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丘北白彝“僰族”称谓由来

 民族地志 2013-04-09

丘北白彝“僰族”称谓由来

 

    “僰人”这个在川南和滇北居住了上千年的民族,在明朝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遭明军灭绝性镇压后,便在历史中销声匿迹了。但在丘北县如今仍生活着不少僰人,他们相传迁居丘北已有二三百年历史。

 

    笔者从1990年开始从事中共丘北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工作。在18年的史志工作中,曾查阅县档案馆保存的大量历史档案和接触过其它一些资料,为撰写本文又查阅了大量县档案馆有关档案。

 

    由于各种原因,丘北县1949年前留下的历史文献及档案极少,基本没有涉及僰人的记述。加上当时他称僰人为“白人”、“白夷(彝)”,僰人二字就更难见诸文字。笔者看到的最早记载僰人的文献是民国十五年(1926)出版的《丘北县志》第二册“人种”一节,“僰人即今之民家”。称僰人为民家(即今天的白族),常见于云南明清时期的各种史籍,但丘北僰人一直没有承认过自己是民家。另据民国《丘北县志》第二册统计,当时全县有“白夷千馀”,白夷“有土语”。“白夷男皆短衣,腰下用花布一方作帏裳。女勿论少长,以海巴笼头如马羁勒状,上衣前短及膝,后长及踵,前方腰下仍以花布一方围之,长与胫齐若四块瓦……”其所描述的白彝男女装束,均与现在丘北僰人的穿戴相同,只是由于时代不同,白彝男子已不再围花布。这里所指的白夷才是僰人。

 

    1949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团结和动员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新中国,体现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共同翻身当家作主,195092328日,丘北县在县城召开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次会议选出代表150人,其中汉族37人,沙族39人,侬族4人,苗族27人,回族4人,彝族21人,撒尼族4人,民家族5人,僰族1人,瑶族3人,其他民族5人。僰族名称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丘北县政府文件里。从此,僰族与沙、彝、苗、汉、侬、回、瑶、民家、土佬、撒尼、仆拉统称丘北县12种民族。每届县各族各界代表会议、民族代表会议等都必须有僰族代表参加。19515月,丘北县26名代表出席文山专区民族代表会议,其中就有二区(双龙营)的1名僰族代表。同年718日,丘北县召开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有3名僰族代表参加会议。据1951127《丘北县兄弟民族分布统计表》统计,丘北县当时有僰族1429人,其中男715人,女714人。其中第二区有僰族628人,男320人,女308人;第四区(树皮)有僰族310人,男149人,女161人;第五区(曰者)有僰族465人,男233人,女232人;第六区(大铁)有僰族26人,男13人,女13人。

 

    19528816日,丘北县召开第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会议期间订立八条《民族团结公约》,其中第八条为:“本公约代表了我们全县12种民族——沙、彝、苗、汉、侬、回、瑶、民、土、撒、僰、仆的共同意志,保证永远信守。”19542名僰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丘北县最早的僰族党员。

 

    据对僰族采访调查,丘北僰族大部分是两三百年前从泸西县过南盘江迁徙到丘北境内定居。19571月,泸西县第六区(又称五槽区,辖现在舍得、官寨两乡)划归丘北县管辖。五槽区是丘北僰族居住最多最集中的地区。据19521012泸西县《第六区人民政府(10月)份召开区农代会花名册存根》载,参加会议人数“沙族64人,苗族24人,夷族15人,僰族14人,汉族29人,连干部共计153人。正数代表140人(农民),帮忙5人。”但代表登记表中只填有沙族、苗族、夷族、汉族、白族,唯独没有僰族,其中填“白”的有15人。同时登记了代表来自的村寨。据笔者考证,登记“白”的人都是来自僰族村寨或是僰族杂居村寨。勿庸置疑,当时登记的“白族”就是僰族。“白人”是汉族等其他民族历史上对“僰人”的他称,在泸西、丘北方言中,“白”与“僰”谐音。至于为什么填“白族”,1949年月10月建国前,在丘北地区对少数民族一般称“×人”,而不称“×族”,如“汉人“、“沙人”、“瑶人”等,顺用过来“白人”便称“白族”,而这个“白族”并不是指现在以大理为中心的白族。

 

     1952125,泸西县第六区召开各族各界代表会议,在报销花名册中,由于来自村寨不同,有12名代表填“白族”,3名代表填“僰族”。这说明,当时僰族对自己的族称有时自称“白族”,有时自称“僰族”,其他民族对他们的称谓也是这样。

 

     19531月,五槽区开始土地改革,在《第六区民族代表会花名册》中,有4名代表登记白彝,4名代表登记僰族。白彝是僰人的另一种他称,在丘北县和泸西县1949年前的官方正式文书中,一般就称僰人为白彝。至于僰人又称白彝,既有历史渊源,又有丘北、泸西的僰人大多与彝族杂居于石山山区、穿戴和生活习惯有很多相近之处有关。这进一步说明,20世纪50年代在五槽地区对僰人称谓有三种:即白人(族)、白彝(族)、僰人(族)。五槽区土改划分阶级,全区有白彝233户,1180人,其中,中农41250人,贫农145735人,雇农47195人。白彝没有地主富农,在经济文化上是五槽区汉、沙、彝、苗等少数民族中最落后的。由于丘北县从1950年起就取消了白人、白彝人称谓,统一称僰族,19571月五槽区划归丘北县后,也取消了白族、白彝族族称,与丘北僰族统称僰族。然而在五槽区范围内,因历史习惯,仍称僰族为“白族”、“白彝族”,全县其它地区也有这种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族识别和归系工作一直在进行。但直到1963年上半年,丘北县仍称有12种民族。1961年初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中,丘北县委在向文山地委作的《当前工作情况》报告中写道,“对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各地都根据省委、地委的规定进行了处理,苗族、僰族划给了麻塘地,全县共划了1758亩,按全县苗族、僰族总户数计算,平均每户三分一厘。”1961422县委《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后体制调整意见表》仍称全县有12种民族。196328,官寨区安排20名“白族”(僰族)选举区人民代表。

 

     1963816,《云南日报》报道,云南省少数民族归系和统一工作已告一段落。到目前为止,经与本民族群众、干部和民族上层人士协商同意,并报经中央认可或批准的,有彝族、白族、壮族、苗族、回族等21个少数民族。在民族归系中,丘北县的彝族、僰族、撒尼族、仆拉族归系彝族,沙族、侬族、土佬族归系壮族,民家族归系白族。丘北县的主体民族正式定名为汉、壮、苗、彝、白、回、瑶7种民族。1963102529日,丘北县召开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会前即按这7种民族所占人口比例选举人民代表。僰族称谓正式从丘北县政治舞台和文献资料中消失,除了本民族外,对僰人都称彝族。但为了某些特殊需要,也还有将僰人称为和写为“白族”、“白彝”的情况。1999年出版的新编《丘北县志》,还在彝族中分出1993年全县有白彝5925048人。

 

    据“丘北县僰人发展扶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8月统计,丘北县共有6个乡、21个村民委、44个村寨有僰人居住,其中纯僰人村寨19个,杂居村寨25个,共有僰人1557689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5%。丘北的僰族都生活在喀斯特石山岩溶地区,至今生活仍然十分贫困,生存环境恶劣。他们的状况已引起云南省、文山州及丘北县的重视,计划从2008年起,用3年的时间,实施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使他们早日摆脱贫困,使这个多灾多难的古老民族重新焕发生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