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化语录 ●“独特 高雅 深入 多变”谷超豪说好的数学研究应该这样,其实好的文学作品也理应如此。有自己的发现那么肯定是独特的,有自己的思想那么肯定是高雅的。我发现了你没有发现那么你肯定是不承认的,我思考了你没有思考那么你肯定是不同意的。等你也发现了你肯定也就承认了,等你也思考了你肯定也就同意了。 ●究竟什么是诗歌? 什么是文学?诗歌有何用?文学有何用?没有用。什么用也没有,有什么用?空气有什么用?阳光有什么用?没有用。无用即大用。谁也不能离开,也无法离开。就这样。 ●我总觉得我的的东西有个核。 ●什么叫做写作?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 ●诗歌是内心精华。 ●独化指了指茶几上的塑料花语:它会忧伤吗?茶几会忧伤吗? ●我现在思考的是中年写作问题。其实文学史上很多人中年以后才大量写作的。许多精品也是中年后才写作出来的。老子、庄子都是中年写作。甚至是老年写作。苏轼是四十岁到黄州后才大量写作的。鲁迅写《狂人日记》也是四十岁了吧。 ●写作还是要养人的。不能伤人伤己。 ●你头疼不找大夫对我说干什么?你住多大的房子对我说有什么用? ●认为作品发表在《星星》诗刊上俨然以为自己就是《星星》级别,这太滑稽了。杜甫的作品在整个唐代绝少有人承认,陶渊明直到宋代才被苏轼发现和承认的。还有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是很多年以后被承认和传播的。美国有个荻金森,生前写了1000多首好诗都没有人承认。作品发表于《星星》就会是星星的级别? ●庄浪一中原有个校长(?)叫柳苞。有位教师上了一节课后,其他老师先是七嘴八舌地评课,之后都等他发言。不料他只冷静地说了一句;“没有讲课嘛”。(柳苞:籍贯静宁。早年毕业于晓庄师范,中国民主同盟平凉支部的创始人之一,陇上著名教育家。) ●我现在经常在思考:到底什么叫做创作?什么是诗歌?什么是真正的创作? ●今天高考查三证时,有位考生填写自己村名为“打水沟村”。“打水沟村”,取这个村名的人就是一位非常地道的乡土诗人啊! ●有人说古马出名是写了河西,桑子、阿信写了甘南草原,牛庆国写了饮驴。真正在扯闲淡。难道是因为写了鲁镇鲁迅才出名的? ●我不认为有什么口语诗。并不存在什么口语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什么诗歌?这算不算口语诗? ●我在思考什么是诗歌真正的质地。什么是写作真正的质地? ●读者往往是不可预测的。 ●好诗的出世极不容易。甚至要用所有最优质的精血来孕育、哺育,才有可能写成一句半首的。哪能那么容易? ●身体的痛感别人可能还能帮助你解决。精神的痛感谁都帮不了你,只能靠你自己。也许诗歌可以吧。 ●创作到底有什么用?也许能减轻一点人精神的痛觉,如此而已。 ●人真需要尊贵。诗歌能使人尊贵一些吧。 ●不要给几句话赋予太多的含义。就随便说了几句话。 ●“别材”“别趣”“别是一家”。到现在有些人不理解这个“别”字。 ●二十年前唐欣有一组诗,组诗的题目叫《感觉》。我到现在羡慕这个诗题。 ●叶舟的小说不错。 ●高僧用血写经,他又能写多少部呢?! ●沈德潜评价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是“从心化出”。的评。 ●你为何写作?! ●每首诗背后都有故事的。 ●有时读完一本诗集或一份诗歌杂志,不仅废书而叹:没有一句诗的。 ●现在谁还说诗品这个话呢?! ●叶嘉莹讲古诗词最爱说“兴发感动”四个字。新诗中谁的诗当得起这四个字呢?! ●我的诗歌就是我的《命运交响曲》我的《安魂曲》。 ●公园路路两侧的柳树发芽了;镶嵌在菜市场摊位之间的一株柳树也发芽了。前者给人的是一种美学的享受;后者给人的是一些哲学的思考。 ●“把石子种了,可得美玉,并得美妇。”(《搜神记》) ●我是一个为中国写诗的中国的诗人。 ●只要是人类的,只要是文明的,只要是人类文明,我都继承。 ●一声轻喟而已。 ●一句诗:今夜月亮有如半块古玉。 ●居然在梦中写下一首诗。诗题《无题》,诗风悲凉。可惜梦醒一句也不记得了。 ●在一年一度的味同嚼蜡的述职会上我朗吟了一下我的一首诗。 ●散文有无用之用。散文有疏朗之美。这些,你都梦到过吗? ●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只能是产品而非作品。 ● 在你的眼里大概古今中外优秀的诗人不足百人。而在我的眼里大概古今中外优秀的诗篇不足百篇。甚至有些诗中好的诗句就那么一两句。 ● 诗歌的“诗”;人类的“人”。 ● 说出一个世界,甚且,写出一个宇宙。 ● 有“体”,而且,有“格”。 ● “贴着人物写”,“贴着感觉写”,“贴着生活写”,不!贴着命写吧。 ● 最近喜读的一首唐诗——李德裕《长安秋夜》“内官传诏问戎机,/ 载笔金銮夜始归。/万户千门皆寂寂,/ 月中清露点朝衣。” ● “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或是实录? ● 石头记——无逸绵联。无逸者,毋贪安逸,自强不息也,系周公戒条。周祖发祥于泾水,无逸精神育自平凉。导姬周,一海内,制礼作乐,奠中华千秋基业;驱殷商,涉重洋,族印第安,造美利坚国,肥土劲俗。东西文明,俱赖无逸;一中精髓,端在无逸。桃李春风百年,祈其绵联。 ●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四十五岁被贬黄州四年,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 ● 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柏拉图)? ● 为学校拟楹联一付——平生志业尽在此/敢不宵衣又旰食;为科室(政教处)拟楹联半付——清渠溉稻稻生香/…… ● 蝶恋花非花恋蝶 ●知识从这里积累,感觉从这里诞生,情感从这里培养,思想从这里形成,精神从这里生长! (我对高中语文课的定位) ●可以写《流民图》,也可以写竹,写虾,写马,写驴。 ●郑燮不朽,齐璜不朽,黄胄不朽……速朽的只能是那些宣传画。 ●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有一时一地的核心价值观,有天长地久的价值观。你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 ●徐悲鸿的四张大画《田横五百士》、《奚我后》、《愚公移山》、《九方皋》被写进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但是,徐悲鸿的马却写进了中国千千万万的人心里。 ●“不入时”“宠为下”(潘天寿语) …… ●“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绮丽梦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残酷现实。 ● “花未全开月未圆而时已过半(老师);剑即将出茧即破且志在凌云(学生)”。上联我于2010年写就,下联王璟于2013年完成。2010年王璟在读高三,现在已经是大三了。 ●教育是一种等待。 ●请以今夜之月为本体,写出一个喻体来。 ●诗歌是一杯酒,一克镭。一颗舍利子。 独化(1966~)甘肃静宁人。1988年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同年被分配至平凉一中任教至今。作品见诸全国各类报刊杂志,诸如《散文》《诗刊》《诗歌月刊》《兰州文苑》《敦煌诗刊》《延安文学》《汉诗》《延河》“太原晚报”“山西青年报”“兰州晚报”等。散文作品曾收入百花文艺出版社《散文2003年精选集》《新散文十五家》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散文百人百篇》等。诗歌曾被收入沈浩波主编的《2008—2009中国诗歌双年巡礼》及伊沙主编的《新世纪诗典》等。曾被评为市级教学骨干,获得过诸如“市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