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风筝
2013-04-07 | 阅:  转:  |  分享 
  
教学设计

题目 风筝 总课时 3 年级 七 学科 语文 教学时间 2011年11月25日—26日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





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 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我班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教

学目

标 1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学习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



点 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难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浓浓亲情的体验上;将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

5分钟

































初步感知

35分钟





























小结

布置作业

5分钟

岁月的书签一页页翻过,我们的年龄虽早已离开了童年的范围,但那些关于童年的零零碎碎,总会在空闲时候,或睡梦中,一幕幕重现脑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乐。风筝给单纯的童年带来了别样的快乐,这快乐化成一段长久记忆铭刻于我们的脑海中,同时也铭刻于鲁迅的心中……



录音读,生读,默读



思考:

1全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文章1、2自然段写眼前北京的冬季放风筝情景。这令作者想起了对一件往事,那是一件什么事?哪些段讲述了这件事?



3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兄弟对做风筝的痴迷?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找出相应词句,从而将课文的学习落实到语言层面。



4文章就这样分成了哪几部分?



同学们,理清层次之后,你有什么疑惑吗?老师心里有一个疑惑:一件过去了二十多年的往事,为什么还如此耿耿于怀?(虐杀残酷,十分后悔补过不得。)你们怎么认为呢?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

回去大家搜集关于风筝的有关资料,体会作者的心情。

观看大屏幕













学生边听边思考





四名学生美美的来读课文

















梳理文章



讨论心得

















全班分组讨论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古筝曲《高山流水》



△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朗读全文,既积累了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

○学生总是喜欢自己成为问题的第一个发现者,一个深刻的认识者。根据这些特点,我们要培养并要求学生按照明确的目标进行课前预习,自学生字词,查阅资料,梳理文学常识,初读了解文章大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启发、讨论、探究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梳理层次;在阅读思考中,理解文章的情感、写作技巧,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第二课时

























































导入

2分钟







探究

38分钟











































小结

5分钟











































我们继续学习《风筝》

再次阅读全文



品味“虐杀残酷”:



1弟弟对风筝的痴迷体现在那些词句中,找到相关内容,勾画重点词加以体会,说明。



2我怎样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找出相关句子加以说明。



3文章中的小弟是如此可怜,“我”是多么冷酷狠心的毁掉了他的风筝。是什么使作者对弟弟采取这样的行动?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我们来朗读第3、4两段,把小兄弟的可怜,“我”的残忍读出来。



5.理解“补过不得”:



(1)“我”想补过的心意诚吗,表现在哪些方面?

(2)弟弟竟然“完全的忘却”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至此仍旧不能释怀,心只得沉重着,甚至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6.请朗读课文第10——12段,感受坐着内心的无尽的、难以言说的悲哀。





1、小结:读完此文,我们发现了什么?

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的伦理道德对儿童精神的束缚和虐杀很严重,这个“风筝事件”是那个时代和封建家长制与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

2、请用一、两句话安慰作者。

学生阅读全文







勾画相关语句











思考交流













读3.4段





















朗读10---12段













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感受生活,提高情感,提升认识。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风筝资料













○引导帮助学生认真品味文中思想、情感,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感受,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从而领悟到写出真情实感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第三课时





























































导入

5分钟

















拓展

35分钟

























小结

5分钟





















我们继续研读《风筝》,思考上节课的问题。

1.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兄弟对做风筝的痴迷?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找出相应词句,从而将课文的学习落实到语言层面。

2.“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哪件事?具体是怎样的?



本节课,读了本文之后让学生谈谈:“此时如果鲁迅先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我们就这《风筝》说开去。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家庭生活都是怎么样的呢?



情形:

1、人们常常自以为是,总喜欢对人指手画脚,往往还认为是好心。于是,我们家长、老师等手里有权的人还会采用强制的,甚至是粗暴的手段干涉我们,你有这样的经历吗?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2、我们的同学中也有做哥哥、姐姐的吧?我们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的游戏童年呢?





3、请拿起笔,给我们的老师、家长写一封信,和他们来一次诚意的恳谈吧!



我们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幸运。今天我们学习了《风筝》,了解了在旧中国,封建教育观和家长制下的儿童生活。通过几节课的学习我们收获很多,我希望大家生活在这美好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中茁壮成长!!

进入课堂





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找出相应词句







描绘事件









每组同学用对话的形式紧进行表演









假设场面组织语言









充分讨论

积极发言







小练笔

□这一段“精神的虐杀”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两个呼之欲出的人物。“我”的盛怒和蛮横。小兄弟的惊惶与瑟缩,两种心境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因而抓住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这一情节,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

△通过想象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他们对主题的理解。

为师之功,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任何学科教学中,传授知识只能叫做“授之以鱼”,而教会学生读书才能叫做“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我们一方面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读书。

1采用情景法激发学习兴趣;速读了解文章内容;

2以问引读,合作探究,重点理解我对小兄弟的虐杀和悔意,及得不到原谅的悲哀根源;





献花(0)
+1
(本文系临江二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