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2013-04-09 | 阅:  转:  |  分享 
  
教学设计

题目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总课时 5 学校 临江二中 教者 徐洪敏 年级 7 学科 数学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2011年11月3日—11月10日 教





析 本节仍然结合一些实际问题展开,重点讨论两方面的问题:(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是贯穿全章的中心问题。(2)如何解方程?这节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和移项,这样就已经可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和解方程中蕴涵的划归思想,是本章始终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段中,学生已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运算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但是学生学习起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学会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建立等量关系。能正确地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判断解的合理性。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重



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x=c”“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



点 探索并发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小黑板、教具;学生:学具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设置情境

提出问题

5分











探索分析

解决问题

20分





























课堂练习

15分

小结

5分









板书设计 (出示背景资料)约公元825年,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一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下面几节课的学习讨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



1.出示教科书76页问题1:

(引导学生回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设问1: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师生讨论分析:

设未知数: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

找相等关系: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

3.设问2:怎样解这个方程?如何将这个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

4.设问3:以上解方程“合并”起了什么作用?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师生共同整理:

“合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x=a的形式。

5.例题解析89页例题1

学生练习课本上第89页练习



提问:

1.你今天学习的解方程有哪些步骤,每一步依据是什么?

2.今天讨论的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有何共同特点

3.布置作业:93页1题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

例题: 思考老师的问题















思考老师的问题,回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师生讨论分析











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自己实践小组交流答案

学生思考后回答、整理:1.解方程的步骤及依据分别是:合并和系数化为1

2.总量=各部分量的和 △本节引子与上一节的“阅读与思考”相呼应,同

时提出下面几节要讨论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有助于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突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分析到位,渗透模型化的思想。











△为使解方程的主线更连续,这里暂不提“同类项”一词,淡化名称。



△使学生养成说理的习惯。



△以问题的形出现,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二课时 提出问题

5分





分析问题

20分















































课堂练习

15分

小结

5分



板书设计 出示教科书77页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1.引导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2、找相等关系: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3、列方程:3x+20=4x-25…





2.设问1:怎样解这个方程?它与上节课遇到的方程有

何不同?

3.设问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4.设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归纳移项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5.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6.例题解析:91页例题

出示91页练习



谈谈你的收获

布置作业:93页3题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

例题: 思考老师的问题







学生讨论、分析1、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2、找相等关系: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3、列方程:3x+20=4x-25…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探索









回答老师的问题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组合作实践

自己完成练习小组交流答案

谈谈自己的收获 △以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突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进一步渗透模型化的思想

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寻求解决途径。

△在此结合例子解释“项”,没有正式给出项的定义,为突出方程主线,这里不做更多补充,学生可以自然接受。

△再次渗透化归思想。

△培养学生说理有据,画框图、标箭头,辅助学生分析

△通过观察结果强调“变号”这一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移项法则是由于解方程的需要有依据地产生的,在理解基础上记忆法则。

及时巩固、反馈



△使学生能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含的程序化思想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三课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5分









分析问题

15分











课堂练习

20分



















小结

5分











板书设计 前几节课,我们讨论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实许多数列、游戏活动中也蕴含着方程知识。出示教科书79页例1: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1.引导学生观察这列数有什么规律?(从符号和绝对值两方面)

师生共同分析,完成解答过程



2.引导学生讨论以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布置练习

1.三个连续的奇数的和是27,求这三个奇数。

2.如果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29,你能求出这三个奇数吗?

3.在某月内,李老师要参加三天的学习培训,现在知道这三天的日期的数字之和是39.

(1)培训时间是连续的三天,你知道这几天分别是当月的哪几号吗?

(2)若培训时间是连续三周的周六,那这几天又分是当月的哪几号?

提问:

1.你是怎样分析数列中的规律的?

2.你学会判明方程的解是否合理吗?

3.试用自己的话概括“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4.布置作业:93页6题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

分析: 思考老师的问题













学生讨论后发现:后面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3倍。师生共同分析,完成解答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探索规律,找出相等关系

学生练习,讲评





















学生思考、讨论、整理 △本例是有关数列的数学问题,需要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排列规律,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索的规律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含多个未知数的问题时,通常先设其中一个为x,再根据其他未知数与x的关系,用含x的式表示这些未知数。

完整的解题过程的呈现,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

△选择更结合实际,引导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它们,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使学生对“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较全面、理性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四课时 情境导入

5分

























合作探究

15分



















巩固延伸

20分













小结

5分





板书设计 信息社会,人们沟通交流方式多样化,移动电话已很普及,选择经济实惠的收费方式很有理实意义。

出示教科书91页的例4

设计以下问题:

你能从中表中获得哪些信息,试、用自己的话说说。

猜一猜,使用哪一种计费方式合算?

一个月内在本地通话200分和300分,按两种计费方式各需交费多少元?

4、对于某个本地通通话时间,会出现两种计费方式的收费一样的情况吗?

引导学生学生充分交流讨论、整理归纳

设累计通话t分,则用方式一要收费(30+0.3t)

2.布置作业94页9题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

分析: 学生讨论



























学生充分交流讨论、整理归纳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讨论解是否合理











学生小组讨论 △让学生讨论选择经济实惠的收费方式很有现实意义,理解问题是本身是列方程的基础,本例是通过表格形式给出已知数据的,通过设计问题1、2、3让学生展开讨论,帮助理解,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放题学生在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多种角度认识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答案的合理性,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五课时 复习导入

5分





例题探究

15分























课堂实践

20分























小结

5分





板书设计 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是十位数字的3倍,如果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那么得到的新数比原数大54,求原来的两位数。

出示例题

例题1:解下列方程

(1)

(2)

例题2:某学校组织学生春游,如果租用若干辆45座的客车,则有15个人没有座位,如果租用相同数量60座的客车,则多出1辆,其余车恰好坐满,已知租用45座的客车日租金为每辆车250元,60座的客车日租金为300元,问租用哪种客车更合算?租几辆车?

习题3.2

补充练习

(1).代数式与互为相反数,则a的值

(2).已知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则中间的那个数是多少?

(3)某人共收集邮票若干张,其中是2000年以前的国内外发行的邮票,是2001年国内发行的,是2002年国内发行的,此外尚有不足100张的国外邮票.求该人共有多少张邮票.

1谈谈自己的收获

2布置作业94页9



习题

例题 回答老师的问题







小组探究完成实践例题解析和讲评























自己实践小组交流答案共性问题反馈给老师解决























谈谈自己的收获 △从实际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小组交流合作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有所收获



















△加强巩固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献花(0)
+1
(本文系临江二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