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四单元
2013-04-09 | 阅:  转:  |  分享 
  
教学设计

题目 大自然的语言 总课时 2 年级 八年 学科 语文 教学时间

2011年10月21日—10月24日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姓名 方艳峰 教





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学情分析 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大多数都十四岁左右,有着对大自然美好的遐想,也有着极大的好奇心,这通过平时的上课既可以看出来。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进行激趣教学,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通译课文,找出疑难问题。



(2)查找出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4min)





















二、整体感知(20min)

























三、合作探究(21min)



















一、深入探究(8min)











二、精读课文(17min)























三、合作探究(18min)

















四、教师小结(2min)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学生思考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题目 奇妙的克隆 总课时 2 年级 八年 学科 语文 教学时间

2011年10月25日—10月26日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姓名 方艳峰 教





析 《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根据多篇相关文章改写而成的。它向我们介绍了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同时提醒我们要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情分析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













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重

点 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难

点 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通译课文,找出疑难问题。



(2)查找出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5min)

















二、整体感知(15min)

























三、合作探究(20min)

























































四、教师小结(5min)







一复习导入(8min)



二展开辩论(32min)









三教师小结(5min)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1.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

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

明确: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2.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明确:“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

明确: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

3.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



1.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

明确:1979年克隆鲫鱼、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2.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列数据

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明确: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3.这部分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呢?文中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

4.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

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把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呢?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1.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2.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举例子。通过举例,说明只有通过克隆技术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这些能给人类带来好处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3.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

作者对克隆人的看法是什么,体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我们对“克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克隆人也不再是幻想。那你对克隆的看法如何呢,请整理好收集到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辩论——我看克隆人。





总结前课内容,展开辩论。

投影幻灯片,复习课文内容。?

2、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投影幻灯片,指出辩论要求:

??⑴语言清晰、流畅,有条理性,声音洪亮。?⑵观点明确,论据充足。?⑶在驳斥对方观点时应该有“理”,更应该有“礼”。??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结。

??3、布置作业

??⑴把文中好的词、句抄在资料册里,增加知识的积累。

??⑵回家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它的特征。





















按课文四个版块,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第一部分一个小组,第二、三部分一个小组,第四部分一个小组)





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请二组同学准备,其他同学发掘问题。



























































学生准备资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开展小组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组织开展辩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题目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总课时 2 年级 八年 学科 语文 教学时间

2011年10月28日—10月31日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姓名 方艳峰 教





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作者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学习这两则短文,不仅可以了解一些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从中学到作者良好的思维方法。 学情分析 这两篇科普短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学生可以借助已了解的有关说明文知识,通过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相信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落日的幻觉》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课的课文,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全文共七段:第一段从人们喜爱日出而很少观赏、吟咏日落写起,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第二段描写之后,通过第三段过渡,点明种种奇异景象其实源于人的幻觉,引出全文的重点部分4~7段对幻觉产生原因的具体说明。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经过了初中阶段一学年的正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快速接受新知、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理性思维正在成熟,思考问题能逐渐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具理性精神,善于归纳总结。有利于课堂说明文相关知识的学习、自主分析过程的展开和能力的迁移提升。希望能以本课为突破口,指导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进一步学习巩固说明文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迅速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

1、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迅速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分析重点语段,提炼信息语句;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同学们可能都听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看到井水中有个月亮,心想月亮掉到井里这可不行,就想赶快把这月亮捞上来,可是无论如何总是捞不起井水中的月亮。后来抬头望天,发现“月亮还挂在天上”。其实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只是一个幻觉。生活中的幻觉现象还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落日的幻觉》,去探寻日落时种种幻觉景观背后的科学奥秘吧。幻(huàn)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吟咏(yínyǒng):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绮(qǐ)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绚(xuàn)丽:灿烂美丽。

殷(yān)红:黑红色。

殷(yīn)勤坠落(zhuì)堕落(duò)

薄(bò)荷薄(bǎo)饼

日薄(bó)西山,气息奄奄(yǎnyǎn):语出晋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方面、项目。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整体感知课文,用一句话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1~3):对比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下文。第二部分(4~7):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全文的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根据4-7段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独立完成课后表格。

献花(0)
+1
(本文系临江二中首藏)