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该看重董桥的文字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4-07

理该看重董桥的文字

  争鸣

  □金星

  近读《羊城晚报·人文周刊》“文化大家重估”系列之董桥篇,从大标题看,似乎是要就董桥文字的“你一定要读?你一定不要读?你一定要少读?”展开讨论,但从已有文章的引用及采访对象的选择上,却颇有一边倒的轻视乃至贬低意味。好在董桥先生已年过七旬,早就宠辱不惊,更何况他依然健笔纵横,字字句句都是“我写故我在”。 

  纯粹的老派文人是少之又少了,董桥自称“文化遗民”,却是名实相符。有一点值得一说,那就是他拒绝学习电脑,明言“我对新世界没有兴趣”。这使人想起英国小说家赫胥黎在1931年以讽刺的笔调写就的《美丽新世界》,“新世界”的外表尽管“美丽”,科技也尽管突飞猛进,但总体社会文化却显得越来越肤浅和没有灵魂。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愁或许谁都有,但“虽千万人吾往矣”那样的清醒和坚执,却往往寥寥无几。在落寞与淡定中,董桥式的独善其身便在“沉于文心、潜于艺海”中显得格外冷峭和超拔。

  所谓“煮字炖句”,董桥更是独有会心并自成一格。他所有的文稿都手写,而且“一般改到七八稿”。近来在行文上,除了不愿意用成语,“有一些句子我故意写得很长,因为不能用标点,用标点就断掉了”。2012年4月,惯于写随笔的董桥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橄榄香》。三十个短篇,全部控制在两千五百字以内,为何如此?董桥说这是他的刻意为之,因为,“台湾、内陆的文章都太松了”。至于这些小说的写作意趣,他说是“不写一株老树,只写树上的几片绿叶,不写山中草药,只写云兴霞蔚”。小说家刘绍铭先生由此赞叹道:“这是董桥以文字回呵过往、承担现在的一炉香火。”对文化的传承不知已说了多少年,但真正担当起传承之责的又能有几人?而一旦高人在前,又仅以“遗老遗少”视之,或以皮相的挑剔为能事,就难免悲哀无重数。

  在回顾自己的为人与作文时,董桥这样说:“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名字的每一篇文章。”

  在汉字道性的传承已气若游丝的当下,对董桥那样的文字理该看重,而不应是无知者无畏,或是哗众取宠式的调侃与戏言。

  (作者是浙江平湖的读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