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心预设,把握生成,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实效性

 昵称11905244 2013-04-05
信息技术是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课程,课堂上生成的东西特别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等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这正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形式。然而,由于有些教师对动态生成的认识片面,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这些现象:教师为求生成而弱化了教学预设;有些教师则紧抱课前的预设,不敢越雷池一步,对动态的生成不够重视。鉴于上述现象,我认为,处理好动态生成和预设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审视各种教学资源,做好教学设计,进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探究、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所以,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中又必须摒弃过多、过死的预设,善于把握生成的机会,努力促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

  一、如何做好教学预设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因此,教学预设应是一种基于“生成”的预设,更是一种人性化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各种课程资源。那么有效的预设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关注预设的对象

    1.关注学生情况

     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都不相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前期知识水平,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并思考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比如,为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一般我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异质性分组。在预设任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任务的层次性。以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从而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也使课堂更精彩。

  2.关注教学内容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处理教材的重点就是如何去用好教材。但是,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事实上,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预设的重点就要考虑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如何“教教材”。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也就是要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加工。

  (二)成功预设的策略

   1.预设生动的情境。

   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它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例如:学校最近正在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这是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我就依据这个事实,在讲授《文件和文件夹》时,从同学手中搜集到大量的照片素材,从而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整理自己的社会大课堂的照片,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集中注意力到课堂上,积极主动的探究新知。

2.多进行弹性预设,以促进教学生成。

 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也就是说,我们在备课时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读文本、研究学生上。设计教案时充分考虑到会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备学生的可能,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教案设计“粗糙”些,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供“大问题”,给学生的自我创造留有余地,以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让“预设”为“生成”奠基。比如,在上《认识演示文稿》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演示文稿和已经学过的word的异同点,让学生自主地去观察,在同学间进行交流,老师则适时点评,引导。教师提供充足的ppt素材,让学生观察、交流,使学生的认知思维得以升华,从而较好的达成了目标。这种有弹性的预设,给学生留出了很大的思维空间,而教师对问题的全面考虑,也更好地促进了生成,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有效的。

   二、如何做好自然的动态生成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因此,新理念下的教学强调动态的生成。教师的角色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如何促成课堂生成成了老师驾驭课堂一门艺术。那么,如何促成课堂生成呢?

    (一)及时引导,为生成“指点迷津”

 有时候,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习惯,前期知识水平的局限,学生的思考、探究会停留在表面,或失之偏颇。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及时引导,挖掘动态资源,为生成指点迷津。例如:在教《申请免费邮箱》一课时,老师刚让同学们动手申请自己的邮箱,一个同学便说:老师,我才不申请呢。我爸爸在家里就是打开邮箱才中毒的,害的我连游戏都没得玩!说话声比较小,我一看,这位同学记得上节课时他有和我提过他家电脑中了病毒的事,但当时我也没过多的在意,现在正好请他说说,“就是在上个月,我爸爸打开了一个不知名的邮件,结果那次以后我家的电脑老是一开机就重启”,顿时课堂一片哗然。

师:哦,看来这位同学家的电脑中毒不轻啊!有没有那位同学家里碰到和他一样的情况啊?

a生:我家的电脑以前也试过这样,后来请人重装系统就好了。

b生:肯定打开非法网站了。

c生:肯定接收了QQ里传来的图片。

d生:是不是你家电脑没有安装防病毒软件啊。

e生:谁说的,我爸爸经常收电子邮件,就没发现这种情况。

……

(同学们各抒己见,顿时课堂上热闹了起来。)

师:“同学们,请安静,事实胜于雄辩,我们讨论了那么久,都没有一个结果,不如我们先去申请电子邮箱,看看会不会中毒,好吗?”

生:好。

学生们便开始申请电子邮箱,接着他们发现申请电子邮箱并没有像那位同学所说的那样:计算机中毒、一开机就重启。因为我校机房的电脑做足了安全措施,防火墙啊、杀病毒软件啊、过滤软件啊、硬盘保护卡啊等等。都纷纷嘲笑徐成龙同学是“杞人忧天”,这时我却反而表扬了那位同学,谢谢他及时的提醒,随后,我适当的向学生们渗透了安全上网的知识以及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二)提升教育智慧,捕捉动态资源

   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即在每个人身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的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当课堂上出现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资源,联系目标,促使生成,将之融入教学过程。老师需要敏锐地捕捉,促成“生成”。例如教《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一课时,当我让学生想象美丽的海底都有什么的时候,许多孩子都说有热带鱼、有海龟、有水草、有礁石……一个意外的声音却闯出来,说道“海里有矿泉水瓶!”这个答案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之外,怎么办?肯定不能直接训斥孩子。情急之下,我灵机一动,顺势说道:“是吗?也许海里还有苹果皮,塑料袋呢!”这回,学生是惊讶地看着我了。我继续引导学生,接着说:“这些垃圾,为什么会在海里出现呢?”“大概有人不讲卫生,扔进去的”“也有可能是轮船上的人扔进去的”……“这样做文明吗”“不好”“嗯,那老师希望你们可不要做污染环境的人哦。”就这样,这个孩子奇特的回答被我化解了。在后来的展示中,他的作品里除了海洋生物外,还画了一个矿泉水瓶,我问他为什么,孩子指着说:“因为有人武在污染环境。我们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教师利用这次尴尬事件,对学生进行了有价值的引导,引导学生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做个环保小卫士。

   总之,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我们教师就是要理性地看待预设与生成,一方面预设应为生成留有空白,另一方面努力促成生成,对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促进学生个性张扬的要给以充分的空间,因势利导,让其成为课堂中的闪光点。从而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的过程,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