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见天天微笑的自己《管理你的情绪》

 江南诗意 2013-04-07

林以诺 让快乐像涟漪一样扩展

身边不时会有人感叹:“我怎么这么倒霉?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细一问,原来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在自己眼中,再小的问题,只要是关于自己的,就都是大问题,仿佛天就要塌下来似的。究竟是我们太脆弱了,还是这个世界真的被压力充斥着?

正如林以诺在《遇见天天微笑的自己》一书所言:“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消极、不公平、不正义,如果有人愿意将喜乐的信息、愉悦的气氛带给这个世界,那么,就会像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扩展开去,让处于痛苦、负面和不如意的人,让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承受的人,喝到一杯足以解渴的凉水。”

《管理你的情绪》

好好想想,到底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

或许,你希望漂亮的汽车、豪华的别墅?

你希望成为爱因斯坦式的大科学家?

你希望成为受万人追捧的明星?

不管你心里的愿望是什么,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会有这些愿望?事实上,不管你有什么愿望,你最终追求的其实都是一种美好的感受、快乐的感觉。例如,你想买一辆漂亮的汽车,难道不是因为它能给你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吗?你想要一个美满的家庭,难道不是因为它能给你带来幸福与温暖的感觉吗?可见我们一生所追求的其实都是一种情绪感觉。知道这一点有何重要之处呢?让我们举例来说明,你每天拼命工作,想赚很多钱,想买好车、大房子,其实你真正想要的是赚到很多钱后的那种成就感、满足感,对吗?也就是说,钱、车、房只是为达到成就感、满足感的工具而非最终目的。

但是,你想过没有,为了达到某一目的的工具或手段,难道就只有一种吗?难道只有不断地赚钱才能让你有成就感吗?你将脏乱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不会有一些成就感吗?你尽最大努力做了一顿好菜,不会有成就感吗?你战胜了自己去迎接一个挑战,不会有成就感吗?你发自内心去帮助别人走出困境,不会有成就感吗?许多人由于没有弄清楚“最终目的”和“工具”这两者间的差异,常常将心力放在那些并非自己真正想要的工具上。今天社会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大家每天忙忙碌碌,根本不知道生命中真正对他们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于是你会看到,很多人在成功之后依然空虚地感叹:“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情绪是行为的推动力,一切行为的改变都必须先从自己的感受开始改变情绪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日常的行为是受着情绪的推动。这个道理很简单。在不同的情绪状态时会有不同的行为,当你在自信时会与自卑时的行为不同,在平静时会和冲动时的行为不同,在沮丧时会和兴奋时的行为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同的行为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全世界每天都有人自杀,许多人自杀是因为受到绝望的情绪推动。如果能够改变绝望的情绪,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丧命。

我们都曾有过万事顺意的时光,有时一大早起来就觉得神清气爽、精神饱满,对一切都胸有成竹,平日里棘手的工作也觉得得心应手,你微笑地面对周围的人。热情地投入生活,总之,你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是我们也有过完全相反的经历,有时感到莫名其妙的心情低落,被巨大的忧虑所包围,你无精打采,面对一大堆待办的事,却怎么也提不起精神,什么也不想做。平时做起来易如反掌的事,当时却感到举步维艰,有时竟然叫不出一位熟悉朋友的名字,或者突然忘掉一个字该怎么写,你觉得整个生活都是灰色的。有时,你自信、坚强、果断、快乐、兴奋、有激情。有时,你却忧虑、沮丧、恐惧、悲伤。

这到底是怎么啦?差别就在于我们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我们的成就有时并不取决于我们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我们当时所处的状态。正如你所知道的,所有成功者的共通点并非是他们的技能,而是他们能够持久地处于自信、积极、兴奋、热情、精力充沛的状态。你可以有爱因斯坦的聪明才智,有爱迪生的卓越智慧,有迈克?乔丹的绝佳球技,但如果你一直处于“消沉”的状态的话,就别想有发挥自身无穷潜能的机会。如果把你所具备的能力比喻成水流的话,那么状态就是水龙头,如果水龙头处于关闭状态,那么就绝不会有水流出;同理,如果没有状态,那么再好的能力都无从发挥;水流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龙头的开启程度。同理,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状态的好坏。

熄火的妙方

容忍克制法--俗话说:“壶小易热,量小易怒。”动辄发脾气、动肝火是胸襟狭窄、气量太小的表现。有一位心理学家忠告:“气量大一点吧,如果我们每件事情都要计较,就无法在这个大千世界生活下去。”要保持克制,就必须有很高的修养,有修养的人才是有克制力的人。一个襟怀坦荡的人,是绝不会为些区区小事而随意发火的。即使遇有不顺心的事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也能做到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和风细雨地解决矛盾和问题。

保持沉默法--散文家朱自清说过:“沉默是最安全的防御战略。” 当意识到自己要发火时,最好的办法是约束自己的舌头,强迫自己不要讲话,采取沉默的方式,这样会有助于缓和激情、冷静头脑,让沉默成为一种保持身心平衡、抑制精神亢奋的灵丹妙药,不借外力而能化解怒气。

及时回避法--中遇到能使自己动气的刺激时,只要情况许可,不妨采取“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样,眼不见,心不烦,火气就消了一半。

自我提醒法--发火时,只要自己还能自我控制,就要试着用意识驾驭自己的情感,警告自己:“我这时一定不能发火,否则会把事情搞砸”,心中默念:“不要发火、息怒、息怒”。这样坚持下去,就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注意转移法--话题、寻些开心快乐的事情干,选个令自己愉快的音乐,阅读引人入胜的小说、诗歌,或出去散散步等。

《管理你的情绪》

ISBN:978-7-5118-1009-0

法律出版社2011年3月版定价34元

做到宠辱不惊

对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精竭虑。是非、成败、

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欲望不能够得以实现;或

者一旦所想的难以成;一旦希望落空成了虚无缥缈的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

失志。失落是一种人心理上的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现象进行调节;失意是

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方面的失败,也是

心理上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那么,应该怎样办呢?这就要学

会调摄情绪,做到宠辱不惊。

《幽窗小记》当中有这么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

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一幅寥寥数语的对联,却深刻地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

对名对利所应该持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做到

了如此才能够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空”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

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则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表现出了古人的旷达风流。

宠辱不惊,可谓是一门人类生活当中的艺术,同时还更是一种明智的处世智

慧。人生在世,生活当中有褒有贬,有毁有誉,有荣有辱,这是人生的寻常际遇,

无足为奇。做到这样境界的人就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和事业的种种考验与磨难,

就一定会实现人生的理想。古往今来万千事实证明,对于所有那些成业有所就的

人们没有一个不具有“宠辱不惊”这种极其可贵的品格。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正因为他谨守“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宗旨,因此在他谪居邓州之时,能够做

到从容处之,做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从范老夫子的

这句话里,不难窥见一种自尊自强的人格魅力,一种淡泊名利的洒脱与机智。

不过,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然而要想做起来却十分的困难。我

们毕竟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姿多彩实在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

你我所欲,又怎么能够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

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

化即是一个极好的明证。其关键是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

的生存价值,从来功名输勋烈,心底无私天地宽。如果心里面没有过多的私欲的

话,又怎么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要能够认清楚自己所要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

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

又算得了什么呢?

东晋陶渊明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

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人不可能总处在非生即死的严重关头,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出“爱有甚于生,恶有甚于死”的抉择,更多的是流水岁月,平常交往,琐琐细细地生活,更需要坦荡洒脱和宠辱不惊的做人准则。即使平常的日子根本就没有冲突与矛盾,思想与心境也不会是一潭止水,同样有对待宠辱的态度问题。

有一位年轻人,是初中的数学教师,因为他的课讲得非常好,因此,在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当中的威信非常的高,与他年龄相仿的教师,有好几位陆续提升为教导主任和校长,然而他却依然如故。有人问他有没有感到不公,他却平静地说,“我也并没有为此而感到不公平,教书是自己的所长,当官是他们的所长,当官受人尊重,教好书同样受人尊重,所以,他所说的这些话,那人很是感动。

的确,做人就是要认识自己,相信自己,踏踏实实地走自己的路。要具备一颗平常心,做好每天应该做的每一件事情,学会享受生活,享受做好一件事所带来无限的快乐,这样就会有足够的力量来进行承担即将到来的挫折与痛苦。

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赵朴初居士的诗偈)宠辱不惊的人总有一份宽松闲适的情绪和表现,这是文化陶冶和道德修养的体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此句话可谓说得入木三分。当然,对于如此的人根本就不是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游手好闲,与世浮沉,而是进入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这是心怀恬淡,没有什么非分之想,不仅有所作为,也有所不为,不仅要保持独立的操守,又有和光同尘,知足不辱的人生状态。

要想使一个人做到宠辱不惊,就必须要做好能经受宠辱的准备。挫折、失败、成功、顺利,是人生历程,伴随的是外界的评说,是他人关于宠与辱的舆论。宠辱不惊是感觉和心态,不是来自外界,是自身的心理状态,是自我意识,承受能力,是自信和成熟。其实人生真正的收获和进步,常常是在遭受到委屈的时候所能够得到的,这时候才能弃旧图新,自励自强。有意识委屈自己的过程,正好是超越自己的过程,是自我蜕变与升华的过程。还有谁会说这不是一种使人生轻松的需要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