九小学。学前班、幼儿园、托儿所遍布各社区。有鹰潭市第三人民医院、地勘一队职工医院及多个私人诊所。东湖街道办事处还在铁路医院设立医疗保健服务中心,每年定期给辖区居民免费做身体检查。 辖区内文体活动丰富。铁路文化宫及洪电新村室外活动场、综合活动大楼是街道组织文体活动的两个主要场所。2004年三角线社区的太极拳队参加全国万人演练七彩花棍田赛荣获江西省一等奖。是年东湖街道办事处被评为全国体育进社区先进单位。 环境 辖区为市区交通运输中心。铁路货运南站、客车站,长途汽车站均在境内。货运南站是具有现代化装卸设备的货物中转站,各种货物在南站通过机车重新编组,运往全国各地;长途汽车旅客平均日流量4000余人,每年春运高峰期可达上万人。 辖区南站路和环城东路热门非凡。南站路是鹰潭商品市场集散中心,有干果、百货综合批发市场、五金批发市场、农牧水产批发市场、木竹批发市场等。环城东路两旁各工各样的摩托车、电动车琳琅满目,被市民誉为摩托、电动车一条街。
四青街道 四青街道位于城郊,城区有许多插花地带。东邻童家镇,西毗市工业园区,北临信江河,南连贵溪市余家乡孟青、滴水两个行政村。2005年区域面积2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9.59公顷,林地面积702.53公顷,水产养殖面积96.93公顷。辖5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26个村民小组,74个居民小组,6727户,2.51万人,均为汉族,是月湖区一个既含行政村又含社区的街道。 名称由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属贵溪县鹰潭镇。1958-1977年6月分属郊区、童家、鹰东、鹰西和城镇公社及蔬菜合作社。1977年7月成立蔬菜公社,原城镇公社的杏树园大队和朱埠大队及童家公社的杨碧大队(1980年分出西门大队)划归管辖。因与乐平蔬菜公社重名,1983年9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四青公社,取四季长青之意。1984年5月四青撤社建乡。1998年8月四青撤乡建镇。2001年12月四青撤镇改建街道,同时从交通、东湖两街道划拨4个社区归四青街道管辖。2003年9月白露镇划归市工业园区管辖时,原白露镇的上桂和桥东两个村又划归四青街道管辖。经过两次调整四青街道人口由原四青镇的5500多人增至2.5万人,区域面积由原来的17.7平方公里扩至25.5平方公里。 1984年5月,四青公社改建四青乡时设乡党委、乡人大主席团、乡政府、乡经联社、乡人武部,同时建立、乡团委、乡妇联,时有机关干部13人。1986年5月,撤销乡经联社。1998年随撤乡建镇。1998年成立镇工会组织。2001年12月随撤镇改建为街道,其他组织也相应改称或改建。2002年11月区人大成立四青街道人大工委。2005年有机关干部61人,其中事业人员35人。街道党政机关驻鹰潭市环城东路10号。 经济 财政:1988年建立乡级财政。通过培植税源,加强征管,财政收入逐年递增。
农业:以种植水稻、蔬菜和水产养殖为主。历年来,农业生产稳中有进,产值逐年增加。
种植业:以种水稻为主。随着农业良种良法的推广,除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和自给外,还略有余粮。
蔬菜:杏树园、西门、朱埠3个村是蔬菜的主要产地。土地承包经营前,蔬菜产销主要由上级蔬菜办下达指定性生产计划,产品由蔬菜公司定价统购包销。土地承包经营后,产销由菜农按上级指导安排生产,菜价随行就市,自产自销。
禽畜养殖业:除杏树园村居住在城区的5个村小组的村民外,年出栏生猪20头以上的有24户;村民普遍饲养鸡鸭;杨碧、朱埠村曾有农民饲养过山羊。
水产养殖业:土地承包前,由集体统一养殖,统一销售,大都是人放天养,产量不高。土地承包后,尤其是1984年后水面全部由农民个人承包经营或联户承包经营,采取春放冬捕,自产自销,产量增加,效益提高。
山林:2005年有山林面积702.53公顷,封山育林多年,马尾松和灌木、湿地松覆盖各山,经济林只有极少量的油茶,用材林也很少。水果栽种有桃、梨、柚子、柑橘等。
水利:共有中、小型水库19座,总容水量900万立方米,都是公社时期修建的,后逐年维修加固。农田灌溉除水库外,主要靠信江、白露河支流和小港溪水及城市废水。
企业:多年来,从公社到乡镇再到街道,党(工)委和政府(办事处)因地制宜,发挥地理优势,不断兴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先后有铜材、冶炼、化工、建筑、装卸、服装、眼镜、餐饮等企业,效益日趋稳定。在乡村企业大发展的同期,村民利用地理优势,在四海路、西门村建起农民街,在320国道旁和村边路头开办路边店,还有不少村民购汽车、拖拉机跑运输。1998年全镇务工经商农民有1800多人,2005年达2000余人。
社会事业
教育卫生:1977年,原四青公社只有杨碧1所完全小学。2005年该街道有学校5所,其中中学1所,小学4年;有教师94名。
医疗:1979年6月辖区建蔬菜公社卫生院,医疗器械和人员等由鹰潭镇工人诊所拆并过来。2005年该院称四青卫生医院,位于四海路24号,年门诊人数9783人次,年业务收入108万元。是年辖区还有多个私人诊所及25名乡村医生。
计划生育:1977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经过20多年来的工作,计划生育观已普遍形成,人口得到有效控制。
交通:辖区交通便利。浙赣、鹰厦铁路纵横交汇,320国道和206国道、龙虎山大道穿越其境,村村皆通公路,铁路货运站、客运站、汽运站、信汇码头均在境内。
行政村
西门村:位于街道南面,2005年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有4个村小组,760户,3129人;有耕地58.54公顷,林地527.73公顷,养殖水面21.6公顷。是年农民人均收入5310元。
杏树园(社区)村:位于城区内,2003年改为社区,但仍以行政村运作。2005年有7个村民小组,580户,1481人;有耕地面积8.44公顷,旱地8公顷,林地24.27公顷,水产养殖面积6.07公顷。当年村民人均收入5150元。
朱埠(社区)村:位于街道西面,2003年改为社区,但仍以行政村运作。2005年有3个村小级,490户,2800人;有耕地6.87公顷,水产养殖面积约8.67公顷。2005年村民人均收入4357元。
上桂村:位于街道西南面,2005年有8个村小组,753户,2909人;有耕地面积83.93公顷,旱地9.87公顷,林地84公顷,养殖水面17.33公顷。是年,村民人均收入4100元。
桥东村:位于街道西南面,2005年有4个村小组,350户,1465人;有耕地59.13公顷,林地66.53公顷,水产养殖面积4.8余公顷。是年,村民人均收入2978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