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约习惯是永远的美德

 沙金泰 2013-04-06

                  节约习惯是永远的美德

    

节约习惯是一种永远的美德,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全人类的美德。它并不因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改变,无论是农耕社会、还是工业化社会,或后工业化社会,节约永远都是人类的一种理智的、良好的习惯。

过去,在农耕社会,由于历史性地制约,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物质极为贫乏匮缺。比如,落后的生产技术,每亩田地可收粮食也就几百斤,可收棉花也就几十斤,因此,人们不得不珍惜物质,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十分节俭,并且,养成了一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的勤俭节约传统。

这一传统是在当时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形成的,这种认识是一种历史性的,也是一种粗浅的认识,是因物质缺乏被逼无奈而养成的,并非科学、理性地认识。

因此可以说那时勤俭节约是一种被动的行为习惯。

没有科学地、理性地认识勤俭节约,勤俭节约传统将无法继续下去。因为,粗浅的认识只是认为节约是和物质匮乏有一定的关联性,物质缺乏是勤俭节约的原因,物质缺乏才会节约;认为物质越少越要节约,物质越多就不需要那么节约;因为那个年代物质较少,即使想浪费也不会有物质可浪费等等。这种认识显然是存在相当大的片面性。所以,这种认识必将随着物质的丰富而发生动摇,甚至环境和条件变化时,就会不自觉地放弃节约这种传统,甚至可以变得挥霍浪费,当前在一些人的心中不是早已把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年代的疾苦忘得一干二净了吗?不是常常觉得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嘛?

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今天,劳动生产率得到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创造了较多的物质财富的当代,勤俭节约的传统习惯渐渐地被人们遗忘。

科学、理智地认识勤俭节约,是我们现代人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我们人类生活需要的必需品都是来自大自然,而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资源的同时,由于索取过渡超过了大自然的修复功能,生态环境遭到了空前的破坏,严重的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我们要更好地生存,就要与自然和谐发展。这就要抑制浪费,节约资源,让自然资源永续为人类服务。所以,无论社会有多么繁华富裕,都必须节约,这就是当代人的重要美德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