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集太空篇201——300 作者:王东镇 目
录 201. 开采油气资源 有利全球减排 2011.12.10 202. 关于太阳光速、风速和太空温度、密度的思考 2011.12.20 203. 向前找水 向后找油 2011.12.21 204. 不要轻视氮元素 2011.12.22 205. 缓慢成长的星球 2011.12.23 206. 宇宙射线是如何形成的? 2011.12.25 207. 核聚变可能是连续聚变 2011.12.27 208. 关于温度极限的思考 2011.12.30 209. 从地球的内部结构看物质相变的温度区间 2011.12.31 210. 深入思考 会发现许多未解之谜 2012.1.1 211. 核外电子与恒星 原子与星系 2012.1.4 212. 物质种类、星体结构的条件决定论 2012.1.6 213. 七星连珠不会产生引力叠加 2012.1.8 214. 星系也是宏观世界的微观世界 2012.1.11 215. 分子星系 2012.1.12 216. 旋转的相对性和方向的相对性 2012.1.13 217. 未来能源之一——星际电磁能 2012.1.14 218. 星际电磁流 2012.1.14 219. 星际电磁流与地热活动 2012.1.16 220. 关于星际间主磁场与局部磁场的思考 2012.1.16 221. 星系是放大的原子 原子是缩小的星系 2012.1.20 222. 从核外电子到星系、太阳风、反物质的思考 2012.1.22 223. 从正负电荷到正反物质和一分为二 2012.1.25 224. 物理自平衡与物理不平衡 2012.2.5 225. 关于大气成分、核聚变形式和连续性的思考 2012.5.30 226. 星系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有限核聚变 2012.6.4 227. 元素的形成可能存在放热、吸热反应的周期循环 2012.6.5 228. 核辐射、电磁辐射可能都是物理排斥现象 2012.6.5 229. 从差别的普遍性看光速极限的荒谬性 2012.6.6 230. 从能量守恒倒推核聚、裂变的反应形式 2012.6.6 231. 星际间电荷超导循环的可能性 2012.6.6 232. 恒星的化学元素可能与行星的完全不同 2012.6.7 233. 鲸鱼吃虾米 电荷聚恒星 2012.6.8 234. 正反星系与超新星 2012.6.11 235. 核外电子的结合与分子的形成 2012.6.13 236. 正负电荷与正反物质的等量问题 2012.6.14 237. 星系的规模与主星相变的层次、化学元素的数量 2012.6.15 238. 高温熔融状态的物质可能处于电中性 2012.6.16 239. 巨原子 2012.6.16 240. 从化学元素周期表分析质子、中子的基本配比 2012.6.16 241. 彗星和小行星可能在二级星系的边缘产生 2012.6.17 242. 陨石雨与恒星的物质循环 2012.6.18 243. 关于宇宙射线的思考 2012.6.19 244. 星系与原子 2012.6.20 245. 速度无极限 差别是科学的基础 2012.6.24 246. 如果核力源于交换光子 2012.6.25 247. 在地球的两极观察高速粒子流 2012.6.26 248. 同性相聚与同极相拒 都是电磁世界的客观规律 2012.6.27 249. 星系与主星结构 2012.6.29 250. 需要厘清的物理误区 2012.6.30 251. 关于正负磁场与核力的思考 2012.7.5 252. 碳氢循环与能源分布 2012.7.18 253. 关于重力的思考 2012.7.20 254. 氧元素不足可能是火星缺水的主要原因 2012.8.9 255. 地球才是生命之源 2012.8.11 256. 关于阳光与温度的思考 2012.8.12 257. 满则逸——关于太空雪花的思考 2012.8.14 258. 地球本质上是一颗“氧”星 2012.8.16 259. “氮”星瘦小、“碳”星肥胖、“氧”星或被水淹?2012.8.16 260. 电闪雷鸣、冰川与水的总量平衡 2012.8.17 261. 辐射带与核聚变、核裂变 2012.8.29 262. 光速与“风速”可能产生的不同后果 2012.8.30 263. 关于地球辐射异常带的进一步思考 2012.9.1 264. 星系成长说 2012.10.1 265. 恒星表面核聚变吸收与释放的物质可能是相等的 2012.10.2 266. 基本化学元素 2012.10.2 267. 恒星上的氢、氦元素只能存在0.001秒 2012.10.2 268. 地球上的化学元素不可能来自恒星碎片 2012.10.3 269. 通过星系了解主星 2012.10.3 270. 美、俄为何弃月球而奔火星? 2012.10.5 271. 宇宙中正反物质的总量平衡 2012.10.5 272. 银河系可能有伴星系 伴星系可能是反星系 2012.10.21 273. 关于基本粒子与结构力学的思考 2012.10.28 274. 关于电荷与原子核内外不同电荷的困惑 2012.10.28 275. 不同电荷的不即不离与核力 2012.10.29 276. 从电荷到光子 可能隐藏着聚变过程 2012.10.30 277. 月球形成新说 2012.11.6 278. 关于星球内部热平衡的思考 2013.2.9 279. 关于正负电荷 正反物质 与核力和星系的思考 2013.2.11 280. 核外电子共轭与星系共轭 2013.2.11 281. 持续剧烈核聚变与持续缓慢核聚变 2013.2.12 282. 多子星系可能是恒星的共轭系统 2013.2.23 283. 多子星系与分子核外电子的全共轭 2013.2.25 284. 从分子星系到星系链、星系团、星云 2013.2.26 285. 重力核聚变是逐级核聚变,还是区间核聚变? 2013.3.24 286. 正负电荷与星系 2013.3.28 287. 正负电荷的总量平衡与星系的形成和稳定 2013.3.28 288. 正负电荷的相对平衡可能揭开星系之谜 2013.3.29 289. 小行星带可能是新星孕育期的一般形态 2013.3.30 290. 我看星系 2013.3.31 291. 星系中的新星诞生三部曲 2013.4.1 292. 星球的引力可能源于液态反应区 2013.4.1 293. 星体内物质相变与星系发展的一般进程 2013.4.1 294. 火星的今天可能是地球的明天 2013.4.1 295. 地表的千沟万壑和板块运动是地球成长的结果 2013.4.2 296. 星球的成长方式和新星开始孕育的标志 2013.4.2 297. 不同的重力环境可能形成不同的物质形态和聚变区间2013.4.2 298. 星系内的电荷自平衡与星球内的能量自平衡 2013.4.3 299. 星系的成长与多层次平衡关系的建立 2013.4.3 300. 从行星到恒星的演变 2013.4.5 注:正文中的序号按原文发表时在《探索全集》中的序号排列,与本目录中的序号不同,特此说明。 2732.开采油气资源
有利全球减排 2011.12.10 中医有一种古老的疗法,叫放血,对某些疾病具有疗效。地球自身也有一种自我减压的方法,叫火山喷发,不仅涌出大量的岩浆,还要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我不知道是否有人计算过一次火山喷发可以释放多少二氧化碳,也许超过人类全年的减排努力?那么,这些火山喷发是否显著改变了地球的大气成分和气候环境?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那么,远古没有人类的时候,地球就没有变暖和变冷的时候吗?研究表明这种现象是多次发生的。可见地球气候变化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人类活动的影响微乎其微! 地球适合人类生存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偶然是不多见,必然是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事实已经摆在那了。 人类关心二氧化碳减排是一种进步,表明人类已经知道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可能导致温室效应,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自己的生存环境。所以,不管这种努力是否真有效果,这种精神都是值得赞许的。 除了地球自身已经拥有的化学元素的数量,地球还在每时每刻接受着来自太空的化学元素,主要是氢和氦。它们以宇宙射线的形式和速度奔向地球,与地球大气边缘的成分发生碰撞并相互湮灭,释放出光和热。光,就是所谓的阳光;而热,消失于周围的环境之中,并没有到达地球表面。这种化学反应的副产品就是地球的大气成分和水分子的来源。 当然,火山活动和地表物质的分解也会影响地球大气的成分,不过相比于地球大气边缘发生的核聚变及其连锁反应,它们的影响不值一提。 也许有人对我的看法嗤之以鼻,那么就请他解释一下为什么太阳系其他星球上的大气成分会与地球不同?为什么(据说)有些星球上的气体和海洋成分由甲烷组成? 宇宙的形成和演变有太多的谜,最荒唐的可能就是爆炸说,而爆炸说最荒唐的地方莫过于爆炸源于一个奇点,于是无中生有发生了,几秒钟之内就诞生了宇宙。请问奇点的质量是多少?地球和银河系的质量是多少?宇宙的质量可以计算吗? 中国道教的一生二、二生万物是朴素的唯物论,源于对生物生殖现象的观察,有其可爱之处,用来解释宇宙的产生就显得荒谬了。 当然,爆炸说的拥护者也能拿出一些证据,可相比于无中生有的荒谬,那些支离破碎的证据又算什么呢? 爆炸在地球上已经不是新鲜事,在宇宙中也经常发生。用局部现象解释全局可能有一定的道理,更多的可能是荒谬,因为二者终究不同。 天狗吃月亮也曾经是真理,现在已经没有人在月食发生时敲锣打鼓的驱赶了,可我们还在煞有介事的讨论全球减排问题,主要目的不过是要富国付出一些经济代价来补偿相对落后国家的发展。 当然,也有许多高尚的理由,减排也未尝不是好事,但把减排当成防止地球气候变暖的有效措施未免可笑。钟馗可以吓鬼,未必真能抓鬼,因为从来没有鬼的存在。 当气候循环到应该变暖的时候,人力是不能阻挡的。当气候循环到应该变冷的时候,人力也是不能阻挡的。人类可以改变的只有自己和周围的小环境。人可以在某些方面战胜自然,而自然会最终改变甚至消灭人类。 相对于二氧化碳的减排努力,人类应该更关心油气资源的开发,因为油气资源的开发不但有助于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还可以间接的为地球减压,从而减少火山的喷发。多研究一些地心问题,可能相比于研究太空更对人类有利。 本文给许多人泼了冷水,也未必就是真理,但可以启迪思维,这就是另类的好处,我权且充当一次另类! 2740.关于太阳光速、风速和太空温度、密度的思考 2011.12.20 无论阳光是光子,还是电磁波,或光子和电磁波的统一形态,都是没有温度的,因为温度是分子的运动形式之一(书上说的),而阳光是基本粒子的运动,是所谓光子作用于人类视觉神经的结果,而人类对温度的感觉可能仅限于大分子的运动。所以,阳光和所有的宇宙射线带给太空的只有2.7K的背景温度,而这个温度也反映了太空分子级别物质的一般密度。 据说光速约每秒30万公里,而太阳风的风速只有每秒200——800公里,太阳风的主要成分是氢、氦粒子,在太空中光子必定作用于太阳风,形成一定程度的热运动,而太阳风和光子的密度都会随距离和空间的扩大递减,在某一点达到相对的均衡,这可能是太空2.7K背景温度形成的原因。 严格的说,电磁波也是宇宙射线的成分之一,因此不同宇宙射线的运动速度是不一样的,而太空中的物质密度和温度也不会完全一样,只能在一定和广阔的范围达到相对的均衡。而物质的密度越低,可能达到的热运动的程度也越低,这也是阳光作用于地球大气层,却产生极差温度的原因吧? 2741.向前找水
向后找油 2011.12.21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除了地球之外,还有哪个星球相对来说适合人类居住呢?目前我们关注的是火星,而我更感兴趣的是金星,因为金星大气层中可能会有更多的氧含量和水分——如果宇宙射线(对太阳系来说就是太阳射线和太阳风)决定行星大气成分的话。 道理很简单:距离太阳越近的星球,受太阳射线(主要成分为氢、氦元素),即太阳风影响的程度越大,其大气边缘引发的核聚变及连锁反应的程度越深,形成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在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位置越靠后;而距离太阳越远的星球,受太阳射线,即太阳风影响的程度越小,其大气边缘引发的核聚变及连锁反应的程度越浅,形成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在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位置越靠前。以氧元素为界,前为氮和碳,后为氟和氖,即在地球前面的星球大气层中可能会有更多的氧含量、水分子和惰性气体,而在地球后面的星球大气层中可能会有更多的氮气、甲烷和二氧化碳成分。所以,水星可能真多水,金星更多氧化物。而太阳系大气层中氢、氦含量最高的行星可能不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星球,而是最远的星球! 2742.不要轻视氮元素 2011.12.22 提起地球大气中的化学成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氧,因为那是生命代谢所必需的。其实,创造生命的化学元素不是氧,而是氮,氮元素才是构成蛋白质和脂肪的主要化学元素。 我在前一篇文章中说在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中要到地球前面的星球找水,到地球后面的星球找油,不过是提示人们要注意太阳系所有行星的大气层的形成都与宇宙射线,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太阳射线的主要成分及其引发的大气边缘的核聚变有关。正是这种核聚变及其连锁反应,决定了太阳系所有行星的大气成分。而太阳射线的密度不同,引起的连锁反应和形成的化学元素、化合物也不同。所以,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大气成分不可能完全一样。基于同样的理由,地球可能是太阳系所有星球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繁衍的星球。 除了大气成分之外,适宜的温度也是生命所必需的,而除了各星球自身的地热活动之外,宇宙射线和引力循环可能是宇宙中能量交换的主要渠道,宇宙射线引发的各星球大气边缘的核聚变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们常说阳光是生命之母,其实阳光很可能没有温度,因为阳光属于基本粒子,可以激发某些物质释放能量,自身却没有温度。即使有,到达地球时的能量也已经微乎其微。但是太阳射线中的氢、氦粒子却可能引发地球大气边缘的核聚变,释放出光和热,地球大气边缘的热层可能就是这种反应的结果。 据说热层的温度高达数千度,而周围的环境温度是摄氏零下数十度到数百度,除了原子级别的核聚变很难解释这种高温的由来。 还有,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而地球大气中氢和氦的成分极少,地球大气的成分是如何形成的呢?据此,我提出了地球上的水分子和大气成分都来自地球大气边缘宇宙射线引发的核聚变及其连锁反应的设想,并据此认定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大气成分不可能完全一样,甚至差别很大。 氮元素在矿物中含量极少,却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如果没有大量的氮气存在,空气中的氧气可能会在一个闪电中消耗殆尽,而生命也因此毁灭。氧是许多化学反应的媒介,而氮却是生命的基础。大自然给了我们适宜的温度,还给了我们适宜的空气成分,才孕育了我们的存在。所以,我们不要轻视氮元素和一切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2743.缓慢成长的星球 2011.12.23 地球大气边缘的热层大约位于距地表80——700公里的区间,如果是核裂变和核聚变引起的,可能仅限于向阳的一面,并且中间厚,周边薄。 另外,100公里附近电子密度急增,300公里最大;90公里附近氧离子开始增多。 查化学元素周期表,氧的原子量很大,超过了碳元素和氮元素,按比重比它们重,按聚变的顺序在它们之后,在氧元素之后还有一系列可能产生的化学元素,不过最重要的化学元素莫过于碳元素、氮元素和氧元素,它们都是生命元素。 据说氧是地球上最多的化学元素。氧多,自然水多,因此地球表面是个水球。 地球上的物质通常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所以气体可以转变为固体、液体,并加入地心物质的循环,转变为新的化学元素。所以,除了地球形成时的化学元素和质量之外,形成以后还在它的周边与核心不断形成新的化学元素,也就是说它的质量还在不断的增加! 不同于恒星表面存在的核聚变,行星表面的核聚变可能是湮灭式核聚变,也可能是始于核裂变的核聚变。恒星表面的核聚变可能始于基本粒子,行星表面的核聚变只能始于原子、分子级别氢、氦粒子(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的湮灭和碰撞。 地球大气边缘发生的核聚变近乎真空核聚变,形成的物质有限,但集腋成裘,仍然改变了地球的面貌,形成了海洋,孕育了生命。 地球大气边缘发生的核聚变是有限核聚变,主要受制于宇宙射线(主要是太阳射线)中氢、氦粒子的密度和速度,特别是前者。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相对稳定的,不过对于不同的星球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因为伴随着距离和空间的扩大,宇宙射线的密度会以几何级数递减,引发核聚变的程度和深度也会递减,形成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释放的光和热也会大不一样。所以,并非所有的行星都适合生命的存在。 我的看法不同于以往的结论,是目前教科书中找不到的,但不意味着没有道理。太空中存在着毁灭,就存在着诞生和成长,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但大不一样。 欢迎商榷。 2744.宇宙射线是如何形成的? 2011.12.25 宇宙射线可能包括所有的正基本粒子和氢、氦两种化学元素,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我们要分析恒星核聚变消耗了什么,产生了什么。 不同于以往的结论,我不赞成恒星核聚变是自身氢元素到氦元素的转变,因为核聚变是一种连锁反应,无论恒星上有多少氢元素都可能在一瞬间消耗殆尽,恒星就会成为一颗氢弹!只有从外部源源不断的获取燃料,恒星才能维持源源不绝的燃烧而不是瞬间的爆炸。那么,恒星从外部获取的燃料可能是什么呢?我曾经想到是基本粒子,因为只有基本粒子才不会干扰向外发散的氢、氦元素的运动,但同样会影响宇宙射线中基本粒子的运动。如果是暗物质情况又会如何呢?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却是正物质和暗物质相互转化的一种途径,并可以较好的解释吸附与发散的矛盾:恒星表面的燃烧一方面大量的吸附暗物质(主要是负基本粒子和负氢、氦元素),并将它们转化为正物质,一方面排斥同时产生的正基本粒子和正氢、氦元素,将它们送往宇宙空间,形成宇宙射线。而恒星系统膨胀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产生爆炸,重新成为正负基本粒子和氢、氦元素。 当然,这中间也有矛盾,就是正负物质为什么不会相互湮灭?恒星为什么只是吸附负基本粒子和氢、氦元素,却排斥正基本粒子和氢、氦元素?但是相比于以往的恒星燃烧理论简单的类比氢弹爆炸可能又进了一步。 那么,行星大气边缘的核聚变又是如何发生的呢?是正基本粒子和氢、氦元素的碰撞引发的核裂变导致的核聚变,还是湮灭式核聚变?因为离我们接近,应该比较容易获得答案。 地球大气热层的厚度可能不止几百公里,温度差别很大,属于生命禁区,所以探空火箭都要选择夜晚发射,卫星的分布也要避开相关区域,否则将被融化。即便不被融化,也会被核聚变产生的强电磁干扰而不能正常工作。 好在地球大气边缘的核聚变是在类似真空的环境中发生的、原子和分子级别的核聚变,强度有限,照亮了地球,却不至于杀伤地球上的生物,反而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这种环境不是可以轻易遇到的。 宇宙空间存在太多的秘密,我也是想到哪写到哪,就此打住。 2747.核聚变可能是连续聚变 2011.12.27 通过太阳射线与地球大气成分的对比分析,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我认为这种差别是由于核聚变的连续性引起的,而这种连续性也仅仅能够维系到条件终止时。写到这里,我们应该知道一个适宜生物存在的环境具有何等的偶然性,差一点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应该联想到太阳是一个氢气球的荒谬:即使太阳上曾经拥有数不清的氢元素,也会在核聚变的连续进行中转化为其他化学元素!并且,氢元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跃,独立存在的可能性极小,不是与氧化和为水,就是成为其他化合物或化合物中酸碱根的一部分,只有在纯度很高,或近乎真空的环境和夜晚的地球大气边缘才能相对稳定的存在。 氢弹的威力很大,可聚变的过程也可能是瞬间的连续聚变,聚变的终极产物未必就是氦元素。反过来,原子弹的核裂变也未必是一分为二就结束了,裂变的越彻底,威力越大。所以,太阳的大气层成分一定非常复杂,熊熊烈焰之下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其连续核聚变的原料来源也是个谜,我相信取自太空,可太空又空空如也,一定是我们难以观察的物质,或者是极小的基本粒子,或者是所谓的暗物质。 2751.关于温度极限的思考 2011.12.30 绝对零度(absolute zero)是热力学的最低温度,但此为仅存于理论的下限值。其热力学温标写成K,等于摄氏温标零下273.15度(-273.15℃)。
绝对零度,是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在绝对零度下,原子和分子拥有量子理论允许的最小能量。绝对零度就是开尔文温度标(简称开氏温度标,记为K)定义的零点;0K等于—273.15℃,而开氏温度标的一个单位与摄氏1度的大小是一样的。 物质的温度取决于其内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动能。根据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粒子动能越高,物质温度就越高。理论上,若粒子动能低到量子力学的最低点时,物质即达到绝对零度,不能再低。然而,绝对零度永远无法达到,只可无限逼近。因为任何空间必然存有能量和热量,也不断进行相互转换而不消失。所以绝对零度是不存在的,除非该空间自始即无任何能量热量。在此一空间,所有物质完全没有粒子振动,其总体积并且为零。 既然有最低温度,那么有没有最高温度呢?我没有从书中看到,却看到许多关于恒星核心区域的温度高达数百万度的介绍,依据是什么呢? 我认为恒星核心区域的温度可能趋于绝对零度,因为高压可以制约分子的运动,而高端物质的相变如果是吸热反应的话,可能使恒星核心区域的温度趋于绝对零度。 我赞成不同化学元素的核裂变、核聚变可能产生和需要不同的温度,但一定有一个极限,只是我们还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这些极限。 使化学元素离子化的温度,可能是不同化学元素的运动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此时物质已经失去核外电子的束缚和连接,完全原子化(高度气化),通过试验应该可以逐一掌握它们,只是我们了解的化学元素和拥有的技术手段可能还非常有限,未必能够全部实现。 宇宙射线引发的地球大气边缘的核聚变达到的温度并不是很高,据说数千度而已,但是厚度很大,几乎是地球大气层理论厚度的百分之九十(按一千公里计算,向阳一面80公里以上为热层),因为是在类似真空环境中的原子和分子级别的核聚变,释放的温度也应该是相对均匀、可信的。而许多高端化学元素的核聚变据说是吸热反应,只能降低,而不是提高环境温度。所以,我质疑动辄数万、数十万、数百万度高温的说法。 2752.从地球的内部结构看物质相变的温度区间 2011.12.31 我们的视线只能从地球开始,因为她离我们的视线最近,我们对她的了解也最多。 地球有大气层,有水圈,有地壳、上地幔、中间层、下地幔和地核,说明物质存在三态和不同的相变区间,且与温度相联系,而温度反映了物质内部分子的活跃程度。 除去地球的原始成因,宇宙射线引发的地球大气层中的核聚变可能是地球大气成分、水圈和地表轻物质的主要来源。地心压力产生的物质相变,可能是地球重物质形成的主要原因。从物质存在核裂变、核聚变来看,轻、重物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谓放射性不过是转化过程的一种表现,在一定的条件下所谓放射性物质必定没有放射性。 据说地球已经有四十六亿年的历史(可能更长),超过了许多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而地心仍有岩浆活动,说明地心存在核聚变,并提供了主要热能。从地心存在上下地幔、中间层和地核来看,物质相变存在放热、吸热反应的循环区间,形成地球结构的不同固态和液态区域,主磁轴之外还可能存在分磁轴,因为除了地核主磁轴之外,其他固态区域也可能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引力核心,它们的相对运动偏差可能产生所谓磁轴偏转,这些不同的引力核心还可能对应不同的卫星轨道和不同大小的卫星,而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形成、大小及轨道偏角也许与太阳结构有关,银河系两千多亿颗恒星也许对应着银核更多的相变区域和难以计数的化学元素! 未知世界的好处之一是可以任意遐想,学术权威可以,我也可以,谁的更有道理就更有说服力。 2753.深入思考
会发现许多未解之谜 2012.1.1 分析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化学元素不过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差别不过是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其中每增加一个质子就增加一种化学元素,每增加一个中子就增加一种同位素,很容易让我们把化学元素的形成与地心压力联系起来,却难以解释数十亿年了为什么地心活动还没有停止,还会有地震、火山活动和物质的相变发生?而我们所能钻探的地壳至今不过一万多米,犹如人类的真皮,却已经发现了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几乎所有的化学元素,难道我们的地球和地表物质真是天外来客吗?那么地心压力形成的化学元素能够有那些呢?多于还是少于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化学元素?银核的直径据说以光年计算,其内部压力难以想象,因为光从太阳到达地球不过需要八分钟,银核的压力可以产生多少化学元素?会不会整个银核就是一个巨大的原子? 过去,我觉得社会问题复杂,如今看来社会问题再复杂也不过如一碗浑水、一团乱麻,终究可以一点点理清,而地下和太空问题我们只能以现有知识推理,难以求证。 现在,我们花费巨资研究太空,因为飞出去比较钻入地下相对容易,看来近在咫尺也未必容易打破坚冰! 学海无涯苦作舟,如果生命无限延长,或者知识可以植入,也有穷尽的可能,无法到达和剖析却是一种无奈。 不过,未来可以充满遐想:我们现有的知识与二百年前对比如何?只要继续努力,就有难以想象的未来! 2754.核外电子与恒星
原子与星系 2012.1.4 如果说宇宙中有什么最相似,可能莫过于核外电子与恒星、原子与星系。 电子、光子、中微子有着可以相互转化的内在联系,而它们又与电荷和磁力现象密切相关。本文暂且撇开光子和中微子,只对电子和恒星、原子与星系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诸多的相似之处,而相似的背后很可能存在着相同! 一接触物理我就感觉光、电、电子和电荷、电磁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很可能是电荷的不同存在形式,而电荷很可能就是磁单极子——同属于物质最低端、极为类似、甚至完全相同的基本粒子。 单电荷与磁单极子,何其相似乃尔? 电荷可以聚集为电子,电子也可以消散为电荷。 达到临界温度核外电子可能消散,可一旦恢复临界温度它们又会重新聚集,并且与临界的原子共用某些电子形成化合物和共同体——陶瓷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而它们所以能够重新聚集,完全因为原子内部的质子带有完全相反的等量电荷,而核外电子的分布和运动不过反映了核内质子的分布和运动。 如果达到临界温度恒星也会消散,但恒星不同于电子,不是由单一的电荷构成的,可其形成离不开电荷的聚集和热核反应,这种反应可能生成正负两种物质,一种形成宇宙射线由于排斥力向外发散,而另一种继续聚变为不同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成为恒星大气层的基本成分。由于聚变的深度不同,不同恒星的大气成分不会完全相同,但绝不会是单一的氢元素,很可能是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汞和汞前面的化学元素,而汞(即水银)和各种汞齐(汞化物)很可能是恒星海洋的主要成分。 现代物理认为化学元素的性质是由化学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构型决定的,其实化学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构型不过反映了核内质子的分布,而化学元素的性质主要由化学元素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决定的:每增加一个质子,就会产生一种新的化学元素;每增加一个中子,就会产生一种新的同位素。核外电子构型不过是核内质子分布的电磁感应。 我们再来看原子与星系:它们的外观何其相似乃尔!而所谓轨道力就是核力! 恒星上的化学元素可能不同于行星上的化学元素,原子可能趋于无穷大,也就是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可能趋于无限多。至于达到什么样的规模,可能与恒星进化的程度和质量有关,但很可能存在极限,所谓物极必反,重新归于基本粒子或电荷。 如果银核是一个原子,而其中存在大质子的话,数量可能等于银河系中其他恒星的数量,而质量可能是其他恒星质量的1860倍。 2755.物质种类、星体结构的条件决定论 2012.1.6 现代物理认为地球上的化学元素只有在恒星上才能形成,因此地球只能来自恒星,或它们的重组,而地核只能是铁、镍元素组成的,因此才有地心引力和地球磁场,而事实可能未必如此。 分析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每种化学元素、同位素的差别极小,小到只有一个质子或中子的差别,却可以组成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而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就没有地球那么幸运,虽然化学元素可能基本相同,却是一片死寂,没有地球这么丰富多彩的物质种类,可见物质的形成与条件密切相关。 那么,不同化学元素的微小差别是如何形成的呢?可能与核聚变的条件有关,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可能是宇宙射线的密度决定大气成分,而地心压力决定较大原子量化学元素的丰富程度,以上分析仅限行星。 恒星上的物质形成和演化条件可能不同于行星,很可能从基本粒子开始,甚至是不同程度的基本粒子,而化学元素的种类、原子量也会与行星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有大质子、大中子的产生,整个星球成为一个大原子! 即便是我们地球,化学元素的种类也可能远远超出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种类,因为地球的深处我们无法观测,除去所谓人工合成的化学元素,其他的化学元素都可以在地表找到,而地表可以找到的化学元素可能仅仅是上地幔的产物,因为上下地幔之间还有厚厚的中间层阻碍了上下地幔之间岩浆的交流,包裹了下地幔和地核的秘密。 再说铁元素,在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仅排在第26位,在太阳引力环境中不过是大气成分之一、核聚变的中间环节,而太阳一类恒星被许多物理学家认为是氢气球,其巨大的引力和磁场环境来自何方却不予解释,很有形而上学之嫌。 推理,是现代物理不可缺少的环节,形而上学难以避免。本文也来自推理,并且是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的推理,在科学方面却毫不逊色,因为更符合相对论的原理。 存在决定意识,也决定物质种类,因为真理是相通的。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社会学家也可以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所贡献。 2760.七星连珠不会产生引力叠加 2012.1.8 2012年好像是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其实古人的话未必可信,即使他们曾经达到很高的文明程度。 七星连珠曾经给人们带来恐惧,其实并没有带来引力叠加,因为七星中只有太阳与其他行星是相互吸引的,而其他行星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就像太阳和月亮可以影响地球潮汐,而金星和火星影响不了地球潮汐一样。 将七颗磁石摆在一起,必定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相吸者之间存在磁力线的沟通,也就是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既然与太阳构成一个系统,就存在物质和能量的交流,有磁力线沟通,而行星之间却是相互排斥的,没有引力发生,所以不存在引力叠加的问题。 银河系除了银核之外有两千多亿颗恒星,即便将它们全部摆成一线,也不会产生引力叠加,因为它们之间只有相互排斥,而没有相互吸引。 至于构成磁力线的物质,我认为可能是电荷不同级别的团聚体,而电荷不同级别团聚体的运动速度很可能是不一样的:质量越小运动速度越快,而质量越高则运动速度越慢。银核与其他恒星之间的引力速度可能与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引力速度存在差别(因为它们的构成物质、直径和旋转速度不同,发出的电磁波也会不同),光速可能与电子的运动速度相似和其他电磁波的运动速度则可能是不一样的,与太阳和八大行星之间的引力速度更是没有可比性,何况银核与太阳之间的引力速度?(银河系的直径据说是10——20万光年,也就是光速要跑10——20万年) 当然,引力速度也可能是一样的,但要通过试验证实,不过直觉告诉我它们是不一样的。 至于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可能中学物理就有解释,我就不再重复了。 2761.星系也是宏观世界的微观世界 2012.1.11 星系在我们眼里已经庞大无比了,但在更广阔的宏观世界里不过是一粒尘埃,类似我们潜心研究的原子。 原子太小,我们难以洞察它的全部秘密。星系太大,我们同样难以洞察它的全部秘密。我们的视野只能局限在我们所能接触的范围之内,也是客观决定的无奈。 存在决定意识,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但是当我们把星系当作原子和基本粒子来研究以后,情况就会有所不同,我们的视野就会更加广阔,无论对难以观察的基本粒子,还是对难以想象的更加广阔的宇宙空间,都可能产生新的、相对客观的认识,从哲学意义上讲,就是相对论。 分析化学元素周期表,除了氕元素以外的化学元素都是由质子、中子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唯独没有独立存在的中子,即没有核外电子的化学元素。 中子不同于离子,呈电中性,离开原子核以后可能会释放一个光子,吸附一个电子,形成一个氢同位素氕,所以化学元素周期表上没有它的位置。但是在核裂变的过程中中子确实存在,因为所有放射性元素裂变以后都有多余中子产生,或者与其他化学元素产生聚变,或者独立存在,或者转变为已有的化学元素氕(氢同位素之首),所以我们听说中子、中子弹、中子星,却不见中子在化学元素中的位置。 中子呈电中性,可能正负电荷同在,因此具有两极性,在原子内部起到类似胶子的作用。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源于中子可能重于质子,所以有中子星之说的推理。 但是,电荷和电磁波、核外电子存在的普遍性说明中子星可能是人们的想象,而中子与质子质量上的差别也实在有限,可能只有一个电子的当量。 不同的重力环境可能产生不同的化学元素,因此有巨型原子,甚至单原子星体存在的可能,单原子星体是物质密度和单位质量的极限。 如果我们把黑洞看作单原子星体,环绕其周围的恒星可能就是核外电子的衍生体,而这些恒星组成的星系说明核外电子也有自己的独立王国! 如果星系不过是更广阔宇宙空间里的原子或基本粒子,那么会不会还有更大的星系和巨型生物存在呢?前者不敢确定,后者不敢想象,因为有所谓极限和生存条件的制约。 2762.分子星系 2012.1.12 俗话说:“天无二日”。其实,这也是一种经验之谈,读天文方面的书籍时我就读到了两核庞大星系的介绍。说实话,我也曾经百思不得其解,可是当我把类似银河系的庞大星系看作一个原子的时候,答案也就自然产生了——两核,或超过两核的星系不过是分子星系。 因此,两个以上的庞大星系相遇的时候未必发生碰撞,可能相互排斥而远离,也可能相互吸引而融合,成为分子星系——一如我们常见的化合反应!多余的“电子”,即某些恒星就被吞噬或发散了。 宇宙无垠。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太空虽然相当广阔,也不过如房间之一隅,并且是一隅中的空气和尘埃,而房间之外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和事物。所以,有了原子和分子就可能产生更加意想不到的事情,而庞大如银河系的宏观世界也就成了微观世界。 2763.旋转的相对性和方向的相对性 2012.1.13 打开老式钟表或齿轮箱,我们会发现其中的齿轮虽然是固定的,可旋转起来却做着相对的圆周运动。因此,相对的固定并不影响相对的圆周运动。 所谓方向也是相对的:相互吸引的磁石必定相对的两极相反,而太空中的方向不过是主观认定的。所以,在同一运动平面上地球与银核的两极方向相同,而与太阳和月球的两极方向相反。因此,银核与太阳、太阳与地球、地球与月球之间相互吸引,而银核与地球、太阳与月球之间相互排斥,这种复杂的相互吸引和排斥的关系形成了相对复杂和椭圆形的运行轨道。 关于银核、太阳、地球和月球的旋转方向,可以通过齿轮关系和所谓左右手定律来相对确定,不过在不同的星球上东南西北可能是相反的。如果以地球上的东南西北来推理,银河系所有星球的旋转方向可能都是自西向东,只是不同星球的东西南北并不相同。而它们的相互绕行轨道就会相对相反,可能是自东向西。 看星系照片,其旋转方向是可以相对确定的,并且太空中也有阻力,所以才能形成漩涡和叶片式的星云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星球之间并不存在齿轮咬合,却存在类似的现象,可能与电荷或所谓引力子的交流和左右手定律有关,因此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我质疑一切与此相反的论调。当然,观察得来的结论除外,但要找出原因。 本文源于某网友对我的提问,不知我的答复是否会让他满意? 2764.未来能源之一——星际电磁能 2012.1.14 能够把庞大的星球群体组成星系,并推动它们旋转的力量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电磁能。 当然,这种发自星体内部的电磁能也许与我们已经熟悉的电磁波不同,却没有根本的区别,其物质基础仍然是电荷,只是级别更加微小而已。 其实,推动庞大的星体转动的力量未必十分巨大,因为太空中的所有物体都处于失重状态,只有系统的联系使它们具有了相对的关系和重力,并且组成系统和群体,相对有序的运动。这种系统的形成可能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形成类似,不同的是它们在不断的成长,直到毁灭。 尽管组成星系并推动它们运动的力量未必十分强大,却有源源不断的特点,因此可以考虑利用,只是利用的价值和手段需要通过计算、研究和协商。 2765.星际电磁流 2012.1.14 星际电磁流是星际间类似原子核内质子与核外电子相互沟通的电磁现象。 星际电磁流与星际磁场密切相关,却又有所不同:星际磁场弥散于星际之间和星球周围,通过星球的两极进行自循环,而星际电磁流则通过星球的两极在星际间循环。其物质基础和强度、波长、频率、运动速度是由主星球的物质结构、直径和旋转速度决定的,因此不同星际之间的电磁流(可能)有所不同,但物质极小、速度奇快、超长波长、穿透力极强可能是其共同特点,其运动速度是光速无法比拟的。 星际电磁流是星际间相互沟通和联系的主要途径,决定了系统内星球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方向,形成了所谓核力(远吸、近斥,实际上是吸引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平衡)。由于运动速度极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如果在地球的两极地区铺设导线,可否产生电流还不得而知,因为运动速度太快、电荷团聚体太小,可能难以产生电流。否则,人类又多了一种生产能源的途径。 2768.星际电磁流与地热活动 2012.1.16 据说地球诞生至少已有四十六亿年的历史,可是至今火山活动频仍,热源来自何方? 传统的说法是核衰变使然,可核衰变不可能长期进行下去。另外,在地心的巨大压力之下核衰变是否能够进行我是持有疑问的(我认为放射性物质存在条件的改变是放射性衰变与核裂变发生的主要原因),而核聚变也应该在地球诞生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基本结束。当然,伴随地球大气边缘宇宙射线引发的核聚变,地球的质量也许会缓慢的增加,但地质变迁有一个长期累积的量变过程,地心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核聚变,核聚变产生的地热现象也成为疑问。 可是当我们把视线转向星际电磁流情况就会有所改变:连续不断的电磁流动可能导致地心物质的发热现象,而星际电磁活动的异常可能导致地热活动的异常。 至于地热活动的不均衡、地核、上下地幔和中间层的存在,可能与不同化学元素的导磁性有关。 2769.关于星际间主磁场与局部磁场的思考 2012.1.16 太阳系与银河系的并存说明星际间存在着主磁场与局部磁场的区分。主磁场中存在局部磁场的现象还有地球与月球的并存、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卫星的并存等等。 为什么主磁场中还有局部磁场的存在?银核为什么不把其他恒星系统的行星纳入自己的麾下,而太阳还允许其他行星拥有卫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书上还没有现成的答案。 我曾经设想可能与局部环境中引力的相对不同有关,或引力与质量的大小有关:地球虽大在银河系中不过是一粒尘埃,未必能够与银核直接搭上关系,而太阳在太阳系中的相对引力可能大于银核。 现在我又有一种新的猜想:银河系和太阳系的存在可能都与原子和星系的构成有关——原子必定拥有核外电子,而恒星注定拥有行星、行星达到一定的质量必定拥有卫星,因为星系不过是原子的放大形态。 那么,核外电子是否拥有更小的核外电荷团聚体呢? 还有,局部磁场是开放形态还是封闭形态,直接影响行星和它们卫星的运行轨道,有待人们深入研究。 2771.星系是放大的原子 原子是缩小的星系 2012.1.20 星系和原子是现代人眼里物质的两端。当然,原子以外还有更微观的世界,而星系之外也可能有更宏观的世界,不过我们既然难以观测,将目光暂时锁定星系和原子也未尝不是好事。 从构造上看,星系和原子可能风马牛不相及,可从外观上看却何其相似乃尔:星系简直就是放大的原子,而原子就是缩小的星系! 如果我们沿着星系就是放大的原子思考,如果银核由正物质即原子带有正电荷的化学元素组成,银核以外的恒星就是核外电子,是由负电荷,也就是所谓反物质凝聚而成,其大气表层核聚变的最初生成物可能由正反两种基本粒子和氢氦化学元素组成,其中的反物质成分继续聚变为其他化学元素,而正物质成分受到排斥形成太阳射线和太阳风(它们实际是一回事)向四周发散,而地球和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核外电子的核外电子,由正电荷即正物质凝聚而成,其外层空间可能有负电荷和电磁流循环,反物质离子向外发散,虽然数量很少却足以与同样数量有限的太阳射线,即太阳风产生湮灭式有限核聚变,形成地球大气层中的热层,并照亮地球向阳的一面。而地球如果由正物质组成,月球就可能由反物质,即带有负电荷的质子和正电荷的核外电子的化学元素组成,是否如此应该已经不是秘密了。 继续推理下去,银核由正物质组成,其射线是反物质,我们当然看不到,所谓“黑洞”之说可能由此而来,而月球自然反射太阳光,排斥太阳射线。银核发出的电磁流是负电荷,即反物质,而太阳发出的电磁流是正电荷,即正物质,地球发出的电磁流是负电荷,即反物质,因此形成相互吸引和物质循环,形成系统,即星系。 当然,以上都是猜想和推理,但不失星系形成和相互关系的一个很好的解释。 2772.从核外电子到星系、太阳风、反物质的思考 2012.1.22 《2771.星系是放大的原子 原子是缩小的星系》(2012.1.20)可能是我开始自然科学大补课以来写出的关于自然科学方面最重要的文章,其成果如能被科学界所证明,可能是本世纪物理、化学方面人类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突破。 我对物理、化学的关注是从化学元素和宇宙的形成开始的,依靠的是人类现有的科技成果和普通的教科书、科普读物,其中对化学的关注始于学生字典后面的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正是对这张表的深入思考,让我找到了核外电子与核内质子、从而化学元素内部结构的关系,进而想到核外电子与恒星、星系、反物质、宇宙射线和太阳风的关系,给困扰人类多年的一系列物理、化学难题找到了可能豁然开朗的研究方向。 首先,我猜想核外电子的数量和构型必定反映核内质子的数量和化学元素的内部结构,无论从哲学还是常识出发都应该没有疑问的。因此,所谓电子跃迁的理论可能是错误的,除非化学元素的内部结构不够稳定。 其次,从核外电子的消失和凝聚(离子现象、金属冶炼、陶瓷烧制、化合物、聚合物的生产都可以证明)我认为电子可能是电荷某种程度的团聚体,而核外电子可能源于核内质子携带电荷的感应凝聚。 最后,从所谓核力和核外电子的形成想到星系的轨道力和星系的形成可能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二者虽然相去甚远,均不过是宇宙的细胞之一,必有相似、相同、甚至因果关系,相互参照对于二者的研究都有好处,而恒星热核反应的物质来源与宇宙射线和太阳风的矛盾(我认为前者是吸引和凝聚,而后者是排斥和发散)也通过正负电荷和正反物质的相互联系得到了较好的解释。连带的成果,是地球大气边缘宇宙射线引发的核聚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释(可能是湮灭式核聚变及其连锁反应)。 我的思考和上述认识的形成过程,可以通过《探索集——科技篇》(已发1-700篇,待发701-800篇)、《探索集——太空篇》(已发1-200篇,待发201-300篇)一窥究竟。 2774.从正负电荷到正反物质和一分为二 2012.1.25 世界上有正电荷,就会有负电荷;有正物质,就会有反物质。所谓正物质,不过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由核内正电荷、核外负电子构成的原子形成的物质。而所谓反物质,不过是由核内负电荷、核外正电子构成的原子形成的物质。 当我们把视线从原子转向宇宙,并将原子与星系联系起来思考,我们会发现二者的同一性:它们都是物质的,并且由正反物质共同组成。 原子,通常是正负电荷的对立统一体,但特殊情况下也会单独存在,如离子形态和高温状态核外电子的发散,不过正常情况下正负电荷总是如影随形。即便如此,世界上的物质还是有所区别,所谓正反物质形成的条件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银核如果是由正物质组成的,银河系的其他恒星可能都由反物质组成,所谓宇宙射线和磁场也会有正反之分!而我们地球上的物质所以呈现正物质形态,可能就是因为太阳是由反物质形成的!而我们的卫星月球,也可能由反物质组成。因为正负电荷总是相互对立存在,将原子的形态扩大到星系,银核是原子核,其他恒星就是核外电子,他们的行星就是核外电子的核外电子,并依此类推形成正反物质的相互循环。而在反物质组成的星球上,我们认为的正物质可能会被认为反物质。如果上述推理得到证实,地球上的物质很可能不是来自太阳和其他恒星,而是在自己的特定条件下形成的。 电荷,可能是最小的基本粒子之一,单电荷可能就是磁单极子,其他物质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聚合体、聚变体。当然,这也是一种假设,而没有假设一切研究都难以进行。正确的假设可以少走弯路,错误的假设会步入歧途,所以掌握资料和正确的世界观非常重要。 发光、发热、吸引、排斥,可能都与电荷的存在和相互作用有关。所谓强力、弱力、电磁力,可能是其不同层面的物理特性。当然,也有其他可能,不过一切认识都是从近到远、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在没有新的发现之前不妨囿于现有的资料。 一分为二,是对客观世界哲学上的认识,正负电荷和正反物质的存在及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是其佐证之一,也是源头之一。抓住事物的两个方面可以避免偏颇,所以看到相似之处也要寻找不同之处,因为原子终究不同于星系,星系也不同于原子,但是在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方面二者不会有实质上的差别,所以银河系银核以外的恒星很可能都是由反物质组成的,月球也不例外。好在月球离我们不远,人类也获得过一些月球物质,分析一下即可。 如果月球也是由正物质组成的,星系的形成就会有更为复杂的原因,但我的认识仍有合理的一面,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 2778.物理自平衡与物理不平衡 2012.2.5 原子核外电子的数量和分布总是自发的反映核内质子的数量和分布状态,是一种物理自平衡现象。维持这种自平衡现象的电磁循环的速度也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不足以维持银河系的相对稳定,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物理不平衡,而客观世界里电磁循环的速度也必定是不一样的。否则,可以维持银河系相对稳定的电磁循环速度必定会破坏系统内许多子系统的相对稳定,将它们“撕裂”。 物质的三态都有相应的条件,条件变了,物质的形态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也是物理自平衡现象。而某种条件下的自平衡现象都是其他条件下自平衡现象的否定,即相对的物理不平衡。因此,物理自平衡与物理不平衡是可以转化的,放射性物质在某些条件下必定没有放射性,而核裂变与核聚变在某些条件下必定发生。 黄色炸药只有雷汞才能引爆,说明雷汞的引爆不仅提供了黄色炸药燃烧的可能,还提供了黄色炸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因此促成了黄色炸药形态上的巨大变化。而爆炸发生前黄色炸药的存在处于物理自平衡态,爆炸发生时就处于以前物理平衡态的物理不平衡态。前者是肯定,后者就是否定,接着还会有否定之否定,即新的物质形成、演变和物理循环现象。 化学元素的性质主要是由原子中质子的数量决定的,离子态的化学元素氕是基本的质子单位,而阿尔法射线的存在说明原子中还有大质子存在的可能,核裂变、核聚变的发生更说明所有的化学元素都可能是由其他的化学元素形成的。所以,所谓元素也是相对的。水分子我们不承认其化学元素的身份,因为我们知道了它的化学构成。但是水分子无论形态还是性质都与氢、氧元素完全不同,而氧元素完全可以裂变为其他化学元素。所以,所谓元素的概念也是相对的。 地球上的物质基本上都是原子核外负电子的正物质,太阳上的物质很可能与地球上的物质相反,是原子核外正电子的反物质,因为银核上的物质很可能是正物质,而如果我们把银河系视为正物质的原子,太阳就是核外负电子,地球是核外负电子的核外正电子,他们形成的物质自然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这也可以解释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的存在——巨大引力之下为什么它们会背道而驰,因为有吸引力就有排斥力。地球大气层中的热层也有了相对合理的解释:湮灭式核聚变,地球大气的成分和水分子的产生可能是这种核聚变的连锁反应。 以上是我关于宏观物理和微观物理的最新思考,仅供参考。 2847.关于大气成分、核聚变形式和连续性的思考 2012.5.30 自从知道地球大气边缘存在热层,我就在思考热层形成的原因,与地球大气成分的关系,甚至与地球水圈形成的关系,进而思考到核聚变的条件、形式和深度问题,宇宙射线产生的原因,对地球大气成分的影响,内容可以在《探索集——科技篇》和《探索集——太空篇》中找到。 我认为:宇宙射线的速度如果是近似恒定的话,其密度和导致的不同行星表面核聚变的深度及其后的化合反应是行星大气成分、甚至表面物质不同的主要原因。 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的氢和氦,其连续不断的扩散足以影响所有行星的大气成分,形成所有行星大气成分的主要来源。有趣的是在地球大气成分中它们都是微量元素,而地球大气向阳的一面存在厚厚的热层,温度高达数千K,联想到阳光没有照亮太空,却照亮了地球,我认为照亮地球的主要不是来自太阳的可见光,而是太阳射线(太阳射线是影响地球的主要宇宙射线)引发的地球大气边缘的核聚变释放的光子!因为宇宙射线的密度与地球大气边缘的气体密度极为有限,这种核聚变很可能是原子、分子级别的核聚变,而地球生物已经适应了这种核聚变及其连锁反应,所以核聚变带来的不一定都是恐怖的后果。 深入思考核聚变的形式和原因,我认为至少存在三种可能:撞击核聚变、湮灭核聚变、重力核聚变。也许还有高温核聚变,但高温更像是果,而不是因,考虑到高温确实可以使核外电子暂时消失,影响原子内部的束缚力、排斥力,不排除存在高温核聚变的可能,但地球大气边缘发生的核聚变很可能是撞击核聚变和湮灭核聚变。 撞击核聚变已经通过高能粒子加速器得到证实,重力核聚变可能每时每刻都在所有星球内部缓慢进行,湮灭核聚变还需要人类证实,但我认为恒星和地球大气边缘发生的核聚变很可能是湮灭核聚变,因为太阳风的速度有限,可能达不到撞击核聚变的条件。而恒星表面的核聚变很可能从基本粒子开始,就太阳来说很可能从暗物质,即反物质开始。 设银核是一个原子,太阳等恒星就是核外电子,地球等行星是核外电子的核外电子。银核是正物质,太阳就是反物质,地球就是正物质,月球可能是反物质。所谓正反物质,不过是原子内外携带电荷的不同。这种搭配可以形成系统和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原子是缩小的星系,星系是放大的原子。这可能涉及宇宙的形成理论,暂且不做深入讨论,但月光可能是真反射(排斥),而日光则存在湮灭核聚变的可能。 只要正反物质存在湮灭的可能,这种湮灭就可能是核聚变!而核聚变很可能是连续的(某些高端核素产生于氢弹核试验可以得到证实),太阳等恒星所以不会在一瞬间变成氢弹,只有太阳表面的核聚变源于外来物质引发的核聚变才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而宇宙射线和太阳风的形成很可能是某种排斥反应。 设太阳风的初始密度相对稳定,也会随着距离逐渐稀释,因此对太阳系内各行星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引发的核聚变的深度、连锁反应的程度、产生物质的种类必不相同,形成了它们不尽相同的大气成分和表面物质,如地球表面的水,某些星球表面的碳氢化合物。 我的上述认识相对现主流认识是革命性的,但并非没有道理,希望能够给科技进步带来革命性的后果,人类能源危机的消除。 2852.星系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有限核聚变 2012.6.4 分析了核聚变的基本形式和一般形态,我们就应该知道星系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有限核聚变。 试想:如果恒星内部皆如我们现在所想象的那样高温、高压和取之不尽的氦元素,它们还能够存在吗? 无疑,它们的表面存在某种程度的连续核聚变,但不是无限核聚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停止了,或转化为有限核聚变。我们地心内部的核聚变也是如此,有足够的温度未必有足够的压力,有足够的压力未必有足够的温度,因此有相对的均衡态存在,且地心有不同的层次。 所以,我猜想星核部分可能存在超低温! 同样道理,距太阳最近的水星表面的气体不可能是氢、氦,如果有也是原子量非常大的惰性气体,甚至尘埃,而距太阳最远行星的表面大气层倒有可能由氢、氦气体组成,您能说明其中的原因吗? 2853.元素的形成可能存在放热、吸热反应的周期循环 2012.6.5 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我们可以发现固态、液态、固态、液态、固态相对稳定的层次,说明元素的形成可能存在放热、吸热反应的周期循环。这种周期循环,可以遏制核聚变的连续性,而其破坏可能导致超新星的爆发! 分析地球大气成分,对比宇宙射线的成分,我们可以知道地球大气边缘核聚变的深度,这种深度既可能与地球大气边缘和宇宙射线中到达地球大气边缘的氢、氦离子的密度有关,也可能与元素形成时的放热、吸热反应有关。当核聚变的条件之一不复存在时,核聚变就可能停止,或转入相对缓慢的过程。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恒星表面存在连续核聚变,却没有转变为超新星的原因。如果恒星内部也如人们普遍以为的那样高温、高压,核聚变就可能连续进行,恒星在瞬间转变为氢弹和超新星! 条件充足,化学元素可以在瞬间实现从低端化学元素到高端化学元素的转变,可以从氢弹试验残留物的检验得到证明。 2854.核辐射、电磁辐射可能都是物理排斥现象 2012.6.5 分析恒星表面的核聚变与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我们会遇到吸引与排斥的矛盾:一方面恒星在吸引空间物质,形成自己表面的核聚变;一方面恒星把大量的物质以宇宙射线的形式向外抛洒。这种抛洒不会造成撞击吗?与吸引现象不是相互矛盾吗? 如果恒星表面的核聚变吸引和排斥的是相同的物质,必然造成撞击,并难以理解。如果是相反的更微小的物质,则顺理成章(仍然有相互湮灭的存疑)。 例如:恒星表面的核聚变吸引的是反物质的基本粒子,而初步形成的是正反两种氢、氦元素、相对较大的基本粒子,其中一部分继续参与核聚变,另一部分则被排斥到宇宙空间成为宇宙射线,它们还相互矛盾吗?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地球表面的核聚变也可能产生正反两种化学元素,其中一种受到排斥,返回宇宙射线的行列,一种继续聚变成地球大气的其他成分。 从原子与核外电子携带相反电荷来看,星系的形成可能与原子的形成存在类似的可能:银河系中银核与其他恒星可能由相反的物质组成,银核是正物质,其他恒星就可能由负电荷转化成的反物质组成,而作为电子的核外电子的行星又由正物质组成,以此类推,因此形成为系统,相互交换物质,相互依存。 当然,在没有得到证实以前以上均属推理和猜测。不过,有吸引力就有排斥力,我认为核辐射和电磁辐射都是物理排斥现象,是吸引力在条件转化时向排斥力的转化,吸引力可能等于排斥力。 2855.从差别的普遍性看光速极限的荒谬性 2012.6.6 车难同速,人难同形。当然,可以非常接近,很难完全一样,包括克隆。所以,我欣赏相对论,质疑光速极限的理论。 想想看:银河系的直径据说有十万光年,如果引力的速度等于或低于光速,银河系是如何形成并保持其相对稳定的? 即便是电磁辐射自身(光被认为电磁辐射的一种),不同强度、波长、频率的电磁辐射,其速度能够完全一样吗? 从磁石的吸引力与排斥力非常接近出发,我猜想吸引力可能等于排斥力,爆炸、核辐射和电磁辐射都可能是吸引力向排斥力的转化,包括宇宙射线的形成。可我们知道引力不同,爆炸的威力不同,不同射线的强度和速度不同,宇宙射线的成分和速度也不相同,光何以同速,并成为速度的极限? 考察基本粒子,可能越小的基本粒子运动速度越快,穿透力越强,光子何以独占鳌头? 人类认识事物有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我们不必责备古人、故人,但也不必迷信金科玉律。我试验的条件有限,可思想解放,喜欢分析事物,探索未知世界,今天质疑光速极限不过是从常识出发,从基本的哲学观点出发,希望不久的将来人们就能找到科学的依据,我相信这一点。 2857.从能量守恒倒推核聚、裂变的反应形式 2012.6.6 如果能量守恒是普遍真理,我们就可以倒推核聚、裂变的反应形式。 例如:从氢到氦的核聚变是放热反应,从氦原子到氢原子的核裂变就一定是吸热反应,并且聚变时释放了多少能量,裂变时就要吸收多少能量。所以,氦元素的裂变是非常困难的,氦元素也是最稳定的化学元素之一。高端核素的核裂变一般都是放热反应,其核聚变就一定是吸热反应,所以地核、银核与所有恒星的内核一定是固态的,并且温度非常低,不排除绝对零度的可能。 2858.星际间电荷超导循环的可能性 2012.6.6 星系的存在必定有某种物质和能量的交流,我认为电荷的可能超过其他基本粒子。 电荷可能有许多形式的团聚体:电子、中微子、电流、光子、电磁波、贝塔射线等等,也可能以单电荷、磁单极子的形式存在,处于后者形态可能有极强的穿透力。 低温可以使许多物质处于超导态,太空近于真空的环境更可以使星际间的物质交流畅通无阻。如果星核化学元素的聚变温度接近或等于绝对零度,其运动可能产生强大的电荷流,这就给星际间的电荷交流建立了可能,其速度可能超过光速。 这里有两个障碍:星球内部和大气层的高温区是电流难以通过的,但单电荷和磁单极子(可能是同一基本粒子的两种形态)可能畅通无阻,以超长波、低频率、低密度电磁流的形式循环于星际,推动星球有规律的旋转。 这种循环是否影响两极温度,我们还不知道。如果影响,太阳的两极就可能存在低温区,而星球内部就可能存在“冰轴”(低温轴)。 2860.恒星的化学元素可能与行星的完全不同 2012.6.7 如果恒星表面的核聚变是连续进行的,使其终止的唯一可能是从放热反应转化为吸热反应,而恒星的重力环境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地球化学元素周期表终止的地方,可能是恒星化学元素周期表开始的地方,因此恒星的化学元素可能与行星的完全不同。 当然,产生吸热反应的核聚变不一定从地球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高端核素开始,但氢弹核试验证明已经有高端核素产生,我们就不能排除恒星表面的核聚变以大量吸热的高端核素的产生结束的可能。其后的静态核聚变将取缓慢的形式,类似地球内部的核聚变,但是化学元素的高起点决定恒星上的化学元素的原子量远非我们所能想象,所以它们才有那么大的质量。 继续探讨恒星表面核聚变的材料,太空未必如我们所观察的那样空旷,我们看不到的基本粒子和所谓反物质可能是恒星表面核聚变的主要材料,系统外的小行星和陨石是它们的补充材料。恒星表面的核聚变未必如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在消耗自己,很可能在不断的增加自己的质量,就像地球北方冬季的滚雪球!而星系内部星体间的距离也会在核力的作用下随之改变、自动调整,不像有些书上介绍的那样恒星的膨胀会吞噬行星。 当然,物极则反,恒星膨胀到一定程度也可能转化为氢弹式的核爆炸,庞大的星系可能重归于基本粒子,新生命的材料。 2861.鲸鱼吃虾米
电荷聚恒星 2012.6.8 鲸鱼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却以较大的浮游生物虾米为主要食物,因为其数量庞大。恒星是太空中最大的原子,却可能由最小的基本粒子电荷凝聚而成。 银核一类恒星我们暂且不论(因为我还说不清楚),如果其由正物质组成,携带正电荷,太阳一类恒星很可能由负电荷凝聚而成,并不断的主要以负电荷为原料进行着核聚变。而地球一类行星作为核外电子的核外电子,主要由正电荷凝聚而成,并与太阳交换各自相反的电荷。 电荷可能是宇宙中最小的基本粒子,数量也最为庞大。如果恒星静止不动的话,也许有“断炊”的可能,但所有的恒星都处于高速移动之中,加上其强大的引力,表面的核聚变虽然耗费巨大,却也生生不息。 我不想创造新的宇宙诞生说,因为宇宙本来就是存在的,充满了大大小小的粒子、原子和星球,此消彼长、循环往复,不可能无中生有,也不会千篇一律。但是现有的解释实在太多形而上学、经不起推敲,我也被卷了进来,依据的只是简单的物理常识和自己的观察推理,难免存在谬误,即便将来为人们普遍接受也不要奉为金科玉律。现在则作为一家之言,供大家欣赏、批评。能够为科学的进步带来一些启示是我的愿望;能够产生突破性的成果是我的企盼;能够激发人们学习思考的热情是我的希望。难免有些地方哗众取宠,望谅解。 2868.正反星系与超新星 2012.6.11 世界上有正负电荷,就会有正反物质和正反星系。所谓正物质和正星系,就是以正电荷为核心形成的物质和星系;所谓反物质和反星系,就是以负电荷为核心形成的物质和星系。 正反物质和正反星系都不是绝对的:正物质的核外电子与正星系的二级恒星(如银河系的太阳),都是由负电荷形成的;而反物质和反星系的二级恒星,都是由正电荷形成的。所谓正负电荷和正反物质、正反星系,都是由我们地球人主观认定的,所谓正反星系的存在现在还是我的个人看法。 当正负电荷和正反物质、正反星系相遇时可能会发生中和反应,即核聚变,超新星可能是这样产生的。也可能相安无事,在某种情况下才会发生聚变反应,例如闪电只有达到临界点才会发生,人类登陆月球(假设月球是反物质组成的)和把月岩带回地球都没有特殊情况产生。 正反物质相遇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一起湮灭?核辐射和电磁辐射、宇宙射线是排斥异类,还是同类的结果?通过试验和检验可能很容易搞清,我却没法施行。 所以,我提出问题多,解决问题少。 不过,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促进科学的发展进步。 所以,我乐此不疲。 2870.核外电子的结合与分子的形成 2012.6.13 原子如何形成为分子,分子组成更大的团聚体,可能与核外电子的结合有关。 电子的质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核外电子,客观上反映了核内质子的电荷含量。如果核外电子的形成和再形成过程中原子的距离足够近,以至于核外电子的轨道相互重合,就可能形成共同核外电子,共同核外电子的质量等于两个相关质子核内电荷的质量。也就是说共同核外电子的质量可能是二倍普通核外电子的质量,世界上存在大电子!球形闪电在没有发生中和放电反应之前,我们可以视其为巨型电子。 陶土在没有烧结前每个原子的核外电子是相互独立存在的,高温使它们暂时消散,而冷却过程中它们会再次形成,并产生部分共同核外电子,形成陶器。而陶器的破裂会打破核外电子的结合,重新恢复独立核外电子的原子相互之间存在排斥,除非使用粘合剂或通过介质使断面紧密接触后再次焙烧,很难恢复原形。 冶炼和铸造过程也可视为核外电子的重组过程。 质子的同一性决定了核外电子的统一性,特殊情况会打破这种统一。分子的形成和原子的其他结合形式、自由电荷,都可能产生大电子,甚至巨电子。 星系的形成也可能与电荷感应有关:系统内的不同星球可能反映了主星体相变不同层次的电荷质量。 当然,以上仅是我的个人推理和猜测。 2871.正负电荷与正反物质的等量问题 2012.6.14 分析质子与核外电子,我们会发现原子内外正负电荷的等量问题。如果一类恒星如银核由正物质组成,二类恒星如太阳由反物质组成,而另一类星系存在相反情况,宇宙中的正反物质也可能是均衡的。 那么,大量的中性物质呢?我们假设它们由正负电荷中和而成,宇宙中的正负电荷还是均衡的。 均衡是某种理想态,不均衡也是普遍存在的:如果银河系中的二类恒星是由负电荷凝聚而成,而一类恒星银核的正电荷不变,银河系中的正负电荷就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但是二类恒星的凝聚过程也要消耗大量的正电荷,否则二类恒星就不过是个大电子,而一类恒星的凝聚过程同样要消耗大量的负电荷,其中也可能存在某种平衡,因为原子内外的电荷总量总要相等。 高温可以使核外电子暂时消散,而冷却以后又会重新聚集。因此,不均衡是局部的、暂时的,趋于均衡是一种物理要求。
2873.星系的规模与主星相变的层次、化学元素的数量 2012.6.15 分析地球的内部结构,物质的相变与重力环境有关,并且化学元素的聚变存在放热、吸热的循环区间,每个区间可能形成数种化学元素。 分析太阳系每个行星运行轨道与太阳两极的夹角和自身的质量,我们可以大体上推算出太阳的内部结构,因为每个行星的质量和运行轨道的偏角都可能对应太阳内部一个固态层次的质量和旋转偏角。 如果我们知道了地球化学元素的确切数量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倒推太阳化学元素的大致数量,并且知道银核的层次至少相当于银河系二级恒星数量的两倍左右,可能超过四千亿层(如果银河系有两千亿颗恒星),化学元素的数量又是此数的数倍,只能用序号表示。 2874.高温熔融状态的物质可能处于电中性 2012.6.16 分析地球的轨道偏角,我想到了太阳系各行星可能对应太阳的不同固态层,而月球对应的可能是地球的中间层(地核对应太阳引力)。 当然,它们对应的不是主星相应层次的全部质量,可能只是相应层次电荷的质量,并存在某种交换关系(核力之源)。 那么,高温熔融状态的层次就可能处于电中性,是否成立可以通过试验得知。 2875.巨原子 2012.6.16 如果化学元素的形成与重力环境有关,宇宙中就有巨原子存在的可能。 银河系最大的巨原子存在于银核的核心区域,其原子量的下限可能在万亿以上,地球上的化学元素望尘莫及。 目前理论界认为最重的星球是中子星,可中子属于中性物质,何以解释所有星球存在的电磁现象?并且中子与质子仅有一个电子的质量差别,与最轻的氢同位素氕的原子量相同,离开了质子的陪伴就像沙子离开了水泥,在自然环境中很快衰变为氕元素。 我们知道:化学元素的差别主要取决于质子的数量,每增加一个质子就产生一种新的化学元素,而中子的数量决定同位素的数量,原子量越大的化学元素质子和中子的数量越多,拥有万亿个质子的化学元素的质量我们难以想象。 银核的直径是以光年计算的,核心压力难以估量。如果每颗二级恒星对应银核的一个相变层,每个相变层产生五种化学元素(事实可能超过五种),银核化学元素的种类就在万亿种。如果中间夹有熔融层,没有二级恒星对应,银核化学元素的种类还要增加一倍。 通过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我们知道越是高端的化学元素中子的含量越多,原子量是质子量的一倍以上,宇宙中可能存在拥有万亿原子量的巨原子化学元素还有什么奇怪吗? 2876.从化学元素周期表分析质子、中子的基本配比 2012.6.16 从已知的事物总结客观规律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我对化学元素某些规律性的认识就是从分析化学元素周期表开始的。 分析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无论化学元素多么复杂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组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的分布状况反映核内质子的分布状况;核内质子的数量差异决定化学元素的性质;核内中子的数量差异决定同位素的性质;氢、氦同位素是组成它们以外所有化学元素的基本粒子;一个质子最多与两个中子结合(氚),核内中子数不会超过质子数的两倍(所有化学元素,只有氚为一比二);一个中子最多与两个质子结合,核内质子数不会超过中子数的两倍(只有氦3一例为二比一)。至于地球以外星球的化学元素是否具有同样的规律我们不得而知,没有新的发现之前不妨同样视之。 根据以上规律和组成星系的星球必定存在电磁沟通、核力关系,所谓中子星可以排除,因为中子呈电中性,只存在于原子核内,与质子、核外电子并存,难以独立存在,何谈组成星体?而星系的存在离不开物质和能量的交流,这种交流建立在电荷形成的核力(所谓核力是吸引力与排斥力的统一)交流的基础上,单纯的中子不存在核力,其质量等于一个核内质子加一个核外电子,即氢同位素氕的质量,其与核内质子的配比不会超过一比二、二比一,原因可能与某种极限有关,尚待深入研究。 2877.彗星和小行星可能在二级星系的边缘产生 2012.6.17 据说银河系有两千亿颗恒星,也就是说有两千亿个二级星系、两千亿个太阳、两千亿个太阳风的风源。 太阳风以极快的速度向外扩散,在星系的边缘交汇,除了部分在运行过程中与系内行星的大气层发生了聚变反应,成为其一部分以外(行星质量的增加是与恒星同步的,甚至有固定的比例,类似质子与核外电子电荷的平衡),大部分在交汇处引发核聚变,产生激波和低端化学元素、尘埃和水分、漩涡,冷却后凝聚为彗星和小行星。 所以,二级星系的边缘是彗星和小行星的摇篮。 2879.陨石雨与恒星的物质循环 2012.6.18 恒星的物质循环主要有两种方式:星际间的电磁循环与宇宙射线到陨石雨的回归。 星际间的电磁循环我就不多说了,那是星际间核力的根源。从宇宙射线到陨石雨的回归,则类似地球上水的循环,不同的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宇宙射线只有通过撞击与核聚变转化为彗星和陨石才能重返恒星,我们地球和其他行星遭遇的陨石雨不过是殃及池鱼。 陨石雨的质量大体上等于宇宙射线的质量,不过会有一些损耗。但恒星表面的核聚变主要依靠的不是陨石雨,而是弥漫太空的基本粒子,陨石雨的降临可能带来了日斑和日珥,并直接参与了恒星表面的深层核聚变。 陨石不同于恒星系统内的行星,与恒星和系统内的行星之间没有核力联系,因此很难形成环绕恒星和行星的运行轨道,多数以自由落体的形式在引力作用下向恒星和星系内的行星坠落。而行星与恒星之间有内在的质量比和运行轨道,类似核外电子与原子内质子之间的电荷平衡和相互联系。 以上属于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2880.关于宇宙射线的思考 2012.6.19 宇宙射线是宇宙中各种射线的总称,属于物理排斥现象,表现为核辐射、电磁辐射,主要成分是氢、氦粒子和其他基本粒子。 宇宙射线中的氦粒子俗称阿尔法射线,常见于核裂变、核聚变,氢粒子属于什么射线我还没有在书中见过,有待科学家们揭示。 不同射线不同状态下的运动速度并不相同,有的如光速,有的仅及光速的十分之一,有的每秒数百公里。只要速度不同,就存在超越、穿透和干涉问题,用太空近于真空、光子不能散射解释太空背景的黑暗似乎有些不妙。 所有的星球都是射线源,恒星表面的核聚变是主要的射线源,密集度可用风来表示。由于宇宙射线总体上不存在间歇性,必然影响所有星球的大气成分,在大气表面引发不同程度、不同深度的核聚变、核裂变和化合反应,所谓阳光和大气边缘的热层、不同星球大气成分和表面物质的差异实源于此。 宇宙射线还存在碰撞问题,尽管密度不大,也会引发核聚变、核裂变,产生新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这种碰撞,是彗星和小行星、陨石之源。 宇宙射线就单个粒子来讲是直线运动,就整体和与母体的相对位置来讲却是曲线运动,因为星球是旋转的,这种旋转会使射线形成的宇宙风、这种宇宙风产生的碰撞和碰撞后形成的产物在交汇处形成漩涡,加速化学元素的聚集和反应,而它们以陨石形式重返恒星的坠落完成了宇宙射线的主要物质循环(另一种循环为电磁循环,是维系星系稳定的核力的根源)。 因为星球在各自的轨道运行,宇宙射线的密度和交汇区域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核聚变及其后化学反应的深度会有很大的不同,形成的物质会有差别,并且为不同的星系、星球所吸引,坠落到不同的星球,但作为物质循环的总量概率大体上还是平衡的。 由于空间的广阔,宇宙射线的密度通常远低于地球表面大气层的密度,在星系边缘的密度更低,引发的核聚变和其后的化合反应基本上是原子、分子级别的,难以观测,但一定会有某些射线和红外反应的异常,帮助我们找到星系磁场的边缘和宇宙射线的交汇处。也因为密度低,反应的区域就必然广,不像地球大气边缘的热层只有数百公里。 超新星的爆发产生的宇宙射线的密度、影响的区域会更大,其后形成的弥漫物质也比较容易观测。 以上概括了我关于宇宙射线的主要看法。由于理论基础薄弱,缺乏观察试验手段和相关数据,只有“民间科学家”的水平,欢迎批评指正。 2881.星系与原子 2012.6.20 我曾经说过:星系是放大的原子,原子是缩小的星系。从外观上看确实如此,从星际间的关系来看可能也是如此。 举例来说:地球只有一个卫星月球。数十亿年来多少小行星插肩而过,或陨落到地球表面,没有一个成为第二个月球。自由电子的数量也很多,可核外电子的数量、质量和运行轨道总是与核内质子的数量、质量、相对位置、电荷的情况存在内在的联系。 星系存在扩大的可能,而原子也存在相变的可能,但会保持内在的均衡。 恒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核聚变,质量就每时每刻都在改变,不是减少,而是增加。行星的质量也每时每刻都在改变,通过表面宇宙射线带来的有限核聚变和陨石的接受。 系统内星球的质量破坏了相应的关系就会有多余的物质逃逸,逃逸的物质会在太空凝聚成彗星、小行星、陨石的一部分通过陨落和挥发参与星际间的物质循环。 恒星的质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有体内物质发生相变,自己的结构也会发生改变,二级恒星和行星的数量、质量、运行轨道等方面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这是自然、缓慢的成长过程,可能出现暂时、局部的不平衡。 恒星的物质相变可能存在极限,达到临界点就会转化为超新星,开始新的物质循环。这是一种局部现象,而不是宇宙的起点和终点。 星系间的碰撞和吞噬、融合、湮灭也会产生宇宙局部空间里的物质巨变,同样不是宇宙的起点和终点。 所以,宇宙诞生的爆炸理论可能是一种源于局部现象的误判。 星际间不仅存在吸引力,也存在排斥力,特别是系统内同级恒星和行星之间必定存在排斥力,它们的运行轨道是吸引力和排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达到临界点会发生二者的转化,这就是所谓核力。 所以,我们不必担心系统内星际间的碰撞和所谓引力叠加,计算星球质量时要考虑二级恒星、行星、卫星的质量和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 原子是不能直接转化为星球和星系的,但我们不能排除这种转化的可能。现实是所有的星球和星系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存在着与原子类似的结构和运行规律。 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本就紧密相连,结合起来考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有利于二者的探索。 2885.速度无极限
差别是科学的基础 2012.6.24 百尺长杆,日分其半,可以无限的分下去;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更是古人都知道的哲学常识,光速极限的理论却统治了科学界这么多年,以至中微子的运动速度可能超过光速的发现都遭到普遍的质疑。 从中微子与光子的穿透力来判断我就可以确定中微子的运动速度一定超过光子,并且伽马射线等一切穿透力超过光子的物质的运动速度都可能超过光子。当然,还要通过试验认证。 不过,引力的速度必定超过光速,否则星系难以存在并维持其相对稳定。而这,对于打破光速极限的理论也就够了。 引力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可能是电磁流,或者说电磁波,在现代物理又与光子画上了等号,岂不矛盾? 现代物理中一个电磁波也包括了太多内容,常常让我感到困惑,特别是光线与电磁波划等号。 光线只能直射,而电磁流在星际间近于环形周转,一个银河系的直径据说就有十万光年,岂是区区光速可以维系? 所以,速度只有更快,没有最快。 电磁波通过导体可以转化为电流,所以才有无线电工业的蓬勃发展,光线只有通过某些半导体才可以做到这点,说明它们存在差别,而差别是科学的基础,无视差别就是无视科学。 所谓光速极限可能源于爱因斯坦,所以成了金科玉律。几百年前地球还是宇宙的中心呢,现在又如何? 刚刚揭开光的秘密我们认为光速是速度的极限可以理解,现在还抱残守缺就是愚钝! 2886.如果核力源于交换光子 2012.6.25 现代物理认为核力源于光子的交换。如果真是如此,太空将充满彩虹。不仅如此,物质之间的联系将是可视的,因为光子运动的轨迹光线可视。可事实并非如此,因此核力未必源于光子的交换。 当光子是“最小”、“最新”的基本粒子,并且与电磁波“等同”时,产生核力源于光子交换的看法不足为奇。在磁场的作用下光子产生曲线运动也有可能,但光子可视与引力的难以观测却是一对矛盾。并且光子的穿透力极为有限,如何在星际和其他基本粒子间循环?所以,核力未必是交换光子的结果。 中微子等许多基本粒子的穿透力超过光子无数倍,其运动速度很可能也超过光速无数倍,不会是区区每秒数千米。逐一排查人类已经发现的基本粒子的运动速度有利于我们了解微观世界的秘密,接近核力的真相,只是人类现阶段的观测手段恐怕难以达到。 当我们发现某个基本粒子的运动速度可以在瞬间跨过N十万光年(所谓银河系的直径)的时候,我们离核力的真相就十分接近了。 2887.在地球的两极观察高速粒子流 2012.6.26 揭开核力的秘密,就要找到交换的物质——高速粒子流。 微观世界我们难以深入,相对宏观的物体还是容易找到的,那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 地球之所以能够与太阳、月球组成星系,是因为存在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以核力的形式体现,表现为相对固定的运行轨道、难舍难分。 核力是强力、弱力,还是电磁力、统一力,找到相互交换的物质才能盖棺论定,可这谈何容易! 首先是高速,可能拥有瞬间N十万光年的速度,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难以测量。其次是微小,可能是中微子的N万分之一。还有,可能超长波、超低频(原子内部的核力可能是超短波、超高频粒子的交换,产生核力粒子运动的波长、频率可能与产生物体的直径和旋转周期有关),难以通过波长、频率发现其踪迹。 但如果是电磁波的一种,又可能通过最简单的方式发现:磁电转换。 至于能否找到形成星际间核力的基本粒子,只有试试才能知道。 2888.同性相聚与同极相拒
都是电磁世界的客观规律 2012.6.27 分析星系与原子,就是分析电磁现象和电磁世界。 所有的原子都带有正负电荷与核外电子,所有的星系都在交流基本粒子,通过电磁现象联系在一起。 电子、静电、闪电,都是电荷团聚现象,而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相反。没有同性电荷的相聚,就没有电流发生,谈何发电和放电? 星系与星球,既存在着相互吸引,也存在着相互排斥。同级星球相拒,不同级星球相吸,所谓引力叠加是不存在的,因为同级星球在星系里的磁极总是同极相对。 反过来推理,不同性质的电荷既存在吸引力,也存在排斥力,才能相互依存,并保持距离。否则,就没有核外电子、自由电子的存在,不同性质的电荷和客观世界可能在瞬间湮灭! 所以,湮灭也是有条件的。 想明白核聚变可能连续进行,就知道恒星上的核聚变必然存在相对的中止。否则,恒星就会演变为氢弹。现代物理关于恒星是氢气体球、内部高温、高压、进行的只是氢到氦元素的核聚变的认识是形而上学、站不住脚的。 同样,电磁体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不等于电荷的同性相斥、异性湮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电荷、电子的相对独立和聚集也是电荷的物理现象。同性相聚与同极相拒,都是电磁世界的客观规律。 2891.星系与主星结构 2012.6.29 星系是一种偶然的结合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星系很可能反映了主星的内部结构,揭示了宇宙中的物质从生到死的循环过程。 原子,可能是最小的星系;星系,可能是最大的原子。任何星系都可能有一个从原子到星系的缓慢成长过程,任何星系成长到一定的程度都可能灰飞烟灭重回基本粒子。 所以,任何局部的现象都有必然的原因,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其中的原因,为我所用。 地球是一个多层结构,至今存在地热活动和地质变迁,说明地球也是有生命力的,只不过这种生命与生物的不同,属于银河系庞大生命体的一部分,反映了无机世界与有机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发展的局部过程。 月球是否多层尚不清楚,不过月球也会伴随地球的成长而成长,因为宇宙中的物质循环不仅仅光顾地球和恒星,也光顾其中的每一个成员。 从核外电子的状况反映核内质子的分布和状况来看,星系中的星球很可能与主星的内部结构存在必然的联系,而主星的内部结构也反映了物质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地球的内部结构说明物质的相变过程可能存在吸热、放热的周期循环,所以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多层结构。而恒星表面虽然很热,不代表所有的层次温度相同,或更热。在某些需要大量吸热的相变层次,温度可能接近绝对零度。因此,恒星表面的核聚变才没有把恒星演变为氢弹。 地球大气层的边缘也存在局部的热核反应,所以存在热层。只不过地球大气边缘的热核反应属于原子、分子级别,所以温暖了我们、照亮了地球,却没有消灭我们。 火星与地球接近,质量也相差不大,却有两颗卫星,说明火星的内部结构与地球存在差异。银河系据说有两千多亿颗恒星,说明银核的内部结构可能有数千亿层。就算每层形成一种化学元素,宇宙中的化学元素也有数千亿种,岂是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可以概括? 所以,目前关于宇宙、星系、星球、化学元素形成的许多看法应该重新思考。 以上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2892.需要厘清的物理误区 2012.6.30 现代物理反映了人类现阶段对客观世界的主流认识,其中有许多相对准确的认识,也有许多猜想和误区,不可盲从。 例如:宇宙诞生的爆炸说就可能是一种误判,因为所谓宇宙的膨胀和所有星系的相对远离可能是一种局部原因引起的局部现象,从常识来看就有一些经不起推敲的问题。如所谓奇点从何而来?质量何以包含整个宇宙?银河系是宇宙的中心吗?如果不是,何以见得所有的星系都在与我们远离就可以证明宇宙产生于一次爆炸?所谓宇宙的背景温度是爆炸的残存温度也很荒谬,一百多亿年了(据爆炸理论推算宇宙的年龄大约140亿年),宇宙的背景温度还有2.7K,很不容易呀!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 例如:关于恒星内部温度和化学元素的推论,远超氢连续聚合反应和氢弹爆炸的临界点,为什么没有一瞬间发生整个星球的爆炸而“烟消灰灭”? 再例如:关于核外电子的“跃迁”理论,除非原子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核外电子才能反映这种变化,否则谈何“跃迁”?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由于宇宙太大、原子太小,我们的研究受到局限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值得评头品足。但作为学习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推动现代物理的发展进步。 巫术和鬼神,曾经都是真理。如果人类坚持这些曾经的真理,就没有今天的科学进步。 同样,现代物理不过是现阶段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的主流认识,很快就可能面目全非。所以,不能不信,也不能轻信,应该独立思考,才能去伪存真、择优录用。 2896.关于正负磁场与核力的思考 2012.7.5 宇宙是物质的,原子是物质相对高级的形式,具有内外电荷相等的特点。所以,宇宙中的电荷可能也是相等的。 电荷可能具有同电相聚、异电相斥、相互感应的特点,形成正反物质,并形成磁极和磁场,组成系统:原子与星系。 由于电荷存在正负,由其组成的物质就可能存在正反:质子带有正电荷的物质为正物质,带有负电荷的物质就为反物质。正反物质可能相互排斥,所以组成不同的团聚体。 正负电荷又相互依存:有多少正电荷,就有多少负电荷,在原子和星系内保持相对的均衡。 我们规定质子带有正电荷的物质为正物质完全是一种偶然,因为我们生存的地球为正物质。由正负电荷、正反物质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的规律出发,我们可以推论:银核为正物质,太阳与银河系的二级恒星均为反物质,地球的卫星月球也可能为反物质。正反物质相遇未必会相互湮灭,湮灭也是有条件的。原子既带有正电荷,又带有负电荷,就是证明。 从原子正负电荷的相互依存和内外相等出发,我们可以认为核外电子与星系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必然的联系,撞击说和俘获说可以休矣。 既然核外电子与核内质子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就一定存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及磁场关系,形成所谓核力,对应质子存在和运行,所谓跃迁说也可以休矣。推而广之,星系内所有星球的存在和运行轨道也不是偶然的,与主星的结构和磁场存在必然的联系。 接着我们就会思考到本文的主题:磁场可能有正负之分,核力可能源于正负电荷的交流,或者正负电磁流的交流。 例如:银核为正物质,不仅原子存在内外电荷或电磁流的交流,也与太阳等银河系的二级恒星存在电荷或电磁流的交流,并形成磁场,这种交流可能是负电荷或负电磁流。而太阳等二级恒星与地球等它们的行星之间的电荷或电磁流的交流则可能相反,是正电荷或正电磁流的交流。地球与月球的交流又反之。我们可以分别称其为正负磁场。 磁场可能由质子之间的电荷或电磁流的交流形成吸引力,同时与核外电子形成排斥力,组成核力。而银河系的负磁场中又存在太阳系的正磁场,太阳系的正磁场中又存在地球与月球的负磁场,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主星各领风骚。由于同样的磁场相互排斥,二级恒星之间、恒星的行星之间、行星的卫星之间不可能产生引力叠加和碰撞,传统的某些说法和担忧可以休矣。 由于引力规律是同极相斥,银核与二级恒星、二级恒星与行星、行星与卫星之间的磁极都是相反的,因此不会发生交流电荷或电磁流的碰撞。至于交流的物质究竟是什么,通过试验分析才能知道。我期待着人类揭开其中的奥秘。 2903.碳氢循环与能源分布 2012.7.18 在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碳、氢元素都排在氧元素的前面,说明它们产生于氧元素以前。 分析宇宙射线(对于地球来讲主要是太阳射线)的物质成分,主要是氢、氦元素,那么地球大气中的其他成分源于何方呢?我认为源于地球大气热层中的核聚变。 地球大气边缘存在数百公里的热层,从外太空一直延伸到距地表80公里处,温度高达数百至数千摄氏度。如此高温绝不是紫外线影响可以解释的,应该是核聚变、核裂变的产物,类似高能粒子加速器中发生的现象。地球表面的水、大气层中氢、氦以外的元素和地表的轻质化学元素可能都产生于此,碳元素也不例外。因此,地球的质量始终处于缓慢增加中。 不仅地球的质量处于缓慢增加中,太阳等恒星的质量也处于缓慢增加中,因此四十多亿年以前诞生了地球,并伴随质量的增加陆续产生了其他行星。不过太阳表面的核聚变可能始于基本粒子,氢、氦元素不过是其最初产物,其中的反物质继续参与太阳表面的核聚变,正物质受到排斥成为宇宙射线。 由于宇宙射线源源不断,地球表面的核聚变源源不断,碳、氢、氧元素也会源源不断的融入地球的物质循环,成为我们的能源。 地球表面的碳、氢、氧元素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只有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生物燃料可以被我们直接利用,因此存在所谓能源危机。 生物燃料和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有机成矿已经是科学常识,我不再重复。我关注的是石油、天然气无机成矿的可能性,因为地球岩层客观存在循环再生现象。而包含大量碳、氢元素的岩层重返地幔时有可能发生化合物的分解重组,一部分相变为其他化学元素,一部分结合成石油、天然气,沿地质断裂带两侧运移聚集成为油气田。 分析我国和世界地质断裂带与资源分布,我们会发现重合现象。特别是油气资源,几乎都分布在地质断裂带和板块重合附近,恐怕与其无机成矿不无关系。 断裂带提供了运移条件,而地球板块的重合挤压提供了化合物重组和碳氢元素重新结合为油气资源的可能性,能源分布自然与地质断裂带和地球板块的交汇密切相关。 2906.关于重力的思考 2012.7.20 为什么庞大的星系可以像尘埃和基本粒子一样悬浮在太空?因为自由态的星系与自由态的尘埃和基本粒子都没有重力。 那么,重力是什么?由何产生?存在于什么情况之下?就是物理应该回答的问题。 磁石吸铁是因为有磁力线存在,与铁元素发生作用,并且与磁性物体同极相斥、不同极相吸。那么,可不可以认为重力也是某种联系和物质交流的结果呢?我认为应该如此。至于交流什么产生重力,为什么产生量的差别,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原子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组成,不同化学元素的原子拥有不同数量的质子、中子、核外电子和原子量,可见决定重力的交流是整体交流,不是局部交流,这就排除了电荷的可能性,因为中子呈电中性。但是核力的形成离不开电荷的交流,可见物质间的交流存在多种因素,寻求力的统一可能是一种幻想。 重力随距离而改变,除了离心力的因素之外,可能与交流物质的密度和数量有关,是重力定律研究的对象。脱离了联系,也就脱离了重力,处于失重状态。所以,重力是系统中相互联系和物质交流的产物。 在不同的重力环境下物质可以失重和具有不同的重力,但可以比照地球表面环境确定统一的质量标准以便研究,是重力的相对性,也是我们的思维习惯。由于了解的有限,自然科学中存在太多的猜想和主观臆断,包括对星球、星系、化学元素和基本粒子的认识。所以,不要迷信权威和一切定论,姑且视为人类和他人暂时的成果可能更好。 重力存在加速度,可以由动能转化为重力,可以由“浮力”、离心力相对的改变重力,可见物质动态与静态下的重力是不同的,物理和重力离不开环境、条件和相对论。光速最快的观点是错的,相对论的思维方式是对的。 2914.氧元素不足可能是火星缺水的主要原因 2012.8.9 伴随着美国好奇号火星车的成功登陆火星,世界掀起了一股火星热,猎奇的成分居多。 我感兴趣的是火星的大气成分和主要矿物形态,因为火星缺水已成定论,而火星缺水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氧元素不足,而氧元素不足的直接后果是氧化物的有限,即火星上的矿物形态必定与地球不同。 太阳系行星的大气成分主要由宇宙射线,即太阳风的强度和密度决定,而太阳风的主要成分是氢、氦元素,氢元素为主。当太阳风高速“吹”向行星表面时,有一部分会被行星的引力“俘获”,形成初始大气,并与源源不断继续赶来的太阳风产生核聚变,形成自己的大气成分和某些地表物质。由于太阳风的强度和密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递减,太阳系每个行星表面发生的核聚变的深度会有所不同,形成的大气成分也会有所不同。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元素,火星和其后行星的大气成分会向(化学元素周期表)前推,而水星、金星的大气成分会向(化学元素周期表)后推。所以,只有地球拥有丰富的氧化物,包括水。 行星与恒星的距离不但决定了大气成分的不同,还决定了表面温度的不同:不是恒星表面的可见光决定行星的表面温度,而是宇宙射线引发的行星表面的核聚变的程度及行星内部的地热活动决定了行星的表面温度。 因此,不是所有的星球都适合人类生存,也不是所有的星球都会产生水这种化合物的。表面没有,地下焉存?火星表面的平均温度据说为摄氏零下60度,最高温度为零上20度,何以使雪花在高空蒸发?所以,我对火星表面颜色是由氧化物产生的持有疑问,对火星表面的水冲痕迹持有疑问,对火星高空的降雪现象持有疑问。 不过火星终究离我们较近,形成的氧元素可能较其他星球多一些,不排除产生水分子的可能性,但如果是“微量元素”则意义不大。 与火星相比,金星的两极拥有水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因为氧元素的形成终究是连续核聚变的一个中间环节,有可能使一部分氧元素及其化合物保存下来。不过,如果金星两极的温度也高达数百摄氏度的话,人类还是无法生存。如果人类可以容忍,金星的两极到值得探索一番。 2915.地球才是生命之源 2012.8.11 许多人煞费苦心的寻找生命之源,陨石说是其中之一,以为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其他星球,甚至彗星,这是异想天开,也是缺乏科学常识。 从化学元素和有机体、生命体构成的角度来说,氢、碳、氮、氧是必不可少的,还有镁、磷、钾、钙、铁等化学元素,前四种最不可缺,因为它们是蛋白质的主要化学成分。 网上搜索蛋白质的化学成分如下: 蛋白质的化学成分 蛋白质主要是由碳、氢、氧、氮4种元素组成的。蛋白质元素组成的最大特点是含有氮,有些蛋白质还含有硫、磷、铁等其他元素。上述这些元素按一定结构组成氨基酸,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单位。自然界中的氨基酸有20多种,这20多种氨基酸以不同数目和不同顺序连接构成种类繁多、千差万别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拥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可相差几千倍,但它们含氮的百分率相当恒定,各种蛋白质每100克中的含氮量都约是16克。这样,我们要测定某一种食物的蛋白质含量便可以首先测定其含氮量,再乘以6.25(100÷16=6.25)即可得出该食物的蛋白质含量。 影响生命体存在的还有环境因素,如温度、气体成分、水源等影响生命体循环的因素,不是每个星球都存在的,而恰恰地球同时具备,所以地球是充满生机的世界。 放弃地球环境,而向太空寻找生命的源泉,不是愚昧,又是什么? 不错,某些陨石含有氨基酸的成分,说明自然界有天然合成氨基酸的可能,而大量存在氨基酸的是我们地球,而不是其他星球和陨石! 从化学元素的形成来看,氢、碳、氮、氧四种元素都是初始元素,特别是碳、氮、氧三种元素在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相邻,为6—8号化学元素,说明它们形成的条件相近。而无独有偶,这四种化学元素都是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说明地球大气的形成过程可能就是蛋白质和生命体的形成过程,至少也为其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而顺藤摸瓜,地球大气的形成与宇宙射线的成分和其引发的地球大气边缘的核聚变密切相关,而这种核聚变的程度及其生成物,又与宇宙射线的强度、密度,即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密切相关,这种巧合不是天之恩惠、天赐良缘又是什么? 从行星与恒星的关系来看,可能类似原子与核外电子的关系,每个星系都可能存在一颗类似地球的行星,但是否与地球一样幸运,同时具备了诞生生命体的可能,又另当别论。起码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幸运,每个星系只有一颗行星可能具备。只此一点也大大缩小了我们寻找外星生命的范围,并使这种寻找具有了科学性。
2916.关于阳光与温度的思考 2012.8.12 我们常说阳光温暖了大地,阳光是生命之源,可为什么阳光没有温暖太空?没有给其他星球带来生命?可见阳光并不等于温暖,也不等于生命。 阳光本质上属于光子的运动,而温度属于分子的运动,因此我们可以说阳光没有温度,也才可以解释为什么阳光经过的地方温度的不同。 但阳光确实可以影响温度,融化冰雪、让我们感到温暖,因为阳光可以影响分子的运动。 可以影响分子运动的因素很多,未必都是光子的功劳,而太阳发出的宇宙射线的成分极为复杂,光子只是其中之一,比重也小的可怜,既不能照亮太空,何以照亮地球?所以,我们不能仅凭表象把温暖地球和孕育生命的荣誉归属阳光。 不过较真有时不如糊涂,因为较真容易产生深奥,而糊涂可以带来浅显,满足一般人的需要,把温暖地球和孕育生命的荣耀归于阳光也未尝不可,但深入思考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发现事物的本质。 微波炉和电磁炉只能有选择的加热物体,说明它们只能影响不同分子的运动,光子也不例外。而由太阳发出、到达地球的不仅仅只有光子,大量的是氢射线、氦射线,它们引发了地球大气边缘的核聚变,产生了地球的大气成分和一系列化合物,包括水分子,甚至某些氨基酸,同时带给我们光明和部分地球环境。这里我还不敢说温暖,因为地球大气热层之下还有摄氏零下数十度的低温区,只有接近地表温度才逐步升高。 温度也不能简单的解释为分子的运动,因为太阳风的运动速度也很快,但远远低于光速,光子完全可以穿越分子提前到达地球,却没有提高太空的温度,可见影响温度变化的因素很复杂,而温度可能是分子无序运动、或振动的程度。 由于地球是圆的,核聚变的反应区就可能是扁圆的,类似凸透镜,连续核聚变的程度会有所不同,依次产生碳、氮、氧的成分,并有一部分直接与氢原子化合为水分子,同时释放出更为复杂的射线,影响地球环境。所幸的是地球生物可以接受,并已适应。 这种核聚变应该是原子、分子级别的,因此是透明的、有限的,跨越的区间在氦、锂、铍、硼、碳、氮、氧和其后的一些化学元素,成就了地球的主要化学成分和生物的诞生。同时,影响生物的变异,带来了多样性。 由于太阳系各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不同,接受宇宙射线的程度和密度会有很大的不同,直接影响大气边缘核聚变的程度和大气成分、表面环境,成全了地球的一枝独秀。 2919.满则逸——关于太空雪花的思考 2012.8.14 由于地球大气边缘存在核聚变现象,地球的质量就存在缓慢增加的可能(还有陨石等原因暂且不论)。但气体的固化要通过生物和化合物转化,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而地球大气边缘的核聚变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而地球的吸附能力相对恒定,必然产生逃逸现象,而逃逸的气体在太空的超低温环境中最大的可能是通过液化——固化,凝结为“雪花”,伴随太阳风移动到太阳系磁场的边缘参与星际宇宙射线“太阳风”的碰撞,形成星际“飓风”,孕育成彗星和陨石、新的行星,或重返恒星的物质循环。 2920.地球本质上是一颗“氧”星 2012.8.16 当我在书上读到地球上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时曾经大惑不解,当我把一个星球上的主要化学元素与大气边缘的核聚变联系在一起时又豁然开朗。以此类推,太阳系八大行星上的主要化学元素是否依次为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氢、氦元素以外的其他初始化学元素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而一般情况下在大气层中不能够以气体形态存在的化学元素,大气成分恐怕要由氢和氢化物、氧化物取代,而氮元素应该是某个星球及其大气层中的主要化学元素,我倾向这个星球是火星,而网上查询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却是二氧化碳,错在何方? 当一个星球大气边缘的核聚变不可能进行到氧元素的产生时,氧元素只有在地心的物质相变中形成,通过火山将氧化物释放到大气层中,其数量不可能超过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核聚变的生成物。所以,我对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持有疑问。可以往的说法是实测,还是推断?我不得而知。所以,不能判断对错。 琴弦的长短可以决定音符,行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可以影响行星大气以致星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巧合,还是必然?应该是必然。 地球因为氧的存在而成为蓝色星球,而任何蓝色星球只有与恒星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存在,应该是寻找系外生命的重要线索,这样的机会每个类似太阳系的二级星系只有一个。所以,人类在火星找水的努力可能会以失败告终。 一般教科书关于氧元素的解释如下: 氧元素符号O,原子序数8,原子量16.00,属周期系ⅥA族,熔点54.8K(—218℃),沸点90.2K(—183℃),密度0.0014克/立方厘米。大气中21%(以体积计)为氧,水中含氧89%,地壳中含氧为49%,这些确定了氧是重要元素的地位。 2921.“氮”星瘦小、“碳”星肥胖、“氧”星或被水淹? 2012.8.16 如果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元素的话,或可解释其相对较小的原因之一:氮元素化学性质的相对“呆滞”,难以形成液态和固态化合物。而木星、土星相对“肥胖”的原因之一可能与其大气边缘核聚变的主要生成物是碳和碳氢化合物、硼等容易液化、固化,或本身就是固体的化学元素有关。而地球所以成为水球,与氧、氢元素化学性质的活泼不无关系。如果没有水分子的自然分解,地球表面或将被水淹没。而地球表面所以没有全部被水淹没,大自然中一定存在水分子的自然分解现象,并达到了某种平衡。 除此之外,行星的质量、运行轨道必定与主恒星某一层次的质量存在内在的联系,并相互影响。而主恒星由量变累积的质变,也会带来星际轨道的改变和星系的膨胀,不断有新成员的加入。星系边缘的星际飓风与核聚变的产物形成新星,还是化为陨石和流星重返恒星,可能由此决定。 2922.电闪雷鸣、冰川与水的总量平衡 2012.8.17 每当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液态水量增加,水的循环也会加速,热带风暴和降雨量相应增加带来洪水的同时,也带来电闪雷鸣,加快水分子的分解。所以,雷雨过后空气总会相对的清新,尘埃减少之外,还有局部氧分子的增加。 水分子除了可以电解之外,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分解,例如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分解,我不知道,四十六亿年来地球没有被洪水吞噬,证明水的总量也有相对的平衡,而结果相对原因更有说服力。 如果地球的平均气温降到冰点以下,地球也会发胖,或者改变运行轨道,或者改变运行速度,因为地球大气边缘的核聚变和水分子的增加不会停止。如果地球脱离了氧元素的生成范围,地球上的水分和生命也会消失。 如果太阳系八大行星不断增加的主要化学元素依次对应了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氢、氦以外的化学元素,金星就可能是氟星,而水星就可能是氖星,其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惰性气体。 2934.辐射带与核聚变、核裂变 2012.8.29 既然地球大气边缘存在热层,且与宇宙射线带来的核聚变、核裂变有关,聚变、或裂变区域就一定存在辐射异常。网上搜索,地球磁场至少存在三个辐射异常带:内带、外带和中间带。其中内外两条地球辐射带对称于地球赤道排列,且只存在于低磁纬地区上空。内辐射带的中心约在1.5个地球半径,范围限于磁纬±40°之间,东西半球不对称,西半球起始高度低于东半球,带内含有能量为50兆电子伏的质子和能量大于30兆电子伏的电子。外辐射带位于地面上空约2~3个地球半径处,厚约6000公里,范围可延伸到磁纬50°~60°处,其中的带电粒子能量比内带小。一般说来,在内辐射带里容易测得高能质子,在外辐射带里容易测得高能电子。1992年2月初,美国和俄罗斯的空间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地球的第三条辐射带。新辐射带位于内外范艾伦带当中的位置,是由所谓的反常宇宙线——大部分是丢失一个电子的氧离子构成的。 20世纪初有人提出太阳在不停地发出带电粒子,这些粒子被地球磁场俘获,在地球上空形成一个带电粒子带。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范·艾伦(James Alfred Van Allen)根据宇宙探测器探险者1号、3号和4号的观测,证明了带电粒子带的存在。地球辐射带形状有点像是砸开成两半的核桃壳。离地球较近的辐射带称为内辐射带,较远的称为外辐射带,也分别称为内、外范·艾伦带。辐射带从四面把地球包围了起来,而在两极处留下了空隙,也就是说,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上空不存在辐射带。最近两年有消息说,美国和俄罗斯的天文学家在内外辐射带之间又发现了第三条辐射带。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地球磁场和一根大磁棒的磁场一样,磁力线对称分布,逐渐消失在星际空间。人造卫星的探测结果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绘出了全新的地球磁场图象:当太阳风到达地球附近空间时,太阳风与地球的偶极磁场发生作用,把地球磁场压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里,这个区域就叫磁层。磁层像一个头朝太阳的蛋形物,它的外壳叫做磁层顶。地球的磁力线被压在"壳"内。在背着太阳的一面,壳拉长,尾端呈开放状,磁力线像小姑娘的长发,"飘散"到二百万千米以外。磁层好像一道防护林,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风的袭击。地球的磁层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中许多物理机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最近十年,科学家已经把磁层的概念扩展到其它的一些行星,甚至发现宇宙中的中子星、活动星系核电具有磁层结构的特征。 过去,人们只是把辐射异常带与地球磁场和宇宙射线、太阳风的存在联系在一起,忽视了核聚变、核裂变存在的可能性,而高能粒子加速器证明高速运动的基本粒子和原子的相互撞击可以导致核聚变、核裂变的发生。我认为:地球大气边缘的热层、地球的大气成分和水的存在、地球的白昼和夜晚、地球磁场中的辐射异常带,都与地球大气边缘存在的核聚变、核裂变有关。至于哪些属于核聚变,哪些属于核裂变,什么样的核聚变、核裂变,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需要深入研究才能知道。推而广之,二级恒星磁场的边缘也会存在核聚变、核裂变,及其后续化学反应,也会存在辐射异常带。这种核聚变、核裂变是原子、基本粒子级别的,很难观测,但辐射异常和局部高温、高能光子、电子的释放可以显示它们的存在,不同行星大气成分的不同可以证明它们的存在。 2935.光速与“风速”可能产生的不同后果 2012.8.30 光速每秒30万公里,而太阳风的“风速”据说只有每秒200——800公里,产生的后果当然不同。 在高能粒子加速器中,原子以光速对撞可能导致核裂变,即粉身碎骨,冲破的是强力的束缚;而太阳风导致的地球大气边缘的核聚变冲破的可能是弱力的束缚,产生的是原子的结合。由于宇宙射线的成分复杂,我又不是专业人士,没有第一手资料,不知道宇宙射线中有没有以光速运行的原子,也不知道太阳风的具体风速,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只能凭直观进行推测,大胆提出了太阳风可能导致地球和二级星系其他行星大气边缘核聚变的看法,依据的是温度异常、辐射异常、大气成分和“光照”程度的不同,但无法排除其中有无核裂变的成分,因此在我的相关文章中通常将二者并列,作为上述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 关于辐射异常,过去只是猜测,最近才看到相关报道,还没有深入研究和思考。不过凭直觉认为向阳一面的辐射异常可能来自核聚变,而背阳一面的辐射异常可能来自核污染。 由于太阳风的密度很低,并且随着距离的延伸会越来越低,对太阳系不同星球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到达太阳磁场边缘时的密度更低,引发的核聚变可能难以察觉,但也一定存在,并有所反映。观察这种反应,可以了解许多星际奥秘。 过去看书,某些射线的速度只有光速的十分之一,而太阳风的风速连十分之一都达不到,但也超过地球上最大风速的很多倍。我感兴趣的是原子以什么速度相互撞击可以产生裂变,以什么速度相互撞击可以产生聚变,不同化学元素的“合成”是否需要不同的“风速”? 我感兴趣的还有地球磁场范围内的三层辐射异常带的原因各是什么,中间层的氧离子是否核聚变的产物,化合反应是否也可以引起辐射异常?因为我觉得氧元素应该是地球大气边缘核聚变的主要产物。 还有,地球大气边缘的热层应该有很大的温差,因为卫星轨道也在热层之内(据说从地表80公里以上就存在了),但处于低端,难以想象卫星可以在地球大气的主体核聚变区长期存在。 地球大气边缘的核聚变和热层的存在,使卫星选择了夜间发射。 2939.关于地球辐射异常带的进一步思考 2012.9.1 知道地球存在辐射异常带对我的震撼如同首次知道地球大气存在热层!它将我对地球大气边缘的认识扩展到了地球辐射异常带的边缘,远远超出了寻常地球大气厚度1000千米的认识,对地球大气边缘主核聚变区的认识则提升到地球中间辐射异常带,即位于地球约1.75——2.5个半径的区间,这一区间可能是地球的主要发光区。 这一区间的主要标志是所谓的反常宇宙线——大部分是丢失一个电子的氧离子的形成。向高磁纬区延展,可能还会发现氮离子和碳元素的形成。 那么,最外层辐射异常带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我倾向于电子、光子、电磁辐射等基本粒子与基本粒子的反应,即地球大气外层可能存在基本粒子层,与宇宙射线,主要是太阳风中的基本粒子可能也会发生反应。由于光速远远快于风速,可能百倍之多,抵达地球表面的基本粒子的数量也相当可观。即便地球大气边缘不存在基本粒子层,中间辐射异常带中发生的核聚变也会影响它的两边,形成两侧的辐射异常带。 这里讨论的辐射异常带都处于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外太空”,因为卫星和空间站的近地轨道也不过几百千米,而地球大气热层的下线始于约距地表80千米处,可能涵盖了化合反应带来的热辐射。 从80千米到3个地球半径的距离是多么广阔的空间!从热异常到辐射异常,包含了多少物理和化学反应需要我们探索!努力吧,人类。 2955.星系成长说 2012.10.1 昨天看央视科教节目知道月球正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由此想到地球可能会以十倍的速度远离太阳,而太阳会以百倍的速度远离银核! 当然,这是推测,因为没有经过计算。不过,我相信这是事实,因为太阳和地球表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核聚变,而月球表面也可能存在这种局部现象——太阳风不会只影响地球的成长,月球这么大的星体不可能处于完全的真空,而只要微量气体分子或原子存在,就可能与太阳风产生某种程度的核聚变,形成初级化学元素氦3、氦4和锂、铍等。 氦3、氦4也是太阳风的成分之一,“吹”过月球而不留下“痕迹”和化学、物理反应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太空中的星球和星系都存在缓慢的成长过程,这种成长过程表现为星系的膨胀——星球质量和相互距离的增加,及成员的增多。当星系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星核(形成星系的一级恒星)可能会转变为超新星,发生核裂变,形成大爆炸,接近星核(形成星系的一级恒星)的二级星系可能会卷入爆炸,而远离星核(形成星系的一级恒星)的二级星系可能会以极快的速度抛向太空成为新的庞大星系的雏形。 我不相信宇宙形成于一次爆炸,但我相信宇宙中存在爆炸,并在爆炸中形成新的星系的可能。 爆炸中庞大物质转化为基本粒子的同时,可能会有一些“残片”抛向太空,成为新的星系的“种子”,而这些“种子”就是类似太阳系这样的二级星系。所有类似银河系这样的庞大星系可能都是由类似太阳系这样的二级星系成长发育而来的,今天的地球可能在遥远的未来发育成一颗恒星,而月球不过是环绕地球运行的众多行星之一。太阳系也不会只有九颗恒星,最终可能会发育成另一个银河系。 我不会穷追宇宙的初始,因为宇宙是客观存在,没有初始,也没有界限,起码我想象不到其初始和界限。 我认为:与其为宇宙的初始编造假说,不如分析现实宇宙的发展变化。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比将宇宙中的局部现象解释为宇宙的初始更荒谬的了,这是一种科学幼稚,儿童心理,风靡于上帝创世说依然盛行的今天不足为奇。 一次核爆炸可能会形成新的物质,但不会形成星系,因为任何爆炸都是排斥反应,只有相互吸引发生时物质才会聚集为原子、分子、化合物、星球和星系。 核聚变可能连续发生,也可能瞬间终止于某种化学元素。太阳风的影响不仅取决于距离和密度,也取决于到达星球的大小和其表面物质的成分、密度、厚度。因此,地球表面与月球表面核聚变的程度会有所不同。如果地球与月球分别由正反两种物质组成,核聚变的产物也会有所区别。 如果银河系主要由正物质组成,太阳系其实主要由反物质组成,不过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正物质,太阳系中的其他主要行星也是正物质,它们的卫星就不好说了,可能是反物质。我的推论来自原子与核外电子的构成和原子与星系的关系,即“原子是缩小的星系,星系是放大的原子。” 2956.恒星表面核聚变吸收与释放的物质可能是相等的2012.10.2 首先要弄清几个问题: 一、
恒星表面的核聚变是有限核聚变,也是连续核聚变。有限性使其没有成为氢弹,在瞬间烟消云散,而连续性是聚变条件没有消失时的必然现象; 二、
恒星表面的核聚变不是消耗自身物质的“燃烧”,而是源源不断的从太空获取基本粒子——可以与其释放物质相对运动而不受影响的基本粒子,核聚变从此开始,氢、氦是核聚变的最初产物; 三、
从核外电子与原子的关系来看,二级恒星可能是与一级恒星相反的物质形成的,二者的差别不过是核外电子的不同。最初的核聚变可能形成正反相等的氢、氦元素,其中的反物质继续参与二级恒星表面的核聚变,正物质就会受到排斥成为宇宙射线,俗称“太阳风”,“太阳风”的成分是系统内行星大气的初始成分,而其引发的有限核聚变和化学反应决定了系统内行星大气的基本成分。
氢、氦元素是带有基本粒子特征的化学元素,因为无论多么复杂的化学元素都是由它们组成的,只有它们可以射线的形式出现,而射线是一种物理排斥现象,只有假定恒星表面的初始核聚变产生正反两种物质,才好解释宇宙射线,即“太阳风”的成因。而初始核聚变产生的正反物质相等也是一种假设,完全是从物理对称现象出发,而不对称的可能也是存在的,但几率会小很多,因此有了本文的标题。 本文完全建立在推理的基础上,只能作为一家之言供网友参考。 不过与传统的恒星与恒星表面核聚变的理论相比有所深入。 2957.基本化学元素 2012.10.2 可以射线形式存在、构成所有其他化学元素的化学元素,我称其为基本化学元素。已知的基本化学元素只有氢、氦两种,是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 2958.恒星上的氢、氦元素只能存在0.001秒 2012.10.2 看了标题,您就知道这是一篇离经叛道的文章,因为传统的说法恒星是一个氢气球,可供聚变数十亿年。可是想过没有:如果恒星都是氢气球,就会在瞬间演变为氢弹! 我认为:恒星上的氢、氦元素只存在于核聚变的最初阶段,而只要条件允许核聚变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基本粒子到较大质量化学元素的转变过程,氢、氦化学元素作为这一过程的两个阶段存在的时间不会超过0.001秒,信不信由你。 2959.地球上的化学元素不可能来自恒星碎片 2012.10.3 地球的结构分为大气层、地壳、上地幔、中间层、下地幔、地核六部分,地壳以上的部分我们已经相对熟悉,以下的部分我们还不完全了解。传统观点认为地核由铁元素组成,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铁元素以后的化学元素来自恒星毁灭以后的碎片,事实果真如此吗? 热核试验表明:只要核聚变的条件存在,核聚变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氢弹爆炸后我们可以发现高端放射性核素的身影。 恒星表面处于持续的高温、高压的热核聚变的环境,即便是大气层底部的大气压力都可能超过地核承受的压力,地球上的化学元素即便是所谓高端核素也不过是恒星表面核聚变的某些环节。所以,地球上的化学元素不可能来自恒星。 我们知道宇宙射线具有一定的密度,主要成分为氢、氦元素,所以形成所谓的“太阳风”。 “太阳风”可以引发地球大气边缘原子级别的核聚变,决定不同行星的大气成分和部分地表物质的成分,也可以在交汇时产生原子级别的核聚变和一定规模的星际飓风,形成彗星和小行星,在可能的条件下汇聚成行星,凭借自身压力产生的物质相变形成其他化学元素。 从地球的结构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相变可能存在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星系的形成可能对应相应的层次,而持续的核聚变必定形成星球和星系的膨胀、成长现象,恒星和行星、行星的卫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包括它们的质量、自转速度和运行轨道,甚至包括形态和二级恒星、行星、卫星的数量。 从能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知道某些高端核素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热能,甚至可能终止热核反应,使核聚变转为相对静止的“冷核聚变”,即类似地心的物质相变。所以,不要把恒星想象为内外一样,恒星极有可能是多层次的星球,星核部分的温度甚至可能达到或接近达到绝对零度! 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依据是地球上的化学元素,而银河系据说有两千多亿颗恒星,即便每颗恒星对应银核的一个层次,每个层次形成一种化学元素,我们也难以想象宇宙中化学元素的数量。如果地球是由恒星碎片形成的,岂能是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那区区的百余种化学元素?所以,深入思考很有必要。 我们不能无端的怀疑,也不能难得糊涂、人云亦云。创造性思维是一切进步的开始。努力吧,人类! 2961.通过星系了解主星 2012.10.3 通过分析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规律的现象:每增加一个质子,就增加一种化学元素;每增加一个中子,就增加一种同位素;核外电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反映核内质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如果我们将核外电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反映核内质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扩大到星系形成的分析,就会得出星系的规模不是偶然的结论,进而分析其中的规律性。 首先分析地球的结构与卫星:除去大气层、地壳、地核与上下地幔,地球的内部结构中还有一个中间层,是深源地震的发祥地,应该属于固态,其厚度远远超过地壳。地核应该是地球主磁场的发祥地,中间层应该存在一个分磁场,月球可能就是这个分磁场的产物。火星据说有两个卫星,通过地震了解一下火星有几个中间层,可以验证这个猜测是否成立。如果成立,我们就可以大体知道太阳有几个中间层,它们与行星的关系,通过行星的状况了解太阳内部物质相变的发展情况,为行星的运行轨道、倾角、发育程度、形成原因寻找依据,大体评估太阳化学元素的数量。而太阳系中的那个小行星带,很可能是一颗尚未发育完成的行星(现在的解释倾向行星的瓦解),对应着太阳体内一个正在形成的中间层,冥王星则对应着一个已经形成、规模较小的中间层。 2963.美、俄为何弃月球而奔火星? 2012.10.5 在月球设立空间站相比近地轨道有许多优越性,起码没有那么多太空垃圾和坠落的风险。但是,美、俄为什么都没有在月球设立空间站呢?不适合人类生存,可能是唯一的解释。 这种不适合可能不是一般的不适合,而是生理上的不适合:如果月球由正核外电子的反物质组成,由负核外电子的正物质形成的人类可能难以长期生存。 过去我一直以为正反物质相遇会相互湮灭,并将其列为核聚变的一种形式,现在看来未必如此。但生物敏感性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排斥现象,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所准备。 星系的形成未必是一种偶然,就像核外电子的数量和分布必定反映核内质子的数量和分布一样。 自然界有许多自由电子,可核外电子不会多一个,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少一个,离子现象是特例,存在特定的原因。 过去我们一直在寻找反物质,其实二级恒星和行星的卫星可能都是反物质,其形成也类似核外电子的形成,不是一般的“擒获”。 如果以上分析获得证实,将是人类科学的巨大进步。 2964.宇宙中正反物质的总量平衡 2012.10.5 宇宙中正反物质的总量平衡可能是通过正反星系的总量平衡实现的:银河系的性质由占银河系质量百分之九十九的银核的性质决定,虽然它的二级恒星系统中的恒星可能由核外正电子的反物质组成,仍然属于正物质星系;有正物质星系就有反物质星系,主星为反物质的恒星系统虽然它的二级恒星系统中的恒星可能为核外负电子的正物质,仍然属于反物质星系,而正反物质星系总量上可能是大体平衡的。 正反物质星系的相互转化:正物质星系中的二级恒星系统本来就属于反物质星系,例如银河系中的太阳系的主星太阳可能主要由负电荷发展而来,银核的毁灭可能使没有一起毁灭的部分二级恒星系统获得相对的独立和自由,由它们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立恒星系统就是反物质星系;反之亦然。 某个系统中正反物质的不平衡与宇宙中正反物质的总量平衡是可以并存的。 2978.银河系可能有伴星系
伴星系可能是反星系 2012.10.21 我有一架天文望远镜,从来没有使用过,因为在城市中生活不具备观测的良好背景条件,我的天文知识主要来自书本、广播电视和网络。 我知道宇宙中存在双子星系,但不知道成因;我知道宇宙中存在正负电荷,但不知道它们如何相处;我知道宇宙中存在正反物质,但不知道它们的相互关系。当我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思考的时候,认为正负电荷可能是宇宙中存在的两种最基本的物质,所有其他物质都由它们衍生而来,包括正负电子和中性物质,正反星球和正反星系。 同类相聚可能是电荷的基本物理特征,相聚可以产生流动性,成为电流。闪电未必是正负电荷的交流和湮灭,很可能是电荷的单向流动产生的放电现象,例如电弧的产生。 我不知道电线中流动的是正电流还是负电流,但我想可能是同一种电流,不过区分为直流电和交流电。而同一种电流的原因可能与地球的成因有关,即地球由正物质组成。地球由正物质组成又可能与太阳由反物质组成有关,而太阳与银核的关系可能类似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关系,银河系的所有二级恒星都可能由负电荷和反物质汇聚而成,而它们的行星却正好相反,由正电荷和正物质汇聚而成,因为它们是核外电子的核外电子。 正物质的核外电子为负电子,说明正负电荷如影随形,不过互为主客,具有相对的优势,所以物质分为正反物质。推而广之,有正星系就有反星系,并且如影随形。所以,银河系很可能有伴星系。所谓双子星系,很可能是一对正反星系的组合,因为它们的核心物质都是黑洞,我们看不到的,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二级恒星汇聚在一起发出的可见光。环绕它们的,则是三级恒星,如何形成及物质构成还是个谜。 2985.关于基本粒子与结构力学的思考 2012.10.28 为什么化学元素内部存在质子与中子,并且中子呈电中性?为什么核外电子呈现相对规则的对称性?是我分析元素内部结构时经常思考的问题。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从窗花、雪花和钻石的结构,想到大自然的许多鬼斧神工;从球形闪电,想到磁石的磁性。我认为:任何基本粒子的存在都与宇宙,或星系磁场的重力环境、电磁环境等客观因素有关。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 球形闪电也是电荷团聚体,却未必稳定,并拥有最大的磁性。两倍电子单位的电荷团聚体,很容易分裂为两个自由电子,所以气态不如液态、液态不如固态稳定。 原子内部所以分为质子和中子,并呈现一定的结构性,一定是存在决定的最佳力学结构、最佳物质形态。至于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基本粒子和物质结构是否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粒子和物质结构,我还不敢肯定。但太阳环境、银核环境一定会比地球环境拥有更多的化学元素,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我质疑中子星的存在,因为宇宙中不可能存在只有中子的环境,其理论有悖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电磁现象和星系的形成、已知的基本粒子、原子结构和中子存在的一般知识。特别是没有了质子,中子很难存在,自然环境中找不到长期独立存在的中子的事实和离开了质子的中性粒子即便存在,也会是一盘散沙的可能。 结论是:宇宙中的所有基本粒子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其形态必定是特定环境下的最佳形态,结构也不例外。环境的改变,必定改变物质的存在形态,结构亦是如此。至于地球上的化学元素是否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化学元素,其存在形态和内部结构是否具有普遍性,只有通过深入了解才能知道。 我认为:恒星上的化学元素一定远比地球环境丰富,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化学元素可能具有普遍意义,不过在恒星上只是初级化学元素,存在于其他化学元素形成的初期,或者连续核聚变过程中的瞬间。 材料的寻找,一定要模拟更为苛刻的自然环境,才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2987.关于电荷与原子核内外不同电荷的困惑 2012.10.2 目前,人类权威物理学认为原子核内外存在正负两种不同的电荷,正物质的质子携带正电荷,核外电子携带负电荷,反物质正好相反。 那么,地球上是否同时存在正负电荷呢?发电机产生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如果是正电荷,如何通过核外电子为负电子的导线流动呢? 还有,如果正负电荷无处不在,相互湮灭,正负电荷是否存在消失的可能? 通过闪电和静电我们知道电荷存在同类相聚的物理特性,何以质子携带的正电荷感应出了核外电子携带的负电荷(负电子携带负电荷,或本身就是电荷团聚体)?如果正物质的核内质子携带的也是负电荷,地球就可能没有正电荷,完全由负电荷凝聚而成,但中性物质从何而来? 从星系与原子的关系来看,星系可能是放大的原子,而原子可以看作缩小的星系。 如果原子核内的质子携带正电荷,核外电子携带负电荷,星系内就可能同时存在正反物质。例如:银核由正物质组成,银河系的二级恒星就可能由反物质组成,而隶属于它们的行星又可能由正物质组成。否则,可能存在正反物质完全不同的星系。 2989.不同电荷的不即不离与核力 2012.10.29 在互联网上经常看到同电相斥、异电相吸的提法,显然是与磁性物体的物理特性搞混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同电相聚,异电不即不离! 例如:电子是同性电荷的团聚体,电流更是同性电荷流,而放电现象与其说是不同电荷的相互“湮灭”,不如说是同性电流的汇聚!因为在地球环境中除了原子核中存在正电荷之外,您可能找不到正电荷、正电子,所有电线中流淌的都是负电荷! 道理很简单:地球属于正物质,所有的核外电子和自由电子都是负电子,而电子的本质是一般电荷团聚体。如果是同电相斥,还会有电子和电流吗? 核外电子与原子核之间存在所谓“核力”,即“轨道力”。这是源于正负电荷之间的吸引力与排斥力的平衡现象,所有星系的星球之间都存在这种绕轨道运行的“轨道力”,即“核力”。特点就是不即不离,自动维持速度和距离的平衡。由于“核力”的存在,系统内的正负电荷难以相互“湮灭”,系统外的正负电荷、正反物质能否相互“湮灭”,对于我来说还是未知数。 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宇宙起源于一次“奇点”的爆炸,与上帝造物说没有什么区别。我倾向于宇宙起源于正负电荷、正反物质的团聚,及其聚散的循环。而宇宙实际上只有各种形式的物质循环,及其相对的起始点和界限,宏观宇宙是无始无终、没有疆界的。 电荷,可能是宇宙中物质的基础,所以宇宙中普遍存在着电磁现象。吃透电荷的物理特性,可能是揭开宇宙许多秘密的钥匙。 2990.从电荷到光子
可能隐藏着聚变过程 2012.10.30 电荷与光子是不同的物质形态,却可以相互转化,其中可能隐藏着基本粒子的聚变过程,这种基本粒子的聚变过程奠定了化学元素的物质基础。 从电荷到光子的反应是短暂的、有限的,大量电荷的聚集却可能产生从电荷到化学元素的连续聚变反应,恒星表面持续进行的核聚变可能就是这种连续反应。 首先,聚变是增量反应,并非我们现在普遍认为的减量反应。如果恒星持续减量,而行星持续增量,星系的相对稳定与现实存在不可能存在。 其次,核聚变可以连续进行。只要连续核聚变条件存在,无论多少氢元素都可能瞬间转化为其他化学元素,其结果不是持续的核反应,而是瞬间的核爆炸。只有从外界持续的获取物质来源维系的核反应,才可能持续的进行下去,而获取的物质与宇宙射线的发散不能产生矛盾,必须是小于宇宙射线成分的基本粒子,至少电荷符合这种要求,并且广泛存在于宇宙空间。 2994.月球形成新说 2012.11.6 关于月球形成的原因,已经有许多大胆的猜测了,最吸引人的有撞击说、抛出说,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撞击和抛出现象。我的月球形成新说则源于对电荷、原子、星系形成之间关系的认识,简言之就是星系是放大的原子,原子是缩小的星系。落实到月球就是:月球由地心中缺失的负电荷和主要由负电荷凝聚而成的反物质形成,其质量对应着地心物质中正电荷的质量和中间层的引力。是否如此,可以通过计算得知。 由于地球是不断成长的,月球也是不断成长的。成长到一定的阶段,月球可能会有姊妹出现。 3018.关于星球内部热平衡的思考 2013.2.9 我是把星系与原子结合在一起考虑的,因为二者有着相似之处:星系就像放大的原子,而原子就像缩小的星系。如果二者真是相通的话,星系的形成就不是偶然的现象,每颗二级恒星与它们的行星都与系统内主星的内部结构存在必然的联系,类似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关系。并且,主、副星球可能具有相反的物质形态:主星球为正物质,副星球就可能为反物质,或者相反,类似核外电子与核内质子具有不同的正负电荷。可星系毕竟不同于原子,每个星球都拥有巨大的质量,形成自己的重力环境和物质相变的各种因素,每时每刻都在成长,进行着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复杂结合、分解、交换、演变,并形成构造上的层次,说明物质的相变可能存在吸热和放热反应的周期循环,因此存在星球内部的热平衡问题。 举例来说:氢聚变为氦是放热反应,氦裂变为氢必然是吸热反应。聚变释放多少热量,裂变就要吸收多少热量。而铀的裂变是放热反应,铀的聚变就必然是吸热反应,裂变释放多少热量,聚变就要吸收多少热量。地心的构造分为上下地幔、中间层和地核,上下地幔区间的物质相变是放热反应,中间层和地核区间的物质相变就是吸热反应。只有放热反应而没有吸热反应,地球就会融化,而恒星就会演变成氢弹在一瞬间毁灭。 地球和恒星都没有在自身物质的相变中毁灭,说明它们内部的热交换处于相对的均衡状态,这种相对的均衡是如何实现的我们还不得而知,火山、地震和日珥的存在说明这种均衡并不稳定,要通过能量的释放和层次间的收缩、膨胀得到维系。所以,地震、火山和日珥活动不可避免。 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有一百多种化学元素,哪些化学元素形成于吸热聚变,哪些化学元素元素形成于放热聚变,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 地球大气主要由氢、碳、氮、氧组成,氢元素来自太阳风,而碳、氮、氧元素应该由太阳风引发的地球大气边缘的核聚变形成,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处于碳、氮、氧的形成区间。越往后,太阳风的密度越低,形成的化学元素在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越靠前;而越往前,太阳风的密度越高,形成的化学元素在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越靠后。所以,在太阳系中的其他星球上寻求地球环境是痴心妄想。 碳、氮、氧的形成可能都是放热反应,所以形成了地球大气边缘的热层。氢与氧结合很容易产生水,所以地球相比于其他星球是水球。碳、氮、氧元素都是生命要素,所以地球上生机勃勃,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相比于地球可能都存在氧元素不足的问题,难于产生丰富的水源和生命。 至于碳、氮、氧元素的形成是否都是放热反应,需要证明。地球大气热层的温度据说有数千K,而热层以下的温度为摄氏零下数十度,是如何形成的呢?地球大气层中的热平衡也有许多奥秘需要探索。 3019.关于正负电荷
正反物质 与核力和星系的思考 2013.2.11 据说正负电荷与正反物质相遇会发生湮灭现象,我认为湮灭现象应该是一种聚变反应,生成某种中性物质,例如中子。可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没有中子的身影,说明现实生活中中子只存在于原子核中,脱离了原子核就会迅速的转化为氢粒子。 在同一时空中正负电荷也难以并存,因为存在湮灭的可能,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看到正负电荷的湮灭现象及其生成物的存在,中子好像只存在于原子核中。 当然,正负电荷的湮灭可能产生某种基本粒子,宏观物质世界的形成可能就源于正负电荷相互湮灭,不过在同一时空中我们观察到的只是原子核内外正负电荷的并存,正物质世界中只有自由负电子的存在,所有的电流都是负电流,反物质世界的情况可能相反,说明所谓正反物质的区别不过是核内外正负电荷的不同。 核外电子的存在说明正负电荷之间存在相互排斥和相互吸引的对立统一关系,由此产生所谓核力,即不即不离的轨道力。核外电子与星系的存在可能源于轨道力,即核力的存在,而核力的存在可能源于正负电荷的物理特性。 电子可能是正负电荷的单位团聚体,结合球形闪电和电流、放电现象的存在,我认为同性相聚也是正负电荷的物理特性。 核外电子存在离子现象,即核外电子数目少于核内质子数目的情况,却没有核外电子数目大于核内质子数目的情况,说明正负电荷之间存在依存关系,自然界中正负电荷的总量可能是相同的,自由电子可能源于离子现象的存在。高温可以产生离子现象,铸造和陶瓷的生产都是利用了物质的离子现象与核外电子共轭的存在。星体表面和内部的高温现象都可能产生大量的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的大量聚集可能形成磁场环境,有利于正反物质的聚集形成星球和星系,而星系的形成可能源于正负电荷的对立统一关系。 所以,星系类似放大的原子,而原子类似缩小的星系。 3020.核外电子共轭与星系共轭 2013.2.11 核外电子的共轭是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只有核外电子的共轭,物质才能摆脱化学元素的形态,组成分子、化合物和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那么,星系之间是否也能形成二级恒星的共轭现象呢?如果非常接近的两个相互排斥的恒星系统碰巧存在“离子”现象,形成边缘二级恒星系统的共轭是完全可能的。 为什么一定要相互排斥的恒星系统呢?因为主星磁极的一致才能形成二级恒星系统磁极的一致,从而达到对共轭二级恒星系统的共同吸引。否则,可能产生兼并和聚变。 3021.持续剧烈核聚变与持续缓慢核聚变 2013.2.12 分析恒星表面主要依靠自身引力和移动速度引发的核聚变,与星球内部主要依靠重力环境引发的核聚变,我们可以发现前者持续剧烈,后者持续缓慢。没有前者的持续剧烈,就没有后者的持续缓慢;而没有后者的持续缓慢,星球就会爆炸! 恒星表面核聚变生成的物质并非百分之百的为己所有:与自身物质形态相同的生成物会继续参与核聚变,或化合反应;与自身物质形态相反的生成物会受到排斥,以射线的形式发散到太空中,为自己的主星、行星所有,很大的比例还是在相关系统内循环。 行星表面的核聚变主要来自宇宙射线的影响,属于相对分散的原子、分子级别,不易觉察,却是行星生命的源泉。其产生的光和热通常被认为来自主星的直接照射,其生成物通常被认为自身固有。 行星表面核聚变增加的物质主要以气体形态存在,只有一部分可以通过物质循环参与行星自身重力环境引发的核聚变,大部分还会回到太空中去,参与其他形式的物质循环。所以,影响行星表面大气成分的主要因素是其表面持续不断的核聚变,自身生物和火山活动的影响仅限地表环境。 持续不断的核聚变是星球生命的体现和生命的源泉,由此引发的黑子、日珥、火山和地震活动不过是生命的征候。 3026多子星系可能是恒星的共轭系统 2013.2.23 我们熟悉的太阳系、银河系,都是拥有一个主恒星的系统。可是,太空中还存在拥有多个主恒星的系统,例如双子星系,甚至多子星系,曾经让我困惑。 搞清楚了分子与化合物的形成源于核外电子的共轭以后,多子星系形成的原因也就清楚了:多子星系不过是核外电子共轭现象在宇宙宏观世界的展现。不过多子星系相对稳定的存在必须源于主星的相互排斥与对二级恒星共同吸引的相对平衡,本质上主星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只有主星本质上的相互排斥,它们才不会相互吞噬,同时对所有系统内的二级恒星保持吸引力。也就是说,多子星系主星的两极方向是相同的,所有系统内二级恒星的两极方向也是相同的,并且与所有主星的两极方向相反。 多子星系是如何形成的,可能与分子和化合物形成的原因类似。不同是前者属于微观世界,后者属于宏观世界。 3027.多子星系与分子核外电子的全共轭 2013.2.25 多子星系,即同时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星存在的星系,在客观世界是存在的,其二级星系可能是单子星系,也可能是多子星系,同一、或近似同一轨道上与主星同等数目单子二级星系并存的可能性较大。 那么,客观世界中是否存在分子核外电子的全共轭现象呢?我认为是可能的:只要全离子态的原子相聚的足够近,迅速恢复正常态时就有可能产生核外电子全共轭的分子形态,这种形态类似多核原子,共同拥有单核原子数量或质量相加的核外电子。其与原子形态的区别在于没有产生核聚变,只有核外电子的全共轭。 由此想到放射性物质分裂的最初形态可能与此类似:首先由单核原子转化为分子核外电子的全共轭形态,然后在一瞬间崩溃! 当然,以上纯属分析,有待验证。 3028.从分子星系到星系链、星系团、星云 2013.2.26 既然微观世界存在原子、分子、分子链、分子团,直至更为宏观的物质,太空中的星系同样可以形成分子星系、星系链、星系团、星云。原因很简单:不同或相同原子的同类核外电子可以形成共轭,同类星系边缘的二级星系,它们的恒星和行星也可能与同类其他星系在边缘形成共轭的星系和星体,从而形成分子星系、星系链、星系团、星云。 我们知道事物不会一成不变的,生物会成长,星系也会成长。恒星表面的核聚变一方面在消耗太空中的微物质,一方面形成新的相对宏观的物质,同时释放宇宙射线,哺育自己星系的形成和成长。在星系的边缘,宇宙射线的交汇更可以孕育彗星和小行星。 我们知道,核外电子反映核内质子的分布,是不会轻易增加的,系统内的恒星和行星也不会轻易增加。但是,恒星的成长会导致自身质量的增加和星系的扩大,在一级星系的边缘产生新的二级星系,在二级星系的边缘,产生新的行星。如果两个一级星系离的足够近,磁场相互交汇,就可能形成共轭星体和星系,结成分子星系。如果许多同类星系离的足够近,磁场交汇,就可能形成星系链、星团、星云。至于进一步发展会形成什么,不能只凭猜测。 无论我们如何扩大人类的视野,也只能观测宇宙的一隅。原子可以组成绚丽多彩的世界,星系不过是扩大的原子,可以进一步组成什么,难以想象! 3044.重力核聚变是逐级核聚变,还是区间核聚变? 2013.3.24 辐射核聚变与辐射核裂变应该是逐级核聚变与逐级核裂变,即一个氦粒子的依次获得和缺失。 可是,核裂变也存在区间核裂变,即从化学元素的放射性区间一次裂变就进入非放射性区间,虽然其生成物可能还暂时具有放射性。例如:铀235经过一次裂变就蜕变成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非放射性区间的铑和银。反过来,地心中的铑和银也可能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核聚变,直接生成放射性元素铀,前提是二者伴生,且分布均匀。 这种假设是否在现实中真的存在,我不知道。不过地心结构交替存在液态和固态,说明化学元素的物质相变可能存在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周期循环,同为放热反应和同为吸热反应的化学元素可能聚集在一起,实现物质相变的跨越式升级!而跨越式升级达到临界点以后,星球内部的固态和液态区间有可能相互转换! 由于星球质量的增加相对缓慢,静态核聚变的过程也是相对缓慢的,人类的存在周期里都可能观测不到这种现象,却不排除发生这种现象的可能。恒星在核聚变中的持续存在,应该可以说明其表面持续进行的激烈动态核聚变可能存在转变成相对静止的重力核聚变的可能。即:放热核聚变转换成吸热核聚变时,能量的不足可能放缓吸热核聚变的进程,恒星的下层表面将进入低温固态的重力核聚变过程,这一过程足以阻止恒星演变成氢弹。 以上推论如果成立,也否定了恒星的气态说。相比于恒星的气态说,恒星的固态说好像更有道理。 3050.正负电荷与星系 2013.3.28 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电磁现象说明正负电荷可能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 电荷很小,正负电荷共存于统一体中可能使该统一体呈现电中性,并具有磁性,说明正负磁单极子可能就是正负电荷。 原子核外电子的存在说明正负电荷如影随形,却可以相对分开,核外电子的电荷量等于核内质子的电荷量,电子不过是一定级别的、比较普遍存在的电荷团聚体。 电子和电流的存在说明电荷有同性相聚的特点,电磁波的存在说明电荷可以受激发散,而光电转换说明光子不过是电荷存在的特殊形态。 如果我们将星球看作巨原子,星系的形成就不是偶然的现象,与正负电荷的分布和相互感应有关:如果银核主要携带正电荷(正物质),银河系的二级恒星就可能主要携带负电荷(反物质),而它们的行星又主要携带正电荷(正物质),行星的卫星又相反。银河系二级恒星的质量可能近似于银核中质子缺失的核外负电子的质量,二级星系中行星的质量可能近似于主星中质子缺失的核外正电子质量。星球内部的物质结构可能呈现离子态,离子状态可能是物质相变的必要条件之一,主星内部大量正负电荷的集体缺失可能是星系形成的主要原因。 本文充满了假设和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推理,而科学正是从假设和推理开始的,我期待着更好的假设和推理。 3051.正负电荷的总量平衡与星系的形成和稳定 2013.3.2 从原子内外正负电荷的总量平衡,我们可以推测宇宙中的正负电荷的总量也是平衡的。 但是具体到每一个星球,可能存在正负电荷的不平衡现象。例如:地球上下地幔中的物质处于放热反应区,其间的物质必定存在离子现象,即核外负电荷的缺失现象。而反物质星球的放热反应区内必定存在正电荷的缺失现象。 从地球构造中固态、液态层的依次存在,我们可以推测化学元素的形成可能存在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周期循环。如此算来,每个星球正负电荷的缺失总量都是很大的。 但是,正反物质星球正负电荷的缺失情况可能形成互补,并由此结成星系,通过正负电荷的相互依存和星际间的交流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 在我的前一篇文章中我曾经设想二级恒星的质量可能等于一级恒星缺失电荷的质量,现在想来只要电荷总量上能够实现互补即可,而不一定二级恒星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一级恒星上缺失的电荷形成的。 世界上系统的形成必定存在内在的联系,希望本文对星系形成原因的探索有所帮助。 3052.正负电荷的相对平衡可能揭开星系之谜 2013.3.29 通过核外电子与核内质子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正负电荷存在相互对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星球与原子的结构并不相同,前者为层次结构,而后者表现为质子与中子的相互依存。 星球的层次结构可能源于物质相变过程中化学元素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周期循环,而放热反应可能带来核外电子的缺失,即化学元素的离子化。化学元素的离子化意味着单电荷的相对优势,即离子化的化学元素呈现“单电优势”,也就是星球熔融层均呈现单电性,整个星球也呈现“单电优势”带来的单电性。 我们习惯称呼质子带有正电荷的物质为正物质,质子带有负电荷的物质为反物质。正物质星球通常呈现正电性,而反物质星球通常呈现负电性,正反物质星球可以实现正负电荷的互补,并因此而形成系统,也就是星系。 电荷有同性相聚的特点,也有异电对偶的特点,例如核外负电子对应核内质子携带的正电荷。大量同类电荷的聚集可能导致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例如恒星表面的核聚变,这种核聚变也会诞生新的星球。所以,星系的形成带有必然性。 地球的直径不过一万多公里就有五层地质结构,银核的直径以光年计,拥有的层次可能是天文数字,对应数千亿颗恒星也就不足为奇了。 地球只有一颗卫星,而火星拥有两颗卫星,是地球还缺少一颗卫星,还是火星的两颗卫星的质量还不及地球一颗卫星的质量?是值得分析和研究的问题。 大千世界奥秘无穷,有着众多的因果关系,正负电荷的相对平衡可能揭开星系之谜,也只是一种可能,需要人们的深入探索。想到了,就写出来,仅供参考。 3053.小行星带可能是新星孕育期的一般形态 2013.3.30 据说太阳系的某一区间存在一个小行星带,布满大大小小的小行星,可能是一颗行星毁灭后的残骸,一些科幻小说中也有小行星带的描述。 我认为:小行星带可能是新星孕育期的一般形态。 从核外电子与核内质子的相互关系来看,系统中的正负电荷可能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对应的关系,而星球的层次结构必然形成正负电荷的环形对应,即每个星球内的正电荷带对应一个星球外的等量负电荷带,包括携带负电荷的物质。而电荷有同类相聚的特性,聚集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从相对均匀的分布转变成球形结构——一颗新星诞生了! 每颗恒星都在缓慢成长中,系统内的行星也有成长期和相对稳定期。成长中的恒星可能在物质相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层次和电荷不平衡区间,与新的层次和电荷不平衡区间相对应的宇宙空间中就可能有相反电荷的感应(聚集)区间形成,包括与同类电荷匹配、携带同类电荷的正反物质,即小行星体,从而形成小行星带。小行星带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一颗新的行星或次级恒星的形成。 小行星通常在星际交汇处形成,而小行星带未必在星际交汇处产生,小行星带的形成必定与主星内部物质相变形成的新的层次有关。当新的层次基本成形时,一颗新星可能同时诞生了。 主星新的层次产生在什么地方,对应的新星就诞生在什么轨道,所有系统内星球的质量、轨道与主星的内部结构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据说熔融物质没有引力,但是熔融物质可以产生离子化现象,带来电荷分布的不平衡,形成区域偏电荷化,进而形成星球的偏电荷化,产生主副星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系统,也就是星系。每个星球对应主星的一个中间层,还是对应主星的一个熔融区,或是同时对应一个熔融区、一个中间层,或者两个熔融区、一个中间层,还是一个谜。 地球有两个熔融区,一个中间层,一个地核,却只有一个卫星,而火星有两个卫星,二者结构上有什么差别吗?地核与中间层与不同的星体发生关系吗?轨道偏角又是如何产生的? 客观世界有着太多的未解之谜,有待我们深入探索。 3054.我看星系 2013.3.31 星系是由正负电荷互补形成的星球系统,有多级恒星系统之分,多级行星系统之别。 由恒星及行星组成的星球系统为一级恒星系统;由多级恒星及行星组成的恒星系统为多级恒星系统。太阳系为一级恒星系统,银河系为二级恒星系统,宇宙中可能存在多级恒星组成的恒星系统。多级恒星系统由低级恒星系统发展而来。 由行星及卫星组成的星球系统为一级行星系统;由多级行星组成的行星系统为多级行星系统。地、月组合为一级行星系统;土星和木星的卫星可能拥有子卫星,卫星拥有子卫星的行星组合为多级行星系统。 正物质星球由于离子化现象拥有较多的正电荷,通常表现为正电荷星球。反物质星球由于离子化现象拥有较多的负电荷,通常表现为负电荷星球。正负电荷的互补可以使它们组成星系。 所谓正物质,是质子带有正电荷的物质;所谓反物质,是质子带有负电荷的物质。正负电荷和正反物质在宇宙中的质量可能是平衡的,在星系中的质量未必平衡。 正负电荷和正反物质可能有同类相聚、正电荷对正物质存在吸引力,负电荷对反物质存在吸引力,正负电荷相互依存、总量平衡的特点。如核内质子与核外电子拥有的正负电荷在总量上是趋于平衡的,这种正负电荷总量趋于平衡的特点是星系形成的主要原因。 正负电荷和正反物质之间可能存在相互排斥和相互吸引的对立统一现象,形成所谓远吸、近斥的“核力”,即“轨道力”。物质沿着相对固定的轨道运行的现象其实是一种电磁现象。 正负电荷的聚集可能引发不同性质的核聚变,形成相互依存的正反物质的两种星球,通过交换电荷和宇宙射线相互联系。主要由正电荷聚变形成的主星统领的星系为正星系,主要由负电荷聚变形成的主星统领的星系为反星系。所谓正反物质和正反星系不过是人们的主观规定,而所谓正星系中必定存在反星系,所谓反星系中必定存在正星系。如:银河系为正星系,太阳系为反星系,地球和月球组成的系统为正星系。 人类由正物质形成,可能不适宜在反物质形成的星球上长期生活,可能是美、俄两国放弃继续登月,建立空间站和奔赴火星的主要原因。 以上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3055.星系中的新星诞生三部曲 2013.4.1 如果星系的形成与正负电荷的分布有关,星系中新星的诞生大致要经历如下三部曲: 第一步:伴随主星中新的物质相变层的形成(可能是固态区间和液态区间,即放热反应区间和吸热反应区间的对偶形成),太空中环绕主星的某一区间可能会有对应正负电荷和正反物质的相应形成和弥漫性分布; 第二步:伴随对应正负电荷和正反物质的逐步增加,它们可能会收缩成环形分布; 第三步:伴随对应正负电荷和正反物质的进一步增加,达到某个临界点时,它们可能会收缩成球形结构——一颗新星从此诞生! 新星诞生以后会进一步成长,并形成聚变反应,形成新的恒星或行星。 伴随新星不同相变层的出现,在太空中的相应区间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星系。 除去大气层和地壳之外,地球有两个对偶相变区间:上地幔和中间层;下地幔和地核。前者可能导致了月球的诞生,后者可能是地球最原始的物质,维持了地球太阳系成员的身份。 伴随地球质量的增加和月球的形成,地球的绕日轨道也会发生改变,不过是伴随主星内部结构和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渐进过程。 火星有两颗卫星,可能意味着与地球不同的内部结构,诞生的时间可能要比地球早上许多。也许是与地球同时诞生的,不同的外部环境导致了不同的内部结构。不过,诞生以后它的成长速度不会超过地球,因为地球距离太阳更近,可以接受更多的以宇宙射线形式抵达的物质,大气边缘的核聚变形成的化学元素也要较多、较重一些。 3056.星球的引力可能源于液态反应区 2013.4.1 传统的观念是高温熔融状态下的物质没有吸引力,只有固态物质可能形成星球引力。 可是,核外负电子的形成源于核内质子拥有等量的正电荷,正是物质的带电属性与核外电子共轭的不同形态和不同程度使物质拥有三态。 高温可以使物质离子化,形成物质的偏电荷现象,即正物质偏向正电荷,反物质偏向负电荷,正物质的星球表面会因此而拥有大量的负电子,反物质的星球表面会因此而拥有大量的正电子,太空中也会有相应的电荷反应,进而形成星系。 正负电荷的对应性可能是星系形成的原因,也是星际间引力的来源,所以星球的引力可能源于星球的液态反应区。 3057.星体内物质相变与星系发展的一般进程 2013.4.1 星体内的物质相变通常是伴随星球质量的增加渐进的过程。 原有吸热反应形成的固态反应区间的化学元素会渐次转化成为放热反应形成的液态反应区间的化学元素,所有化学元素的反应区间会发生近乎一致的上移现象,原来的位置会被新的化学元素和新的反应形态所取代,“星核”也会发生形态上的变化。当“星核”从固态转化为液态时,星系内的新星也就开始诞生了。 这种进化形态下诞生的新星通常在最靠近主星的轨道运行,距离主星越近的星球越年轻。 可是,太阳系的小行星带好像处于太阳系的中间位置,只有太阳内部的物质相变在此对应区间发生了某些化学元素反应区间的对偶突变才有可能在此位置诞生新星。 也许星球内部的物质相变具有多种形式,也许小行星带的形成具有多种原因,深入探索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3058.火星的今天可能是地球的明天 2013.4.1 了解了新星诞生的原因和一般进程,我们可以知道老星球在逐渐的远离主星,这与我们已经了解的地球轨道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行星的表面物质和大气成分与恒星的距离密切相关,因为它们主要来自恒星宇宙射线中的物质成分及恒星宇宙射线引发的行星大气边缘的核聚变。 距离恒星越近,恒星宇宙射线引发的行星大气边缘的核聚变形成的化学元素在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位置越是靠后。距离恒星越远,恒星宇宙射线引发的行星大气边缘的核聚变形成的化学元素在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位置越是靠前。只有适当的距离恒星宇宙射线引发的行星大气边缘的核聚变才能产生碳、氮、氧等生命所必须的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才有适宜生命生存的环境。 如果在水星的前面又诞生了新的星球,火星现在的运行轨道就可能是地球将来的运行轨道,现在火星的表面环境就可能是地球将来的表面环境,金星就可能成为将来的地球。所以,我们探索火星还不如探索金星。 新星的诞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地球的环境变化也是缓慢的过程,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3059.地表的千沟万壑和板块运动是地球成长的结果 2013.4.2 当地壳刚刚形成的时候,应该是近乎标准的球形。可我们现在看到的地壳,不但千沟万壑,还存在板块的运动。是什么力量使它变成现在这种样子?回答只有一个:成长的结果。 传统的观念认为恒星表面的核聚变是一种不断的将氢元素转变成氦元素的消耗运动,因此恒星一旦形成就不会成长。可聚变运动是增量运动,所有的恒星不但在成长,还通过宇宙射线滋润着自己的行星成长。星系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只是这种变化的时间周期较长,我们难以觉察。 如果我们摆脱所有的核聚变都是从氢原子到氦原子的核聚变,我们还会禁锢在传统的物理观念中吗? 氢原子到氦原子的核聚变只是所有化学元素形成的初级环节,所有的其他化学元素都是继续核聚变的结果,而恒星表面的核聚变很可能是从基本粒子,甚至电荷开始,氢、氦元素和宇宙射线不过是核聚变的初步成果! 太空是近乎真空的环境,甚至比我们在地球表面通过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真空程度还要真空。所以,我们才有光速和“太阳风”。 所谓“太阳风”就是宇宙射线,主要成分是高速运动的氢、氦粒子,恒星表面核聚变的初级成果。 一面吸收,一面排斥,是一种矛盾现象。可如果初级核聚变的成果是正反两种物质,相互排斥,就会有所不同:与恒星自身物质相同的成分会继续参与核聚变,而与恒星成分不同的物质转化成宇宙射线。 通过原子与核外电子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恒星系统的主要行星都是与主星相反的物质成分形成的,即主星是正物质,次级星就会是反物质,它们的卫星又会是正物质,或者全部相反。所以,系统内的次级星可以接受主星核聚变产生的宇宙射线。 由于太空的广阔,宇宙射线的密度是逐步降低的,所以星系内的每颗次级星体接受宇宙射线的强度并不相同,形成的反应也不相同,形成它们不尽相同的大气成分和表面物质。我所说的反应,是高速运动的宇宙射线引发的表面核聚变,这种核聚变可能是原子和分子级别的。 通过核聚变,恒星与行星都会成长,虽然缓慢。成长的结果就是自身质量的不断增加,导致星体内部的物质相变,而星体内部的物质相变会导致星体自身的膨胀,坚硬的外壳容纳不下时就会产生破裂,形成地表现在这个样子。 蛇会通过蜕皮成长,地球只能通过破裂成长。所以地壳有许多裂缝,火山和地震活动不断,我们看到的地壳千沟万壑,板块也在不断的变化。 3060.星球的成长方式和新星开始孕育的标志 2013.4.2 可能所有的星球都是层次结构,层次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化学元素的形成存在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周期循环。 如果以上推论成立,所有星球的成长方式都将从层次的成长开始。过程如下:每一层次同时从两侧开始相变形式的改变,固态层从下部开始融化的同时从上部开始新的凝固,而液态层从下部开始凝固的同时上部向上延伸。于是,星球内部的所有层次都会发生上移现象。当星球的核心区域开始出现从固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时,一颗环绕其运行、主要携带相反电荷的新星开始孕育。因为物质相变放热反应区的所有化学元素都可能存在离子现象,表现为较强的单电荷趋势,而星球的外部就可能出现相反电荷的聚集区,类似核外电子的现象,吸引同电荷的物质聚集,发展成为新星。 行星的成长不同于恒星的地方在于地表有一层即不存在放热聚变反应,也不存在吸热聚变反应的壳体,虽然其物质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星球内部的核聚变,自身却成为不断膨胀星体的束缚,只能通过开裂、火山和地震活动释放累积的应力。所以,除了初次形成,我们看到的地壳总是破烂不堪。 地壳的厚度大约30公里,如果30公里以内没有物质相变的吸热反应,此厚度可能是地表物质开始重力放热相变反应的临界厚度。 伴随星球内部不同液态反应区的上移,与其对偶星球的运行轨道也会发生上移,进而影响大气成分、地表温度和地表物质成分,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也会因此改变,甚至转移到其他星球。 可见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即便如星球也在每时每刻的变化中。 3061.不同的重力环境可能形成不同的物质形态和聚变区间 2013.4.2 恒星与行星在质量上有着巨大的差别,新老行星在质量上也有明显的不同,说明不同的重力环境可能形成不同的物质形态和聚变区间。 银核的直径以若干光年计,才能产生恒星这样庞大的对偶星体,太阳的重力环境只能产生太阳系里的几颗行星。 地球上的化学元素可能仅存在于太阳的表层,甚至只是其他化学元素形成的中间环节。银河系仅恒星就有两千多亿颗,银核的质量和其原子的质量难以想象。 巨星球对应巨电荷,巨反应区间,巨原子,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以为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涵盖了宇宙中的所有化学元素,是错误的。 存在决定意识,也决定物质的不同形态、不同反应区间。 3062.星系内的电荷自平衡与星球内的能量自平衡 2013.4.3 深入分析系统内星球之间的电荷交换和星球内物质相变过程中的能量交换,我们会发现如本文标题所示的两种神奇的自平衡现象。 任何物体都带有正负两种电荷,可它们在量上并非总是平衡的。星球内部物质相变形成的放热反应区里的物质总是呈现携带电荷的不平衡现象,即所谓离子化现象。而系统内的星球之间总是能够通过不同的物质构造(质子分别携带正负两种不同的电荷)形成正负电荷的互补,并通过交换电荷形成系统。 过去,我认为星球之间可能还存在能量的交换,现在看来只有电荷的交换即可形成系统,而电荷的交换还可以推动系统内星球的自转和公转。 银河系拥有数千亿恒星,银核就可能有其倍数的层次,每层的厚度要远远超过二级恒星内部构造中每层的厚度,才可能形成二级恒星。所以,不同星球拥有化学元素的数量和吸热聚变、放热聚变的循环区间也会呈现差异。 现在许多教科书和科普读物中还将岩浆的存在归结于核裂变,可缓慢的核裂变为什么没有在地表形成岩浆,没有将中间层和地核融化?可见此种解释站不住脚。 星球内部的物质相变应该是聚变反应,而聚变反应可能存在吸热聚变和放热聚变的周期循环。只有存在吸热聚变和放热聚变,才会存在吸热裂变和放热裂变。 如果星球内部只有放热聚变,星球的稳定性就会出现问题,很可能瞬间爆炸,或者气化。只有吸热聚变,聚变反应就会难以进行,因为难以获得能量。只有存在放热聚变和吸热聚变的周期循环,并实现能量需求的自平衡,星球内部的物质相变才会顺利进行。当然,还要受制于星球自身的重力环境。 以上现象不可能是神的旨意,只能是自然造化,所以显得神奇。 3063.星系的成长与多层次平衡关系的建立 2013.4.3 太空中的星系都是复杂的综合体,不但存在恒星之间的联系,还存在恒星与行星、行星与卫星、卫星与子卫星之间的联系。如果这些联系都与电荷的相对平衡有关,多层次的平衡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呢? 理清其中的关系离不开发展过程的分析:所有的复杂关系都是从原始的简单关系开始的,星系的成长也不例外。 最初的恒星系统可能是一级恒星系统,多级的可能性也不排除,但分析总是从最简单的关系开始。 一颗恒星与一颗行星就可以构成最简单的一级恒星系统,系统内的电荷平衡通过相互交换电荷和电荷互补实现。 当恒星体内出现新的电荷不平衡区域时,太空中就可能出现对应电荷的聚集区域,对偶的新星就会在此区域应运而生,与原有的行星依次对应恒星体内不同的电荷不平衡区域。 当行星体内也出现电荷不平衡区域时,行星的卫星就会诞生。这样,原有的平衡关系不变,新星对应新的电荷不平衡区域。 当一级恒星系统发展为二级恒星系统以后,原有的对应关系依然不变,新星总是伴随新的电荷不平衡诞生。如此,每颗二级恒星都有一个原始的层次对应一级恒星的对偶层次,新增的电荷不平衡层次对应自己的行星系统。行星与卫星系统之间的关系与此类似。 如此推测,地球的上地幔对应太阳的某一层次,严格来说是太阳体内的倒数第三放热聚变层次,而下地幔对应地球的卫星月球。火星有两颗卫星,应该比地球多一个放热聚变区域。 所有物体在太空中都处于失重状态,庞然大物与基本粒子并无区别,不同星体形成系统的纽带差别可能不是很大。但距离核心越近,物质的密度越高;而距离核心越远,表面积和体积越大。不同星球的质量总是与相关星球体内某一层次的电荷平衡有关。 3064.从行星到恒星的演变 2013.4.5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没有刻意的寻找球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因为球体越大体积越大是常识。球体表层的同样厚度,球体的表面积越大,体积越大,也是常识。在近似同一的重力环境下,同样物质的重量会伴随体积的增加而增加,亦是常识。所以,星系中所有星体的放热核聚变区域的体积和质量都会伴随该区域的上移而增加,与其对偶星体的质量也不会一成不变。 当一颗行星的质量足够大时,表面的重力环境就可能引发表面物质的核聚变,甚至吸引太空中的基本粒子和正负电荷参与核聚变,此时通常意义的行星就转变为通常意义的恒星了。所以,不仅生物会成长,星球和星系也会成长,行星可以演变为恒星,一级恒星系统可以演变为二级、甚至多级恒星系统! 如果我们坚持宇宙诞生于一次空间爆炸,所有星系、甚至星球的存在时间就可能是一个常数,我们因此推论宇宙诞生不过一百三、四十亿年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一个庞大的多级恒星系统是从一个一级恒星系统,甚至行星系统发展而来,我们还会肯定宇宙诞生于一百三、四十亿年前的某一个时点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