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争座位帖》

 白罂粟 2013-04-07

音乐家以高明的乐谱为练习曲,美术家以自然景物和人体作为写生、素描对象,书法家以传统碑帖作为临摹范本。可见,任何艺术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法则和规律,都有表现其艺术效果的技能和手法。学习书法,临帖就是学音乐的练谱子,练指法,练法度,练力度。由此日复一日的锤炼,方可功到自然成。 
       那么,如何临贴(练功),窃以为做什么事不必刻意,顺其自然是最高境界,顺其自然讲的一个“顺”字,顺着自己的秉赋和爱好,顺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人生、面对艺术。临帖是一生一世的课业,并非临字,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练功。是锤炼如何驾驭毛笔功能之功力。所以说不可间断。清人姚孟起《字学忆参》云:“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业始入神”。又云:“冷看古人用笔,不贵多写,贵无间断。”临帖要像读书分析课文段落、中心思想、写作特点那样,去分析碑帖中用笔的意图和方法。特别要注意起笔、行笔、收笔等基本笔画中提按力度大小,转换笔锋灵活度和点画形质等。体味其用笔方法、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有如传统医学号脉之望闻问切,切中碑帖的用笔、结字、墨色、章法诸方面因素的脉络,品味其中,奥妙无穷。

       以临颜真卿《争座位帖》为例,第一,寻找其共鸣点,临古人之迹,首要临古人之心。在某一音震碰撞的同时,悠然产生共鸣,在各自的心灵中形成回响。那么当你临起帖时就会感觉到与碑帖的亲近感,由此,在临帖的过程中自然就会感到得心应手了许多。因为作者的好恶,秉性与读者有一种默契点和共同点。颜真卿秉性刚直,正气凛然,在他挥洒自如的迹象中正合其字体正雅,圆劲苍古,正是这种特点也是我所需要的艺术追求和人格魅力。如“末”,落笔气势非凡,迳直自右运笔,与下面的横画气息相通,竖画沉稳深厚,挺拔凌云,最后两笔顾盼生姿,笔势相连,悠然隽永。“诚”,言字旁一小点力量较强,下面两画笔力直透纸背,右偏旁“戈”的第二笔可谓健笔凌云,笔锋循迹而回得势写撇,然后居高临下,点睛似地写出最后一点。“固”字,左竖流畅,顺势落笔,包围框宽绰大度,中间“古”偏上右,最后一画与竖钩交叉撇出,铿锵有力,等等。纵观其字,疏密关系处理的非常自然得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如果用政治家的眼光审视颜体,一个字的疆域扩展到了极限,占足了四面八方。难怪评论家冠以笔力弥满雄伟肃穆,凝练冲和,阔展畅达,明快洒脱,有篆籀气。在艺术上有“篆籀气”是一种最高赞赏。         

       第二,培养审美情趣。《民歌乐府》“陌上桑”诗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以上数句,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见到罗敷后的神情动作,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情趣,从侧面烘托出了罗敷惊人之美。由此可见,一帖在前,妍妙满目,赏悦之心为之动,临习之情因之起。这时临帖的感觉从用笔、结字、章法诸方面准确度自然会高。否则,为临而临,迫促其事,终难奏效。

       第三,培养审美能力。清代傅山《霜红龛集》云: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强调“宁拙毋巧”的艺术观点,在书法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书法创作和审美意识的重要标准。倘若不假思索地摹仿追求,则易误丑为美而学,误美为丑而弃。正如黄山谷云:“今人学书,肥瘦皆病,又多得其丑恶处。”艺术需要真善美,更需要一双慧眼,辨别真假,辨别良莠。电视小品《卖拐》,本来很正常的人被“忽悠”成拐子,这一笑话又一次反衬出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遗丑返美。临之无弊,创则有方。         第四,锤炼精熟的手腕技巧。技巧是“心灵”和“心恒”搭起的独木桥,只有勤奋和甘于辛苦、甘于寂寞、持之以恒的人,才能搭乘诺亚方舟到达彼岸,别无他途。然而,一味地临帖也只能成为书匠。所以说我们只有把和古人对话的日日夜夜,年年月月,及得失、经验、积累、过滤、整理、总结成册,才能厚积而薄发。效古贤在风和日丽、碧波荡漾,琴韵悠扬的亭台楼阁,感时代之超越,人物之风流;慨富贵豪华与贫穷窘迫之差异,叹人生苦短,知音难觅……于是乎,吾不得不感慨系之矣,亦将有感于斯文。

       颜真卿的行草书稿《争座位帖》手稿久已不存.幸历代书家宝之。争相刊石传世,刻石竟十之有二,为它帖所绝无。遂使中国书坛有了标拔行草高度--直视人之本心、书写意绪的不朽行草巨卷得以遗世显彰,此真天之幸也、书坛之幸也。
     《争座位帖》是颜真卿56岁时于唐广德二年(764)十一月十四日写给仆射郭英乂的直诤书稿。鲁公出于对朝廷纪纲的维护、对功臣秉义的佑护、对奸佞骄横的摧折书写此稿,忠义之气充之于心、赋之于文、形之于书,全篇理正、词严、文厉、书愤,洋洋千文,如长水蹈海,无可阻挡,遂使历代书家无不为之服膺倾倒。
       尚意的“宋四家”之首苏东坡最为推崇鲁公书,尊为书之极至。傲啸书坛的狂逸之士--米南宫于颜楷鄙为“恶札之祖”,然于鲁公《争座位帖》、《祭侄文稿》且绝无微词,而盛赞之为“字字意相连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世颜行书第一书也”。宋代行草书能与唐室抗行的唯一一人--黄鲁直更能直接道出“观鲁公其帖,奇伟秀拔,奄有晋隋唐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徐沈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肃然出于绳墨之外......盖自二王后能书法之极者,唯张长史与鲁公二人”,真谓至言也。
        余数十年来,每扶此帖,皆感鲁公书写此稿时确无意于书、而全为心境自然寓于书也。真可谓“书无成法,篇不定格,章段跌宕,构造天成”,是成我国行草书之“壮阔史诗,巨制交响”。

        一。序篇理性的冥响

      《争座位帖》由首行“十一月”句始,渐次展开至17行“言晚节末路之难也”,为鲁公书稿序篇。首行书写如心泉出峪,汩汩流出,平和中微显锐气。第二行书写即错落摇曳,第三行已见起伏提按意绪,为整段书写面目立下坚劲品格。
       此段四至十二行文字为鲁公对郭英乂之陈述语。写得冷峻且渐含怒气,冲突隐现于理性述说之下,文字亢昂,铺天渲染气氛已浓,阵阵滚雷之声已由天际扑来振荡耳鼓。鲁公书至“吁是畏也,然美则美矣而终之始难”句时,内心激越之情而渐与理性陈述并行。十一行“故曰”二字书写倔强沉实,为论争打下了坚实有力的第一记响。而后一段论说则书写得如行云流水,于铿锵的亢奋中增添了一段抒情慢板。再后十三至十七行为鲁公“列典陈理”阶段,自“书曰”起而后五行,书写之意绵密舒长,呈雄辩天下、援引古今的贤睿气度。由此,鲁公书稿于“大节奏、强跺板、弩伸张”的强烈表现中擂响了第一乐章的惊天战鼓,为下一章节的绵密述说确立了“先声夺人”的强悍引说。
       鲁公《争座位帖》第一阶段强悍的跺板、阵鼓擂响之后,书稿出现了书家停顿下来的一段近乎死寂的间歇。随之,鲁公拂去按捺的寂静,再度高扬起自己心底本真的轩然大波。是文、是书急切地纳入了争辩的第二乐章。

       二。切题激愤的轻蔑
       第二乐章自十八行“从古至今”句始,字形聚敛,看出鲁公援笔将事件由遥逝而暝远的时空中再度写来的意绪,字促神密,表现出鲁公严谨、了无停滞、自由挥运、一气呵成的叙事本领。此段用笔、结体、书意尽脱晋、隋清逸形迹,而写出了鲁公“遒劲绵密”的自家面目。此段文字二次直指仆射郭英乂“不顾班秩之高下,不论文武之左右”谄谀奸宦、辱没忠臣、乱排座次之事实。至书“苟以取悦于军容为心,曾不顾百僚之侧目,亦何异清昼攫金之士哉”,文词激荡,书写剔透,直刺奸佞之心。特别是最后一句数字字形俱展,顿显开张激扬之心,真而后千载人力不逮—而神韵亦不能再有之大真境地耳。尔后一行则多摇曳跳踯,遂于刚猛质直中增加了活脱、自由意象。又至“真卿窃闻军容......”句,怒气又添,笔画益发坚挺、字方意圆、阔大弩张,随即簇起全篇第二高潮。
       鲁公心中又鸣鼓阵,迭澜再起。意浩浩涌之于心、力汩汩而趋之于笔,给人以摧心震撼。然由“清修梵行,深入佛海”至“能汩其志哉”诸句,则写得一字一境地耳,或正又斜、乍曲复直、跌宕诡奇,构成了独鲁公而能陈的绝妙篇章。
       然鲁公不以此为止,更于行间添加数句小字以意足,平地间打破了以往行间均衡,使疏朗的行间顿然增造了密度,给大运作的旋律中陡添了紧密的“复调”。这些小字自由书写如“累石铺阶、既正复斜、随势布形”,表现了鲁公“平中见奇,小中见大”的超凡本领。加之“佛海”二字左边加字的那笔长长回钩曲线勾勒,画如“沉沙铁戟”盘纡勃屈、倔强尽力地一挥,“万岁枯藤”之意由此一笔占尽,是知后人绝无再有伟力,叹为观止。鲁公这等大勾连,大破坏,大冲撞的着力一挥,奠定了自他尔后不复再有的崇高地位。
      《争座位帖》本题确在中段三十至五十一行的据理力争中得以凸现。文字内容与感情喷涌融而为一,“书为心声”得以同现。是成书史行草书“交响巨制”,轰鸣着、震颤着,并不断摧撼着后来人们的心灵。

      三。本题(正剧)流金溢彩的心灵宣泄
      本题的切入当由十三行末的“且乡里上齿”起到五十一行“不愿仆射为军容佞柔之友”止,鲁公书写已由激越喷发转为睿智的理性述说,有理性述说再燃心中义火。文、书、理、义交迭辉映,构成了乐章的绚丽本题。
      “上自宰相”而后四行,论说官秩尊卑、座位上下之理,行文有宗,井然不乱。书写全无火气,紧密而无懈可击,呈现出鲁公驾轻就熟、活脱圆转的大化境地。
       特别是书至“从古以来,未尝参错”及后两行,书写缘情而动,全行字参差错落、伸缩变化、大笔纷披、一气写来,愈见闪烁。表现出鲁公游刃有余、雍容大度书写意向,奏出了全篇大吕错动、显灵飞扬的华彩乐章。
       然书至“纵是开府特进”直至“振古未闻”的论理斥责奸佞段落时,鲁公笔意顿又端严方整,笔笔擒按、排宕,画画沉厚、质直,结体遒紧、捷括;行气自上而下,不使一画外张,不叫一处泄气,形成整觞、坚实擎天立柱庄严之感。书法长卷至此进入朴实、大力、整体向前推移的感愤阶段。
       书至“朝廷列座,自有次序”而后共九行,乃鲁公全述本意、迹由心出阶段。全段百余字皆屈拗盘行,刚毅中蕴涵篆籀圆转、凝重笔汇,由此,最显鲁公行稿本意。
       鲁公作书,每随心而出,不使一画同、一字同、一行同。如“列座自有次序”一行,诸字大小有别、轻重殊异、俯仰随势、各尽其态;“列座自有次序”六字提笔写出,然清朗见骨;“但以功绩即高”六字字形突然展大、字距见疏,且又纯以拙重笔意尽情写出,笔笔擒按、画画坚实、骨挺肉丰;而“恩泽奠二”句,又提笔以连绵笔意写出。一行三句,三个意趣,由此可见鲁公指责仆射郭英乂排忠谄佞、乱排座次之失。引典“古人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呼出“愿仆射为军容见谅之友,不愿仆射为军容佞柔之友”的斥词,心中义火高举,忠烈之气再度高扬。由此,笔势不可遏止,笔意流转而参劲涩,鲁公“屋漏痕”法尽显于此。这段文字的书写,如流光驰目、溶金泄地,那款款圆转线条的流动,分明地释画出流鲁公灿明的心灵迹动。
       颜鲁公怒斥郭英乂与鱼朝恩为佞柔之友,主题已过,本当停歇。可鲁公由举郭、鱼、二佞再次之失,遂有续篇接涌,形成心潮与文、与书的更迭展现,书卷如乐再涌新潮。

       四。续篇迭次涌动的心潮
      《争座位帖》自“又一昨......”句起,主题方过,又添续响,是成交响又一奏鸣高潮。
       而后五行近百文字的书写,表现出鲁公的再次地怒不可遏。又首行的“斐仆射”三字连绵草书写法开始,连续不断地出现了两字、三字的连属写法。这与前段文字多独立写法不同,突现出了鲁公此一阶段意念连贯、气势绵密、情感愤慨的特别情绪。除此,这段文字书写笔画排密、结体阔张、字距紧迫而无空隙,加之行气偏倚,形成全篇最紧密而又险峻阶段,构成了夏云浓布、涛涌摧崖般的紧锣密鼓的敲击乐段的拍击感,不给奸佞以丝毫的间歇与喘息。
       书至五十四行“若州佐之与县令乎”起,连贯书又立另一境地。字形展开、行距扩大、气势纵掣、笔意圆转,奏出了全篇最具圆号般的温蕴流转的缓板乐段。然鲁公如此这般的圆籍线条的运动,又无不于柔丽中透视出刚毅与果敢,由此又窥鲁公书之“钢线化作绕指柔”不凡本领。
       另,这段文字书写尽展鲁公草、行书之面目。以往史、论多称鲁公得“草圣”张旭草法,又谓亦与“颠素”以“蛇惊入草”论道云云。然鲁公草书存世甚少。故此段草书写法于鲁公它帖绝少见到,因是十足珍贵。
      近来每品临此段帖文时,益发感到鲁公虽字由心出,而字皆合古法。有证为三,其一、字因势而异,高低、大小、俯仰、伸缩有态,唯令活脱,不使板滞也;其二、字与字之间的开合变化,连同字法之笔画变化,每有殊趣,绝不雷同。如“尚书”、“如上”、“刺史”等字反复出现,而书意绝不相同,或开或合、或伸或缩、形同万类呼吸,契合天地运动之理;其三、行气贯通、因意布势、既正复斜、一往自然、了无小家拘陋习气,一显大匠运斤自如意绪。
       加之,本段时有大字重笔书写,使全段文字书写如临大水迭次涌动、掀天波浪迸发出振聋发聩的摧擂鼓声。令读、临、习、赏者得到真力弥满的充实而升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