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品曹操 闲来无事,品读《三国演义》,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曹操,胡乱地谈谈我的看法。东汉末年,汉室衰微,朝纲大乱!盗寇蜂起,群雄逐鹿。乱世造就英雄,于是乎,一代枭雄曹操从这乱世中诞生。民间流传中,戏剧演绎中,曹操奸诈、凶残、惟利是图,被许多人称之为“一代奸雄”,“白脸曹操”,是汉朝之大逆贼;与宽厚、仁慈,动不动就痛哭流涕的刘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作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抑曹扬刘的必然结果。当初描写曹操落魄之时杀吕伯奢一家时,就已经把他的“宁可我负天下人”的嗜杀无情的负面形象钉死了! 但老百姓却乐于接受这样的结果,塑造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反派形象在大伙的心中,用他来借古喻今,用他来调侃某人某事,作为酒后的谈资,作为发泄的对象,曹操都是再合适不过了。由于抑曹扬刘的立意,三国中被埋汰最多要算是曹操了,首败于徐荣,被吕布敲头问路,被马超杀得割须弃袍,赤壁被烧,华容道中的狼狈不堪!在宛城死了贴身保镖和儿子,在汉中更是连门牙都被打落了。尤其是在华容道中沟壑险要之处,每每正在嘲笑对手时,伏兵不失时机地杀出,弄得身边的残兵败将无比心惊肉跳,狼狈至极!一方面写曹操的败不言馁,一方面写他的自恋自夸,然后证明他的分析判断反看都是应验的,真是一语成谶、弄得自己更加处境凶险!这种写法,就像是说相声中的抖包袱,甩噱头一样,写得跌宕起伏,令人叫绝!还有陈琳授命草檄,把曹操骂了个祖宗八代狗血淋头,看了檄文曹操出了一身臭汗,毛孔痉挛,本来痛苦不堪的头痛竟然痊愈,可谓千古奇骂,很有搞笑的成分!罗贯中在写曹操时,也是很纠结的,给曹操脏水泼得太多了,有意无意地也把他的优点带了出来。在罗贯中笔下,曹操的性格是矛盾多变的: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他求贤若渴,唯贤是用但又用过弃之……在长江赤壁船帐中的文思泉涌,横槊赋诗!上了对手的连环计却又浑然不知……有意无意间就把曹操的城府森严,膨胀的野心,骄横的性格,超凡的能力,丰富的人生,铸就成这位“治国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极富人格魅力的传奇一生写活了。 应该说,曹操的眼睛有时候看人还真是挺毒的,比如看刘备,他早就看出了刘备的宏图大志或者狼子野心。但他的潜意识中,却又忽略了这个人。三国中曹刘青梅煮酒论英雄那一段,写的太好了,曹操问及天下英雄,刘备装傻充愣,顾左右而言他,一气说出如二袁(袁术、袁绍),二刘(刘表、刘璋)、孙策、二张、韩遂等,曹操一一否决,书中写到:“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一句话切中了刘备的要害!竟如晴天霹雳,把刘备吓的魂飞魄散!匙箸落地,只能借雷声掩饰!但后来,他又轻率的将刘备放走,使刘备鱼入大海成蛟龙!造成了后来的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一生一方面求贤若渴,一方面又多疑善变!多少人臣谋士死在他的手里。比如学识渊博但又喜欢卖弄的杨修,头脑睿智却又傲慢无礼口无遮拦的许攸,还有那个满腹经纶却又行事另类的孔融。想想“融四岁,能让梨”的他,成年后竟然说出了那样离经叛道的话,以至于让曹操抓住了把柄,想想有些不可思议!还有由于蒋干盗书得来的假情报,让曹操吃亏上当遭错杀的蔡瑁、张允。还有一类是不能为其所用而杀的,比如吕布、陈宫、沮授…..至于华佗,是他真要借手术害曹操,还是曹操的捕风捉影,已经是千古之谜了。 有一点说明曹操的高明之处,就是在他活着的时候,绝不称帝!分寸拿捏的极好。“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就足够了。这要比贸然称帝成为众矢之的要强百倍!自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一股给曹操翻案的热潮便此伏彼起,好不热闹!但老百姓却并不买账,他们依然在心目中清晰地保留着“白脸曹操”这个反派形象,其实专家学者们也没有弄明白,老百姓心目中的此曹操,已经不是真实历史中的彼曹操了。 就让这个《三国演义》中已经深入人心的反派曹操就这样有血有肉的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中吧,说曹操曹操就到,召之即来,挥之则去。只是那个历史上真实曹操则比较的郁闷,这是他的幸欤,还是不幸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