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批注式阅读(1-3)

 鸿墨轩3dec 2013-04-0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批注式阅读(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批注式阅读(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很大。是孩子眼里的感觉,在成人看来其实并不大。)的园,相传(相传。历史悠久,是个老园子了。)叫作百草园(园如其名,是个普通园子。)。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故土、故园——“祖产”的离我而去,不能不有些感慨。)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哎,确实远离了我,早已物是人非。),其中似乎(年代久远,记忆模糊?)确凿(事实如此,实在只是个普通园子。)只有一些野草(是个荒园吧?);但那时却是(转折,文章往往从转折处生发出来)我的乐园。

   (荒园——成人视角,乐园——儿童视角)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批注式阅读(一)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首先提到菜畦,因为在成人看来,那是园中最主要的事物,说白了,百草园其实是个菜园),光滑的石井栏(成人看来是悠久历史的见证,小孩眼里是一处好玩的地方),高大的皂荚树(皂荚可以洗衣,有少许的泡泡,很好玩,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的),紫红的桑椹(好吃,摘桑葚,好玩);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提到了鸟雀,这是孩子们的视角,成人进入百草园关注的肯定不是鸟雀,而是园蔬。今天的成人游客则往往会注意到“百草园”三个字的刻石,泥墙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鲁迅手迹全文。)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孩子们往往喜欢又脏又乱的地方,这是大人制止不了的。)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斑蝥,特好玩,从“斑蝥”开始,作者的笔墨开始放开,句式由整到散,由拘谨到自由,变得活泼起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何首乌更有趣——小孩子都对带点神秘色彩的东西感兴趣——所以详写的是何首乌)。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孩子对成仙未必感兴趣,只是这太神奇了,好玩),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这句式的妙——想像一下吧——真像“拔起来”一样),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远,笔墨荡开,回味悠长——淡淡的回味。)

    本节的精彩,人们往往认为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的句式中。特别是前面排比的几句,更是让人叹赏有加,分析不已。而我认为,这几句是成人——作家的鲁迅在郑重地做文章,这么精整的句式只有作家才这么写。后来提到“斑蝥”——这东东实在太有意思了——作家的笔墨不由自主地放开了,真正进入到了兴味盎然的童年回忆中,句式才变得欢快活泼起来。

    

    自然是孩子成长的真正乐园。亲近自然,是孩子最重要的天性之一。我们今天不少人家养孩子,把孩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像个小宠物,这里不准去,那里不准去,这里太脏,那里太脏,动不动就拿细菌啊,小虫啊,会生病啊什么的吓唬孩子。殊不知,孩子眼里脏不脏是不管的,好玩不好玩才是关键。

    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笔墨又突然收回来),因为相传(有“相传”才有好玩的故事。我们的孩子还有多少相传的身边的故事?)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更神秘恐怖的东西要出现了。)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一“露”,一“隐”,谁人能不心旌摇荡?何况是古庙里用功的书生!生生夺人心魄也么哥)去了。(很经典的书生——妖怪的故事)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老和尚总是坏人好事,败人兴致。)。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原来也是个胆小书生!),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都是这套把戏,如果我就不信他!哈哈哈)。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哈哈,这话太妙了——当然睡不着的,他如何睡得着?)。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一“飞”一“敛”,皆是如此。)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完全是自说自话的讲故事口吻了,这时候还会有“不必说,也不必说”那样工整拘谨的句式么?)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一物降一物的老套伎俩),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岂不扫兴?呵呵。蜈蚣向来不是好东西。)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民间故事往往会有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教训”式结尾。但孩子们向来不理这样的教训,兴趣只在故事本身——香艳恐怖的故事本身,哈哈哈。)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大词小用,鲁迅式幽默之一),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恐怖故事带来的恐怖感,是夏夜乘凉的重要乐趣之一。你可曾享受到过?),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当真了,到底是孩子)。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这几句就是鲁迅的真幽默了。明明是可能的事,还郑重其事地“当起真”来了!哈哈。——然而都不是美女蛇,有点失望吧?)


    故事——也是孩子从小所受的重要“社会教育”。民间故事有“好”有“差”,好听、吸引人就是它的生命力。至于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这样的宏大命题,一个小小的民间故事是难以承受其重的。从迷信啊什么的批判角度去读解这样的故事就太过认真了。

    孩子都有好“奇”心。神秘、恐怖、玄幻、灵异之类的故事,今天在青少年中依然流行,你可曾细细想过其中的原因?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南方少雪。一下雪,那激动人心的事可多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终于直接告诉我们是“荒园”了,呵呵),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是“只好”吗?其实是“最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对于少雪的江南来说,这就更难得了。),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大家都会注意这些动词。写作的“细节化”、“专业化”功夫就在这里。孩子们写作往往缺乏细节,为什么?——哈哈,你这么去干过吗?——细节来源于生活啊!,这样一连串的“高难度”动作,你去试试?)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描写如画,胜过画。)。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淡淡的遗憾。)

   活动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方式。

   这个活动有什么用?——太多的功利性,活动已经失去了活动本身的意义。

   我们今天的“课外活动”,往往是——补习功课,艺术体育特长训练。孩子们听到“活动”二字,往往撇起小嘴去。

   “活动中心”之类,是孩子们的乐园吗?“活动”是随时随地的,往往不需要“中心”。

    悠悠的回味——小小的恐怖——淡淡的遗憾

    自由自在的童年就这样过去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孩子总在大人的“设置”中。


   (待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批注式阅读(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批注式阅读(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我不知道(大人们的举动,孩子们不知有多少都是无法“知道”,无法理解的。)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最严厉——大人看来,是好学校的标志;孩子眼里,却只有可怕吧。)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大人们的心高深莫测,孩子再多的“也许”都猜不到的。)……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这两个Ade,是文章的神来之笔。孩子的童心童趣就在这里,成年鲁迅下笔时的自得也在这里,苦涩的微笑和微笑里的苦涩都在这里。任何一个读过本文的读者,都不会忘记这两个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注意这一段的叙述语调,和前面放笔写开了的快乐的“百草园生活”比较一下:短句,单调的节奏,沉闷的句式——单调沉闷的生活就此开始了。)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鹿——禄也;肥大的鹿——高官厚禄也。很功利的读书目的:千钟粟,黄金屋。)行礼。第一次算是(体会一下“算是”的语调,和语调下的语义。)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仪式,是教育的重要方式和内容。不少好学校的校园文化首先就体现在一套特殊的仪式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批注式阅读(二)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第一印象。)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看来,代沟是不可避免了。呵呵),还戴着大眼镜(有学问)。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名声在外,妇孺皆知。许多地方上的名师都是如此,“代代”相传。这也成了不少名师搞好教学的重要“软件”。),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读下文可知,一个孩子是很难真正了解老师的“方正、质朴、博学”的。师生之间有着多少隔膜啊。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由先生的博学突然跳到东方朔的渊博,这一种很“无稽”很跳跃的思维,是孩子的思维特点,也是鲁迅的重要思维特点。哈哈),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孩子眼里,一个人能知道很稀奇古怪的事情,才称得上“渊博”)。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呵呵)。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多好学的学生啊!)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孩子好学好问的劲头,就这样被打击了。呵呵)

 

    以前的私塾教育师生间的“课外”交流多吗?今天的学校教育呢?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注意加横线的这一组词,太有意思了。)(不考的不讲,“不该讲”的不讲,多少年的老传统啊!学校、老师都是功利的,孩子是天真的。孩子的“好学”出于好奇的天性,大人们看来那种好学是不务正业。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往往能顺着孩子的天性来,并善于开发和引导孩子的天性。)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就是这样一次次的打击,泯灭了孩子的“好学”天性,把孩子变得“功利”“世俗”起来。)

 

    现在,有不少“好学生”,老师跟他们讲课外的“不考的东西”的时候,哪怕再有趣再深刻,他们也会皱起眉头来,因为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这是在浪费时间,高考不考的东西那还学它干什么!这是现在教育的悲哀之一!

   钱理群在南师大附中等中学讲鲁迅就遭遇了类似的尴尬。


  我就只(无奈啊。)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大都会先来个下马威,还把这作为重要的教学经验。我不喜欢这样。呵呵。),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进展还是很快的。鲁迅小时候的活泼调皮也在对对子中表现了出来。有一次,寿老先生出了个“独角兽”联让学生对,有学生对了“两头蛇”、“四眼狗”、“八角虫”、“九头鸟”等,先生都不满意。之后鲁迅对了“比目鱼”,寿老先生拍案叫好,连声称赞。因为“独”不是数词,但有“单”意;“比”也不是数词,但有“双”意。而且“独角兽”乃祥瑞之物;“比目鱼”则是佳品,对得极妙。)(对对子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语言运用能力,是传统教育的精华之一,可惜我们今天丢了。)

 

    比较一下古今教育内容的变更,私塾教育的“落后”和今天教育的“进步”就很容易看出来。但,今天教育的不足,也许也可以从以前私塾教育中汲取有益营养加以弥补。如果仔细探讨一下,这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太好了!),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孩子们对“活动”的开发能力是很强的。)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这是句妙话,体会一下。)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负责任吗?不负责任吗?宽严之间的处理,永远是一门探索不尽的学问。)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和百草园的生活比较一下。有约束和没有约束的活动的区别。)

     百草园的活动是“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后园的活动则在大人的管束阴影下。

     其实,百草园也不过是一个狭小的天地,当时小孩们的活动范围可想而知。但如此狭小的天地,也带给孩子“无限的趣味”了!

     到了三味书屋,一天到晚单调的功课,更为狭小的生活空间,如果再不“活动活动”,岂不闷死了么?寿老先生的有意放纵还是很科学,很有讲道理的。但也不能太放纵,要适可而止哦——到时候了——读书!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为什么?想过吗?)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和蔼”就在这种地方。)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神情如画,太有意思了。)(这样的句子孩子们能懂吗?私塾教育的死记硬背就在这样的地方体现出来了。)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这一句和下一句是文章的又一处神来之笔!)(孩子们念书的那几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比较一下。)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先生真是投入啊!)

 

    你如何评价寿老先生?鲁迅自己是怎么看的?

 

    客观的评价——温情的回忆。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哈哈哈)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对美术的喜欢,鲁迅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如果当时的老师课堂上再“严厉”一些,鲁迅的美术爱好也许就抹杀了呢!哈哈)(孩子有着各种各样的爱好,美术、音乐之类的课程的增加,是现代教育的重大进步。但是我们今天,把这种进步体现出来了吗?有多少学校的美术课音乐课徒有其表?)。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对照一下开头,百草园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自己画的绣像更早的时候就卖给有钱的同窗了。哎!都没有了。还好,童年的记忆是卖不掉的。朝花可以夕拾。)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九月十八日。


 

    一个成长的故事,两个成长的驿站。不管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都是作者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自然”和“社会”的教育让一个孩子长大成“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化意蕴品析(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化意蕴品析

 

 

    对于本文主题,常见有三种看法:

    一、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快乐自由生活的心理,同时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二、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三、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点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我们怎么看?首先看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百草园                                        三味书屋

 

环境: 。。。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天是晴的,云是白的,风是柔的,阳光有着      正相反吧?有点压抑,有点沉闷吧?

       流动的金属般的光泽。新鲜、自由、欢快        

 

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                              没有故事,只有读书

       神秘、恐怖,吸引人                          单调、枯燥,但增长知识 

                       

人物:   长妈妈     闰土父亲                          寿老先生

       慈爱、有趣   勤劳、能干(作者态度:喜欢 )  渊博、和蔼、认真、宽宥(作者态度:敬慕)

 

活动:  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捕鸟    折腊梅花、寻蝉蜕 、喂蚂蚁、套盔甲、描绣像

                        (同样的有趣,同样的丰富多彩)

 

情感:  温情的回忆  淡淡的怅惘

 

 

    一、讨论:鲁迅笔下的“先生”,是一位“迂腐”之人吗?

1、“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有人据此断言说:这位“先生”是“典型腐儒”,你怎么看?

 

2、“先生”不回答我“怪哉”问题,是迂腐的典型表现吗。你怎么看?

 

3、“先生”在课堂上的入神读书,更是“迂腐”论者进行非议的主要话题。你怎么看?

 

每当我读到和教到关于“先生”入神读书的地方时,便不由的从心底涌出一股对这位“先生”的敬佩之情。敬佩他“须发都花白了”,还那样活到老学到老;敬佩他虽不再是为金榜题名而读,却那样神情专注;敬佩他身为名师,却还那样注重身教,执着敬业。“先生”读书的内容,是清代武进人刘翰写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中的两句,这两句是写李克用因一次对梁战争的胜利,在三垂冈置酒庆贺,手挥如意,倒空酒杯,欣喜若狂的情景的。赋的内容是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又写得生动、传神,怎么是“欣赏无聊文章”呢?读的不是“四书五经”,先生的博学与好学,于此可见。书是要用“心”来读的。书读到精彩处,动了情,“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怎么就“是非常迂腐可笑的”呢?

因此,我认为;如果说长妈妈是以她动听的故事给鲁迅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的话,那么,“先生”则是以其执着敬业的精神赢得了鲁迅的崇敬。

对于“三味书屋”中孩子们的游戏玩耍,我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这也许是先生对沉闷枯燥的私塾生活的有意“放纵”和适度“调节”吧?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化意蕴。

 

童年生活大抵难以忘怀,铭刻在记忆里始终活鲜鲜的,充满着温情和灵气,即使是痛苦的童年生活,咀嚼追思起来,也总能品味出一丝丝痛楚的甜蜜。鲁迅先生童年时期,家庭生活从小康落入困顿,很遭了一些人的冷眼,甚至被目为乞食者,但无论如何,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他却有着极为特别的意义,那是他心灵中可以自由停泊的两处港湾,在那里他留住了天真无邪的童心、纯真自由的人性。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他被迫离京南下厦门不久的一九二六年九月十八日,此时作者与世隔绝地生活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心灵世界里充满了孤寂、苦闷,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朝花夕拾·小引》),他只剩下了回忆的可能,于是那童真的回忆,就象镶嵌在心灵荒漠上的一片绿洲,葱茏茂密,遮地成荫,慰籍自己,拂去尘世的劳顿,求得心理的平衡,同时,也传达出与自己的心态相对应的一层意蕴,充盈着极其真实、浓郁的文化气息。

    鲁迅先生追怀着置身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那一份温馨,把一些极为平常的生活加以升华,其中分明深含着童年时代鲁迅心目中的情趣向往。高墙之内的四角天空下,少年鲁迅就是这样的充满童趣,天真纯朴。

    童年生活的核心是教育与成长,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教育都极具传统特色。知识传递者正是这篇回忆性散文中的三个人物:长妈妈、闰土的父亲、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实现了鲁迅先生自由自觉的精神选择。眼前的现实社会中,军阀政府的凶残,“正人君子”的下劣,他见得太多太多,对世事的纷扰感到厌烦。而当他回首往事时,却瞥见了自己走来的路上留有落地的鲜花,这鲜花未必能够装点出一个精神的家园,但那纯朴自然、善良美好,却是与眼前世界的矫饰做作、邪恶丑陋恰成分明对照的。显而易见,鲁迅先生为了获得充实和永恒,他自由自觉地超越了现实,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童真、童趣,引为精神的依托,渡向世界的彼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达到了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这篇散文的内容与形式纯真自然,鲁迅先生以自己的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亲身经历,叙稚趣,述真情,沉静而机智地回忆了自己乐在其中的嬉戏和读书生活,它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一汪清泉,看似信手写来,漫不经心,实际上是精诚所至的心灵升华,鲁迅先生对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和寿镜吾老先生的深厚情感,根本用不着刻意经营,在心则梦绕魂牵,为文则浑然天成,这也许就是一切精神文化所追求的极致了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